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先知英雄
關燈
小
中
大
人的習氣。
但是,把他視為微不足道的幻影人物、不擇手段的貪婪的騙子,為了物質享受而進行渎神的騙術、僞造天書、長期嚴重背叛創造主與自我,我們是不會也不能這樣看待他的。
在我看來,不論從哪種意義上來說,真誠是《古蘭經》的優點,它由此而為原始阿拉伯人所珍視。
真誠是這部書的首要的和最終的優點,其他優點都由它派生。
&mdash&mdash實際上,任何優點也隻能由它産生。
奇妙的是,貫穿在《古蘭經》中那些結構拙劣的大量傳說、謾罵、抱怨和叫嚣中,散布着一種真實而直接的洞察力,幾乎可以稱之為詩。
這部書的主體僅僅是由傳說組成,而且像是熱情洋溢的即席傳道。
他不斷重複講述曾在阿拉伯人中廣為流傳的先知們的古老傳說,叙說先知亞伯拉罕〔40〕、先知赫德、先知摩西〔41〕以及基督教的和其他真真假假的先知們,怎樣一個接一個地傳到各個部落,要人們警惕,不要犯罪,又怎樣已經被人們接受,就像後來對待穆罕默德一樣,這對他是莫大的安慰。
這些故事,他十遍二十遍地重複,一遍又一遍,沒完沒了地重複,令人厭煩。
勇敢的塞缪爾·約翰遜在他的簡陋的閣樓上,大概就是以這種方式精讀作者們的自傳的!這就是《古蘭經》的主要成分。
但是,奇妙的是,在所有這些内容中,不時出現這位真正思想家和先知的某些智慧的閃光。
穆罕默德确有洞察世界的眼光。
他以某種直率和粗犷旺盛的精力,将他自己已經理解的事情,使我們大家都能清楚地認識。
我并不看重他對安拉的贊美,很多人都贊美安拉,我猜想,他們是仿效希伯來人,至少他們在這方面遠不如希伯來人。
但是,他能直接看透事物的實質,抓住事物真理,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
這是偉大的大自然的恩賜,她把它贈與全人類,但是隻有極少數人沒有令人痛心地把它扔掉。
這就是我所謂的想像力的真誠,是真誠心靈的标準。
穆罕默德并不能創造奇迹,他經常不耐煩地回答:我不能創造奇迹。
我是何許人?&ldquo我是熱心的傳教士&rdquo,受命向衆生傳布這個教義。
然而,我們能看到的世界,對他來說,從古至今一直是特大的奇迹。
他說:觀察這個世界,安拉所創造的這一切,不是神奇嗎?隻要你細心觀察,一切全都是&ldquo為大家創造的奇迹&rdquo!上帝創造了大地,&ldquo阡陌縱橫&rdquo,人們可以生活其間,自由往來。
&mdash&mdash穆罕默德對阿拉伯半島幹燥鄉土上空的雲彩感到非常神奇。
他說,出現在無限高空的深厚雲層是從哪裡來的!密布的烏雲好似巨大的黑色怪物懸挂上空,傾注大雨,&ldquo使死寂的大地複蘇&rdquo,綠草如茵,&ldquo枝高葉茂的棗椰樹上果實累累。
這不是神迹嗎?&rdquo他還說,你們的牛,&mdash&mdash安拉創造了它們,它們是有用的、不會說話的牲畜。
它們把草變成奶;大家還在它們身上獲取了衣着。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ldquo到晚上,還排着隊回到圈欄。
&rdquo他還補充說:&ldquo而且,它們是一種為你争光的動物。
&rdquo此外,還有船&mdash&mdash他經常談起船,他把船比作巨大的移動的山,揚帆下水,是天上的風使船行駛。
時或停泊不動,是上蒼把風收回去了,它們隻好靜靜地停着,不能再走動了!這些不都是奇迹嗎?他喊道:你們還要什麼奇迹?你們本身不就是奇迹嗎?上蒼創造了你們,&ldquo用一小塊泥土塑造了你們。
&rdquo你們曾經是很小的,一些年前還什麼也不是。
現在你們美麗、健壯,有思想,&ldquo你們彼此憐憫。
&rdquo随着老年來臨,頭發變得花白,你們健壯的身體逐漸衰退虛弱,日落西山,又歸于無。
最令我感動的是&ldquo你們彼此憐憫。
&rdquo要是安拉不使你們互相憐憫,&mdash&mdash事情将會變得怎樣!這是一種深刻而有明确針對性的思想,是一開始就能把握事物實質的洞察力。
