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雄踞江東

關燈
“伯符怎麼會這樣呢?他以前不是這樣的。

    ” “不信,你就到城裡自己看吧。

    ”劉勳悲憤地說,“聽說在攻克會稽的東冶城時,這個惡魔也下令血洗,無辜被殺者不計其數。

    ” 周瑜見二人說得十分悲憤,急忙轉移話題。

     “劉大哥仁義雙全,就該替廬江的父老鄉親的生死安危着想。

    這幾年,伯符心中隻有大喬。

    你若殺了她,以伯符的性格,必然會血洗廬江郡。

    ” “廬江人可殺不可辱。

    ”劉勳拍案而起,十足的英雄氣慨,“甯可玉碎,不得瓦全,否則就會被天下英雄恥笑。

    ” “劉大哥,你一時沖動,就會成千上萬的人頭落地,這值得嗎?我有一條兩全之策。

    ” 小喬急切地問:“快說。

    ” “識時務者為俊傑。

    孫策占據了曲阿、丹陽、吳郡、會稽等大片江東領士。

    連你都不是他的對手,望眼江東,誰還能擋住他的大軍呢?既然如此,劉大哥就要想一想後路了。

    ” “難道讓我投降孫策!那我死後如何去見慘死的鄉親父老?怎麼去見我的乳娘,這萬萬不行。

    ” “不是投降孫策,而是投奔曹操。

    ”周瑜說:“曹操英明果敢,乃一代雄才,統一北方已成定局。

    以您的治國之才,他一定會重用,到那時,區區的一郡之首,不在話下。

    ” 劉勳苦笑着說:“我還能活着出城嗎?孫策非要我投降不可。

    ” “你如果放了大喬,我在北門留一條路。

    據說,在流圻等地還有兩萬兵馬,你也可以平安地帶出廬江,投奔曹操就有了資本,一定會受到厚遇。

    ” “甯為雞首,不為牛後。

    ”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古以來,皇帝隻有一人,更多想稱帝,或是想長久割據一方的人,都将被消滅,威風自在一時,最終家破人亡,子孫被斬盡殺絕。

    而有的英雄豪傑投奔了明主,封侯拜相,一生榮華富貴,子孫滿堂,名留清史,有何不好呢。

    曹操統一了北方,你又豈止是一郡之首。

    在狂風駭浪的汪洋大海中,甯可做巨船上的一片帆,也不做一葉獨木小舟。

    這是明智之舉。

    ” 小喬抓住了劉勳的手:“大哥,你就聽了吧。

    這麼多年,你對廬江的父老鄉親算是仁至義盡了。

    你再死戰下去,反而害了他們,于公于私都不利。

    ” “孫策會讓我帶着兩萬兵馬出廬江。

    ” “我的話,孫策會聽的。

    ” “我相信你,但我不相信孫策。

    ” “我和小喬,還有大喬護送你出城,你到了安全地帶,再放了我們。

    ” 劉勳走到窗前,望着天空一聲長歎,思考良久,猛地轉身跪在周瑜面前。

     “公謹,我這是替廬江百姓們跪的。

    孫策兇殘,殺人如麻,我有心無力,緻使廬江百姓落到他手中,我真擔心啊。

    你也是廬江人,廬江百姓對你有生養之恩,雖然逼得亡命他鄉,但人不親土還親呢,你要多替這片土地盡心盡力啊。

    ” 周瑜感動得熱淚直流,也跪在劉勳面前。

     “每個廬江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

    此話若有半句假意,讓我死于亂箭之中,馬蹄之下。

    ” 劉勳給周瑜磕頭:“這是我替廬江的父老鄉親們磕的,你一定要受……” 孫策兵不血刃占領了宛城,和朝思暮想的大喬團聚。

    二人不顧衆人,緊緊地抱在一起,久久說不出話來。

     周瑜等到孫策和大喬的激情過後,把孫策請來。

     “伯符,你在廬江郡城殺了三千多人?” “那都是劉勳的死黨,不把他們殺光,廬江郡如何能長治久安。

    ”孫策覺得沒什麼不對,滿不在乎。

     “想長治久安,人心歸附,就要廣施仁政。

    即使那三千多人是劉勳的死黨,也該用懷柔的政策進行分化瓦解……”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用懷柔的政策,不如殺了他們,省心省力。

