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瑜亮結
關燈
小
中
大
,殺了對方,于心不忍,不殺對方,身後又是年幼的兄弟姐妹。
你說他們該怎麼辦?” 諸葛亮一聽,臉色微變:“那兩個老大可以讓兩個家族避免戰争。
” “如果戰争不能避免呢?”周瑜臉上罩了一層寒霜。
諸葛亮呷了一口酒:“公謹,你要殺我?” “不是我要殺你,是我的部将們要殺你。
我雖是一軍之主,但犯了衆怒,今後怎麼帶兵?” 諸葛亮還很鎮定,長歎一聲:“想不到我諸葛孔明會死在這裡。
在動身之前,劉皇叔曾勸我不要來,我不聽,一是我很想和你交流交流思想,二是我不相信威震天下的周公謹會用陰謀殺我。
” 周瑜哈哈大笑:“知我者,孔明也。
我想出了一條兩全之計,既不犯衆怒,又能讓你不死。
”他将一支令箭交給諸葛亮,“你帶着它,在今晚就出城。
” “你為何要這樣做?” 周瑜傲然說:“因為名震天下的周公謹,在戰場上不怕任何人,用不着耍陰謀。
”他拍着諸葛亮的肩,又說:“這個世上,我隻有你一個知己了,殺了你,我會很孤獨。
從智慧、謀略、人品和志向來說,我們就像上天造就的孿生兄弟,我真不忍心殺你。
” “我相信。
” “我的部将要在牛頭嶺冒充劫匪殺你,你知道這個計劃,自己要小心防範。
” 諸葛亮哈哈一笑:“公謹,隻要你不設計殺我,他們殺不了我的。
明天,我不會走,但不會住在你的府上。
” 周瑜長歎一聲:“明日再見之時,我們是不是就要談公事了?” “不錯。
” 周瑜的語氣中夾雜着幾許傷感、幾許無奈:“等到天下太平了,我們就功成隐退,比鄰而居,夜裡讀書,白日暢談,何等逍遙自在。
如果我們生于太平盛世,同殿為臣,共輔明主,造福蒼生,那該多好啊。
” 這種傷感和無奈也傳染了諸葛亮,他握住周瑜的手:“公謹,今後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我都把你當成知己。
” “我也是。
” 諸葛亮走時,周瑜沒有送他,也沒問他要到哪裡去。
諸葛亮離開江陵後,周瑜立即吩咐小喬幫他收拾行裝,準備出遠門。
“你箭傷未好,想上哪去?“小喬不解地問。
周瑜一邊敦促她動作快些,一邊道。
“我打算去京城(今江蘇鎮江)見主公。
” 京城乃揚州長江出海口附近一座城鎮,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向為長江下遊的軍事重鎮,因此在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時,孫權便将江東首府由吳(今江蘇蘇州)遷至此處。
周瑜急着見孫權的原因,即在掌握時間與諸葛亮鬥智,避免讓劉備擁有掌控荊州的實權,甚至獲得整個荊州之地。
然而,當他抵達京城時,劉備與諸葛亮也跟着來到了。
周瑜從密探那裡得知此消息,即刻縱馬前往孫權府邸。
迎接他的除了孫權,還有魯肅。
周瑜看一眼魯肅,内心憂慮立刻浮現。
而孫權許久未見周瑜,十分高興又關心地問。
“你不是還在江陵養傷嗎?怎麼跑回來了?” 周瑜行君臣之禮後,微笑說:“我的箭傷早就好得差不多了,請主公放心。
” “公瑾這麼急着趕回來,想必為着劉皇叔繼任荊州刺史一事吧。
”魯肅在一旁道。
周瑜點點頭,開門見山地說。
“主公,我不反對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
” 魯肅聞言,顯得有些訝異:他原本以為周瑜前來,是想說服孫權不要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的,為此他還絞盡腦汁想對策,卻沒料到,周瑜竟會表明支持。
“劉皇叔在荊州聲譽頗高,讓他來統領,相信很快便能使這個地方安定下來,對我們不無好處。
”孫權倒不意外。
周瑜偷望一眼掩不住驚愕神情的魯肅,内心覺得好笑,嘴裡卻緩緩道。
“但是,劉備這個荊州刺史,暗地必須由我們來節制。
