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詩人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大利,實際上是整體:意大利産生了但丁,意大利就能表達自己的心聲了!全俄羅斯的沙皇是強大的,擁有如此衆多的刺刀、哥薩克士兵和大炮;為在如此遼闊的土地上實現政治統一作出貢獻;但是,他卻不能表達心聲。
他确實有某種偉大,但它是一種無聲的偉大。
他沒有為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時代能聽到的天才心聲。
他必須學會說話。
至今,他還是一個巨大而無聲的怪物。
他的大炮和哥薩克士兵都會化為烏有,可是,但丁的心聲依然可聞。
有但丁的民族,定能團結一緻,不是無聲的俄羅斯所能相比的。
講到這裡,我們必須結束對詩人英雄的講演了。
注釋 〔1〕 奧斯特利茨戰役,即1805年12月拿破侖擊敗俄奧聯軍之役,亦稱&ldquo三皇戰役&rdquo,因有法皇拿破侖一世、俄皇亞曆山大一世、奧皇弗朗茨二世參加。
奧斯特利茨在今捷克境内。
&mdash&mdash譯者 〔2〕 蒂雷納(1611&mdash1675),法國元帥。
&mdash&mdash譯者 〔3〕 此處卡萊爾語帶諷刺,所謂&ldquo稍微要困難那麼一點兒&rdquo,其實是困難千萬倍,因為外交官如過江之鲫,而人類曆史上能有幾位像彼得拉克和薄伽丘那樣的文化名人。
&mdash&mdash校者 〔4〕 艾迪生(1672&mdash1719),美國散文作家、劇作家、詩人。
&mdash&mdash譯者 〔5〕 參孫,《聖經》中人物。
傳說為古代猶太人的領袖之一,力大無比。
&mdash&mdash譯者 〔6〕 見歌德《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1868年,倫敦版第Ⅹ。
&mdash&mdash原書編者 〔7〕 費希特,(1762&mdash1814)德國哲學家,主觀唯心主義者。
&mdash&mdash譯者 〔8〕 所羅門,希伯來統一王國國王(約前977&mdash前937在位),在他統治期間,是猶太史上的鼎盛期。
事迹見《聖經·列王紀》。
&mdash&mdash譯者 〔9〕 此語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第6章第28、29節。
中譯本作:&ldquo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hellip&hellip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rdquo&mdash&mdash譯者 〔10〕 Vauxhall,是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個著名娛樂場所,此處意譯為&ldquo人間樂園。
&rdquo此句作者引自《論狄德羅》(見卡萊爾《論文集》Ⅲ320頁)。
&mdash&mdash譯者 〔11〕 此句引自卡萊爾《論文集》,Ⅰ,285頁,&ldquo論彭斯&rdquo。
&mdash&mdash原書編者 〔12〕 世界詩人(World-Poets),是卡萊爾借用莎士比亞創造的術語&ldquo世界文學&rdquo(World-literature)引申而來。
&mdash&mdash原書編者 〔13〕 喬托(1266&mdash1337),早期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西歐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
&mdash&mdash譯者 〔14〕 月桂樹,古希臘人用它編成冠冕授與傑出的詩人、競賽的優勝者,以後歐洲人用以象征榮譽的稱号。
&mdash&mdash譯者 〔15〕 &ldquo神秘莫測之歌,&rdquo指的是但丁的著作《神曲》。
&mdash&mdash譯者 〔16〕 佛羅倫薩,意大利城市名。
&mdash&mdash譯者 〔17〕 貝亞德·波特納利,傳說是佛羅倫薩富人福而谷·波特納利的女兒,嫁給一個銀行家,1290年去世,時年25歲。
但丁非常悲痛。
約在1295年,但丁把贊美她的詩整理成冊,此書名《新生》,用意大利文寫成,是他的《神曲》一書的先驅與根源。
