引子
關燈
小
中
大
将是毫無收獲了。
過了會,他竟又開口了:“既然您是從山東來的,那麼,先請您看看這……” 他遞給我的,正是那張一千二百元的彙款單!彙款單是從山東沂蒙山區棗花峪大隊寄來的。
上面寫有簡短的附言: 蒙生:這是三年多來你寄給梁大娘的錢,現全部如數給你寄回,查收。
“彙款單是前天寄來的。
我真搞不清梁大娘為啥把錢全部退給我……”趙蒙生用拳頭捶了下頭,臉抽搐着,痛苦異常。
沉默了一大會,他才靜下心來對我說:“在自衛還擊戰前前後後,我有過非同尋常的經曆。
也許有了那段經曆,我才至今未離開邊防前哨。
”稍停,他望着我,“您要有興趣的話,我倒可以把那段經曆講給您聽聽。
” 我連連點頭:“好。
您講吧。
” 他站起來:“先請您看一下這兩幅照片——” 我這才發現,他的辦公桌上方的牆上,并排挂着兩幀帶像框的照片。
他指着左邊的像片說:“這張放大了的六吋免冠照,是我要講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
他名叫梁三喜,老家在山東沂蒙山。
他原是我們三營九連連長,在還擊戰中壯烈殉國。
當時,我是九連的指導員。
” 還未等我仔細端詳烈士的遺容,他又指着右面那張十二時的大照片說:“這是梁三喜烈士一家在他墓前的留影,這衣服上打着補丁的白發老人,是烈士的母親梁大娘。
這身穿孝服的年輕媳婦,是烈士的妻子韓玉秀。
玉秀懷中抱着的是梁三喜未曾見過面的女兒,名叫盼盼。
” 我們又坐下來。
趙蒙生的表情仍很沉重。
我從旅行包裡取出小型錄音機,輕輕裝上了磁帶。
然而,趙蒙生卻向我擺了擺手:“别急。
在我講述之前,我得向您提出三點要求,當您認為我的要求您能接受時,我才有可能對您講下去。
” “哪三點呢?”我輕聲問。
“其一,當您把我講述的故事寫給讀者看的時候,我希望您不要用華麗的詞藻去打扮這個樸實的故事。
要離部隊的實際生活近些,再近些。
文學是要有審美價值的,而樸實本身不就是美嗎?” 想不到跟前這教導員競如此有文學修養!他說的全乃行家之言,我當即點頭同意。
“其二,當前讀者對軍事題材的作品不甚感興趣。
我看其原因是某些描寫戰争的作品卻沒有戰争的真情實感,把本來極其尖銳的矛盾沖突磨平,從而失去了震撼讀者心靈的藝術力量。
别林斯基說過,缺乏戲劇性的長篇小說,是生氣索然而沉悶的。
這話有道理。
但有的作者為追求戲劇性,竟憑空編造故事,讀來則更令人感到荒誕不經。
這裡先請您放心,我的親身經曆,本身已具備了戲劇性。
不過,在我進行必要的鋪墊和交代時,您開始會感到有點兒沉悶,但希望您不要打斷我的講述。
我請求您耐心地聽下去。
您最終便會知道,這個真實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即使石頭人聽了也會為之動情,為之落淚的!”說罷,他望着我,“您能不加粉飾地把它記錄下來嗎?” 我再次點頭表示從命。
“其三,在這個故事中,我和我媽媽都紛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您必須如實描繪生活中的‘這一個’,如果您稍将‘這一個’加以美化的話,這個故事不是大減成色,便是不能成立了。
因此,這是三點中至關緊要的一點。
” 我大惑不解。
這時,書記段雨國對我說:“在教導員講述的故事中,我也是個很不光彩的角色。
但我也誠懇地企望,您切莫對我筆下留情!” 呵,又出來一位“這一個”,我更不解了! “我提的三點,尤其是第三點,您能接受嗎?”趙蒙生催問我。