畢竟,荊州是赤壁之戰的一個戰利品,倘若由出力較少,勢力較小的劉備掌控,江東兵士将領恐會不服,如此一來,以後誰還願意跟随我們四處征戰。
” 孫權仔細思索,覺得很有道理,不禁連連點頭。
周瑜進一步分析:“當初劉備雖兵微将寡,畢竟與我們結盟共同抗曹,如今戰争結束,他身為戰勝一方,倘若連塊土地或官職都沒分到,世人必說我江東器小量窄,欺侮弱者,所以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主要在杜絕他人口。
不過,一旦劉備得到荊州,對我們的威脅就會相對增加,非但參與赤壁之戰的江東兵士心裡不服,荊州的豐饒物産與優勢地理,更會讓劉備日漸強大,而與我們分庭抗禮,為防微杜漸,我們必須設法削弱他的實權,并派員就近監視,讓他這個荊州刺史暗地為我們所節制。
子敬,你以為如何?” 他說到最後,突然轉向一旁不作聲響的魯肅。
魯肅認為周瑜思慮周全,況且也同意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沒什麼理由反對,便道: “我的意思與公瑾相同。
” 孫權聽了周瑜的建議,在聽了魯肅的話之後,遂點點頭。
“既然如此,就照你的意思去做吧。
” 周瑜一揖謝過後,又道:“關于派員就近監視一事,公瑾想與主公商量。
” “江南的情報網不是都歸你全權管理嗎?怎麼還需要和我商量?”孫權覺得有點奇怪。
“因為我想委任的這位監視者,并非情報網内成員,所以需要主公助我一臂之力。
”周瑜微笑道。
當劉備和諸葛亮前去面見孫權時,發現周瑜已随侍在側。
諸葛亮早推測周瑜會在他離開江陵後,随即趕赴京城,與孫權商議如何應付劉備,故見此情景,并不驚訝。
倒是劉備看到周瑜,顯得惶惶不安。
孫權不等劉備開口中,便說: “劉皇叔來得正好,現任荊州刺史劉琦于日前病逝,我想由你接任。
” “劉某何德何能,擔此大任,還請孫将軍另覓适當人選吧。
”劉備立即謙遜起來。
孫權一擺手:“你就别再推辭了,憑你在荊州的人望、聲譽,以及對荊州的熟悉,還有誰比你更适合?這個荊州刺史一職,非你莫屬
你說他們該怎麼辦?” 諸葛亮一聽,臉色微變:“那兩個老大可以讓兩個家族避免戰争。
” “如果戰争不能避免呢?”周瑜臉上罩了一層寒霜。
諸葛亮呷了一口酒:“公謹,你要殺我?” “不是我要殺你,是我的部将們要殺你。
我雖是一軍之主,但犯了衆怒,今後怎麼帶兵?” 諸葛亮還很鎮定,長歎一聲:“想不到我諸葛孔明會死在這裡。
在動身之前,劉皇叔曾勸我不要來,我不聽,一是我很想和你交流交流思想,二是我不相信威震天下的周公謹會用陰謀殺我。
” 周瑜哈哈大笑:“知我者,孔明也。
我想出了一條兩全之計,既不犯衆怒,又能讓你不死。
”他将一支令箭交給諸葛亮,“你帶着它,在今晚就出城。
” “你為何要這樣做?” 周瑜傲然說:“因為名震天下的周公謹,在戰場上不怕任何人,用不着耍陰謀。
”他拍着諸葛亮的肩,又說:“這個世上,我隻有你一個知己了,殺了你,我會很孤獨。
從智慧、謀略、人品和志向來說,我們就像上天造就的孿生兄弟,我真不忍心殺你。
” “我相信。
” “我的部将要在牛頭嶺冒充劫匪殺你,你知道這個計劃,自己要小心防範。
” 諸葛亮哈哈一笑:“公謹,隻要你不設計殺我,他們殺不了我的。
明天,我不會走,但不會住在你的府上。
” 周瑜長歎一聲:“明日再見之時,我們是不是就要談公事了?” “不錯。
” 周瑜的語氣中夾雜着幾許傷感、幾許無奈:“等到天下太平了,我們就功成隐退,比鄰而居,夜裡讀書,白日暢談,何等逍遙自在。
如果我們生于太平盛世,同殿為臣,共輔明主,造福蒼生,那該多好啊。
” 這種傷感和無奈也傳染了諸葛亮,他握住周瑜的手:“公謹,今後不管發生了什麼事,我都把你當成知己。
” “我也是。
” 諸葛亮走時,周瑜沒有送他,也沒問他要到哪裡去。
諸葛亮離開江陵後,周瑜立即吩咐小喬幫他收拾行裝,準備出遠門。
