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詩人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主義審美觀點,也可能是一時的情感。
《淨界篇》和《天堂篇》,尤其是前者,人們幾乎都會說,甚至比《地獄篇》更為卓絕。
淨界,即淨界山〔49〕,是崇高的事物,是該時代最崇高的觀念的象征。
如果罪惡真是命定的,地獄是,而且必須是如此嚴酷而令人畏懼,那麼,人們也能通過忏悔淨化自身。
忏悔是基督徒的崇高行為。
但丁對入淨界忏悔作了美妙的描述。
在純淨的曙光下,可以望見海水的&ldquo顫動&rdquo,兩個進入淨界山的人在水邊行走,漸漸顯露出來,象征着一種心情的變化〔50〕。
這時希望已經出現;即使仍有那種痛苦的創傷相伴,希望再也不會消失。
魔鬼與罪惡深重者的陰暗地獄被踩在腳下,一縷悔罪的溫情氣息升起得越來越高,直登仁慈的寶座。
&ldquo為我祈禱吧&rdquo,淨界山上痛苦的人們都對他說。
&ldquo請告訴我的焦凡娜替我祈禱&rdquo!焦凡娜是我的女兒。
&ldquo我不信她的母親還愛我&rdquo!〔51〕他們沿着曲折峭壁艱難地往上攀登,&ldquo像建築物的梁托壓彎了身&rdquo,〔52〕其中有些人,&mdash&mdash&ldquo由于傲慢的罪過&rdquo被擠壓成一團。
然而,經過若幹年,經過若幹代以至更長時期不懈的努力,終将登上頂峰,到達天堂之門,受上帝仁慈的接納。
一人升天,衆人齊歡。
當一個靈魂徹底忏悔,滌淨了罪惡與不幸,整座山歡樂震蕩,随之響起贊美詩!〔53〕我把所有這些情景稱作一種真正崇高思想的崇高表現。
實際上,《神曲》的三個部分是互相依存,彼此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認為《天堂篇》是一種無聲的音樂,是《地獄篇》的補篇;沒有《天堂篇》,《地獄篇》就不真實了。
這三個部分構成中世紀基督教所謂的真正的無形世界。
對所有的人來說,這是本質上永遠真實的、永遠難忘的作品。
也許沒有一個人像但丁那樣對這個世界作了那麼精細深刻的描述,但丁是被派下凡,對它進行歌頌,使其永志不忘。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以簡潔的筆觸把日常生活的現實帶進無形世界。
當我們讀到第2或第3篇時,我們感到置身于這個精神世界,宛如住在可觸摸的、無可懷疑的事物中!對但丁來說,事情就是如此。
所謂真實世界及其各種現實,無非是通向一個無限的、更高的世界的門口而已。
從本質上說,真實世界和另一個世界一樣,都是超自然的。
不是每個人都有靈魂嗎?不僅是人死後要化為靈魂,而且他本身就是靈魂。
對誠摯的但丁說來,這完全是明顯的事實,他相信它,理解它,由此而成為詩人。
我重申:真誠具有救世的功績,不論何時都是如此。
此外,但丁的地獄、淨界和天堂還是一種象征,是他對宇宙信念的一種象征性體現。
&mdash&mdash未來的某些評論家,像以往那些斯堪的納維亞的評論家一樣,完全不會與但丁的想法共鳴,還可能認為它也全是一種&ldquo寓言&rdquo,也許是一種虛構的寓言!實際上,這是基督教精神崇高的或最崇高的體現。
它作為世界總體上的各種标志中,表示着基督徒但丁是怎樣把善與惡視作天地萬物的兩極元素,世界上的一切都圍繞着它們轉。
這兩種元素的差異,不是表現在何者更可取,而是表現為絕對的和無限的不相容。
一個是崇高美德,像明亮的太空;另一個則是可怕的蓋漢納〔54〕的陰暗和地獄的深淵!最後的審判,還伴有忏悔和永恒的憐憫,&mdash&mdash這些正是但丁和中世紀信仰的整個基督教教義的标志。
我曾經強調,這種标志具有完全的真實性,毫不以為它是什麼象征性的東西!地獄、淨界和天堂,這些事情并不是作為象征塑成的,在現代歐洲人的思想中,根本沒有把它們當作象征性東西的任何想法!難道它們不是無可懷疑的、令人敬畏的事實,人們真心認為它們實際上是真實的,而且,整個自然到處都證實它們嗎?這些事情,一直就是如此。
人們不相信它是一種寓言。
未來的評論家,不論他們有什麼新的想法,如果他們把但丁的作品歸之于一種寓言,那将犯下一個極大的錯誤!&mdash&mdash我們承認異教是人們對宇宙敬畏的誠摯感情的真實反映,就其真誠老實來說,至今對我們仍然不無價值。
但是,這裡需要明确異教和基督教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很大的。
