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一(1)
關燈
小
中
大
我看出了理想的美麗,我在寫給倫敦友人的信上就常常用了embody(體現)這個動詞。
你還記得那些可祝福的日子? 但是現在我們漸漸地分開了。
生活改變了你的性格,你是漸漸地老了。
我沒有大的改變,不過身上,心上多了一些創傷。
我至今還是唯一的了解你的朋友吧。
然而我害怕你漸漸地不能夠了解我了。
你為什麼還以為陳真就是我自己呢?你看不出來我和他中間有着很顯著的差别嗎? 你知道,我和别的許多人不同,我生下來就帶了陰郁性,這陰郁性差不多毀了我一生的幸福。
但是我那追求光明的努力卻沒有一刻停止過。
我的過去的短短的生活就是一篇掙紮的記錄。
我的文學生命的開始也是在我的掙紮最絕望的時期。
《滅亡》是我的第一部小說。
我開始寫它的時候,你在我的旁邊。
後來我一個人到鄉下去了,在鄉下續寫《滅亡》時,我們中間曾經交換過許多封長信,從太陽的動或不動,談到人類社會演進的道路,從決定論談到你的自小哲學和我的奮鬥哲學。
你知道我那時的痛苦的心情,你知道我在寫小說,而且你自己也受了我的影響動手寫起你的自傳式的小說來。
你知道我從沒有一個時候完全絕望,我從沒有一個時候失去我的對光明的将來的信仰。
你不過讀了《雨》的前三章。
我以後将怎樣寫下去,你還不知道。
你說這部小說的陰郁氣太重,但是這陰郁氣并不曾隐蔽了貫串我的全作品的光明的希望。
我早已不去想那個黑影了。
事實上,我已經把它征服了。
你知道龔多塞在服毒以前曾寫下他的遺言道:"科學要征服死。
"另一個詩人說:"愛要征服死,"這句話也曾被我的《死去的太陽》的女主人公重複說過。
我的愛已經把那個黑影征服了。
我的對于人類的愛鼓舞着我,使我有力量跟一切奮鬥。
所以在夜深人靜時黯淡的燈光下鼓舞着我寫作的也并不是悲苦的心情,而是愛,對于人類的愛。
這愛是不會死的。
事實上隻要人類不滅亡,則對于人類的愛也不會消滅,那麼我的文學的生命也是不會斷絕的吧……信寄出以後又輪到我寄發《雨》的第五章原稿的時候了,我便用這封回信的大意寫了一段按語附在後面,同第五章的《雨》一起在雜志上發表了。
那個朋友不久就離開了南京,他也不曾來信談《雨》的事情。
一個月以後我繼續寫了《雨》的第六、第七兩章,又過了三個星期我就一口氣從第八章寫到第十六章,這樣把《雨》寫完了。
以後單行本付印時,在分章和内容上我都作了一些改動。
《雨》是《霧》的續篇,不過在量上它卻比《霧》多一倍。
故事發生的時間比《霧》遲兩年,人物多了幾個。
雖然還是以愛情作主題,但比起《霧》來這部小說裡的愛情的氣氛卻淡得多了。
我自己更愛《雨》,因為在《雨》裡面我找到了幾個朋友,這幾個人比我的現實生活裡的友人更能夠牽系我的心。
我的預定的計劃是寫一個粗暴的、浮躁的性格。
我寫了吳仁民。
我的描寫是真實的。
我把那個朋友的外表的和内心的生活觀察得很清楚,而且表現得很忠實。
他的長處和短處,他的渴望和掙紮,他的悲哀和歡樂,他的整個面目在《雨》裡面全露出來了。
雖然他自己後來讀到《雨》的單行本,曾經帶笑地發過一些怨言,因為我寫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事實。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吳仁民有種種缺點就否定了他的真實性,那個朋友自然也不能夠。
其實在今天活着做一個人,誰能夠沒有缺點? 那個朋友和我一樣也是有很多缺點的。
要是我們不曾消滅掉這些缺點,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來掩飾它們。