&mdash&mdash譯者 〔18〕 教皇派與皇帝派,是公元12&mdash15世紀意大利兩大政治派别。
教皇派代表豪商與平民的利益,聯合羅馬教皇,反對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的侵略;皇帝派代表大封建主,依附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至14世紀中葉以後,由于神聖羅馬帝國及教皇勢力的削弱,雙方矛盾日趨緩和,至15世紀消失。
&mdash&mdash譯者 〔19〕 白黨和黑黨,是14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托斯卡納地區,教皇派内部分化的派别。
但丁為白黨,白黨為溫和派,被教皇支持的黑黨強硬派驅逐。
&mdash&mdash譯者 〔20〕 判決的時間是1302年3月10日,同時被判的還有其他14人。
(參見本書作者另一著作《文學史講演錄》1838年4&mdash7月,倫敦1892年版)。
&mdash&mdash原書編者 〔21〕 此語見但丁的《神曲·天堂篇》第17篇:&ldquo然後你必将體味到吃人家的面包心裡是如何辛酸,在人家的樓梯上上去下來,走的時候多麼艱難。
&rdquo(朱維基譯,上海譯文版)&mdash&mdash譯者 〔22〕 坎·德拉·斯卡拉,但丁早年寄居的保護人。
&mdash&mdash譯者 〔23〕 淨界(拉Purgatorio/英Purgatory),又譯:煉獄、淨罪界、滌罪所。
王維克認為:若譯&ldquo淨土&rdquo也未嘗不可,隻恐與佛家的&ldquo淨土&rdquo相混,故譯&ldquo淨界&rdquo。
&mdash&mdash譯者 〔24〕 馬納波其,又譯:馬拉伯其惡溝,是但丁想象的地獄中第八個圈的名稱,是欺詐者受刑之處。
&mdash&mdash譯者 〔25〕 深沉的呻吟,指地獄中受刑者發出的聲音。
&mdash&mdash譯者 〔26〕 《神曲》成書于1313&mdash1321年。
直譯為《神的喜劇》。
中世紀時&ldquo凡由平靜開始而結局于悲慘的故事,可稱悲劇;凡由紛亂和苦惱開始而結局于喜悅的故事,可稱喜劇。
《神曲》開始于悲哀的地獄,結局在光明仁慈的天堂&rdquo,故但丁定其為《喜劇》。
《神曲》是用一節三韻句詩體寫成的長詩,分《地獄》、《淨界》和《天堂》三部曲,每部33首歌,連同全書的序曲,共100首歌,14223行。
用意大利規範語言寫成。
《神曲》是中世紀最後一部傑作。
它反映從封建中世紀向資本主義轉折時期意大利的社會和政治變革,對新時代和新文化的許多方面作出了預言和貢獻。
&mdash&mdash譯者 〔27〕 這是但丁的老師柏呂奈多·拉丁尼對但丁說的話。
(見《神曲·地獄》第15篇。
此句又譯:&ldquo如果你跟随你的星,你将不會失去光明的港口。
&rdquo)&mdash&mdash譯者 〔28〕 此句出自《神曲·天堂》第25篇。
&mdash&mdash譯者 〔29〕 拉文納,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距亞得裡亞海13公裡的沿海平原,是古羅馬的海港。
公元5世紀為東哥特王國都城,6&mdash8世紀是東羅馬帝國統治意大利的中心。
&mdash&mdash譯者 〔30〕 蒂克(1773&mdash1853),德國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
曾任德累斯頓宮廷劇院導演(1825年),1841年普王威廉四世給他年金,定居柏林,創作劇本。
&mdash&mdash譯者 〔31〕 柯勒律治(1772&mdash1834),英國詩人,評論家,哲學家。
信奉惟一神教派,1798年與華茲華斯遊漢堡,并在戈廷根一年,後大力介紹德國文學哲學。
&mdash&mdash譯者 〔32〕 三行體詩,由三行押韻的詩節組成的詩的形式,通常在英語詩中是用短長格的五音步詩,其中每節第二行,與下一節的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
如aba,bcb,cdc...,三行一段,連鎖押韻。
&mdash&mdash譯者 〔33〕 維羅納,意大利東北部城市,連接意大利北部和中歐的交通樞紐,有公元一世紀末建立的古羅馬圓形露天劇場。
但丁早年被流放時寄居在這個城市的斯卡拉族那裡。