異教主要象征自然的作用,反映人世的命運、奮鬥、悲歡離合的變遷;基督教象征人類義務律法,人的道德規範。
前者屬于感性的性質,是人類原始思維幼稚而無力的表述,&mdash&mdash它主要公認的美德是勇敢和戰勝畏懼。
後者的性質不在于感性,而在于道德。
即使是單從這方面說,已是一種多麼大的進步!&mdash&mdash 正如上述,中世紀十個世紀的沉寂,曆經曲折,終于出現了但丁這位代言人。
《神曲》是但丁的著作;然而,本質上它是屬于十個基督教世紀的,但丁隻是把它寫了出來。
凡事總是如此。
就以工匠來說,那鐵匠既有金屬材料,又有工具和熟練技藝,&mdash&mdash而在他所作的一切中,真正屬于他的作用,簡直是微不足道!因為以往有創造發明的人們都為他打下了基礎,&mdash&mdash實際上,我們大家從事任何工作,也無不如此。
但丁是中世紀的代言人,他把中世紀賴以生存的思想,以永恒的音樂表達出來,既恐怖又優美,是所有他的善良先輩基督徒們深思熟慮的成果。
誠然,他們是可貴的,但是,他不也一樣可貴嗎?如果他不發言表達思想,許多事情就會長期沉寂;即使沒有死去,也活得無聲無息。
總之,但丁的這首神秘之歌,不就是最崇高的人類精神的表述,同時又是歐洲當時取得的最高成果的表述嗎?正如但丁所歌頌的,基督教既不同于原始北歐人思想的那種異教,也不同于700年前阿拉伯沙漠中表達不清的&ldquo非正宗的基督教&rdquo!&mdash&mdash這是存在于人們中最高尚的觀念。
由一位最高尚的人唱了出來,而且成為永恒的象征。
不論從何種意義上說,我們能夠擁有它,不是非常幸運的嗎?我推測,它将萬世流芳。
因為這種發自人的靈魂深處的作品,與發自外表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外表的東西是一時的,受時尚的限制;外表的東西要随着事物瞬息變化而消失;而内在的東西,不論過去、現在和永遠,始終是不變的。
在世界曆史的長河中,凡是真誠的人,在漫長的世代交替中,都會看到但丁有一種兄弟般的友誼之情,他的思想充滿着深厚的真誠,他的痛苦和希望都同樣表示出真誠,他們會感到這位但丁也是兄弟。
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對古代希臘詩人荷馬的親切誠實深有感觸。
最古老的希伯來先知,其外表與現代人已迥然不同,然而他同樣使人迷戀,因為他道出了人類的心聲,他的言論扣人心弦。
這就是他所以為人們永遠懷念的奧秘所在。
但丁,由于他也和古代先知一樣有深厚的真誠,他的言論同樣發自内心。
如果我們斷言他的詩歌是歐洲迄今為止的創作中最不朽的作品,人們無需驚奇,因為沒有比真實的語言更持久的東西。
一切大教堂、主教的職位以及銅鑄石砌的外表裝飾,看上去持久,比起像這種高深莫測的發自内心的詩歌來,顯得太短暫了。
人們以為這些東西似乎可以永存、對人仍有重大價值,那些事物卻重新組合為難以辨認的新東西,它原來的個體已不複存在了。
歐洲有很多創造,諸如大城市、大帝國,百科全書、宗教信條,以及觀點作風迥異的團體派别;可是,這些卻很少能達到但丁思想的高度。
荷馬的史詩還實實在在地呈現在我們每一個思想活躍的人面前;而古希臘,它今天又在何方!它荒蕪了幾千年,離我們而去,消失了,隻剩得一堆令人惘然的荒草瓦礫,當時那些生命和存在物都已蕩然無存了。
好似夢幻一場;就像阿伽門農王的塵埃!古希臘曾經存在過,而現今除了它留下的文字記載外,古希臘已不複存在了。
這位但丁的價值怎樣呢?我們不必對其價值作更多的評論。
一位掌握神曲根本精神的人類精英,他由此巧妙地唱出某種要旨,并已進入人們生活的深處,在漫長的歲月裡,他是人類中一切優秀人物的生命之源。
&mdash&mdash不論怎麼說,對他是無法用&ldquo功利&rdquo來衡量的!正如不能用太陽為我們節省多少煤氣燈來估價太陽一樣。
但丁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或者說,他是無價的。
不過,我們可以作出一個評論。
這就是把詩人英雄和先知英雄在這方面進行對比。
衆所周知,穆罕默德在近百年裡,把阿拉伯人的勢力東面擴展到德裡,西面直達格林納達,而但丁的意大利人似乎仍在原地不動。
那麼,相比之下,我們能否說但丁在世界上的影響就小呢?并非如此:他的活動範圍很受限制,可是,他的思想卻遠為高貴和清晰,&mdash&mdash恐怕他的作用并不低于穆罕默德,相反,卻超過了他。
