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先知英雄

關燈
改善道德的目的,而是出于某種健康果斷的本能,也同樣是好事。

     關于穆罕默德的天堂與地獄問題,我還要說一點意見。

    那就是,不論它們是如何粗俗與追求物質享受,它們都是一種永久真理的象征,當然不是處處都有如此明确的認識。

    他的那個粗野縱欲的天堂和駭人聽聞的烈火熊熊的地獄,以及他不斷堅持的毫不留情的世界末日審判,所有這些,在野蠻的貝杜因人的想象中,隻不過是崇高精神實際的粗略影子,是一切現實生活的開始。

    如果我們對此沒有充分的認識和感覺,它也會給我們造成不利影響。

    這不是責任的無限性嗎?穆罕默德認為,人在世上的活動是有無限重要性的,而且絕不會死去和最終結束。

    這個人用他短暫的生命上達天堂,下抵地獄,曆經他60年畢生的經曆,領悟到可怕而奧秘的永生之道。

    所有這一切就像火焰般的符号激勵着粗野的阿拉伯人的心靈。

    那永生之道像火光和閃電一樣照亮,銘記在他的心中,使他敬畏,卻不能言傳,而又不時地閃現。

    他滿懷熱情,以強烈的質樸真誠,力圖把那些說不明白又不能說明的道理表述出來,結果描繪出天堂和地獄的形象。

    不管它是什麼形象,這終究是一切真理的先聲。

    在所有各種形象中,它是古老的一種。

    人在塵世的主要目的是什麼?穆罕默德的回答,可能會使我們某些人感到羞辱。

    他不像邊沁〔45〕和佩利〔46〕那樣認為正義和邪惡決定于這兩個方面能給人以多少終極愉快,通過加減法将其整體計算,得出最終的答案,請問:在總體上,正義是否占更大的優勢?不!這不是一方勝過另一方的比較;一方與另一方正如生命與死亡&mdash&mdash天堂與地獄。

    一方面是絕不能做的,另一方面是絕不能不做的。

    對它們不應進行測量,它們是沒有共同的衡量尺度。

    對一個人來說,一方面是永恒的死,另一方面是永恒的生。

    邊沁的功利主義以得失定善,把上帝創造的世界變為沒有生命、沒有理性的蒸汽機,把人的無限神聖的心靈,當作稱量幹草和薊花、愉快和痛苦的天平。

    &mdash&mdash如果有人問我,誰提出的關于人類及其在宇宙中命運的觀點更可鄙、更荒謬,是穆罕默德,還是邊沁和佩利這些人,我将回答:不是穆罕默德!&mdash&mdash&mdash&mdash 總之,我們要重述一遍,穆罕默德的這種宗教是一種基督教;它蘊含着最崇高精神的真正要素,盡管它有種種不完善的東西,但總是瑕不掩瑜。

    斯堪的納維亞人關于神的想法,即一切原始人的神,&mdash&mdash被穆罕默德擴展為天堂,這是一個象征神聖義務的天堂,但要憑信仰和善行,靠勇敢行為和更勇敢的神聖耐性,才能赢得。

    它也是融合真正的神聖要素的斯堪的納維亞異教。

    不要說它是荒謬的,也不要看它的虛假方面,而要看它的真理方面。

    十二個世紀以來,它一直是占人類五分之一的人的宗教和生活指南。

    最主要的是在于這種宗教信仰已深入人心。

    阿拉伯人笃信他們的宗教,并力圖按照它來生活!自古以來,沒有一個基督徒,也許隻有近代英國的清教徒例外,能像穆斯林那樣恪守他們的信仰,&mdash&mdash那樣全身心地信仰,終生相伴,永恒皈依。