&mdash&mdash譯者 〔34〕 此語源自《聖經·希伯來書》第2章第10節&ldquo因受苦難,得以完全&rdquo。
&mdash&mdash譯者 〔35〕 地帝城,但丁說的地帝是地獄之王路西勿羅,即撒旦。
地帝城是但丁的地獄中懲戒惡意與暴行的地方(見《神曲·地獄》第8篇)。
&mdash&mdash譯者 〔36〕 塔西陀(約55&mdash約120),古羅馬曆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
曆任保民官、執政官、行省總督。
反對帝政,以共和政體為理想。
著有《年代紀》、《曆史》、《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演說家對話集》等;其行文艱深凝煉,取材較翔實。
&mdash&mdash譯者 〔37〕 百路督,《神曲》中為财富之神,Pluto一詞,也指古希臘喜劇作家阿裡斯托芬的喜劇《财神》;又指希臘神話中伊阿西翁與得墨忒爾的兒子,财神,普路托斯(Plutus)。
&mdash&mdash譯者 〔38〕 維吉爾(前70&mdash前19),古羅馬詩人,代表作《埃尼德》12卷。
其作品脍炙人口,被譽為羅馬一代詩宗,對中古(如但丁)及近代詩人有相當影響。
在《神曲》中代表人類的理性(人智)。
&mdash&mdash譯者 〔39〕 見《神曲·地獄》第7篇。
&mdash&mdash譯者 〔40〕 柏呂奈多·拉丁尼(1210&mdash1294),佛羅倫薩文人與政治領袖。
著有法文散文著作《寶庫全書》;意大利文詩集《小寶庫》,但丁對此極為贊許。
&mdash&mdash譯者 〔41〕 見《神曲·地獄》第15篇。
&mdash&mdash譯者 〔42〕 同上第14篇。
&mdash&mdash譯者 〔43〕 同上第9篇。
&mdash&mdash譯者 〔44〕 法利那,為基伯林派首領。
《神曲·地獄》第10篇。
&mdash&mdash譯者 〔45〕 加佛爾是基獨·加佛爾之父。
基獨·加佛爾是但丁之友,為白黨被放逐,1300年8月客死異鄉。
但丁神遊地獄時,他尚在人間。
此處&ldquofue&rdquo一詞,為意大利文,相當于英語中的tobe。
&mdash&mdash譯者 〔46〕 拉斐爾(1483&mdash1520),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的畫家、建築師,主要作品有梵蒂岡宮中的壁畫《聖禮的辯論》和《雅典學派》,其他代表作有《西斯庭聖母》、《基督顯聖容》等。
&mdash&mdash譯者 〔47〕 法朗賽斯加,是基獨·味奇之女,嫁給吉央西托。
據說,由于吉央西托醜陋,由其弟美男子保羅代行婚禮,從此兩人弄假成真,有了私情。
十年後,被其兄發現,将二人處死。
&mdash&mdash譯者 〔48〕 見《神曲·地獄》第3篇。
&mdash&mdash譯者 〔49〕 &ldquo淨界&rdquo,又譯:&ldquo煉獄&rdquo。
淨界山,又譯:滌罪山,洗罪山。
&mdash&mdash譯者 〔50〕 《神曲·淨界》第1篇。
&mdash&mdash譯者 〔51〕 《神曲·淨界》第8篇。
&mdash&mdash譯者 〔52〕 同上第10篇。
&mdash&mdash譯者 〔53〕 同上第21篇。
&mdash&mdash譯者 〔54〕 蓋漢納,耶路撒冷附近之欣嫩子谷,為古時傾倒垃圾之地,常以火焚燒垃圾,以防瘟疫。
《聖經》中作為地獄的借喻,或譯:&ldquo苦難的地方&rdquo。
&mdash&mdash譯者 〔55〕 哈裡發,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和奧斯曼帝國國家元首的稱号。
&mdash&mdash譯者 〔56〕 皮阿斯特,埃及等國的貨币單位。
&mdash&mdash譯者 〔57〕 沃裡克郡,莎士比亞出生地。
&mdash&mdash譯者 〔58〕 伊麗莎白(1533&mdash1603),英國都铎王朝最後一個女皇(1558&mdash1603在位),依靠資産階級和新貴族,加強專制統治。
終身未婚,故稱&ldquo處女女王&rdquo。
她死後,都铎王朝為斯圖亞特王朝取代。
&mdash&mdash譯者 〔59〕 托馬斯·露西爵士,即告發莎士比亞偷獵鹿的沃裡克的地主。
&mdash&mdash譯者 〔60〕 參見原書第10頁:&ldquo落在大路上的每片枯萎樹葉中都有這種力量,否則它怎能下落呢?&rdquo&mdash&mdash譯者 〔61〕 聖斯蒂芬廳,原為禮拜堂,後為英國議院一個廳。