穆罕默德面向人民大衆,他用的言論是他們能夠接受的粗俗的方言:這種方言充滿着自相矛盾、粗魯言語和蠢話,隻對普通群衆起作用,而且還奇特地把善與惡混為一體。
但丁的言論,不論何時何地都是面向高貴、純潔和偉大人物的,他的言論不會像其他事物一樣會過時。
但丁像閃爍在太空的一顆晶瑩的明星,照耀着各個時代的偉大人物和高貴者,他永遠是世界上所有上帝的選民們的财富。
人們可以預料,但丁的影響要比穆罕默德更為長久。
由這方面來說,二者的差别又取得平衡了。
但是,無論怎樣,我們不能以所謂對世界的作用,憑我們能對他們那種作用的判斷,來衡量一個人及其成就的大小。
問題在于什麼是作用?什麼是影響?什麼是功利?一個人從事他的事業;其成果自有他人加以評說。
幹事業總會有成果,它可能體現在哈裡發〔55〕的皇位上和阿拉伯的征服者身上,其事迹&ldquo充斥在各種晨報和晚報中&rdquo,一切往事的記載,都是新聞中提取的精萃;否則,就根本不會體現出來;&mdash&mdash可是,這些事情又有什麼關系?它并不是事業的真正成果!阿拉伯人的哈裡發,僅就其所做的重要事情來說,他是重要的人物。
但是,如果說阿拉伯人的哈裡發沒有對崇高的人類事業、沒有對上帝創造的世界中人類事業起推進作用,那麼,不論他怎樣弄刀舞劍,衣袋裡裝有多少金的皮阿斯特〔56〕,在世界上怎樣喧嚣一時,&mdash&mdash他仍不過是徒有虛名,既空虛又無用;歸根結底,他什麼也不是!讓我們再一次對可貴的沉默王國表示尊重吧!人們不必把自己衣袋裡的無數珍寶弄得叮作響,或者當衆計數炫耀!對人們來說,這也許是在這些喧嚣的時代最有益的态度。
正如意大利人但丁的降世,為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我們現代歐洲人的宗教及其内在生命,譜出音樂般的詩歌予以體現;同樣,我們可以說,莎士比亞把我們歐洲發展至今的外部生命,諸如它的騎士氣概、謙遜風度、幽默情趣和雄心壯志,還有當時人們的思維、行為、世界觀的習慣方法,表現得淋漓盡緻。
像從荷馬的史詩中,人們仍然可以看出古希臘社會的情景一樣,幾千年後,人們在莎士比亞與但丁的作品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歐洲的信仰和習俗。
但丁為人們提供信念或精神力量;而莎士比亞以同樣高超的藝術,為人們提供實踐和物質方面的東西。
後者也是我們必需的;莎士比亞從此應運而生。
正當中世紀騎士生活方式行将終結,人們已是處處可見,它正處在或緩或快地走向瓦解崩潰的關鍵時刻,另一位詩聖,以其犀利的目光,常新的歌聲,被派來記載那曆史的劇變,使之永垂青史。
這兩個人,真可謂相得益彰:但丁是如此深沉,像世界中心火那樣的強烈;莎士比亞則是開闊、平靜、高瞻遠矚,宛如陽光普照大地。
意大利産生了一個萬衆之聲,我們英國榮幸獲得另一個萬衆之聲。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這個人物來到人間,被認為似乎僅僅是偶然的。
我常常在想,莎士比亞是如此崇高、沉靜、完美和自信,假如沒有沃裡克郡的地主〔57〕告發他偷獵鹿,我們也許也不會知道這位詩人!斯特拉福特鎮的樹林、天氣和鄉下人的生活對這個人已經滿足了!但是,實際上,我們整個英國生活方式的獨特成長,即我們稱之為伊麗莎白時代〔58〕不也是自動産生的嗎?這棵&ldquo伊格·德拉西爾樹&rdquo按照它自身的規律,在萌發和凋謝&mdash&mdash其中奧秘對我們深不可測。
然而,它确實在萌發與凋謝,它的每一根樹枝,每一片葉子,都有固定的永恒規律,托馬斯·露西爵士〔59〕的出現不是也有其合适的時機嗎?我感到奇怪的是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個别事物總是與事物總體相通的,路上的落葉無不是太陽系和恒星系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60〕人的思想、言談舉止,無不産生于各種個别的人,而它遲早又要影響所有的人,隻是有的可能被公認,有的則不受重視!凡此種種,好比是一棵樹:樹液的循環,使每一片最小的葉子與最底部的樹根即整體中最大部分與最小部分,相互影響,息息相通。
伊格德拉西爾樹紮根于赫拉和死亡的王國,它的樹枝卻遍布九霄雲外!&mdash&mdash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輝煌的伊麗莎白的時代和它的莎士比亞,是以往所有曆史發展的結果與精華,它可以歸因于中世紀的天主教。