    ”孫策哈哈地笑了兩聲,得意地向周瑜講述他的光輝戰史:“我小霸王孫策于萬軍之中殺入殺出,如履平地。

    有一次,我隻帶十幾個親兵打獵,遇到嚴白虎一百多人的飛豹隊,我沒有退,第一個沖殺過去。

    我的親兵随後跟上,各個如同猛虎下山。

    我一槍挑死了為首的那員大将,把十倍于已的敵人殺得大敗。

    十幾個人追殺一百多人,那感覺太妙了。

    攻打廬江郡城時,兩軍交戰,我沖在最前面,先挑殺了劉勳的三員大将,我的将士們見此情景,無不奮不顧身,把廬江兵殺得抱頭鼠竄。

    ” 他使勁兒拍了一下周瑜的肩:“如今,你又回來了,這江東顯得太小了,哈哈哈!” 周瑜望着不可一世的孫策,氣呼呼地說:“廬江人都在說你濫殺無辜。

    ” “一定是劉勳的死黨在诋毀我,等我查出來,把他們都殺了。

    ” “孫大将軍!”周瑜指着孫策,大聲:“你嗜殺成性,如何得人心,成大業呢?” 孫策的聲音也提高了:“我手下人才濟濟,謀士視我如兄弟,竭心竭力,武将視我如手足,肯在陣前效力,我怎麼不得人心了。