我們應該對别人忠實,對自己也要忠實。
那個朋友至今還是我的好友中間的一位,我始終愛護他,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已經不是《雨》裡面的吳仁民了。
然而他更不是《電》裡面的吳仁民。
《電》裡面的吳仁民可以是他,而事實上完全不是他。
不知道是生活使他變得沉靜,還是他的熱情有了寄托,總之我最近從日本回來在上海和他相見時,我确實覺得他可以安安穩穩地做一位大學教授了。
我想,幾年以後,或者十幾年以後他有一無會回想起過去的生活,或者還會翻閱到這本小小的書,他會在那裡面認出一種始終不渝的友情來。
那個時候他也許會更了解我,或者還會更了解他自己。
誰能夠為青年時代的熱情感到羞慚而後悔呢? 可惜的隻是這種可貴的熱情不能夠保持長久。
在《雨》裡面出現了方亞丹和高志元。
方亞丹可以放在後面說,因為在《電》裡面他才現出了全身。
高志元在《雨》裡面是一個重要的人物。
這是一個真實的人。
然而他被寫進《電》裡面時卻成了理想的人物了。
不,這不能說是理想的人物。
我的朋友如果處在《電》的環境裡,他的行動跟高志元的不會是兩樣。
這個朋友是一個大孩子,他以他的單純和真誠獲得了我們大家的友愛。
他有許多缺點,但是他有着更多的熱情。
他的身體就是被這種熱情毀了的。
他在中學裡讀書的時候喝酒過多,又不知道保養身體,常常喝醉了就躺在校園内的草地上,在一株樹下過夜,後來就得了一種病:隻要天氣一變他的肚皮就會痛起來,要吃八卦丹才可以暫時止痛。
我們因此叫他做"活的氣象表"。
我們這樣叫他,并沒有一點嘲笑的意思。
這個綽号包含了我們的友愛和關切。
我們愛他,但是我們隻得眼睜睜地看着他被那永不熄滅的熱情和那零碎的痛苦一天一天地摧殘下去。
用手杖抵肚皮,固然是一個可笑的景象,然而我看見他這樣做,我卻忍不住要流淚了。
在《雨》裡面我真實地描寫了這個朋友的面目。
我的書使這位友人永久地活在我的眼前。
單為了這個,我也得珍愛它。
這位朋友讀過《雨》的前五章,而且我寫第四章時正和他同住在法租界某處的一個客堂裡。
第六章寫成時他已經離開了上海。
第八章以後的各章因為刊物脫期,他便沒有機會讀到,他已經回到遙遠的故鄉去了。
他在動身的前兩夜來看我,我們談了好些話。
我第二天早晨就要到杭州去,不能夠送他上船。
但是這個晚上我送走了他回到自己的房裡,想起種種的事情,覺得寂寞,便寫了一封信寄給他,信裡面有些勸告的話。
從杭州回來我得到了他的信,是一封長信,但是他已經在海行中的輪船上了。
他在信裡說: 我知道我走了以後你的生活會更寂寞,我知道我走後我的生活也會更寂寞。
我願意我們大家都在一個地方,天天見面。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工作和責任……我以後也許會找到一些勇敢的朋友,然而我恐怕再找不到一個像你這樣了解我的人了。
他還說他願意聽從我的勸告,改掉一切壞習慣,試着做一點實際的事情。
他甚至答應我以後不再喝酒,答應我沉默地埋頭工作五年或十年。
最後他說我不送他上船也很好,因為他也不願意我看見他流眼淚。
他這個人被好些人笑罵作傻瓜,被好些女性稱為粗野的人,他幾次徘徊在生命的邊沿上,沒有動過一點心,如今卻寫了這樣的信。
這種友情使我非常感動。
以後他到了故鄉寄過一封短短的報告平安的信。
不久又寄來他以前在東京買的兩本英文書,這是他從前答應送我的。
我隻去過一封短信。
以後我們就沒有再通信息了。
我知道他還活着,但是我不知道他現在活得怎樣。
有一些人疑心張小川是我的另一個好友。
那也是一個被我敬愛過的友人。