基督教的信仰是但丁歌頌的主旋律,莎士比亞歌頌的則是基督教信仰造成的實際生活。
因為,那時的宗教,像現在和未來一樣,永遠是實踐生活的靈魂;是人們生活中首要的、生死攸關的事情。
這裡需要注意,令人特别奇怪的是,在莎士比亞這位中世紀天主教最高産物出現以前,天主教已被議會的法案廢除了。
然而,他畢竟出現了。
大自然按照自己的日程,出于天主教或其他可能被認為必要的事物,讓他出生了,而不大考慮議會的法案。
亨利國王、伊麗莎白女皇有他們的意願,大自然也有它必然的道路。
盡管議會的法案喧嚣一時,實際上其作用是渺小的。
不論什麼議會法案、聖斯蒂芬廳〔61〕的争辯、議員競選演說的講壇等等,難道它們能産生莎士比亞嗎?莎士比亞不可能由于共濟會〔62〕餐館的宴席,表示認捐和出售股票的活動,以及其他争論不休和或真或假的努力而産生!伊麗莎白時代及其所有的榮華與幸福,都是在默默無聞和我們未作準備的情況下來臨的。
無價的莎士比亞是大自然慷慨的贈與,悄悄饋贈&mdash&mdash悄悄接受,好像他是一種很平凡的東西。
然而,他确實是無價之寶。
人們也應該注意到事情的這一方面。
也許人們有時會聽說我們對莎士比亞有點偶像崇拜,實際上,确是如此。
我感到人們對莎士比亞的高度評價,不僅在我們英國,而且在整個歐洲正在日趨得出共識,即認為莎士比亞在迄今為止的一切詩人中獨占鳌頭;是有史以來,以文學形式為自己立傳的最偉大的智者。
如果我們對其品質加以全面考察,我認為,他這樣深邃的洞察力和思維能力,是無與倫比的。
他深邃若虛,具有溫和歡悅的力量,一切事物在他的崇高靈魂中構思,就像在平靜莫測的海洋中一樣真實和清晰!有人說,在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中,除去所謂的其他各種&ldquo能力&rdquo,其理解力可與培根的《新工具》〔63〕相媲美。
那是真實的;但并非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
如果能用莎士比亞戲劇的素材,塑造出同樣的結果來,那麼,上述這種說法就更加明确了!造好的房屋,看上去是多麼合适,&mdash&mdash各方面都如此得體,好似由它的本身規律和事物本性所緻,&mdash&mdash那我們就忽略了它是由未加工的石塊築成的。
房子非常完美,像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卻隐藏着建築者的功績。
我們說莎士比亞完美,他比任何人更加完美,這是在于:他好像本能地會識别和了解他寫作的條件、素材以及自身力量和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
這不是浮光掠影般的觀察就能達到目的的,它是對整體事物的詳細闡述。
總之,它需要一種沉着犀利的眼光,需要高深的智力。
衡量一個人智力的最好尺度,是看他對廣博的見識怎樣構思叙事,給以何種描述與說明。
這樣就需要弄清楚:什麼是關鍵性的情節,應放在首位;什麼是非本質的問題,可以壓縮從簡;還要弄清怎樣理順開篇、順序和結局?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這個人就要調動其全部洞察力。
首先要理解外界事物,然後根據他理解的深度進行恰當的安排處理。
你可以這樣試他一下。
不是同類相通嗎?看有沒有方法使糾纏不清的事物成為井然有序?一個人能否說,要有光,于是從混沌中創造出一個世界來呢?〔64〕隻有自身中有光,才能做到這一點。
或者我們可以進一步确切地說,莎士比亞的偉大在于我所說的生動描述,即對人和事物,特别是對人的描寫上。
他的一切高超之處決定于此。
我認為,莎士比亞的鎮靜而富有創造性的聰明智慧是史無前例的。
他觀察事物,不是看它的某些片面,而是要揭示其内在實質和總體的奧秘。
事物在他面前顯得清清楚楚,從而能辨認其内在的聯系。
我們所說的有創造性,詩人的創造性,除了對事物有充分的洞察力,還能是什麼呢?而描寫事物的語言則是根據對事物的這種極其清晰的洞察所作的表述。
由此看來,莎士比亞的美德,他的勇敢、正直、寬容、真誠,他那克服上述種種障礙以取勝的力量和崇高精神,不也就躍然紙上嗎?他真是崇高無比!他不是一面哈哈鏡,以其自身的凹凸度反映一切事物,把事物照得扭曲變形;而是一面極其平整的鏡子;&mdash&mdash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理解,這個人是同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有恰當的聯系,是一個完美的人。