在這個人身上,可以看到詩人的天才具有的最美好、最真實東西的粗糙痕迹。
他是原始時代的智者,有眼力,有思想,是堅強而質樸的人。
&mdash&mdash他可以把自己塑造成詩人、帝王、教士以及任何一種英雄人物。
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完全是個奇迹,永遠是再明顯不過的了。
正如我們前面所述,他領悟到一切偉大的思想家,包括原始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内,從各種途徑力圖認識到的東西:即認為這個看來如此堅實可靠的物質世界,歸根到底,其實質是虛無,是上帝的權力和存在可見的有形的顯現,&mdash&mdash是上帝懸在虛空的無限中的影子,僅此而已。
他說,那些山脈,那些巨大的石山,将&ldquo像浮雲一般&rdquo消散,像雲彩一樣在藍空中消失,不複存在!塞爾指出:他以阿拉伯的模式來描繪大地,把它說成是一片遼闊無邊的平原或是平坦的盆地,那些山脈矗立其上,使大地穩固。
當世界末日來臨,它們就要&ldquo像浮雲般&rdquo消散,整個大地将旋轉起來,把自身卷向毀滅,像塵埃、蒸氣一樣消失在無垠的空間。
安拉從大地把手縮回,大地就不複存在了。
安拉的絕對統治,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權力、榮耀以及無名的恐懼,它無所不在,是萬物中真正的力量、本質和實在。
穆罕默德對此始終是确信無疑的。
現代人所說的各種自然力和自然規律,并不認為它們是神聖東西的象征,甚至不是當作最終的事物,而是看作一系列非常平凡的東西,&mdash&mdash有的可以出售,有的希奇古怪,有的可以用來推進輪船!由于有各種科學和百科全書的出現,在我們那些實驗室裡工作,容易忘記神性。
我們不應該把它忘掉!一旦把它完全忘記,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值得記憶的東西。
而且我認為,大部分科學是非常死闆的東西,毫無生氣,喜好争辯,而又空洞,&mdash&mdash就像晚秋時節的薊草一樣枯燥。
即使是最好的科學,忘記了神聖,也不過是塊死木頭,它更不會像成長着的樹木和森林提供新的木料!人們必須通過某種崇拜才可能有認識,否則,他的知識隻是一種空談,就像幹枯的薊草。
關于穆罕默德教義宣揚縱欲的許多傳說與描繪,是很不公正的。
我們看來,那些犯罪的放縱行為,雖然他是允許的,但并非是他唆使的;他發現在阿拉伯半島,這種公認的行為古已有之,他卻從多方面對其進行削弱和限止。
他的教義并非是自由放任的,它要求嚴肅的齋戒、沐浴,有嚴格複雜的戒規,一天做五次祈禱,并要求禁酒,這些是自由放任的宗教做不到的。
看來,實際上,任何宗教或宗教事業,隻有靠這種嚴格的教規,才能取得成功!把一個人的英雄行為說成是激發于貪圖安逸,希望得到享樂和酬報,&mdash&mdash即為了今生或來世獵取各種好處的說法,純系誣蔑!即使是最卑賤的凡人,也會有某種高尚的品德。
正在宣誓的不幸士兵,受雇去當炮灰,自有其&ldquo士兵的榮譽&rdquo,這種榮譽與受正規訓練而每天獲得一個先令迥然不同。
這不是在追求物質享受,而是在從事高尚而真誠的事業,也證明他作為神所創造的人,即亞當最不幸的子孫,在上帝的天下進行模糊的追求是正确的。
隻要為其指點迷津,最遲鈍的、從事單調勞動的苦力,也能激勵成為英雄。
如果把他說成是受貪圖安逸的誘惑,那就大錯特錯了。
勇于戰勝困難、克制感情、為正義殉道、臨危不懼等等才是觸動人們心頭的誘惑物。
如果激發其内心善良的生命力,那就等于有了燒掉一切邪念的火把!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更高尚的東西:人們甚至在那些&ldquo為體面行事&rdquo等等的有閑階層中也能看到這種情節。