我在巴黎第一次見到他,他在我的過去生活中有過相當大的影響。
但是他從法國回來以後的行為使我逐漸感到不滿,後來我還當面責備過他。
以後我還在《旅途随筆》裡談到他,因為有一次他從河南帶了他自己教的一班學生,到江浙來參觀,
你還記得那些可祝福的日子? 但是現在我們漸漸地分開了。
生活改變了你的性格,你是漸漸地老了。
我沒有大的改變,不過身上,心上多了一些創傷。
我至今還是唯一的了解你的朋友吧。
然而我害怕你漸漸地不能夠了解我了。
你為什麼還以為陳真就是我自己呢?你看不出來我和他中間有着很顯著的差别嗎? 你知道,我和别的許多人不同,我生下來就帶了陰郁性,這陰郁性差不多毀了我一生的幸福。
但是我那追求光明的努力卻沒有一刻停止過。
我的過去的短短的生活就是一篇掙紮的記錄。
我的文學生命的開始也是在我的掙紮最絕望的時期。
《滅亡》是我的第一部小說。
我開始寫它的時候,你在我的旁邊。
後來我一個人到鄉下去了,在鄉下續寫《滅亡》時,我們中間曾經交換過許多封長信,從太陽的動或不動,談到人類社會演進的道路,從決定論談到你的自小哲學和我的奮鬥哲學。
你知道我那時的痛苦的心情,你知道我在寫小說,而且你自己也受了我的影響動手寫起你的自傳式的小說來。
你知道我從沒有一個時候完全絕望,我從沒有一個時候失去我的對光明的将來的信仰。
你不過讀了《雨》的前三章。
我以後将怎樣寫下去,你還不知道。
你說這部小說的陰郁氣太重,但是這陰郁氣并不曾隐蔽了貫串我的全作品的光明的希望。
我早已不去想那個黑影了。
事實上,我已經把它征服了。
你知道龔多塞在服毒以前曾寫下他的遺言道:"科學要征服死。
"另一個詩人說:"愛要征服死,"這句話也曾被我的《死去的太陽》的女主人公重複說過。
我的愛已經把那個黑影征服了。
我的對于人類的愛鼓舞着我,使我有力量跟一切奮鬥。
所以在夜深人靜時黯淡的燈光下鼓舞着我寫作的也并不是悲苦的心情,而是愛,對于人類的愛。
這愛是不會死的。
事實上隻要人類不滅亡,則對于人類的愛也不會消滅,那麼我的文學的生命也是不會斷絕的吧……信寄出以後又輪到我寄發《雨》的第五章原稿的時候了,我便用這封回信的大意寫了一段按語附在後面,同第五章的《雨》一起在雜志上發表了。
那個朋友不久就離開了南京,他也不曾來信談《雨》的事情。
一個月以後我繼續寫了《雨》的第六、第七兩章,又過了三個星期我就一口氣從第八章寫到第十六章,這樣把《雨》寫完了。
以後單行本付印時,在分章和内容上我都作了一些改動。
《雨》是《霧》的續篇,不過在量上它卻比《霧》多一倍。
故事發生的時間比《霧》遲兩年,人物多了幾個。
雖然還是以愛情作主題,但比起《霧》來這部小說裡的愛情的氣氛卻淡得多了。
我自己更愛《雨》,因為在《雨》裡面我找到了幾個朋友,這幾個人比我的現實生活裡的友人更能夠牽系我的心。
我的預定的計劃是寫一個粗暴的、浮躁的性格。
我寫了吳仁民。
我的描寫是真實的。
我把那個朋友的外表的和内心的生活觀察得很清楚,而且表現得很忠實。
他的長處和短處,他的渴望和掙紮,他的悲哀和歡樂,他的整個面目在《雨》裡面全露出來了。
雖然他自己後來讀到《雨》的單行本,曾經帶笑地發過一些怨言,因為我寫的有一部分并不是事實。
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吳仁民有種種缺點就否定了他的真實性,那個朋友自然也不能夠。
其實在今天活着做一個人,誰能夠沒有缺點? 那個朋友和我一樣也是有很多缺點的。
要是我們不曾消滅掉這些缺點,那麼我們就沒有理由來掩飾它們。
我們應該對别人忠實,對自己也要忠實。
那個朋友至今還是我的好友中間的一位,我始終愛護他,但是我卻不得不承認他已經不是《雨》裡面的吳仁民了。