确實令人驚歎的是這個偉大的靈魂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對象都一覽無遺;他把福斯塔夫、奧賽羅、朱麗葉、科利奧蘭納斯〔65〕一個個完美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一切人懷着愛、正義感和兄弟般情誼。
培根的智力及其《新工具》相形見绌,顯得世俗平庸,隻能算是二流的。
嚴格說來,在現代人中,人們幾乎找不出同等水平的人。
自莎士比亞以後,惟有歌德使我想到能同他相提并論。
關于歌德,人們可以說他看透了事物。
人們可以用他評論莎士比亞的話來評價他自己:&ldquo他描寫的人物
《淨界篇》和《天堂篇》,尤其是前者,人們幾乎都會說,甚至比《地獄篇》更為卓絕。
淨界,即淨界山〔49〕,是崇高的事物,是該時代最崇高的觀念的象征。
如果罪惡真是命定的,地獄是,而且必須是如此嚴酷而令人畏懼,那麼,人們也能通過忏悔淨化自身。
忏悔是基督徒的崇高行為。
但丁對入淨界忏悔作了美妙的描述。
在純淨的曙光下,可以望見海水的&ldquo顫動&rdquo,兩個進入淨界山的人在水邊行走,漸漸顯露出來,象征着一種心情的變化〔50〕。
這時希望已經出現;即使仍有那種痛苦的創傷相伴,希望再也不會消失。
魔鬼與罪惡深重者的陰暗地獄被踩在腳下,一縷悔罪的溫情氣息升起得越來越高,直登仁慈的寶座。
&ldquo為我祈禱吧&rdquo,淨界山上痛苦的人們都對他說。
&ldquo請告訴我的焦凡娜替我祈禱&rdquo!焦凡娜是我的女兒。
&ldquo我不信她的母親還愛我&rdquo!〔51〕他們沿着曲折峭壁艱難地往上攀登,&ldquo像建築物的梁托壓彎了身&rdquo,〔52〕其中有些人,&mdash&mdash&ldquo由于傲慢的罪過&rdquo被擠壓成一團。
然而,經過若幹年,經過若幹代以至更長時期不懈的努力,終将登上頂峰,到達天堂之門,受上帝仁慈的接納。
一人升天,衆人齊歡。
當一個靈魂徹底忏悔,滌淨了罪惡與不幸,整座山歡樂震蕩,随之響起贊美詩!〔53〕我把所有這些情景稱作一種真正崇高思想的崇高表現。
實際上,《神曲》的三個部分是互相依存,彼此都是不可缺少的。
我認為《天堂篇》是一種無聲的音樂,是《地獄篇》的補篇;沒有《天堂篇》,《地獄篇》就不真實了。
這三個部分構成中世紀基督教所謂的真正的無形世界。
對所有的人來說,這是本質上永遠真實的、永遠難忘的作品。
也許沒有一個人像但丁那樣對這個世界作了那麼精細深刻的描述,但丁是被派下凡,對它進行歌頌,使其永志不忘。
最值得注意的是,他以簡潔的筆觸把日常生活的現實帶進無形世界。
當我們讀到第2或第3篇時,我們感到置身于這個精神世界,宛如住在可觸摸的、無可懷疑的事物中!對但丁來說,事情就是如此。
所謂真實世界及其各種現實,無非是通向一個無限的、更高的世界的門口而已。
從本質上說,真實世界和另一個世界一樣,都是超自然的。
不是每個人都有靈魂嗎?不僅是人死後要化為靈魂,而且他本身就是靈魂。
對誠摯的但丁說來,這完全是明顯的事實,他相信它,理解它,由此而成為詩人。
我重申:真誠具有救世的功績,不論何時都是如此。
此外,但丁的地獄、淨界和天堂還是一種象征,是他對宇宙信念的一種象征性體現。
&mdash&mdash未來的某些評論家,像以往那些斯堪的納維亞的評論家一樣,完全不會與但丁的想法共鳴,還可能認為它也全是一種&ldquo寓言&rdquo,也許是一種虛構的寓言!實際上,這是基督教精神崇高的或最崇高的體現。
它作為世界總體上的各種标志中,表示着基督徒但丁是怎樣把善與惡視作天地萬物的兩極元素,世界上的一切都圍繞着它們轉。
這兩種元素的差異,不是表現在何者更可取,而是表現為絕對的和無限的不相容。
一個是崇高美德,像明亮的太空;另一個則是可怕的蓋漢納〔54〕的陰暗和地獄的深淵!最後的審判,還伴有忏悔和永恒的憐憫,&mdash&mdash這些正是但丁和中世紀信仰的整個基督教教義的标志。
我曾經強調,這種标志具有完全的真實性,毫不以為它是什麼象征性的東西!地獄、淨界和天堂,這些事情并不是作為象征塑成的,在現代歐洲人的思想中,根本沒有把它們當作象征性東西的任何想法!難道它們不是無可懷疑的、令人敬畏的事實,人們真心認為它們實際上是真實的,而且,整個自然到處都證實它們嗎?這些事情,一直就是如此。
人們不相信它是一種寓言。