    在當今,夜深人靜時,開羅街頭的警衛查夜時問道:&ldquo過路的是誰?&rdquo過路人答話時,總要說一聲&ldquo真主是惟一的神&rdquo。

    可見,偉大的安拉,伊斯蘭教已深入人心,已滲透到芸芸衆生的日常生活中了。

    熱心的傳教士們,還在馬來人和巴布亞黑人以及野蠻的偶像崇拜者中間廣為傳播,&mdash&mdash取代這些人中那些比較壞的和無用的東西。

     對阿拉伯民族來說,這是一次從黑暗走向光明的新生,阿拉伯半島由此變得生機勃勃。

    自創世以來,這個不幸的遊牧民族一直在大漠中遊蕩,不被外界注意。

    自從英雄先知降世,帶來阿拉伯人能夠信仰的上帝之道,這個鮮為人知的弱小民族變成舉世聞名的強大民族。

    在以後一個世紀裡,阿拉伯民族的影響,遍及東起德裡,西迄格林納達的廣大地區。

    &mdash&mdash阿拉伯民族以其天才的英勇、光輝的智慧,長期以來,一直照耀着世界大部分地區。

    信仰是崇高的,它能賦予人以生命。

    一個民族一旦有了信仰,它的曆史就會豐富多彩,民族精神變得崇高偉大。

    這些阿拉伯人,這位穆罕默德及其一個世紀的活動,&mdash&mdash好似一個火花落九天。

    這個火花落到了不被人們注意的茫茫沙漠世界。

    看哪!那荒沙卻成了引爆的炸藥,火光照亮了從德裡到格林納達的高空!我說過,偉大人物總是像天上的閃電,普通人隻是備用的燃料,有了偉人這個火花,他們才能燃燒發光。

     注釋 〔1〕 穆罕默德(約570&mdash632),伊斯蘭教創始人,公元610年在麥加城創立伊斯蘭教,622年在麥地那建立神權國家。

    &mdash&mdash譯者 〔2〕 愛德華·波科克(1604&mdash1691),研究阿拉伯和希伯來的學者。

    &mdash&mdash譯者 〔3〕 格勞秀斯(1583&mdash1645),即雨果·德·格魯特,荷蘭法學家,政治家,詩人,曆史學家,神學家。

    &mdash&mdash譯者 〔4〕 卡格裡奧斯特羅,即朱塞佩·鮑爾薩姆(1743&mdash1795),意大利江湖騙子、魔術師和冒險家,流竄歐洲各大城市,以兜售假藥、算命等行騙,因觸犯刑律,被判無期徒刑。

    &mdash&mdash譯者 〔5〕 米拉波(1749&mdash1791),法國大革命時期君主立憲派領袖之一。

    &mdash&mdash譯者 〔6〕 此語出自聖經,《新約·使徒行傳》第13章第22節:&ldquo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

    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

    &rdquo〔中譯文一般采用中國基督教協會出版的《新舊約全書》(1986年版),下同〕。

    &mdash&mdash譯者 〔7〕 此句出自聖經,《舊約·耶利米書》第10章第23節耶利米的禱告:&ldquo耶和華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行路的人,也不能定自己的腳步。

    &rdquo&mdash&mdash譯者 〔8〕 聖經《舊約·詩篇》,共150篇,作者為摩西、大衛、所羅門等。

    &mdash&mdash譯者 〔9〕 貝杜因人,阿拉伯半島、叙利亞和北非沙漠的阿拉伯遊牧民族。

    &mdash&mdash譯者 〔10〕 塞爾(1690/7?&mdash1736),《古蘭經》的英譯者。

    &mdash&mdash譯者 〔11〕 聖經《舊約·約伯記》第39章作:&ldquo它(馬)頸項上挓挱的骔,是你給它披上的麼?&rdquo&mdash&mdash譯者 〔12〕 聖經《舊約·約伯記》第41章作:&ldquo它嗤笑短槍飕的響聲。