任何宗教要獲得衆多的信徒,不能誘以肉欲;絕對不能,而隻能靠激勵休眠于人們心靈深處的英雄氣質。
除上述情況外,我們還要指出,穆罕默德本人也不是縱欲的人。
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人是粗俗的酒色之徒,一心貪圖卑鄙的享樂,&mdash&mdash而且是形形色色的享受,那就錯了。
他的家庭是極其儉樸的。
他日常的飲食是大麥面包和水:有時,他家的爐子幾個月都不生一次火。
他的信徒們曾驕傲地記載,他能夠自己修鞋,自己縫大氅。
他雖貧窮、勞累和衣食不足,卻無視庸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
應該說,他不是壞人;在他身上有比任何欲望更為高貴的東西。
&mdash&mdash否則,在他手下征戰奮鬥23年,與他風雨同舟、親密無間的那些粗犷的阿拉伯人,就不會如此尊敬他!他們都是粗犷無羁的人們,時常争吵不休,又能赤誠相見,如果沒有正直的品德和氣概,則無人能夠指揮他們。
試想,他們會稱他為先知嗎?唔!他與他們促膝相處,坦誠相見,毫無隐私。
大家親眼看他縫補大氅,修理鞋子,同他們一起戰鬥、商議和發号施令。
他們肯定了解他是怎樣一個人,也能按自己的喜愛去稱呼他!沒有哪一個有教皇權力的皇帝,能夠像這位自己縫補大氅的人受到這樣尊重。
透過23年的嚴峻的實際磨煉,我們可以發現他有真正的英雄所必備的氣概。
他的遺言是一篇禱詞,這是發自戰鬥的心靈,懷着顫抖的希望向創造主發出斷斷續續的簡短殷切的祈禱。
我們不能說,他的教義使他變得更壞,而是使他更好;使他變得善良,而不是使他變惡。
他那寬宏的品德,有不少記載。
他的女兒去世的時候,他以自己的慣用語,說了非常真誠的話,就像是基督徒說的一樣。
他說:&ldquo主賜予的,應由主召回,感謝主&rdquo。
當他的第二個信徒,他所鐘愛的、已經解放的奴隸賽德犧牲時,他也說了類似的話。
賽德是在穆罕默德同希臘人第一次交戰中,陣亡于塔布克的。
穆罕默德說,這是好事;賽德已經完成了主交給的任務,現在賽德又回到主那裡去,這對賽德确是再好也沒有了。
可是,賽德的女兒卻發現他撫屍痛哭,這位頭發蒼白的老人,哭得淚水滿襟!她說:&ldquo我看到了什麼呢?&mdash&mdash看!是一個人為他的朋友痛哭&rdquo。
&mdash&mdash他最後一次去清真寺,是在他死前兩天;他問道,如果他曾傷害了誰,他甘願受鞭笞。
又問,他是否對人有賒欠。
有人回答說:&ldquo有,欠了我三個德拉克馬〔42〕,&rdquo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借的。
穆罕默德叫人把錢歸還了。
他說:&ldquo甯願現在受辱,也不要等到世界末日審判。
&rdquo&mdash&mdash大家還都記得他談到赫蒂徹時的回答說:&ldquo不!向安拉發誓!&rdquo那句話〔43〕吧!凡此種種品質,都表明他是真誠的人,是我們大家的兄弟。
曆經十二個世紀,&mdash&mdash這位平凡母親的真正兒子,仍好像在我們眼前。
而且,我欣賞穆罕默德還在于他毫不弄虛作假。
他是粗魯而自我奮鬥的沙漠之子,不會文過飾非。
他既不妄自尊大,又不過于謙卑。
他毫不掩飾自己,穿着自己修補的大氅和鞋,向那些波斯國王和希臘皇帝明确指出,什麼是應該做的,有充分的自知之明&ldquo你就會受到尊敬&rdquo。
在一次與貝杜因人生死的搏鬥中,他不可避免地作出殘酷的事情,但也不乏出于仁慈、出于高尚本性的憐憫與寬恕的行動。
穆罕默德不為某一事表示歉意,也不為另一事自誇。
這二者都是他内心坦然的旨意,是适應當時當地的需要。
他不是說話轉彎抹角的人!如果情況需要,他也會表現出坦率的殘暴,絕不吞吞吐吐!他經常談起塔布克戰役。
當時他部下許多人以天氣炎熱,要回家收割等為由,不願繼續進軍;這使他久久不能忘懷。