我急于聽到下文,連忙點頭同意。
以下,便是趙蒙生的講述---
過了會,他竟又開口了:“既然您是從山東來的,那麼,先請您看看這……” 他遞給我的,正是那張一千二百元的彙款單!彙款單是從山東沂蒙山區棗花峪大隊寄來的。
上面寫有簡短的附言: 蒙生:這是三年多來你寄給梁大娘的錢,現全部如數給你寄回,查收。
“彙款單是前天寄來的。
我真搞不清梁大娘為啥把錢全部退給我……”趙蒙生用拳頭捶了下頭,臉抽搐着,痛苦異常。
沉默了一大會,他才靜下心來對我說:“在自衛還擊戰前前後後,我有過非同尋常的經曆。
也許有了那段經曆,我才至今未離開邊防前哨。
”稍停,他望着我,“您要有興趣的話,我倒可以把那段經曆講給您聽聽。
” 我連連點頭:“好。
您講吧。
” 他站起來:“先請您看一下這兩幅照片——” 我這才發現,他的辦公桌上方的牆上,并排挂着兩幀帶像框的照片。
他指着左邊的像片說:“這張放大了的六吋免冠照,是我要講述的故事中的主人公。
他名叫梁三喜,老家在山東沂蒙山。
他原是我們三營九連連長,在還擊戰中壯烈殉國。
當時,我是九連的指導員。
” 還未等我仔細端詳烈士的遺容,他又指着右面那張十二時的大照片說:“這是梁三喜烈士一家在他墓前的留影,這衣服上打着補丁的白發老人,是烈士的母親梁大娘。
這身穿孝服的年輕媳婦,是烈士的妻子韓玉秀。
玉秀懷中抱着的是梁三喜未曾見過面的女兒,名叫盼盼。
” 我們又坐下來。
趙蒙生的表情仍很沉重。
我從旅行包裡取出小型錄音機,輕輕裝上了磁帶。
然而,趙蒙生卻向我擺了擺手:“别急。
在我講述之前,我得向您提出三點要求,當您認為我的要求您能接受時,我才有可能對您講下去。
” “哪三點呢?”我輕聲問。
“其一,當您把我講述的故事寫給讀者看的時候,我希望您不要用華麗的詞藻去打扮這個樸實的故事。
要離部隊的實際生活近些,再近些。
文學是要有審美價值的,而樸實本身不就是美嗎?” 想不到跟前這教導員競如此有文學修養!他說的全乃行家之言,我當即點頭同意。
“其二,當前讀者對軍事題材的作品不甚感興趣。
我看其原因是某些描寫戰争的作品卻沒有戰争的真情實感,把本來極其尖銳的矛盾沖突磨平,從而失去了震撼讀者心靈的藝術力量。
别林斯基說過,缺乏戲劇性的長篇小說,是生氣索然而沉悶的。
這話有道理。
但有的作者為追求戲劇性,竟憑空編造故事,讀來則更令人感到荒誕不經。
這裡先請您放心,我的親身經曆,本身已具備了戲劇性。
不過,在我進行必要的鋪墊和交代時,您開始會感到有點兒沉悶,但希望您不要打斷我的講述。
我請求您耐心地聽下去。
您最終便會知道,這個真實生活中發生的故事,即使石頭人聽了也會為之動情,為之落淚的!”說罷,他望着我,“您能不加粉飾地把它記錄下來嗎?” 我再次點頭表示從命。
“其三,在這個故事中,我和我媽媽都紛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
您必須如實描繪生活中的‘這一個’,如果您稍将‘這一個’加以美化的話,這個故事不是大減成色,便是不能成立了。
因此,這是三點中至關緊要的一點。
” 我大惑不解。
這時,書記段雨國對我說:“在教導員講述的故事中,我也是個很不光彩的角色。
但我也誠懇地企望,您切莫對我筆下留情!” 呵,又出來一位“這一個”,我更不解了! “我提的三點,尤其是第三點,您能接受嗎?”趙蒙生催問我。
我急于聽到下文,連忙點頭同意。
以下,便是趙蒙生的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