&mdash&mdash譯者 〔62〕 共濟會成員,是創始于中世紀的一種秘密團體,以友愛互助為目的,成員散居世界各地,以暗号相通。
&mdash&mdash譯者 〔63〕 弗蘭西斯·培根(1561&mdash1626),英國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和實驗科學的創始人,反對經院哲學,主張&ldquo知識就是力量&rdquo。
《新工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mdash&mdash譯者 〔64〕 此語借用《聖經·創世記》中一句話:&ldquo上帝說:要&lsquo有光!&rsquo就有了光&rdquo(見第1章第3節)。
&mdash&mdash譯者 〔65〕 福斯塔夫、奧賽羅、朱麗葉、科利奧蘭納斯都是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人物。
&mdash&mdash譯者 〔66〕 列那狐,寓言故事中的狐狸名。
(《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紀著名的史詩名)。
德國詩人歌德(1749&mdash1832),于1794年将這部中世紀民間流傳的故事長詩加以改編,用六步格詩體寫成長篇故事詩《列那狐》,是一部借各種動物的外形描寫,對封建社會進行諷刺。
諷刺詩的主角是一隻狡猾的狐狸。
&mdash&mdash譯者 〔67〕 《十四行詩》,又譯作《十四行詩集》,寫于1592&mdash1598年,共154首。
見《莎士比亞全集》中譯本,第11卷。
&mdash&mdash譯者 〔68〕 哈姆雷特、科利奧蘭納斯、麥克白都是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人物。
&mdash&mdash譯者 〔69〕 此語源出聖經《舊約·傳道書》第7章第6節,中譯文作:&ldquo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
&rdquo&mdash&mdash譯者 〔70〕 道格培裡與弗吉斯,是莎士比亞戲劇《無事生非》中的兩個人物,前者為警吏,後者為警佐。
&mdash&mdash譯者 〔71〕 威廉·麥斯特,是歌德著作《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mdash1796)與《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1829)中的主人公。
&mdash&mdash譯者 〔72〕 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1767&mdash1845),德國評論家、詩人、東方學家。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曾與蒂克合譯莎士比亞作品。
&mdash&mdash譯者 〔73〕 馬爾巴勒,約翰·丘吉爾(1650&mdash1722),英國統帥、政治活動家。
1702年任大陸英軍總司令。
&mdash&mdash譯者 〔74〕 阿金庫爾戰役,是英法兩國百年戰争(1337&mdash1453)的第三階段中,1415年10月25日在法國北部阿金庫爾重創法軍之役。
&mdash&mdash譯者 〔75〕 此句見《亨利五世》第3幕,第1場,亨利王在哈弗樓城前的講話,不是在阿金庫爾戰役中。
&mdash&mdash譯者 〔76〕 莎士比亞很早同劇院發生關系。
起初當演員,後來編劇本,最後成為倫敦寰球劇院的股東。
該劇院建于1599年。
&mdash&mdash譯者 〔77〕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著名的教堂,位于倫敦西區。
為英王加冕和皇室與國家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國王及著名人士安葬地。
&mdash&mdash譯者 〔78〕 埃斯庫羅斯(約公元前525&mdash前45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