他向其部下質問,你們不是要回家去收割嗎?你們收獲的不過是一天能收割的東西,在整個永恒中,你們的收獲又算得了什麼呢?害怕天氣熱嗎?是的,天氣确是炎熱,&ldquo但地獄更熱!&rdquo有時,他會用尖刻的諷刺。
他對那些不信教的人說,世界末日大審判時,你們的行為将要受到公正的報應,他們會用秤稱給你們,不會缺斤少兩的!&mdash&mdash他處處都在關注這個問題;理解它:有時候,它的偉大仿佛使他内心深受震撼。
他說:&ldquo确信&rdquo:這個詞,在《古蘭經》中自然被當作箴言記載下來:&ldquo要确信不疑&rdquo。
穆罕默德在這方面并非是淺嘗辄止,他以懲惡和救世作為事業,這是時代和永恒的事業,他對此萬分認真!對真理的淺嘗辄止、猜測、推斷都是對真理的一種業餘探究,不認真地對待真理或玩弄真理,這是最令人痛恨的罪惡,是萬惡之源。
它存在于絕不信奉真理者的心靈中,&mdash&mdash他們&ldquo生活在愛虛榮的賣弄中&rdquo。
這種人不僅所說所為弄虛作假,連他們自身都是虛僞的。
理性的道德原則即神性的閃光,在這種雖生猶死、完全麻痹的人身上是毫無蹤影的。
即使是穆罕默德的虛假,也要比這種人的真理要真實得多。
這種人不真誠:由于圓滑,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會受人尊重,可是這種人雖然不傷害人、不說任何得罪人的話,顯得非常純潔,&mdash&mdash卻像碳酸一樣含有緻命的毒素。
我們不會把穆罕默德的道德戒律捧為總是最完美的,然而,應該說其中總有一種向善的趨勢,這是一個向往正義和真實的心靈的真正旨意。
這裡沒有基督教的高尚的寬容,即當你被人猛擊一記耳光,你就得轉過臉去,讓他再打另一面。
他主張要為自己複仇,但要恰當,不能過分,否則就超過了正義的範圍。
另一方面,伊斯蘭教,像任何崇高的信仰和透視人類本質的洞察力一樣,是一種完善的人類平衡器。
一個信仰者的精神境界要重于塵世間的所有王權;按照伊斯蘭教,人人都是平等的。
穆罕默德堅決主張施舍不僅是合适的,而且是必需的。
他以法律規定人們應該施舍的金額,如果誰疏忽了,就會遭難。
一個人每年不論何種收入的十分之一,歸貧苦人所有,作為對遭受災難和需要幫助的人們的資助。
所有這種善行,是這位粗犷的自然之子人道主義本性的聲音,是他内心蘊含的憐憫和公道的明确表述。
穆罕默德的天堂是縱欲的,地獄也是縱欲的。
确實如此。
不論其中哪一個,都足以使我們震驚。
但是,我們要記住阿拉伯人早已有此風俗,穆罕默德則盡力加以改變,并對它淡化和削弱。
而且,那些最壞的縱欲情節是出諸一些學者和他的信徒的手筆,并非由他所作。
《古蘭經》中确實很少讀到天堂的享樂,隻不過是有所暗示,并非提倡。
而且,不容忽略的是,在天堂裡,最高的享樂也是精神上的,上帝的純潔存在是任何享樂都無以倫比的。
他說:&ldquo你們彼此問候時要用安甯這個詞&rdquo,阿拉伯文色倆目〔44〕的意思,就是祝你安甯!&mdash&mdash這種境界為一切有理性的人所渴望與追求,但在塵世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它是上帝的賜福。
&ldquo它将使你們彼此相對而生,你們心中一切恩恩怨怨都将煙消雲散&rdquo。
一旦将全部恩怨抛棄,你們就将彼此自由相愛,友好相處,這就是真正的天堂境界! 有關縱欲的天堂和穆罕默德的縱欲問題,是使我們大家最痛心的,有許多話可說,但在這裡不宜談論。
我隻提出兩點意見,有待公論。
第一點是歌德提供我的。
這是一個偶然的暗示,看來很值得重視。
在他的《麥斯特的漫遊時代》中有一段情節:書中主人公來到一個風情非常奇特的社會,其中奇特風情之一是:當地的長官說:&ldquo我們要求我們的人民中每個人都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一方面&rdquo。
在某件事上,恰好與自己的意願相反,去做他自己不願做的事。
&ldquo這樣,我們才讓他在一切其他方面享有較大的自由。
&rdquo我認為,這是很公正的。
