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謀算江東
關燈
小
中
大
賣字時,周瑜有時會想起杜夔所說的劉備,就自嘲地想:他賣草鞋而我是賣字,比他高雅多了。
周瑜每到一地,頭等大事就是不卑不亢地拜訪當地的豪傑。
見則談,不見則走。
有時被捧為上賓,有時被視為食客,也有時被拒之門外。
壽春是揚州首府,人才極多,他當然要在此地多逗留幾日。
周瑜經過多方打聽,覺得最應該去的就是孫家。
壽春的名門望族在他看來,大都像那棵枯樹上的鳥窩,不值拜訪,而孫家在盛世中卑微,卻在亂世之中崛起,靠的是兵家韬略和赫赫戰功。
可以說,沒有亂世,就沒有孫家的顯赫。
孫堅領兵在外,由長子孫策在家支撐門面。
孫策豪爽過人,喜歡結交豪傑,且與周瑜同齡,是遠近聞名的少年英雄。
周瑜到了孫家,很順利地見到孫策,不由得怔了一下,隻見孫策和他差不多高矮,但不知怎麼,卻給人一種相當威武雄壯的感覺,渾身透出一股霸氣,俨然有王者之風。
“在下孫策,字伯符。
”孫策毫無名将之子的傲氣,熱情而又親切。
“在下周瑜,廬江人氏。
” 孫策眼睛頓時雪亮:“可是那個人稱江淮之傑的周瑜周公謹嗎?” “正是,但江淮之傑現在不敢當了。
” 孫策爽朗地大笑:“真是踏破鐵蹄無覓處,得來全無費功夫,失敬,失敬。
” 周瑜懵住了,不知道孫策是怎麼知道他的。
孫策一把拉住周瑜的手,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公謹,在下慕名已久,隻是無緣相見,今日相遇是上天的安排。
” 這一聲“公謹”,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頗有一見如故之感。
孫策有一股極容易感染人的魅力,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總能讓接近他的人心裡熱呼呼的。
許多人和他說上幾句話,就信任他、喜歡他了。
孫家也令周瑜暗自吃驚,隻見好大一座庭院,裡面并不豪華,也不精美,而是相當簡潔和實用,沒有絲毫多餘的裝飾。
與其說這是一個家,倒不如說是一座兵營。
孫家的飯菜是大碗酒,大碗肉,和富貴人家相比是比較粗劣的。
“伯符,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呢?” “人生最大的快事,就是結交天下的英雄豪傑。
” 周瑜自嘲地說:“伯符有所不知,我在淮江書院……” “公謹,你不必說了。
你不背叛淮江書院,我想見你。
你背叛了淮江書院,我更想見你。
我最敬佩這種千萬人吾獨往矣的氣魄,縱觀古今英雄和霸主,誰不是如此。
”孫策一仰脖,一大碗酒就少了一大半,“人雲亦雲,亦步亦趨,乃是懦夫所為。
” 孫策的酒量極好,豪邁過人,一碗酒至多不過兩口。
周瑜拼不過他,也盡了全力,喝得面紅耳赤:“伯符,你真覺得這是件好事,你别騙我。
” 孫策一拍胸膛:“我孫伯符頂天立地,從不說假話。
天下将要大變時,越是反抗主流階層的人前程越遠大,而一心想維護這個階層的人将逐步衰落。
我父親對這句話也深信不疑。
” 周瑜聽得熱血沸騰,拍案而起:“伯符,你這番話說得太好了,來,我幹了這一碗。
” 他一仰脖,一大碗輕松入肚,十分流暢。
孫策見周瑜熱淚盈眶,也激動起來:“酒逢知己千杯少,來,公謹,我們今日不醉不休。
我看你第一眼時,就覺得你不是平庸之輩,果然不錯,淮江才子啊!” “現在是淮江的老鼠了,好象誰都想打我。
” “鼠目寸光者,何時何地都是最多的,把他們的話當成狗屁好了。
” “對,把他們的話當成狗屁。
伯符,你真是我平生的第一知已。
” “如果不是家父長年領兵在外,弟妹們又小,我真想和你去周遊天下。
” 這一夜,二人誰也沒睡,直談到東方發白。
周瑜和孫策都是文武雙全,不同的是,周瑜出身于書香門第,入讀名師門下,才學過人,但武藝不高,兵法不精。
孫策出身兵戈世家,名将之子,武藝極高,在同齡人中還未逢敵手,且精通兵法,如何排兵布列,講得頭頭是道。