恩格斯稱他為&ldquo悲劇之父&rdquo。
&mdash&mdash譯者 〔79〕 荷馬(公元前9世紀&mdash前8世紀),古希臘吟遊盲詩人。
著有《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其生平及著作情況,衆說不一,成為&ldquo荷馬問題&rdquo。
&mdash&mdash譯者 〔80〕 南安普敦伯爵三世(1573&mdash1624),英國貴族,作家保護人,尤以扶掖莎士比亞而聞名。
莎士比亞以《維納斯和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兩詩作為奉獻。
&mdash&mdash譯者 〔81〕 新荷蘭,澳大利亞早期的舊稱。
&mdash&mdash譯者 〔82〕 帕拉馬塔,澳洲新南威爾士一個城市名。
&mdash&mdash譯者
他确實有某種偉大,但它是一種無聲的偉大。
他沒有為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時代能聽到的天才心聲。
他必須學會說話。
至今,他還是一個巨大而無聲的怪物。
他的大炮和哥薩克士兵都會化為烏有,可是,但丁的心聲依然可聞。
有但丁的民族,定能團結一緻,不是無聲的俄羅斯所能相比的。
講到這裡,我們必須結束對詩人英雄的講演了。
注釋 〔1〕 奧斯特利茨戰役,即1805年12月拿破侖擊敗俄奧聯軍之役,亦稱&ldquo三皇戰役&rdquo,因有法皇拿破侖一世、俄皇亞曆山大一世、奧皇弗朗茨二世參加。
奧斯特利茨在今捷克境内。
&mdash&mdash譯者 〔2〕 蒂雷納(1611&mdash1675),法國元帥。
&mdash&mdash譯者 〔3〕 此處卡萊爾語帶諷刺,所謂&ldquo稍微要困難那麼一點兒&rdquo,其實是困難千萬倍,因為外交官如過江之鲫,而人類曆史上能有幾位像彼得拉克和薄伽丘那樣的文化名人。
&mdash&mdash校者 〔4〕 艾迪生(1672&mdash1719),美國散文作家、劇作家、詩人。
&mdash&mdash譯者 〔5〕 參孫,《聖經》中人物。
傳說為古代猶太人的領袖之一,力大無比。
&mdash&mdash譯者 〔6〕 見歌德《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1868年,倫敦版第Ⅹ。
&mdash&mdash原書編者 〔7〕 費希特,(1762&mdash1814)德國哲學家,主觀唯心主義者。
&mdash&mdash譯者 〔8〕 所羅門,希伯來統一王國國王(約前977&mdash前937在位),在他統治期間,是猶太史上的鼎盛期。
事迹見《聖經·列王紀》。
&mdash&mdash譯者 〔9〕 此語出自《聖經·馬太福音》第6章第28、29節。
中譯本作:&ldquo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hellip&hellip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rdquo&mdash&mdash譯者 〔10〕 Vauxhall,是倫敦泰晤士河畔的一個著名娛樂場所,此處意譯為&ldquo人間樂園。
&rdquo此句作者引自《論狄德羅》(見卡萊爾《論文集》Ⅲ320頁)。
&mdash&mdash譯者 〔11〕 此句引自卡萊爾《論文集》,Ⅰ,285頁,&ldquo論彭斯&rdquo。
&mdash&mdash原書編者 〔12〕 世界詩人(World-Poets),是卡萊爾借用莎士比亞創造的術語&ldquo世界文學&rdquo(World-literature)引申而來。
&mdash&mdash原書編者 〔13〕 喬托(1266&mdash1337),早期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畫家,西歐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的先驅。
&mdash&mdash譯者 〔14〕 月桂樹,古希臘人用它編成冠冕授與傑出的詩人、競賽的優勝者,以後歐洲人用以象征榮譽的稱号。
&mdash&mdash譯者 〔15〕 &ldquo神秘莫測之歌,&rdquo指的是但丁的著作《神曲》。
&mdash&mdash譯者 〔16〕 佛羅倫薩,意大利城市名。