愉快的享受,并非罪惡,罪惡在于把自我道德淪為享樂的奴隸。
因此,讓一個人宣稱他能主宰自身的習慣,必要時,他能夠而且願意擺脫這些習慣。
這是一項極好的規範。
穆斯林的齋月在穆罕默德的宗教中和他本人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對自己意向限制的表現。
即使不是出于預先考慮或明确
但是,把他視為微不足道的幻影人物、不擇手段的貪婪的騙子,為了物質享受而進行渎神的騙術、僞造天書、長期嚴重背叛創造主與自我,我們是不會也不能這樣看待他的。
在我看來,不論從哪種意義上來說,真誠是《古蘭經》的優點,它由此而為原始阿拉伯人所珍視。
真誠是這部書的首要的和最終的優點,其他優點都由它派生。
&mdash&mdash實際上,任何優點也隻能由它産生。
奇妙的是,貫穿在《古蘭經》中那些結構拙劣的大量傳說、謾罵、抱怨和叫嚣中,散布着一種真實而直接的洞察力,幾乎可以稱之為詩。
這部書的主體僅僅是由傳說組成,而且像是熱情洋溢的即席傳道。
他不斷重複講述曾在阿拉伯人中廣為流傳的先知們的古老傳說,叙說先知亞伯拉罕〔40〕、先知赫德、先知摩西〔41〕以及基督教的和其他真真假假的先知們,怎樣一個接一個地傳到各個部落,要人們警惕,不要犯罪,又怎樣已經被人們接受,就像後來對待穆罕默德一樣,這對他是莫大的安慰。
這些故事,他十遍二十遍地重複,一遍又一遍,沒完沒了地重複,令人厭煩。
勇敢的塞缪爾·約翰遜在他的簡陋的閣樓上,大概就是以這種方式精讀作者們的自傳的!這就是《古蘭經》的主要成分。
但是,奇妙的是,在所有這些内容中,不時出現這位真正思想家和先知的某些智慧的閃光。
穆罕默德确有洞察世界的眼光。
他以某種直率和粗犷旺盛的精力,将他自己已經理解的事情,使我們大家都能清楚地認識。
我并不看重他對安拉的贊美,很多人都贊美安拉,我猜想,他們是仿效希伯來人,至少他們在這方面遠不如希伯來人。
但是,他能直接看透事物的實質,抓住事物真理,這是我最感興趣的事情。
這是偉大的大自然的恩賜,她把它贈與全人類,但是隻有極少數人沒有令人痛心地把它扔掉。
這就是我所謂的想像力的真誠,是真誠心靈的标準。
穆罕默德并不能創造奇迹,他經常不耐煩地回答:我不能創造奇迹。
我是何許人?&ldquo我是熱心的傳教士&rdquo,受命向衆生傳布這個教義。
然而,我們能看到的世界,對他來說,從古至今一直是特大的奇迹。
他說:觀察這個世界,安拉所創造的這一切,不是神奇嗎?隻要你細心觀察,一切全都是&ldquo為大家創造的奇迹&rdquo!上帝創造了大地,&ldquo阡陌縱橫&rdquo,人們可以生活其間,自由往來。
&mdash&mdash穆罕默德對阿拉伯半島幹燥鄉土上空的雲彩感到非常神奇。
他說,出現在無限高空的深厚雲層是從哪裡來的!密布的烏雲好似巨大的黑色怪物懸挂上空,傾注大雨,&ldquo使死寂的大地複蘇&rdquo,綠草如茵,&ldquo枝高葉茂的棗椰樹上果實累累。
這不是神迹嗎?&rdquo他還說,你們的牛,&mdash&mdash安拉創造了它們,它們是有用的、不會說話的牲畜。
它們把草變成奶;大家還在它們身上獲取了衣着。
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動物;&ldquo到晚上,還排着隊回到圈欄。
&rdquo他還補充說:&ldquo而且,它們是一種為你争光的動物。
&rdquo此外,還有船&mdash&mdash他經常談起船,他把船比作巨大的移動的山,揚帆下水,是天上的風使船行駛。
時或停泊不動,是上蒼把風收回去了,它們隻好靜靜地停着,不能再走動了!這些不都是奇迹嗎?他喊道:你們還要什麼奇迹?你們本身不就是奇迹嗎?上蒼創造了你們,&ldquo用一小塊泥土塑造了你們。
&rdquo你們曾經是很小的,一些年前還什麼也不是。
現在你們美麗、健壯,有思想,&ldquo你們彼此憐憫。
&rdquo随着老年來臨,頭發變得花白,你們健壯的身體逐漸衰退虛弱,日落西山,又歸于無。