周瑜一心從軍,将兵家韬略列為今後的主修課程,正好向孫策請教,而孫策自知才學不足,可以定國,卻難以安邦,正好向周瑜學習。
翌日清晨,孫策領着周瑜,到後堂拜見母親孫夫人。
孫夫人姓吳,生于吳郡,後來遷居錢塘,早年父母雙亡,與弟弟吳景相依為命。
孫堅見她才貌雙全,品性端正,就上門求婚。
她不顧族人反對,毅然下嫁。
孫夫人很喜歡周瑜。
“你不用四處流浪了,就住在我家,住多久都沒關系。
伯符的朋友很多,但和你最投緣。
他是一個沒有朋友就活不下去的人。
” 孫夫人真沒把周瑜當成外人,初次相見就把孫策的四個弟妹都叫了出來,讓他們認識周瑜。
孫策的二弟孫權才七歲,三弟孫翊和四弟孫匡還都是小孩子,妹妹孫安還在奶娘的懷裡。
孫夫人特意把孫權拉過周瑜面前。
“仲謀,公謹大哥學問可大了,你有文章讀不懂,快問他,他比石先生的學識淵博得多。
” 孫策沮喪地說:“公謹,孫家以兵發迹,雖然顯赫了,但那些儒學名士們覺得是暴發戶,粗莽低賤。
說了你都不會相信,家父想讓仲謀以讀書聞名天下,卻請不到名師指點。
” 周瑜細看孫權,隻見他五官端正,面容十分清秀,一雙大眼睛清澈得仿佛無一絲污垢,絕對是聰敏過人,小小年紀,就舉止穩鍵,神态從容,十足一副小帝王的氣派。
“伯符,令弟相貌不凡,有大貴的儀表。
” 孫家沒有周瑜那麼多繁雜的禮儀和腐朽的觀念。
在這裡,周瑜白天和孫策打獵練劍,夜裡讀史論文,有時輔導孫權讀書,過得充實而又快樂,舒心極了。
從孫家人的口中,周瑜了解到許多天下大事的真相,受益良多。
周瑜住進孫家的第三天,就和孫策擺了香案,當着孫夫人的面結成異姓兄弟。
二人同齡,孫策年長一個月,為兄,周瑜為弟。
令周瑜驚奇的是,孫家還是春秋時的兵聖孫武的後人。
日子一晃,半個月就過去了。
周瑜想離開,孫家全家人都挽留他,他盛情難卻,又住了半個月。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孫策不忍心誤了周瑜周遊天下的大計,隻好放他走。
孫夫人通達識理,也不再留他。
她親手縫了一件皮貂大衣送給周瑜,在路上可摭擋風寒,另外還拿出五十兩黃金,非要周瑜收下不可。
臨别時,孫策送了一程又一
周瑜每到一地,頭等大事就是不卑不亢地拜訪當地的豪傑。
見則談,不見則走。
有時被捧為上賓,有時被視為食客,也有時被拒之門外。
壽春是揚州首府,人才極多,他當然要在此地多逗留幾日。
周瑜經過多方打聽,覺得最應該去的就是孫家。
壽春的名門望族在他看來,大都像那棵枯樹上的鳥窩,不值拜訪,而孫家在盛世中卑微,卻在亂世之中崛起,靠的是兵家韬略和赫赫戰功。
可以說,沒有亂世,就沒有孫家的顯赫。
孫堅領兵在外,由長子孫策在家支撐門面。
孫策豪爽過人,喜歡結交豪傑,且與周瑜同齡,是遠近聞名的少年英雄。
周瑜到了孫家,很順利地見到孫策,不由得怔了一下,隻見孫策和他差不多高矮,但不知怎麼,卻給人一種相當威武雄壯的感覺,渾身透出一股霸氣,俨然有王者之風。
“在下孫策,字伯符。
”孫策毫無名将之子的傲氣,熱情而又親切。
“在下周瑜,廬江人氏。
” 孫策眼睛頓時雪亮:“可是那個人稱江淮之傑的周瑜周公謹嗎?” “正是,但江淮之傑現在不敢當了。
” 孫策爽朗地大笑:“真是踏破鐵蹄無覓處,得來全無費功夫,失敬,失敬。
” 周瑜懵住了,不知道孫策是怎麼知道他的。
孫策一把拉住周瑜的手,大有相見恨晚之意:“公謹,在下慕名已久,隻是無緣相見,今日相遇是上天的安排。
” 這一聲“公謹”,拉近了二人之間的距離,頗有一見如故之感。
孫策有一股極容易感染人的魅力,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總能讓接近他的人心裡熱呼呼的。
許多人和他說上幾句話,就信任他、喜歡他了。
孫家也令周瑜暗自吃驚,隻見好大一座庭院,裡面并不豪華,也不精美,而是相當簡潔和實用,沒有絲毫多餘的裝飾。
與其說這是一個家,倒不如說是一座兵營。
孫家的飯菜是大碗酒,大碗肉,和富貴人家相比是比較粗劣的。