&mdash&mdash譯者 〔17〕 貝亞德·波特納利,傳說是佛羅倫薩富人福而谷·波特納利的女兒,嫁給一個銀行家,1290年去世,時年25歲。
但丁非常悲痛。
約在1295年,但丁把贊美她的詩整理成冊,此書名《新生》,用意大利文寫成,是他的《神曲》一書的先驅與根源。
&mdash&mdash譯者 〔18〕 教皇派與皇帝派,是公元12&mdash15世紀意大利兩大政治派别。
教皇派代表豪商與平民的利益,聯合羅馬教皇,反對神聖羅馬帝國對意大利的侵略;皇帝派代表大封建主,依附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至14世紀中葉以後,由于神聖羅馬帝國及教皇勢力的削弱,雙方矛盾日趨緩和,至15世紀消失。
&mdash&mdash譯者 〔19〕 白黨和黑黨,是14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托斯卡納地區,教皇派内部分化的派别。
但丁為白黨,白黨為溫和派,被教皇支持的黑黨強硬派驅逐。
&mdash&mdash譯者 〔20〕 判決的時間是1302年3月10日,同時被判的還有其他14人。
(參見本書作者另一著作《文學史講演錄》1838年4&mdash7月,倫敦1892年版)。
&mdash&mdash原書編者 〔21〕 此語見但丁的《神曲·天堂篇》第17篇:&ldquo然後你必将體味到吃人家的面包心裡是如何辛酸,在人家的樓梯上上去下來,走的時候多麼艱難。
&rdquo(朱維基譯,上海譯文版)&mdash&mdash譯者 〔22〕 坎·德拉·斯卡拉,但丁早年寄居的保護人。
&mdash&mdash譯者 〔23〕 淨界(拉Purgatorio/英Purgatory),又譯:煉獄、淨罪界、滌罪所。
王維克認為:若譯&ldquo淨土&rdquo也未嘗不可,隻恐與佛家的&ldquo淨土&rdquo相混,故譯&ldquo淨界&rdquo。
&mdash&mdash譯者 〔24〕 馬納波其,又譯:馬拉伯其惡溝,是但丁想象的地獄中第八個圈的名稱,是欺詐者受刑之處。
&mdash&mdash譯者 〔25〕 深沉的呻吟,指地獄中受刑者發出的聲音。
&mdash&mdash譯者 〔26〕 《神曲》成書于1313&mdash1321年。
直譯為《神的喜劇》。
中世紀時&ldquo凡由平靜開始而結局于悲慘的故事,可稱悲劇;凡由紛亂和苦惱開始而結局于喜悅的故事,可稱喜劇。
《神曲》開始于悲哀的地獄,結局在光明仁慈的天堂&rdquo,故但丁定其為《喜劇》。
《神曲》是用一節三韻句詩體寫成的長詩,分《地獄》、《淨界》和《天堂》三部曲,每部33首歌,連同全書的序曲,共100首歌,14223行。
用意大利規範語言寫成。
《神曲》是中世紀最後一部傑作。
它反映從封建中世紀向資本主義轉折時期意大利的社會和政治變革,對新時代和新文化的許多方面作出了預言和貢獻。
&mdash&mdash譯者 〔27〕 這是但丁的老師柏呂奈多·拉丁尼對但丁說的話。
(見《神曲·地獄》第15篇。
此句又譯:&ldquo如果你跟随你的星,你将不會失去光明的港口。
&rdquo)&mdash&mdash譯者 〔28〕 此句出自《神曲·天堂》第25篇。
&mdash&mdash譯者 〔29〕 拉文納,意大利北部城市,位于距亞得裡亞海13公裡的沿海平原,是古羅馬的海港。
公元5世紀為東哥特王國都城,6&mdash8世紀是東羅馬帝國統治意大利的中心。
&mdash&mdash譯者 〔30〕 蒂克(1773&mdash1853),德國小說家、評論家、翻譯家。
曾任德累斯頓宮廷劇院導演(1825年),1841年普王威廉四世給他年金,定居柏林,創作劇本。
&mdash&mdash譯者 〔31〕 柯勒律治(1772&mdash1834),英國詩人,評論家,哲學家。
信奉惟一神教派,1798年與華茲華斯遊漢堡,并在戈廷根一年,後大力介紹德國文學哲學。
&mdash&mdash譯者 〔32〕 三行體詩,由三行押韻的詩節組成的詩的形式,通常在英語詩中是用短長格的五音步詩,其中每節第二行,與下一節的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韻。
如aba,bcb,cdc...,三行一段,連鎖押韻。
&mdash&mdash譯者 〔33〕 維羅納,意大利東北部城市,連接意大利北部和中歐的交通樞紐,有公元一世紀末建立的古羅馬圓形露天劇場。
但丁早年被流放時寄居在這個城市的斯卡拉族那裡。
&mdash&mdash譯者 〔34〕 此語源自《聖經·希伯來書》第2章第10節&ldquo因受苦難,得以完全&rdquo。