未來的評論家,不論他們有什麼新的想法,如果他們把但丁的作品歸之于一種寓言,那将犯下一個極大的錯誤!&mdash&mdash我們承認異教是人們對宇宙敬畏的誠摯感情的真實反映,就其真誠老實來說,至今對我們仍然不無價值。
但是,這裡需要明确異教和基督教的差異,這種差異是很大的。
異教主要象征自然的作用,反映人世的命運、奮鬥、悲歡離合的變遷;基督教象征人類義務律法,人的道德規範。
前者屬于感性的性質,是人類原始思維幼稚而無力的表述,&mdash&mdash它主要公認的美德是勇敢和戰勝畏懼。
後者的性質不在于感性,而在于道德。
即使是單從這方面說,已是一種多麼大的進步!&mdash&mdash 正如上述,中世紀十個世紀的沉寂,曆經曲折,終于出現了但丁這位代言人。
《神曲》是但丁的著作;然而,本質上它是屬于十個基督教世紀的,但丁隻是把它寫了出來。
凡事總是如此。
就以工匠來說,那鐵匠既有金屬材料,又有工具和熟練技藝,&mdash&mdash而在他所作的一切中,真正屬于他的作用,簡直是微不足道!因為以往有創造發明的人們都為他打下了基礎,&mdash&mdash實際上,我們大家從事任何工作,也無不如此。
但丁是中世紀的代言人,他把中世紀賴以生存的思想,以永恒的音樂表達出來,既恐怖又優美,是所有他的善良先輩基督徒們深思熟慮的成果。
誠然,他們是可貴的,但是,他不也一樣可貴嗎?如果他不發言表達思想,許多事情就會長期沉寂;即使沒有死去,也活得無聲無息。
總之,但丁的這首神秘之歌,不就是最崇高的人類精神的表述,同時又是歐洲當時取得的最高成果的表述嗎?正如但丁所歌頌的,基督教既不同于原始北歐人思想的那種異教,也不同于700年前阿拉伯沙漠中表達不清的&ldquo非正宗的基督教&rdquo!&mdash&mdash這是存在于人們中最高尚的觀念。
由一位最高尚的人唱了出來,而且成為永恒的象征。
不論從何種意義上說,我們能夠擁有它,不是非常幸運的嗎?我推測,它将萬世流芳。
因為這種發自人的靈魂深處的作品,與發自外表的作品是完全不同的。
外表的東西是一時的,受時尚的限制;外表的東西要随着事物瞬息變化而消失;而内在的東西,不論過去、現在和永遠,始終是不變的。
在世界曆史的長河中,凡是真誠的人,在漫長的世代交替中,都會看到但丁有一種兄弟般的友誼之情,他的思想充滿着深厚的真誠,他的痛苦和希望都同樣表示出真誠,他們會感到這位但丁也是兄弟。
拿破侖在聖赫勒拿島對古代希臘詩人荷馬的親切誠實深有感觸。
最古老的希伯來先知,其外表與現代人已迥然不同,然而他同樣使人迷戀,因為他道出了人類的心聲,他的言論扣人心弦。
這就是他所以為人們永遠懷念的奧秘所在。
但丁,由于他也和古代先知一樣有深厚的真誠,他的言論同樣發自内心。
如果我們斷言他的詩歌是歐洲迄今為止的創作中最不朽的作品,人們無需驚奇,因為沒有比真實的語言更持久的東西。
一切大教堂、主教的職位以及銅鑄石砌的外表裝飾,看上去持久,比起像這種高深莫測的發自内心的詩歌來,顯得太短暫了。
人們以為這些東西似乎可以永存、對人仍有重大價值,那些事物卻重新組合為難以辨認的新東西,它原來的個體已不複存在了。
歐洲有很多創造,諸如大城市、大帝國,百科全書、宗教信條,以及觀點作風迥異的團體派别;可是,這些卻很少能達到但丁思想的高度。
荷馬的史詩還實實在在地呈現在我們每一個思想活躍的人面前;而古希臘,它今天又在何方!它荒蕪了幾千年,離我們而去,消失了,隻剩得一堆令人惘然的荒草瓦礫,當時那些生命和存在物都已蕩然無存了。
好似夢幻一場;就像阿伽門農王的塵埃!古希臘曾經存在過,而現今除了它留下的文字記載外,古希臘已不複存在了。
這位但丁的價值怎樣呢?我們不必對其價值作更多的評論。
一位掌握神曲根本精神的人類精英,他由此巧妙地唱出某種要旨,并已進入人們生活的深處,在漫長的歲月裡,他是人類中一切優秀人物的生命之源。
&mdash&mdash不論怎麼說,對他是無法用&ldquo功利&rdquo來衡量的!正如不能用太陽為我們節省多少煤氣燈來估價太陽一樣。
但丁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或者說,他是無價的。
不過,我們可以作出一個評論。
這就是把詩人英雄和先知英雄在這方面進行對比。
衆所周知,穆罕默德在近百年裡,把阿拉伯人的勢力東面擴展到德裡,西面直達格林納達,而但丁的意大利人似乎仍在原地不動。
那麼,相比之下,我們能否說但丁在世界上的影響就小呢?并非如此:他的活動範圍很受限制,可是,他的思想卻遠為高貴和清晰,&mdash&mdash恐怕他的作用并不低于穆罕默德,相反,卻超過了他。