    &rdquo&mdash&mdash譯者 〔13〕 黑石,亦稱&ldquo玄石&rdquo,是一塊帶微紅的褐色方石,直徑約30厘米。

    據古阿拉伯宗教傳說,是易蔔拉欣(多數學者認為即《聖經》中的亞伯拉罕)遺留的聖物。

    多神教徒視為&ldquo聖石&rdquo加以吻拜。

    伊斯蘭教保留這一傳統。

    朝觐者舉行吻拜禮儀時,如人群擁擠,可代之以手撫摸,稱為撫石。

    &mdash&mdash譯者 〔14〕 麥加在沙特阿拉伯王國的西部,是伊斯蘭教發源地和聖城。

    克爾白,意為&ldquo立方體形的房屋&rdquo,指麥加&ldquo聖寺&rdquo内一座方形石殿,其東南面壁上鑲置黑石。

    為穆斯林朝拜中心。

    中國伊斯蘭教亦稱它為&ldquo天房&rdquo。

    &mdash&mdash譯者 〔15〕 狄奧多羅斯(約前90&mdash前21),羅馬統治時期西西裡的史學家,以希臘文著《世界史》,為後世保存了古代作品。

    &mdash&mdash譯者 〔16〕 西爾弗斯特·德·薩西(1758&mdash1838),法國東方學家。

    &mdash&mdash譯者 〔17〕 滲滲泉,是麥加的克爾白旁的泉水名稱。

    據古阿拉伯傳說:&ldquo易蔔拉欣與妻哈哲爾攜子以實瑪利來到麥加,哈哲爾為尋求水源,曾七次奔走于薩法和麥爾卧兩山之間,滴水未獲。

    以實瑪利因幹渴啼哭,足蹬石塊,石下湧出泉水,是為&ldquo聖泉。

    &rdquo&mdash&mdash譯者 〔18〕 《聖經》故事稱:亞伯拉罕之妾夏甲,因遭亞伯拉罕之妻撒拉的嫉妒,攜子以實瑪利被逐,迷途于曠野。

    正當孩子幹渴欲絕,神使他們發現泉井,得以成長。

    (見《舊約·創世記》第21章。

    )&mdash&mdash譯者 〔19〕 腕尺,古代亞西亞之長度單位,即自肘至中指尖端的長度。

    一腕尺約合18&mdash21英寸。

    &mdash&mdash譯者 〔20〕 喀巴拉,源于希伯來文,原意為:傳授的教義。

    猶太教神秘主義體系。

    &mdash&mdash譯者 〔21〕 聶斯脫利派,是基督教的一個教派,因信奉君士坦丁堡主教聶斯托利(約380&mdash451)倡導的教義得名。

    他主張基督&ldquo二性二位說&rdquo,反對阿裡烏斯派的上帝&ldquo一位論&rdquo。

    431年受到以弗所公會議的絕罰,因皇帝袒護,直至435年才被革職流放。

    此教派在我國也稱景教。

    &mdash&mdash譯者 〔22〕 司各脫(1771&mdash1832),英國蘇格蘭小說家、詩人,曆史小說的首創者,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

    &mdash&mdash譯者 〔23〕 赫蒂徹(約555&mdash619),出身于麥加古萊氏部落阿布杜·烏紮家族。

    其前夫富商死後,她獨自經營,為穆罕默德第一個信徒,堅決支持穆罕默德,被稱為&ldquo信士之母&rdquo,與穆罕默德生有女兒法蒂瑪等,死于麥加。

    &mdash&mdash譯者 〔24〕 希拉克略(約575&mdash641),拜占庭帝國皇帝(公元610&mdash641在位),亦稱小希拉克略。

    &mdash&mdash譯者 〔25〕 科斯洛埃斯,即哥士婁,中國史籍譯:庫薩和,波斯薩桑王朝國王,一世國王531&mdash579在位,二世國王590&mdash628在位。