“你箭傷未好,想上哪去?“小喬不解地問。
周瑜一邊敦促她動作快些,一邊道。
“我打算去京城(今江蘇鎮江)見主公。
” 京城乃揚州長江出海口附近一座城鎮,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向為長江下遊的軍事重鎮,因此在獻帝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時,孫權便将江東首府由吳(今江蘇蘇州)遷至此處。
周瑜急着見孫權的原因,即在掌握時間與諸葛亮鬥智,避免讓劉備擁有掌控荊州的實權,甚至獲得整個荊州之地。
然而,當他抵達京城時,劉備與諸葛亮也跟着來到了。
周瑜從密探那裡得知此消息,即刻縱馬前往孫權府邸。
迎接他的除了孫權,還有魯肅。
周瑜看一眼魯肅,内心憂慮立刻浮現。
而孫權許久未見周瑜,十分高興又關心地問。
“你不是還在江陵養傷嗎?怎麼跑回來了?” 周瑜行君臣之禮後,微笑說:“我的箭傷早就好得差不多了,請主公放心。
” “公瑾這麼急着趕回來,想必為着劉皇叔繼任荊州刺史一事吧。
”魯肅在一旁道。
周瑜點點頭,開門見山地說。
“主公,我不反對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
” 魯肅聞言,顯得有些訝異:他原本以為周瑜前來,是想說服孫權不要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的,為此他還絞盡腦汁想對策,卻沒料到,周瑜竟會表明支持。
“劉皇叔在荊州聲譽頗高,讓他來統領,相信很快便能使這個地方安定下來,對我們不無好處。
”孫權倒不意外。
周瑜偷望一眼掩不住驚愕神情的魯肅,内心覺得好笑,嘴裡卻緩緩道。
“但是,劉備這個荊州刺史,暗地必須由我們來節制。
畢竟,荊州是赤壁之戰的一個戰利品,倘若由出力較少,勢力較小的劉備掌控,江東兵士将領恐會不服,如此一來,以後誰還願意跟随我們四處征戰。
” 孫權仔細思索,覺得很有道理,不禁連連點頭。
周瑜進一步分析:“當初劉備雖兵微将寡,畢竟與我們結盟共同抗曹,如今戰争結束,他身為戰勝一方,倘若連塊土地或官職都沒分到,世人必說我江東器小量窄,欺侮弱者,所以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主要在杜絕他人口。
不過,一旦劉備得到荊州,對我們的威脅就會相對增加,非但參與赤壁之戰的江東兵士心裡不服,荊州的豐饒物産與優勢地理,更會讓劉備日漸強大,而與我們分庭抗禮,為防微杜漸,我們必須設法削弱他的實權,并派員就近監視,讓他這個荊州刺史暗地為我們所節制。
子敬,你以為如何?” 他說到最後,突然轉向一旁不作聲響的魯肅。
魯肅認為周瑜思慮周全,況且也同意讓劉備繼任荊州刺史,沒什麼理由反對,便道: “我的意思與公瑾相同。
” 孫權聽了周瑜的建議,在聽了魯肅的話之後,遂點點頭。
“既然如此,就照你的意思去做吧。
” 周瑜一揖謝過後,又道:“關于派員就近監視一事,公瑾想與主公商量。
” “江南的情報網不是都歸你全權管理嗎?怎麼還需要和我商量?”孫權覺得有點奇怪。
“因為我想委任的這位監視者,并非情報網内成員,所以需要主公助我一臂之力。
”周瑜微笑道。
當劉備和諸葛亮前去面見孫權時,發現周瑜已随侍在側。
諸葛亮早推測周瑜會在他離開江陵後,随即趕赴京城,與孫權商議如何應付劉備,故見此情景,并不驚訝。
倒是劉備看到周瑜,顯得惶惶不安。
孫權不等劉備開口中,便說: “劉皇叔來得正好,現任荊州刺史劉琦于日前病逝,我想由你接任。
” “劉某何德何能,擔此大任,還請孫将軍另覓适當人選吧。
”劉備立即謙遜起來。
孫權一擺手:“你就别再推辭了,憑你在荊州的人望、聲譽,以及對荊州的熟悉,還有誰比你更适合?這個荊州刺史一職,非你莫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