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回 兼六國混一輿圖号始皇建立郡縣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王翦代李信為大将,率軍六十萬,聲言伐楚。
項燕守東岡以拒之,見秦兵衆多,遣使馳報楚王,求添兵助将。
楚王複起兵二十萬,使将軍景骐将之,以助項燕。
卻說王翦兵屯于天中山,連營十餘裡,堅壁固守,項燕日使人挑戰,終不出。
項燕曰:“王翦老将,怯戰固其宜也。
”王翦休士洗沐,日椎牛設飨,親與士卒同飲食。
将吏感恩,願為郊力,屢屢請戰,辄以醇酒灌之。
如此數月,士卒日間無事,惟投石、超距為戲。
按範蠡《兵法》:投石者,用石塊重十二斤,立木為機發之,去三百步為勝,不及者為負;其有力者,能以手飛石,則多勝一籌。
超距者,橫木高七八尺,跳躍而過,以此賭勝。
王翦每日使各營軍史,默記其勝負,知其力之強弱。
外益收斂為自守之狀,不許軍人以楚界樵采。
獲得楚人,以酒食勞之放還。
相持歲餘,項燕終不得一戰,以為王翦名雖伐楚,實自保耳,遂不為戰備。
王翦忽一日大享将士,言:“今日與諸君破楚。
”将士皆磨拳擦掌,争先奮勇。
乃選骁勇有力者,約二萬人,謂之壯士,别為一軍,為沖鋒。
而分軍數道,吩咐楚軍一敗,各自分頭略地。
項燕不意王翦猝至,倉皇出戰。
壯士蓄力多時,不勝技癢,大呼陷陣,一人足敵百人。
楚兵大敗,屈定戰死。
項燕與景骐率敗兵東走,翦乘勝追逐,再戰于永安城,複大敗之。
遂攻下西陵,荊襄大震。
王翦使蒙武分軍一半,屯于鄂渚,傳檄湖南各郡,宣布秦王威德。
自率大軍徑趨淮南,直一捅一壽春;一面遣人往鹹陽報捷。
項燕往淮上募兵未回,王翦乘虛急攻,城遂破。
景骐自刎于城樓,楚王負刍被虜。
秦王政發駕親至樊口受俘,責負刍以弑君之罪,廢為庶人。
命王翦合兵鄂渚,以收荊襄,于是湖湘一帶郡縣,望風驚潰。
再說項燕募得二萬五千人,來至徐城,适遇楚王之同母弟昌平君逃難奔來,言:“壽春已破,楚王擄去,不知死活。
”項燕曰:“吳、越有長江為限,地方千餘裡,尚可立國。
”乃率其衆渡江,奉昌平君為楚王,居于蘭陵,繕兵城守。
再說王翦已定淮北、淮南之地,谒秦王于鄂渚。
秦王誇獎其功,然後言曰:“項燕又立楚王于江南,奈何?”王翦曰:“楚之形勢,在于江淮。
今全淮皆為吾有,彼殘喘僅存,大兵至,即就縛耳。
何足慮哉。
”秦王曰:“王将軍年雖老,志何壯也!”明日,秦王駕回鹹陽,仍留王翦兵,使平江南。
王翦令蒙武造船于鹦鹉洲。
逾年船成,順流而下,守江守士不能禦,秦兵遂登陸。
留兵十萬屯黃山,以斷江口。
大軍自朱方進圍蘭陵,四面列營,軍聲震天。
凡夫椒山、君山、荊南山諸處,兵皆布滿,以絕越中救兵。
項燕悉城中兵,戰于城下。
初合,秦兵稍卻。
王翦驅壯士分為左右二隊,各持短兵,大呼突入其陣。
蒙武手斬裨将一人,複生擒一人,秦兵勇氣十倍。
項燕複大敗,奔入城中,築門固守。
王翦用雲梯仰攻,項燕用火箭射之,燒其梯。
蒙武曰:“項燕釜中之魚也。
若築壘與城齊,周圍攻急;我衆彼寡,守備不周,不一月,其城必破。
”王翦從其計,攻城愈急。
昌平君親自巡城,為流矢所中,軍士扶回行宮,夜半身死。
項燕泣曰:“吾所以偷生在此,為芈氏一脈未絕也。
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長号者三,引劍自刎而死。
城中大亂,秦兵遂登城啟門,王翦整軍而入,撫定安民。
遂率大軍南下,至于錫山,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雲: 有錫兵,天下争;無錫甯,天下清。
王翦召土人問之,言:“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于雒,此山遂産鉛錫,因名錫山。
四十年來,取用不竭。
近日出産漸少。
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
”王翦歎曰:“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甯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故埋碑以示後乎?今後當名此地為無錫。
”今無錫縣名,實始于此。
王翦兵過姑蘇,守臣以城降。
遂渡浙江,略定越地。
越王子孫,自越亡以後,散處甬江天台之間,依海而居,自稱君長,不相統屬。
至是,聞秦王威德,悉來納降。
王翦收其輿圖戶口,飛報秦王;并定豫章之地,立九江、會稽二郡。
楚祝融之祀遂絕。
此秦王政二十四年事也。