然而他更不是《電》裡面的吳仁民。
《電》裡面的吳仁民可以是他,而事實上完全不是他。
不知道是生活使他變得沉靜,還是他的熱情有了寄托,總之我最近從日本回來在上海和他相見時,我确實覺得他可以安安穩穩地做一位大學教授了。
我想,幾年以後,或者十幾年以後他有一無會回想起過去的生活,或者還會翻閱到這本小小的書,他會在那裡面認出一種始終不渝的友情來。
那個時候他也許會更了解我,或者還會更了解他自己。
誰能夠為青年時代的熱情感到羞慚而後悔呢? 可惜的隻是這種可貴的熱情不能夠保持長久。
在《雨》裡面出現了方亞丹和高志元。
方亞丹可以放在後面說,因為在《電》裡面他才現出了全身。
高志元在《雨》裡面是一個重要的人物。
這是一個真實的人。
然而他被寫進《電》裡面時卻成了理想的人物了。
不,這不能說是理想的人物。
我的朋友如果處在《電》的環境裡,他的行動跟高志元的不會是兩樣。
這個朋友是一個大孩子,他以他的單純和真誠獲得了我們大家的友愛。
他有許多缺點,但是他有着更多的熱情。
他的身體就是被這種熱情毀了的。
他在中學裡讀書的時候喝酒過多,又不知道保養身體,常常喝醉了就躺在校園内的草地上,在一株樹下過夜,後來就得了一種病:隻要天氣一變他的肚皮就會痛起來,要吃八卦丹才可以暫時止痛。
我們因此叫他做"活的氣象表"。
我們這樣叫他,并沒有一點嘲笑的意思。
這個綽号包含了我們的友愛和關切。
我們愛他,但是我們隻得眼睜睜地看着他被那永不熄滅的熱情和那零碎的痛苦一天一天地摧殘下去。
用手杖抵肚皮,固然是一個可笑的景象,然而我看見他這樣做,我卻忍不住要流淚了。
在《雨》裡面我真實地描寫了這個朋友的面目。
我的書使這位友人永久地活在我的眼前。
單為了這個,我也得珍愛它。
這位朋友讀過《雨》的前五章,而且我寫第四章時正和他同住在法租界某處的一個客堂裡。
第六章寫成時他已經離開了上海。
第八章以後的各章因為刊物脫期,他便沒有機會讀到,他已經回到遙遠的故鄉去了。
他在動身的前兩夜來看我,我們談了好些話。
我第二天早晨就要到杭州去,不能夠送他上船。
但是這個晚上我送走了他回到自己的房裡,想起種種的事情,覺得寂寞,便寫了一封信寄給他,信裡面有些勸告的話。
從杭州回來我得到了他的信,是一封長信,但是他已經在海行中的輪船上了。
他在信裡說: 我知道我走了以後你的生活會更寂寞,我知道我走後我的生活也會更寂寞。
我願意我們大家都在一個地方,天天見面。
然而這是不可能的。
我們每個人都有我們的工作和責任……我以後也許會找到一些勇敢的朋友,然而我恐怕再找不到一個像你這樣了解我的人了。
他還說他願意聽從我的勸告,改掉一切壞習慣,試着做一點實際的事情。
他甚至答應我以後不再喝酒,答應我沉默地埋頭工作五年或十年。
最後他說我不送他上船也很好,因為他也不願意我看見他流眼淚。
他這個人被好些人笑罵作傻瓜,被好些女性稱為粗野的人,他幾次徘徊在生命的邊沿上,沒有動過一點心,如今卻寫了這樣的信。
這種友情使我非常感動。
以後他到了故鄉寄過一封短短的報告平安的信。
不久又寄來他以前在東京買的兩本英文書,這是他從前答應送我的。
我隻去過一封短信。
以後我們就沒有再通信息了。
我知道他還活着,但是我不知道他現在活得怎樣。
有一些人疑心張小川是我的另一個好友。
那也是一個被我敬愛過的友人。
我在巴黎第一次見到他,他在我的過去生活中有過相當大的影響。
但是他從法國回來以後的行為使我逐漸感到不滿,後來我還當面責備過他。
以後我還在《旅途随筆》裡談到他,因為有一次他從河南帶了他自己教的一班學生,到江浙來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