    此處泛指。

    &mdash&mdash譯者 〔26〕 齋月,希吉拉曆,即伊斯蘭教曆第九月的名稱。

    伊斯蘭教認為該月是頒降天啟《古蘭經》經文之月,是最吉祥之月。

    穆斯林在該月舉行齋戒,故名。

    &mdash&mdash譯者 〔27〕 此句出自聖經《新約·加拉太書》第1章第16節。

    中譯本《聖經》作&ldquo就沒有與屬血氣的人商量。

    &rdquo&mdash&mdash譯者 〔28〕 此句出自聖經《舊約·約伯記》第13章第15節。

    中譯本《聖經》作:&ldquo他必殺我,我雖無指望,然而我在他面前還要辯明我所行的。

    &rdquo&mdash&mdash譯者 〔29〕 加百利,《聖經》中的報喜天使,在猶太及基督傳記中指七天使之一。

    伊斯蘭教指口傳《古蘭經》的天使。

    &mdash&mdash譯者 〔30〕 此句出自聖經《舊約·約伯記》第32章第8節。

    中譯本作:&ldquo全能者的氣,使人有聰明。

    &rdquo&mdash&mdash譯者 〔31〕 諾瓦利斯(1772&mdash1801),德國浪漫主義詩人。

    &mdash&mdash譯者 〔32〕 阿比西尼亞,即今非洲埃塞俄比亞。

    這次逃亡,也叫希吉拉。

    &mdash&mdash譯者 〔33〕 希吉拉,意即遷徙、出去。

    穆罕默德死後,其信徒為紀念此事,經第二代哈裡發歐麥規定,希吉拉為伊斯蘭教的紀元,中國舊稱回曆、回回曆。

    另外,615年前後,穆罕默德那次逃亡,也叫希吉拉。

    &mdash&mdash譯者 〔34〕 公元630年,穆罕默德占領麥加,麥加貴族皈依伊斯蘭教,并承認他的權威。

    清除多神教徒敬神獻祭的古廟克爾白的偶像,并将克爾白定為伊斯蘭教的朝拜中心。

    翌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大多皈依伊斯蘭教,大體歸于統一。

    &mdash&mdash譯者 〔35〕 查理曼(約742&mdash814),丕平(矮子)之子,公元768年,其父死,他與其弟卡羅曼(751&mdash771)共同治國。

    其弟死後,他成為法蘭克王國加洛林王朝惟一國王(768&mdash800在位)。

    800年聖誕節,由教皇利奧三世加冕稱帝,為查理曼皇帝(800&mdash814在位)。

    772&mdash804征服薩克森。

    &mdash&mdash譯者 〔36〕 本體相類和本體同一均為基督教神學基督論術語。

    &ldquo本體相類&rdquo一詞源于希臘文,原意為&ldquo屬于類似的實體&rdquo。

    指上帝聖子耶稣基督與上帝聖父分具互相類似的兩個本體。

    &ldquo本體同一&rdquo一詞也源于希臘文原意為&ldquo屬于一個實體&rdquo,指耶稣基督與上帝聖父的本體是同一的。

    尼西亞公會議采用此語。

    &mdash&mdash譯者 〔37〕 此處原文為:FlighttoMacca,系FlightfromMacca之誤。

    &mdash&mdash譯者 〔38〕 《古蘭經》&ldquo古蘭&rdquo在阿拉伯語中意即&ldquo誦讀&rdquo。

    《古蘭經》有55種名稱,其中穆斯林常用的有&ldquo讀本&rdquo、&ldquo光&rdquo、&ldquo真理&rdquo、&ldquo智慧&rdquo、&ldquo訓戒&rdquo、&ldquo啟示&rdquo等等。

    中國舊稱&ldquo天經&rdquo、&ldquo天方國經&rdquo、&ldquo寶命真經&rdquo等。

    共30卷,分&ldquo麥加篇章&rdquo和&ldquo麥地那篇章&rdquo兩大部分。

    &mdash&mdash譯者 〔39〕 漢弗萊·普裡多(1648&mdash1724),英格蘭東方學家,自然神論的反對者。

    著有《穆罕默德生平充分顯示的欺騙性》。

    &mdash&mdash譯者 〔40〕 亞伯拉罕,《聖經》中人物,相傳為希伯來人的始祖。

    &mdash&mdash譯者 〔41〕 摩西,《聖經》中人物。

    古代猶太民族的領袖。

    傳說《聖經》前五卷是摩西所制律法。

    &mdash&mdash譯者 〔42〕 德拉克馬,古希臘銀币。

    &mdash&mdash譯者 〔43〕 指穆罕默德回答他第二個妻子阿耶莎的問話(見原書第66頁)。

    &mdash&mdash譯者 〔44〕 色倆目,又譯:&ldquo撒拉姆&rdquo,意為&ldquo和平&rdquo、&ldquo平安&rdquo、&ldquo安甯&rdquo。

    伊斯蘭教徒相互祝安和問候用語,在禮拜時,也向左右道此詞。

    &mdash&mdash譯者 〔45〕 傑裡米·邊沁(1748&mdash1832),英國倫理學家、經濟學家、功利主義者。

    &mdash&mdash譯者 〔46〕 威廉·佩利(1743&mdash1805),英國神學家,功利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擁護塔克(1705&mdash1774)的主張,著書力證上帝的存在。

    &mdash&mdash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