&mdash&mdash譯者 〔35〕 地帝城,但丁說的地帝是地獄之王路西勿羅,即撒旦。
地帝城是但丁的地獄中懲戒惡意與暴行的地方(見《神曲·地獄》第8篇)。
&mdash&mdash譯者 〔36〕 塔西陀(約55&mdash約120),古羅馬曆史學家、政治家、文學家。
曆任保民官、執政官、行省總督。
反對帝政,以共和政體為理想。
著有《年代紀》、《曆史》、《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演說家對話集》等;其行文艱深凝煉,取材較翔實。
&mdash&mdash譯者 〔37〕 百路督,《神曲》中為财富之神,Pluto一詞,也指古希臘喜劇作家阿裡斯托芬的喜劇《财神》;又指希臘神話中伊阿西翁與得墨忒爾的兒子,财神,普路托斯(Plutus)。
&mdash&mdash譯者 〔38〕 維吉爾(前70&mdash前19),古羅馬詩人,代表作《埃尼德》12卷。
其作品脍炙人口,被譽為羅馬一代詩宗,對中古(如但丁)及近代詩人有相當影響。
在《神曲》中代表人類的理性(人智)。
&mdash&mdash譯者 〔39〕 見《神曲·地獄》第7篇。
&mdash&mdash譯者 〔40〕 柏呂奈多·拉丁尼(1210&mdash1294),佛羅倫薩文人與政治領袖。
著有法文散文著作《寶庫全書》;意大利文詩集《小寶庫》,但丁對此極為贊許。
&mdash&mdash譯者 〔41〕 見《神曲·地獄》第15篇。
&mdash&mdash譯者 〔42〕 同上第14篇。
&mdash&mdash譯者 〔43〕 同上第9篇。
&mdash&mdash譯者 〔44〕 法利那,為基伯林派首領。
《神曲·地獄》第10篇。
&mdash&mdash譯者 〔45〕 加佛爾是基獨·加佛爾之父。
基獨·加佛爾是但丁之友,為白黨被放逐,1300年8月客死異鄉。
但丁神遊地獄時,他尚在人間。
此處&ldquofue&rdquo一詞,為意大利文,相當于英語中的tobe。
&mdash&mdash譯者 〔46〕 拉斐爾(1483&mdash1520),意大利文藝複興盛期的畫家、建築師,主要作品有梵蒂岡宮中的壁畫《聖禮的辯論》和《雅典學派》,其他代表作有《西斯庭聖母》、《基督顯聖容》等。
&mdash&mdash譯者 〔47〕 法朗賽斯加,是基獨·味奇之女,嫁給吉央西托。
據說,由于吉央西托醜陋,由其弟美男子保羅代行婚禮,從此兩人弄假成真,有了私情。
十年後,被其兄發現,将二人處死。
&mdash&mdash譯者 〔48〕 見《神曲·地獄》第3篇。
&mdash&mdash譯者 〔49〕 &ldquo淨界&rdquo,又譯:&ldquo煉獄&rdquo。
淨界山,又譯:滌罪山,洗罪山。
&mdash&mdash譯者 〔50〕 《神曲·淨界》第1篇。
&mdash&mdash譯者 〔51〕 《神曲·淨界》第8篇。
&mdash&mdash譯者 〔52〕 同上第10篇。
&mdash&mdash譯者 〔53〕 同上第21篇。
&mdash&mdash譯者 〔54〕 蓋漢納,耶路撒冷附近之欣嫩子谷,為古時傾倒垃圾之地,常以火焚燒垃圾,以防瘟疫。
《聖經》中作為地獄的借喻,或譯:&ldquo苦難的地方&rdquo。
&mdash&mdash譯者 〔55〕 哈裡發,中世紀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國家和奧斯曼帝國國家元首的稱号。
&mdash&mdash譯者 〔56〕 皮阿斯特,埃及等國的貨币單位。
&mdash&mdash譯者 〔57〕 沃裡克郡,莎士比亞出生地。
&mdash&mdash譯者 〔58〕 伊麗莎白(1533&mdash1603),英國都铎王朝最後一個女皇(1558&mdash1603在位),依靠資産階級和新貴族,加強專制統治。
終身未婚,故稱&ldquo處女女王&rdquo。
她死後,都铎王朝為斯圖亞特王朝取代。
&mdash&mdash譯者 〔59〕 托馬斯·露西爵士,即告發莎士比亞偷獵鹿的沃裡克的地主。
&mdash&mdash譯者 〔60〕 參見原書第10頁:&ldquo落在大路上的每片枯萎樹葉中都有這種力量,否則它怎能下落呢?&rdquo&mdash&mdash譯者 〔61〕 聖斯蒂芬廳,原為禮拜堂,後為英國議院一個廳。
&mdash&mdash譯者 〔62〕 共濟會成員,是創始于中世紀的一種秘密團體,以友愛互助為目的,成員散居世界各地,以暗号相通。