最令我感動的是&ldquo你們彼此憐憫。
&rdquo要是安拉不使你們互相憐憫,&mdash&mdash事情将會變得怎樣!這是一種深刻而有明确針對性的思想,是一開始就能把握事物實質的洞察力。
在這個人身上,可以看到詩人的天才具有的最美好、最真實東西的粗糙痕迹。
他是原始時代的智者,有眼力,有思想,是堅強而質樸的人。
&mdash&mdash他可以把自己塑造成詩人、帝王、教士以及任何一種英雄人物。
在他看來,這個世界完全是個奇迹,永遠是再明顯不過的了。
正如我們前面所述,他領悟到一切偉大的思想家,包括原始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在内,從各種途徑力圖認識到的東西:即認為這個看來如此堅實可靠的物質世界,歸根到底,其實質是虛無,是上帝的權力和存在可見的有形的顯現,&mdash&mdash是上帝懸在虛空的無限中的影子,僅此而已。
他說,那些山脈,那些巨大的石山,将&ldquo像浮雲一般&rdquo消散,像雲彩一樣在藍空中消失,不複存在!塞爾指出:他以阿拉伯的模式來描繪大地,把它說成是一片遼闊無邊的平原或是平坦的盆地,那些山脈矗立其上,使大地穩固。
當世界末日來臨,它們就要&ldquo像浮雲般&rdquo消散,整個大地将旋轉起來,把自身卷向毀滅,像塵埃、蒸氣一樣消失在無垠的空間。
安拉從大地把手縮回,大地就不複存在了。
安拉的絕對統治,是一種難以言傳的權力、榮耀以及無名的恐懼,它無所不在,是萬物中真正的力量、本質和實在。
穆罕默德對此始終是确信無疑的。
現代人所說的各種自然力和自然規律,并不認為它們是神聖東西的象征,甚至不是當作最終的事物,而是看作一系列非常平凡的東西,&mdash&mdash有的可以出售,有的希奇古怪,有的可以用來推進輪船!由于有各種科學和百科全書的出現,在我們那些實驗室裡工作,容易忘記神性。
我們不應該把它忘掉!一旦把它完全忘記,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值得記憶的東西。
而且我認為,大部分科學是非常死闆的東西,毫無生氣,喜好争辯,而又空洞,&mdash&mdash就像晚秋時節的薊草一樣枯燥。
即使是最好的科學,忘記了神聖,也不過是塊死木頭,它更不會像成長着的樹木和森林提供新的木料!人們必須通過某種崇拜才可能有認識,否則,他的知識隻是一種空談,就像幹枯的薊草。
關于穆罕默德教義宣揚縱欲的許多傳說與描繪,是很不公正的。
我們看來,那些犯罪的放縱行為,雖然他是允許的,但并非是他唆使的;他發現在阿拉伯半島,這種公認的行為古已有之,他卻從多方面對其進行削弱和限止。
他的教義并非是自由放任的,它要求嚴肅的齋戒、沐浴,有嚴格複雜的戒規,一天做五次祈禱,并要求禁酒,這些是自由放任的宗教做不到的。
看來,實際上,任何宗教或宗教事業,隻有靠這種嚴格的教規,才能取得成功!把一個人的英雄行為說成是激發于貪圖安逸,希望得到享樂和酬報,&mdash&mdash即為了今生或來世獵取各種好處的說法,純系誣蔑!即使是最卑賤的凡人,也會有某種高尚的品德。
正在宣誓的不幸士兵,受雇去當炮灰,自有其&ldquo士兵的榮譽&rdquo,這種榮譽與受正規訓練而每天獲得一個先令迥然不同。
這不是在追求物質享受,而是在從事高尚而真誠的事業,也證明他作為神所創造的人,即亞當最不幸的子孫,在上帝的天下進行模糊的追求是正确的。
隻要為其指點迷津,最遲鈍的、從事單調勞動的苦力,也能激勵成為英雄。
如果把他說成是受貪圖安逸的誘惑,那就大錯特錯了。
勇于戰勝困難、克制感情、為正義殉道、臨危不懼等等才是觸動人們心頭的誘惑物。
如果激發其内心善良的生命力,那就等于有了燒掉一切邪念的火把!不是為了享受,而是為了更高尚的東西:人們甚至在那些&ldquo為體面行事&rdquo等等的有閑階層中也能看到這種情節。
任何宗教要獲得衆多的信徒,不能誘以肉欲;絕對不能,而隻能靠激勵休眠于人們心靈深處的英雄氣質。
除上述情況外,我們還要指出,穆罕默德本人也不是縱欲的人。