按楚自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始強大稱王。
自此歲歲并吞小一柄一,
項燕守東岡以拒之,見秦兵衆多,遣使馳報楚王,求添兵助将。
楚王複起兵二十萬,使将軍景骐将之,以助項燕。
卻說王翦兵屯于天中山,連營十餘裡,堅壁固守,項燕日使人挑戰,終不出。
項燕曰:“王翦老将,怯戰固其宜也。
”王翦休士洗沐,日椎牛設飨,親與士卒同飲食。
将吏感恩,願為郊力,屢屢請戰,辄以醇酒灌之。
如此數月,士卒日間無事,惟投石、超距為戲。
按範蠡《兵法》:投石者,用石塊重十二斤,立木為機發之,去三百步為勝,不及者為負;其有力者,能以手飛石,則多勝一籌。
超距者,橫木高七八尺,跳躍而過,以此賭勝。
王翦每日使各營軍史,默記其勝負,知其力之強弱。
外益收斂為自守之狀,不許軍人以楚界樵采。
獲得楚人,以酒食勞之放還。
相持歲餘,項燕終不得一戰,以為王翦名雖伐楚,實自保耳,遂不為戰備。
王翦忽一日大享将士,言:“今日與諸君破楚。
”将士皆磨拳擦掌,争先奮勇。
乃選骁勇有力者,約二萬人,謂之壯士,别為一軍,為沖鋒。
而分軍數道,吩咐楚軍一敗,各自分頭略地。
項燕不意王翦猝至,倉皇出戰。
壯士蓄力多時,不勝技癢,大呼陷陣,一人足敵百人。
楚兵大敗,屈定戰死。
項燕與景骐率敗兵東走,翦乘勝追逐,再戰于永安城,複大敗之。
遂攻下西陵,荊襄大震。
王翦使蒙武分軍一半,屯于鄂渚,傳檄湖南各郡,宣布秦王威德。
自率大軍徑趨淮南,直一捅一壽春;一面遣人往鹹陽報捷。
項燕往淮上募兵未回,王翦乘虛急攻,城遂破。
景骐自刎于城樓,楚王負刍被虜。
秦王政發駕親至樊口受俘,責負刍以弑君之罪,廢為庶人。
命王翦合兵鄂渚,以收荊襄,于是湖湘一帶郡縣,望風驚潰。
再說項燕募得二萬五千人,來至徐城,适遇楚王之同母弟昌平君逃難奔來,言:“壽春已破,楚王擄去,不知死活。
”項燕曰:“吳、越有長江為限,地方千餘裡,尚可立國。
”乃率其衆渡江,奉昌平君為楚王,居于蘭陵,繕兵城守。
再說王翦已定淮北、淮南之地,谒秦王于鄂渚。
秦王誇獎其功,然後言曰:“項燕又立楚王于江南,奈何?”王翦曰:“楚之形勢,在于江淮。
今全淮皆為吾有,彼殘喘僅存,大兵至,即就縛耳。
何足慮哉。
”秦王曰:“王将軍年雖老,志何壯也!”明日,秦王駕回鹹陽,仍留王翦兵,使平江南。
王翦令蒙武造船于鹦鹉洲。
逾年船成,順流而下,守江守士不能禦,秦兵遂登陸。
留兵十萬屯黃山,以斷江口。
大軍自朱方進圍蘭陵,四面列營,軍聲震天。
凡夫椒山、君山、荊南山諸處,兵皆布滿,以絕越中救兵。
項燕悉城中兵,戰于城下。
初合,秦兵稍卻。
王翦驅壯士分為左右二隊,各持短兵,大呼突入其陣。
蒙武手斬裨将一人,複生擒一人,秦兵勇氣十倍。
項燕複大敗,奔入城中,築門固守。
王翦用雲梯仰攻,項燕用火箭射之,燒其梯。
蒙武曰:“項燕釜中之魚也。
若築壘與城齊,周圍攻急;我衆彼寡,守備不周,不一月,其城必破。
”王翦從其計,攻城愈急。
昌平君親自巡城,為流矢所中,軍士扶回行宮,夜半身死。
項燕泣曰:“吾所以偷生在此,為芈氏一脈未絕也。
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長号者三,引劍自刎而死。
城中大亂,秦兵遂登城啟門,王翦整軍而入,撫定安民。
遂率大軍南下,至于錫山,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雲: 有錫兵,天下争;無錫甯,天下清。
王翦召土人問之,言:“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于雒,此山遂産鉛錫,因名錫山。
四十年來,取用不竭。
近日出産漸少。
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
”王翦歎曰:“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甯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故埋碑以示後乎?今後當名此地為無錫。
”今無錫縣名,實始于此。
王翦兵過姑蘇,守臣以城降。
遂渡浙江,略定越地。
越王子孫,自越亡以後,散處甬江天台之間,依海而居,自稱君長,不相統屬。
至是,聞秦王威德,悉來納降。
王翦收其輿圖戶口,飛報秦王;并定豫章之地,立九江、會稽二郡。
楚祝融之祀遂絕。
此秦王政二十四年事也。
按楚自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始強大稱王。
自此歲歲并吞小一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