    ” 他見周瑜的臉紅了,嗓門就低下來,把周瑜按着坐下:“我的好兄弟,你不要聽小喬和劉勳的一面之詞。

    劉家在廬江郡稱雄數十年,門人故友自然不少。

    不把他們殺光,我們如何立足呢?劉勳是個草包,小喬是個小女子,他們懂什麼呢。

    ” 這一次,二人不歡而散。

     周瑜并不肯罷休,又和孫策談了幾次。

    孫策不勝其煩,就表面認了錯,内心卻不以為然。

    他要把寶貴的精力用在治軍和征戰上,不想和周瑜在此事上糾纏。

     周瑜指責孫策的同時,不得不承認孫策愛兵如子,視将如兄弟,尤其是對張昭等幾位年長的名士,私下裡都以晚輩相待,受到賢才們的一緻好評。

     在宛城,周瑜和小喬,孫策和大喬同一天舉行婚禮。

     江東還未平定,婚事一律從簡,但這兩對經曆了生生死死的有情人,回想起情路曆程,都感激蒼天有眼,幸福得淚水直流,婚後的恩愛和甜蜜就不必說了。

     喬夫人樂得合不攏嘴。

     喬公在現實面前和張昭等人的勸說下,也接受了孫策和周瑜。

     “周郎,這兩年,我并不是總在劉府,也常回家。

    ” “你不用解釋,我相信你。

    ” “但是我還要說,你遠在壽春,讓我去哪裡呢?在家,我爹天天給我講道理和道德觀念,動不動就要執行家法,煩死了。

    我和伯符不和,他在我面前,和我爹差不多,我幹這個不行,幹那個也不行,兩年時間,非把我悶死不可。

    ” “劉勳是怎麼對你的?你怎麼和他那麼投緣?” “我不說,說了怕你吃醋。

    ” “你現在是我的妻子了,我還吃什麼醋。

    你說出來,我也好學學。

    ” “你們都把我當成了小孩子。

    劉大哥除了一心一意地呵護我,還把我當成了朋友,什麼事都對我說,還征求我的意見。

    雖然我的意見很幼稚,但每一次他都認真地聽,從不走神,更不嘲笑我,事後還很婉轉地指正我的錯誤,令我既增長了見識,又不會感到尴尬。

    我聽劉大哥講了許多天下大事和人間精彩的故事,才感覺天下原來好大好精彩,原來心靈還有許多扇門,這些門被你、我爹和伯符鎖上了,是劉大哥把它們打開的。

    ” “如果沒有我,你會不會嫁給劉勳。

    ” “當然會了。

    ”小喬鑽到周瑜懷裡,“可是,人生根本沒有如果,一女也不能嫁二夫。

    ” 正當周瑜和孫策陶醉在新婚的甜蜜時,流圻卻傳來消息:劉勳到了流圻,并沒有投靠曹操,而是和趕來增援的黃祖會師,擺出陣式,欲奪回宛城。

     孫策向來好戰,但此時,他正與大喬纏綿不已,難舍難分,卻不得不棄佳人而披盔帶甲,一百分的不情願,氣得咬牙切齒,非要把出爾反爾的劉勳碎屍萬段。

    周瑜也不想和小喬分離,但怕在孫策面前覺得臉上無光,就積極出征。

     小喬拉住周瑜的手:“劉大哥是受了黃祖的脅迫,或是一時糊塗,被他花言巧語迷惑了。

    你到陣前再勸他,他能臨陣退出戰場,吳軍也能減少許多傷亡。

    萬一他不聽,打敗他後,千萬不要讓伯符殺他。

    ” 周瑜見小喬苦苦哀求,隻好酸溜溜地點了點頭。

     劉勳剛到流圻,黃祖的援軍也到了。

     黃祖力勸劉勳振作精神,再與吳軍決一死戰,勝了可以奪回廬江,報仇雪恨,敗了就退回江夏郡,投靠劉表。

     “荊州人才是孫家父子的克星,這麼多年,孫家父子屢次攻打荊州,都未得逞。

    孫堅就戰死在襄陽。

    ”黃祖進一步誘惑劉勳,“背井離鄉,寄人籬下,不到萬不得已,豈是大丈夫所為。

    荊州是廬江的近鄰,也是強援,孫策和周瑜如同虎狼,荊州和廬江唇齒相依,唇亡齒寒,劉景升和我都是會全力支持你。

    你有荊州之強援和廬江之民心,随時都可能奪回廬江。

    ” 劉勳猶豫再三,就答應了。

     他出爾反爾,覺得對不起周瑜和小喬,但他更恨孫策的殘暴,更想替死去的親人和父老鄉親們報仇,更想重回廬江。

     吳軍剛一從宛城啟程,周瑜就說。

     “伯符,到了流圻,我偷偷進城去見劉勳,講明利害,要他中途退出。

    ” “不行,這太危險了。

    ”孫策拍了拍周瑜的肩:“公謹,我沒有怪你。

    當初不放了劉勳,大喬也很危險,這事扯平,我們沒吃虧。

    你這次去見劉勳,他就毫無顧忌了,何況還有黃祖。

    如果被他發覺,恐怕連劉勳都保護不了你。

    ” 周瑜覺得孫策的話有理,他不怕劉勳,卻怕黃祖,便想了一個折衷辦法,給劉勳寫了一封信,派一個親信喬裝成小商販,混入流圻城。

     在信中,他一句也沒有指責劉勳,反而表示理解,但深刻剖析了荊州、江東乃至天下的時局,講明利害。

     劉表外貌儒雅,心多疑忌,懦弱無能,且已年邁,不思進取,兩個幼子昏庸無能,難當大任。

    荊州豐饒,北有漢水、沔水,直達南海,東接東吳,西通巴蜀,乃兵家必争之地,值此亂世之秋,荊州東有孫策,北有曹操、袁術,荊州遲早是他人之物。

    憑劉勳和黃祖聯軍,也未必能敵得過孫策。

    即使這一仗重創孫策,也是兩敗俱傷,孫策和黃祖都可以從後方再調兵馬,隻有劉勳再無兵可調。

    手中無兵,必遭荊州人所蔑視和遺棄,即使吳軍退出廬江,廬江必被荊州所得。

     劉勳接到周瑜的信,十分羞愧,信中的字字皆擊中了他的要害。

     我和孫策拼個兩敗俱傷,就再無兵可調了,到那時,即使沒有孫策,廬江也将被荊州人所得。

    何況,孫策勇武無比,周瑜智謀深遠,算無遺策,遠非劉表和黃祖可比。

    黃祖憑長江之險,江夏城之固,尚能保一方平安,若論深入廬江,與孫策和周瑜對陣,幾乎沒有勝算。

    如果我帶一群殘兵敗将去投奔曹操,豈能得到重用? 劉勳經過一整夜的深思,在第一縷晨光劃破黑暗之時,終于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走為上策。