如果我們認為這個人是粗俗的酒色之徒,一心貪圖卑鄙的享樂,&mdash&mdash而且是形形色色的享受,那就錯了。
他的家庭是極其儉樸的。
他日常的飲食是大麥面包和水:有時,他家的爐子幾個月都不生一次火。
他的信徒們曾驕傲地記載,他能夠自己修鞋,自己縫大氅。
他雖貧窮、勞累和衣食不足,卻無視庸人們孜孜以求的東西。
應該說,他不是壞人;在他身上有比任何欲望更為高貴的東西。
&mdash&mdash否則,在他手下征戰奮鬥23年,與他風雨同舟、親密無間的那些粗犷的阿拉伯人,就不會如此尊敬他!他們都是粗犷無羁的人們,時常争吵不休,又能赤誠相見,如果沒有正直的品德和氣概,則無人能夠指揮他們。
試想,他們會稱他為先知嗎?唔!他與他們促膝相處,坦誠相見,毫無隐私。
大家親眼看他縫補大氅,修理鞋子,同他們一起戰鬥、商議和發号施令。
他們肯定了解他是怎樣一個人,也能按自己的喜愛去稱呼他!沒有哪一個有教皇權力的皇帝,能夠像這位自己縫補大氅的人受到這樣尊重。
透過23年的嚴峻的實際磨煉,我們可以發現他有真正的英雄所必備的氣概。
他的遺言是一篇禱詞,這是發自戰鬥的心靈,懷着顫抖的希望向創造主發出斷斷續續的簡短殷切的祈禱。
我們不能說,他的教義使他變得更壞,而是使他更好;使他變得善良,而不是使他變惡。
他那寬宏的品德,有不少記載。
他的女兒去世的時候,他以自己的慣用語,說了非常真誠的話,就像是基督徒說的一樣。
他說:&ldquo主賜予的,應由主召回,感謝主&rdquo。
當他的第二個信徒,他所鐘愛的、已經解放的奴隸賽德犧牲時,他也說了類似的話。
賽德是在穆罕默德同希臘人第一次交戰中,陣亡于塔布克的。
穆罕默德說,這是好事;賽德已經完成了主交給的任務,現在賽德又回到主那裡去,這對賽德确是再好也沒有了。
可是,賽德的女兒卻發現他撫屍痛哭,這位頭發蒼白的老人,哭得淚水滿襟!她說:&ldquo我看到了什麼呢?&mdash&mdash看!是一個人為他的朋友痛哭&rdquo。
&mdash&mdash他最後一次去清真寺,是在他死前兩天;他問道,如果他曾傷害了誰,他甘願受鞭笞。
又問,他是否對人有賒欠。
有人回答說:&ldquo有,欠了我三個德拉克馬〔42〕,&rdquo是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借的。
穆罕默德叫人把錢歸還了。
他說:&ldquo甯願現在受辱,也不要等到世界末日審判。
&rdquo&mdash&mdash大家還都記得他談到赫蒂徹時的回答說:&ldquo不!向安拉發誓!&rdquo那句話〔43〕吧!凡此種種品質,都表明他是真誠的人,是我們大家的兄弟。
曆經十二個世紀,&mdash&mdash這位平凡母親的真正兒子,仍好像在我們眼前。
而且,我欣賞穆罕默德還在于他毫不弄虛作假。
他是粗魯而自我奮鬥的沙漠之子,不會文過飾非。
他既不妄自尊大,又不過于謙卑。
他毫不掩飾自己,穿着自己修補的大氅和鞋,向那些波斯國王和希臘皇帝明确指出,什麼是應該做的,有充分的自知之明&ldquo你就會受到尊敬&rdquo。
在一次與貝杜因人生死的搏鬥中,他不可避免地作出殘酷的事情,但也不乏出于仁慈、出于高尚本性的憐憫與寬恕的行動。
穆罕默德不為某一事表示歉意,也不為另一事自誇。
這二者都是他内心坦然的旨意,是适應當時當地的需要。
他不是說話轉彎抹角的人!如果情況需要,他也會表現出坦率的殘暴,絕不吞吞吐吐!他經常談起塔布克戰役。
當時他部下許多人以天氣炎熱,要回家收割等為由,不願繼續進軍;這使他久久不能忘懷。
他向其部下質問,你們不是要回家去收割嗎?你們收獲的不過是一天能收割的東西,在整個永恒中,你們的收獲又算得了什麼呢?害怕天氣熱嗎?是的,天氣确是炎熱,&ldquo但地獄更熱!&rdquo有時,他會用尖刻的諷刺。
他對那些不信教的人說,世界末日大審判時,你們的行為将要受到公正的報應,他們會用秤稱給你們,不會缺斤少兩的!&mdash&mdash他處處都在關注這個問題;理解它:有時候,它的偉大仿佛使他内心深受震撼。