穆罕默德面向人民大衆,他用的言論是他們能夠接受的粗俗的方言:這種方言充滿着自相矛盾、粗魯言語和蠢話,隻對普通群衆起作用,而且還奇特地把善與惡混為一體。
但丁的言論,不論何時何地都是面向高貴、純潔和偉大人物的,他的言論不會像其他事物一樣會過時。
但丁像閃爍在太空的一顆晶瑩的明星,照耀着各個時代的偉大人物和高貴者,他永遠是世界上所有上帝的選民們的财富。
人們可以預料,但丁的影響要比穆罕默德更為長久。
由這方面來說,二者的差别又取得平衡了。
但是,無論怎樣,我們不能以所謂對世界的作用,憑我們能對他們那種作用的判斷,來衡量一個人及其成就的大小。
問題在于什麼是作用?什麼是影響?什麼是功利?一個人從事他的事業;其成果自有他人加以評說。
幹事業總會有成果,它可能體現在哈裡發〔55〕的皇位上和阿拉伯的征服者身上,其事迹&ldquo充斥在各種晨報和晚報中&rdquo,一切往事的記載,都是新聞中提取的精萃;否則,就根本不會體現出來;&mdash&mdash可是,這些事情又有什麼關系?它并不是事業的真正成果!阿拉伯人的哈裡發,僅就其所做的重要事情來說,他是重要的人物。
但是,如果說阿拉伯人的哈裡發沒有對崇高的人類事業、沒有對上帝創造的世界中人類事業起推進作用,那麼,不論他怎樣弄刀舞劍,衣袋裡裝有多少金的皮阿斯特〔56〕,在世界上怎樣喧嚣一時,&mdash&mdash他仍不過是徒有虛名,既空虛又無用;歸根結底,他什麼也不是!讓我們再一次對可貴的沉默王國表示尊重吧!人們不必把自己衣袋裡的無數珍寶弄得叮作響,或者當衆計數炫耀!對人們來說,這也許是在這些喧嚣的時代最有益的态度。
正如意大利人但丁的降世,為歐洲中世紀的宗教、我們現代歐洲人的宗教及其内在生命,譜出音樂般的詩歌予以體現;同樣,我們可以說,莎士比亞把我們歐洲發展至今的外部生命,諸如它的騎士氣概、謙遜風度、幽默情趣和雄心壯志,還有當時人們的思維、行為、世界觀的習慣方法,表現得淋漓盡緻。
像從荷馬的史詩中,人們仍然可以看出古希臘社會的情景一樣,幾千年後,人們在莎士比亞與但丁的作品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近代歐洲的信仰和習俗。
但丁為人們提供信念或精神力量;而莎士比亞以同樣高超的藝術,為人們提供實踐和物質方面的東西。
後者也是我們必需的;莎士比亞從此應運而生。
正當中世紀騎士生活方式行将終結,人們已是處處可見,它正處在或緩或快地走向瓦解崩潰的關鍵時刻,另一位詩聖,以其犀利的目光,常新的歌聲,被派來記載那曆史的劇變,使之永垂青史。
這兩個人,真可謂相得益彰:但丁是如此深沉,像世界中心火那樣的強烈;莎士比亞則是開闊、平靜、高瞻遠矚,宛如陽光普照大地。
意大利産生了一個萬衆之聲,我們英國榮幸獲得另一個萬衆之聲。
令人非常奇怪的是,這個人物來到人間,被認為似乎僅僅是偶然的。
我常常在想,莎士比亞是如此崇高、沉靜、完美和自信,假如沒有沃裡克郡的地主〔57〕告發他偷獵鹿,我們也許也不會知道這位詩人!斯特拉福特鎮的樹林、天氣和鄉下人的生活對這個人已經滿足了!但是,實際上,我們整個英國生活方式的獨特成長,即我們稱之為伊麗莎白時代〔58〕不也是自動産生的嗎?這棵&ldquo伊格·德拉西爾樹&rdquo按照它自身的規律,在萌發和凋謝&mdash&mdash其中奧秘對我們深不可測。
然而,它确實在萌發與凋謝,它的每一根樹枝,每一片葉子,都有固定的永恒規律,托馬斯·露西爵士〔59〕的出現不是也有其合适的時機嗎?我感到奇怪的是人們沒有充分認識到:個别事物總是與事物總體相通的,路上的落葉無不是太陽系和恒星系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60〕人的思想、言談舉止,無不産生于各種個别的人,而它遲早又要影響所有的人,隻是有的可能被公認,有的則不受重視!凡此種種,好比是一棵樹:樹液的循環,使每一片最小的葉子與最底部的樹根即整體中最大部分與最小部分,相互影響,息息相通。
伊格德拉西爾樹紮根于赫拉和死亡的王國,它的樹枝卻遍布九霄雲外!&mdash&mdash 在某種意義上說,這個輝煌的伊麗莎白的時代和它的莎士比亞,是以往所有曆史發展的結果與精華,它可以歸因于中世紀的天主教。
基督教的信仰是但丁歌頌的主旋律,莎士比亞歌頌的則是基督教信仰造成的實際生活。
因為,那時的宗教,像現在和未來一樣,永遠是實踐生活的靈魂;是人們生活中首要的、生死攸關的事情。
這裡需要注意,令人特别奇怪的是,在莎士比亞這位中世紀天主教最高産物出現以前,天主教已被議會的法案廢除了。
然而,他畢竟出現了。