“伯符,你怎麼會知道我的名字呢?” “人生最大的快事,就是結交天下的英雄豪傑。
” 周瑜自嘲地說:“伯符有所不知,我在淮江書院……” “公謹,你不必說了。
你不背叛淮江書院,我想見你。
你背叛了淮江書院,我更想見你。
我最敬佩這種千萬人吾獨往矣的氣魄,縱觀古今英雄和霸主,誰不是如此。
”孫策一仰脖,一大碗酒就少了一大半,“人雲亦雲,亦步亦趨,乃是懦夫所為。
” 孫策的酒量極好,豪邁過人,一碗酒至多不過兩口。
周瑜拼不過他,也盡了全力,喝得面紅耳赤:“伯符,你真覺得這是件好事,你别騙我。
” 孫策一拍胸膛:“我孫伯符頂天立地,從不說假話。
天下将要大變時,越是反抗主流階層的人前程越遠大,而一心想維護這個階層的人将逐步衰落。
我父親對這句話也深信不疑。
” 周瑜聽得熱血沸騰,拍案而起:“伯符,你這番話說得太好了,來,我幹了這一碗。
” 他一仰脖,一大碗輕松入肚,十分流暢。
孫策見周瑜熱淚盈眶,也激動起來:“酒逢知己千杯少,來,公謹,我們今日不醉不休。
我看你第一眼時,就覺得你不是平庸之輩,果然不錯,淮江才子啊!” “現在是淮江的老鼠了,好象誰都想打我。
” “鼠目寸光者,何時何地都是最多的,把他們的話當成狗屁好了。
” “對,把他們的話當成狗屁。
伯符,你真是我平生的第一知已。
” “如果不是家父長年領兵在外,弟妹們又小,我真想和你去周遊天下。
” 這一夜,二人誰也沒睡,直談到東方發白。
周瑜和孫策都是文武雙全,不同的是,周瑜出身于書香門第,入讀名師門下,才學過人,但武藝不高,兵法不精。
孫策出身兵戈世家,名将之子,武藝極高,在同齡人中還未逢敵手,且精通兵法,如何排兵布列,講得頭頭是道。
周瑜一心從軍,将兵家韬略列為今後的主修課程,正好向孫策請教,而孫策自知才學不足,可以定國,卻難以安邦,正好向周瑜學習。
翌日清晨,孫策領着周瑜,到後堂拜見母親孫夫人。
孫夫人姓吳,生于吳郡,後來遷居錢塘,早年父母雙亡,與弟弟吳景相依為命。
孫堅見她才貌雙全,品性端正,就上門求婚。
她不顧族人反對,毅然下嫁。
孫夫人很喜歡周瑜。
“你不用四處流浪了,就住在我家,住多久都沒關系。
伯符的朋友很多,但和你最投緣。
他是一個沒有朋友就活不下去的人。
” 孫夫人真沒把周瑜當成外人,初次相見就把孫策的四個弟妹都叫了出來,讓他們認識周瑜。
孫策的二弟孫權才七歲,三弟孫翊和四弟孫匡還都是小孩子,妹妹孫安還在奶娘的懷裡。
孫夫人特意把孫權拉過周瑜面前。
“仲謀,公謹大哥學問可大了,你有文章讀不懂,快問他,他比石先生的學識淵博得多。
” 孫策沮喪地說:“公謹,孫家以兵發迹,雖然顯赫了,但那些儒學名士們覺得是暴發戶,粗莽低賤。
說了你都不會相信,家父想讓仲謀以讀書聞名天下,卻請不到名師指點。
” 周瑜細看孫權,隻見他五官端正,面容十分清秀,一雙大眼睛清澈得仿佛無一絲污垢,絕對是聰敏過人,小小年紀,就舉止穩鍵,神态從容,十足一副小帝王的氣派。
“伯符,令弟相貌不凡,有大貴的儀表。
” 孫家沒有周瑜那麼多繁雜的禮儀和腐朽的觀念。
在這裡,周瑜白天和孫策打獵練劍,夜裡讀史論文,有時輔導孫權讀書,過得充實而又快樂,舒心極了。
從孫家人的口中,周瑜了解到許多天下大事的真相,受益良多。
周瑜住進孫家的第三天,就和孫策擺了香案,當着孫夫人的面結成異姓兄弟。
二人同齡,孫策年長一個月,為兄,周瑜為弟。
令周瑜驚奇的是,孫家還是春秋時的兵聖孫武的後人。
日子一晃,半個月就過去了。
周瑜想離開,孫家全家人都挽留他,他盛情難卻,又住了半個月。
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
孫策不忍心誤了周瑜周遊天下的大計,隻好放他走。
孫夫人通達識理,也不再留他。
她親手縫了一件皮貂大衣送給周瑜,在路上可摭擋風寒,另外還拿出五十兩黃金,非要周瑜收下不可。
臨别時,孫策送了一程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