&mdash&mdash譯者 〔63〕 弗蘭西斯·培根(1561&mdash1626),英國哲學家,英國唯物主義和實驗科學的創始人,反對經院哲學,主張&ldquo知識就是力量&rdquo。
《新工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mdash&mdash譯者 〔64〕 此語借用《聖經·創世記》中一句話:&ldquo上帝說:要&lsquo有光!&rsquo就有了光&rdquo(見第1章第3節)。
&mdash&mdash譯者 〔65〕 福斯塔夫、奧賽羅、朱麗葉、科利奧蘭納斯都是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人物。
&mdash&mdash譯者 〔66〕 列那狐,寓言故事中的狐狸名。
(《列那狐的故事》是中世紀著名的史詩名)。
德國詩人歌德(1749&mdash1832),于1794年将這部中世紀民間流傳的故事長詩加以改編,用六步格詩體寫成長篇故事詩《列那狐》,是一部借各種動物的外形描寫,對封建社會進行諷刺。
諷刺詩的主角是一隻狡猾的狐狸。
&mdash&mdash譯者 〔67〕 《十四行詩》,又譯作《十四行詩集》,寫于1592&mdash1598年,共154首。
見《莎士比亞全集》中譯本,第11卷。
&mdash&mdash譯者 〔68〕 哈姆雷特、科利奧蘭納斯、麥克白都是莎士比亞劇作中的人物。
&mdash&mdash譯者 〔69〕 此語源出聖經《舊約·傳道書》第7章第6節,中譯文作:&ldquo愚昧人的笑聲,好像鍋下燒荊棘的爆聲。
&rdquo&mdash&mdash譯者 〔70〕 道格培裡與弗吉斯,是莎士比亞戲劇《無事生非》中的兩個人物,前者為警吏,後者為警佐。
&mdash&mdash譯者 〔71〕 威廉·麥斯特,是歌德著作《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mdash1796)與《威廉·麥斯特的漫遊時代》(1829)中的主人公。
&mdash&mdash譯者 〔72〕 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1767&mdash1845),德國評論家、詩人、東方學家。
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曾與蒂克合譯莎士比亞作品。
&mdash&mdash譯者 〔73〕 馬爾巴勒,約翰·丘吉爾(1650&mdash1722),英國統帥、政治活動家。
1702年任大陸英軍總司令。
&mdash&mdash譯者 〔74〕 阿金庫爾戰役,是英法兩國百年戰争(1337&mdash1453)的第三階段中,1415年10月25日在法國北部阿金庫爾重創法軍之役。
&mdash&mdash譯者 〔75〕 此句見《亨利五世》第3幕,第1場,亨利王在哈弗樓城前的講話,不是在阿金庫爾戰役中。
&mdash&mdash譯者 〔76〕 莎士比亞很早同劇院發生關系。
起初當演員,後來編劇本,最後成為倫敦寰球劇院的股東。
該劇院建于1599年。
&mdash&mdash譯者 〔77〕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國著名的教堂,位于倫敦西區。
為英王加冕和皇室與國家的重要活動場所,也是國王及著名人士安葬地。
&mdash&mdash譯者 〔78〕 埃斯庫羅斯(約公元前525&mdash前456),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
恩格斯稱他為&ldquo悲劇之父&rdquo。
&mdash&mdash譯者 〔79〕 荷馬(公元前9世紀&mdash前8世紀),古希臘吟遊盲詩人。
著有《伊利亞特》和《奧德賽》。
其生平及著作情況,衆說不一,成為&ldquo荷馬問題&rdquo。
&mdash&mdash譯者 〔80〕 南安普敦伯爵三世(1573&mdash1624),英國貴族,作家保護人,尤以扶掖莎士比亞而聞名。
莎士比亞以《維納斯和阿多尼(斯)》和《魯克麗絲受辱記》兩詩作為奉獻。
&mdash&mdash譯者 〔81〕 新荷蘭,澳大利亞早期的舊稱。
&mdash&mdash譯者 〔82〕 帕拉馬塔,澳洲新南威爾士一個城市名。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