大自然按照自己的日程,出于天主教或其他可能被認為必要的事物,讓他出生了,而不大考慮議會的法案。
亨利國王、伊麗莎白女皇有他們的意願,大自然也有它必然的道路。
盡管議會的法案喧嚣一時,實際上其作用是渺小的。
不論什麼議會法案、聖斯蒂芬廳〔61〕的争辯、議員競選演說的講壇等等,難道它們能産生莎士比亞嗎?莎士比亞不可能由于共濟會〔62〕餐館的宴席,表示認捐和出售股票的活動,以及其他争論不休和或真或假的努力而産生!伊麗莎白時代及其所有的榮華與幸福,都是在默默無聞和我們未作準備的情況下來臨的。
無價的莎士比亞是大自然慷慨的贈與,悄悄饋贈&mdash&mdash悄悄接受,好像他是一種很平凡的東西。
然而,他确實是無價之寶。
人們也應該注意到事情的這一方面。
也許人們有時會聽說我們對莎士比亞有點偶像崇拜,實際上,确是如此。
我感到人們對莎士比亞的高度評價,不僅在我們英國,而且在整個歐洲正在日趨得出共識,即認為莎士比亞在迄今為止的一切詩人中獨占鳌頭;是有史以來,以文學形式為自己立傳的最偉大的智者。
如果我們對其品質加以全面考察,我認為,他這樣深邃的洞察力和思維能力,是無與倫比的。
他深邃若虛,具有溫和歡悅的力量,一切事物在他的崇高靈魂中構思,就像在平靜莫測的海洋中一樣真實和清晰!有人說,在莎士比亞創作的戲劇中,除去所謂的其他各種&ldquo能力&rdquo,其理解力可與培根的《新工具》〔63〕相媲美。
那是真實的;但并非人人都認為這是真理。
如果能用莎士比亞戲劇的素材,塑造出同樣的結果來,那麼,上述這種說法就更加明确了!造好的房屋,看上去是多麼合适,&mdash&mdash各方面都如此得體,好似由它的本身規律和事物本性所緻,&mdash&mdash那我們就忽略了它是由未加工的石塊築成的。
房子非常完美,像是自然本身形成的,卻隐藏着建築者的功績。
我們說莎士比亞完美,他比任何人更加完美,這是在于:他好像本能地會識别和了解他寫作的條件、素材以及自身力量和這些因素之間的關系。
這不是浮光掠影般的觀察就能達到目的的,它是對整體事物的詳細闡述。
總之,它需要一種沉着犀利的眼光,需要高深的智力。
衡量一個人智力的最好尺度,是看他對廣博的見識怎樣構思叙事,給以何種描述與說明。
這樣就需要弄清楚:什麼是關鍵性的情節,應放在首位;什麼是非本質的問題,可以壓縮從簡;還要弄清怎樣理順開篇、順序和結局?為了弄明白這些問題,這個人就要調動其全部洞察力。
首先要理解外界事物,然後根據他理解的深度進行恰當的安排處理。
你可以這樣試他一下。
不是同類相通嗎?看有沒有方法使糾纏不清的事物成為井然有序?一個人能否說,要有光,于是從混沌中創造出一個世界來呢?〔64〕隻有自身中有光,才能做到這一點。
或者我們可以進一步确切地說,莎士比亞的偉大在于我所說的生動描述,即對人和事物,特别是對人的描寫上。
他的一切高超之處決定于此。
我認為,莎士比亞的鎮靜而富有創造性的聰明智慧是史無前例的。
他觀察事物,不是看它的某些片面,而是要揭示其内在實質和總體的奧秘。
事物在他面前顯得清清楚楚,從而能辨認其内在的聯系。
我們所說的有創造性,詩人的創造性,除了對事物有充分的洞察力,還能是什麼呢?而描寫事物的語言則是根據對事物的這種極其清晰的洞察所作的表述。
由此看來,莎士比亞的美德,他的勇敢、正直、寬容、真誠,他那克服上述種種障礙以取勝的力量和崇高精神,不也就躍然紙上嗎?他真是崇高無比!他不是一面哈哈鏡,以其自身的凹凸度反映一切事物,把事物照得扭曲變形;而是一面極其平整的鏡子;&mdash&mdash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理解,這個人是同所有的事物,所有的人都有恰當的聯系,是一個完美的人。
确實令人驚歎的是這個偉大的靈魂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對象都一覽無遺;他把福斯塔夫、奧賽羅、朱麗葉、科利奧蘭納斯〔65〕一個個完美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對一切人懷着愛、正義感和兄弟般情誼。
培根的智力及其《新工具》相形見绌,顯得世俗平庸,隻能算是二流的。
嚴格說來,在現代人中,人們幾乎找不出同等水平的人。
自莎士比亞以後,惟有歌德使我想到能同他相提并論。
關于歌德,人們可以說他看透了事物。
人們可以用他評論莎士比亞的話來評價他自己:&ldquo他描寫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