    他給周瑜複信,講述自己無意違背信義,隻是受黃祖脅迫,身不由已。

     劉勳還和周瑜訂好默契:他和黃祖分兵兩路迎戰,廬江軍從北城門出戰,黃祖的江夏兵從東城門出戰。

    臨陣時,廬江軍一觸即走,撤出戰場。

     劉勳深知黃祖性格倔強而又嗜殺,與孫策仇恨太深,如果說明自己的意圖,勸他退回江夏,他絕不會答應,自己反而可能會招來殺身之禍。

     周瑜接到劉勳的信後,大喜,他親率一路人馬,與劉勳對陣;孫策則率另一路人馬迎戰黃祖。

     劉勳一看見領兵的人是周瑜,就一馬當先,直沖過來,不讓一兵一将跟随。

    周瑜見此情景,知道劉勳是真心,也打馬迎過去。

     “公謹,要說的話,信裡都說了,我們後會有期。

    ” “保重。

    ” 劉勳和周瑜裝模作樣的拼了幾招,就策馬回走,率大軍離去,還故意扔下一些盔甲器械。

    吳軍在後面虛拟地掩殺一番,就殺向東城門,增援孫策。

     在孫策和周瑜的夾攻下,江夏軍很快就潰不成軍。

     黃祖在心腹親兵的拼死保護下,才殺出重圍,退回江夏,急向荊州的劉表求救。

    幸好豫章郡和廬陵郡還沒平定,孫策和周瑜暫時無意攻取江夏。

     第二年,孫策和周瑜又平定了豫章郡和廬陵郡,形成了割據江東之勢。

     這一年六月,,小喬生下了一個女兒,取名周珊。

     也就是這一個月,袁術被曹操攻擊得無處可去,隻好投奔袁紹,但被曹軍阻擊,跑到江亭時,憂懼成病,吐血而死。

    他迷信的傳國玉玺被前任廣陵郡太守徐謬獻給了朝廷,得到一筆豐厚的賞賜。

     消息傳來,周瑜和孫策幾分感慨,幾分傷感,在院中設了香案,以晚輩之禮遙祭袁術。

     周瑜徹底不眠,思想袁術的一生:少年有為,聞名天下;青年不畏強暴,任用賢才,籠絡人心,成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取得一連串的成功之後,他就慢慢變了,生活奢靡貪淫,狂妄自大,意志軟弱了,精神松懈了,甚至還自以為是真命天子,不速亡而何待。

     他又反躬自省:袁術少年時,何嘗不像我一樣,志向遠大,日日求進,成就了一番大業之後,權力大了,奉承的人多了,身邊的美女多了,才慢慢變得昏庸無能。

    我和伯符也快成大業了,袁術的今天會不會是我們的明天呢? 他又想孫策:随着江東的不斷平定,伯符越來越驕狂自負,不可一世,連曹操和袁紹他都不放在眼裡,如此下去太危險了。

    而我呢?周遊天下的那兩年最苦最難,也最刻苦最有激情,長進也最快。

    和小喬熱戀時,學業最荒廢,現在大業初成,小喬在懷,更是如此,看書的時候少了,陶醉的時候多了;思考的時候少了,談笑的時候多了;有許多回,隻是為了這頓飯吃什麼而想了好半天,我以前每天都晨讀,自從娶了小喬後,這個習慣就沒了,摟着她香軟的身子,不願意起床。

    照此下去,我和伯符不也慢慢變成了袁術。

     想到這裡,周瑜如中電擊,翻身起床。

     小喬被驚醒了,拉住他的手,柔媚地說:“周郎,這麼晚了,你去哪裡?” “去找伯符。

    ” 周瑜好半天才敲開孫策家的大門,一定要見孫策。

    孫策不得不起來見他,身上還帶着大喬的餘香,打着呵欠,一臉的不樂意。

     周瑜細數袁術的敗亡,聽得孫策心驚膽寒,連連表示要以此為鑒,勵精圖治。

     袁術死後,他的堂弟袁胤害怕曹操,不敢留在壽春,聽從大将張勳之言,投奔孫策。

     周瑜聞訊,不由得想起了袁雅:她如今成了喪家之女,一定很可憐,我要把她接來,細心教導,讓她嫁個好人家,安樂地過一生。

    我這麼做,小喬會不會發脾氣?我和她本來就有绯聞,如今這麼愛護她,豈不是弄巧成拙了?江東人會怎麼想?一定會影響我的清譽的。

     唉,這件事隻好拜托伯符了。

     誰知孫策一聽,就直搖頭。

     “大丈夫可殺不可辱。

    那個臭丫頭,竟然把一碗熱湯倒在我的頭上,我不把她吊起來打個半死,就算我對袁家有情了,就算我心胸寬闊了。

    ” “大丈夫胸懷坦蕩,何必和一個小女子一般見識呢?” “公謹,你和那臭丫頭是不是真的有情?我告訴你,在你之前,她……” “伯符,你想到哪裡去了?我和她清清白白的。

    ” “那你為什麼要這麼照顧她呢?”。

     周瑜不願意和孫策多說,想來想去,覺得隻能去求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