他說:&ldquo确信&rdquo:這個詞,在《古蘭經》中自然被當作箴言記載下來:&ldquo要确信不疑&rdquo。
穆罕默德在這方面并非是淺嘗辄止,他以懲惡和救世作為事業,這是時代和永恒的事業,他對此萬分認真!對真理的淺嘗辄止、猜測、推斷都是對真理的一種業餘探究,不認真地對待真理或玩弄真理,這是最令人痛恨的罪惡,是萬惡之源。
它存在于絕不信奉真理者的心靈中,&mdash&mdash他們&ldquo生活在愛虛榮的賣弄中&rdquo。
這種人不僅所說所為弄虛作假,連他們自身都是虛僞的。
理性的道德原則即神性的閃光,在這種雖生猶死、完全麻痹的人身上是毫無蹤影的。
即使是穆罕默德的虛假,也要比這種人的真理要真實得多。
這種人不真誠:由于圓滑,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會受人尊重,可是這種人雖然不傷害人、不說任何得罪人的話,顯得非常純潔,&mdash&mdash卻像碳酸一樣含有緻命的毒素。
我們不會把穆罕默德的道德戒律捧為總是最完美的,然而,應該說其中總有一種向善的趨勢,這是一個向往正義和真實的心靈的真正旨意。
這裡沒有基督教的高尚的寬容,即當你被人猛擊一記耳光,你就得轉過臉去,讓他再打另一面。
他主張要為自己複仇,但要恰當,不能過分,否則就超過了正義的範圍。
另一方面,伊斯蘭教,像任何崇高的信仰和透視人類本質的洞察力一樣,是一種完善的人類平衡器。
一個信仰者的精神境界要重于塵世間的所有王權;按照伊斯蘭教,人人都是平等的。
穆罕默德堅決主張施舍不僅是合适的,而且是必需的。
他以法律規定人們應該施舍的金額,如果誰疏忽了,就會遭難。
一個人每年不論何種收入的十分之一,歸貧苦人所有,作為對遭受災難和需要幫助的人們的資助。
所有這種善行,是這位粗犷的自然之子人道主義本性的聲音,是他内心蘊含的憐憫和公道的明确表述。
穆罕默德的天堂是縱欲的,地獄也是縱欲的。
确實如此。
不論其中哪一個,都足以使我們震驚。
但是,我們要記住阿拉伯人早已有此風俗,穆罕默德則盡力加以改變,并對它淡化和削弱。
而且,那些最壞的縱欲情節是出諸一些學者和他的信徒的手筆,并非由他所作。
《古蘭經》中确實很少讀到天堂的享樂,隻不過是有所暗示,并非提倡。
而且,不容忽略的是,在天堂裡,最高的享樂也是精神上的,上帝的純潔存在是任何享樂都無以倫比的。
他說:&ldquo你們彼此問候時要用安甯這個詞&rdquo,阿拉伯文色倆目〔44〕的意思,就是祝你安甯!&mdash&mdash這種境界為一切有理性的人所渴望與追求,但在塵世是無法實現的,因為它是上帝的賜福。
&ldquo它将使你們彼此相對而生,你們心中一切恩恩怨怨都将煙消雲散&rdquo。
一旦将全部恩怨抛棄,你們就将彼此自由相愛,友好相處,這就是真正的天堂境界! 有關縱欲的天堂和穆罕默德的縱欲問題,是使我們大家最痛心的,有許多話可說,但在這裡不宜談論。
我隻提出兩點意見,有待公論。
第一點是歌德提供我的。
這是一個偶然的暗示,看來很值得重視。
在他的《麥斯特的漫遊時代》中有一段情節:書中主人公來到一個風情非常奇特的社會,其中奇特風情之一是:當地的長官說:&ldquo我們要求我們的人民中每個人都要把自己限制在某一方面&rdquo。
在某件事上,恰好與自己的意願相反,去做他自己不願做的事。
&ldquo這樣,我們才讓他在一切其他方面享有較大的自由。
&rdquo我認為,這是很公正的。
愉快的享受,并非罪惡,罪惡在于把自我道德淪為享樂的奴隸。
因此,讓一個人宣稱他能主宰自身的習慣,必要時,他能夠而且願意擺脫這些習慣。
這是一項極好的規範。
穆斯林的齋月在穆罕默德的宗教中和他本人的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也就是對自己意向限制的表現。
即使不是出于預先考慮或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