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回 茅焦解衣谏秦王李牧堅壁卻桓齮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秦大夫陳忠死後,相繼而谏者不止,秦王辄戮之,陳一屍一阙下,前後凡誅殺二十七人,一屍一積成堆。
時齊王建來朝于秦,趙悼襄王亦至,相與置酒鹹陽宮甚歡,及見阙下死一屍一,問其故,莫不歎息私議秦王之不孝也。
時有滄州人茅焦,适遊鹹陽,寓旅店,同舍偶言及此事,焦憤然曰:“子而囚母,天地反覆矣。
”使主人具湯水:“吾将沐浴,明早叩阍入谏秦王。
”同舍笑曰:“彼二十七人者,皆王平日親信之臣,尚且言而不聽,死不旋踵,豈少汝一布衣耶?”茅焦曰:“谏者自二十七人而止,則秦王遂不聽矣;若二十七人而不止,王之聽不聽,未可知也。
”同舍皆笑其愚。
次早五鼓,向主人索飯飽食。
主人牽衣止之,茅焦絕衣而去。
同寓者度其必死,相與剖分其衣囊。
茅焦來至阙下,伏一屍一大呼曰:“臣齊客茅焦,願上谏大王!”秦王使内侍出問曰:“客所谏者何事?得無涉王太後語耶?”茅焦曰:“臣正為此而來。
”内侍還報曰:“客果為太後事來谏也。
”秦王曰:“汝可指阙下積一屍一告之。
”内侍謂茅焦曰:“客不見阙下死人累累耶?何不畏死若是!”茅焦曰:“臣聞天有二十八宿,降生于地,則為正人。
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尚缺其一,臣所以來者,欲滿其數耳。
古聖賢誰人不死,臣又何畏哉?”内侍複還報。
秦王大怒曰:“狂夫故犯吾禁!”顧左右:“炊镬湯于庭,當生煮之。
彼安得全一屍一阙下,為二十七人滿數乎?”于是秦王按劍而坐,龍眉倒豎,口中沫出,怒氣勃勃不可遏,連呼:“召狂夫來就烹!”内侍往召茅焦,茅焦故意踽踽作細步,不肯急趨。
内侍促之速行,茅焦曰:“我見王即死矣!緩吾須臾何害?”内侍憐之,乃扶掖而前。
茅焦至階下,再拜叩頭奏曰:“臣聞之:‘有生者不諱其死,有國者不諱其亡;諱亡者不可以得存,諱死者不可以得生。
’夫死生存亡之計,明主之所究心也。
不審大王欲聞之否?”秦王色稍降,問曰:“汝有何計,可試言之?”茅焦對曰:“夫忠臣不進阿順之言,明主不蹈狂悖之行。
主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負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聽,是君負其臣也。
大王有逆天之悖行,而大王不自知,微臣有逆耳之忠言,而大王又不欲聞,臣恐秦國從此危矣。
”秦王悚然良久,色愈降,乃曰:“子所言何事?寡人願聞之。
”茅焦曰:“大王今日不以天下為事乎?”秦王曰:“然。
”茅焦曰:“今天下之所以尊秦者,非獨威力使然;亦以大王為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畢集秦庭故也。
”今大王車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撲兩弟,有不友之名;遷母于椷陽宮,有不孝之行;誅戮谏士,陳一屍一阙下,有桀纣之治。
夫以天下為事,而所行如此,何以服天下乎?昔舜事?母盡道,升庸為帝;桀殺龍逢,纣戮比幹,天下叛之。
臣自知必死,第恐臣死之後,更無有繼二十八人之後,而複以言進者。
怨謗日騰,忠謀結舌,中外離心,諸侯将叛,惜哉,秦之帝業垂成,而敗之自大王也。
臣言已畢,請就烹!”乃起立解一衣趨镬,秦王急走下殿,左手扶住茅焦,右手麾左右曰:“去湯镬!”茅焦曰:“大王已懸榜拒谏,不烹臣,無以立信。
”秦王複命左右收起榜文。
又命内侍與茅焦穿衣,延之坐,謝曰:“前谏者,但數寡人之罪,未嘗明悉存亡之計。
天使先生開寡人之茅塞,寡人敢不敬聽!”茅焦再拜進曰:“大王既俯聽臣言,請速備駕,往迎太後;阙下死一屍一,皆忠臣骨血,乞賜收葬!”秦王即命司裡,收取二十七人之一屍一,各具棺槨,同葬于龍首山,表曰會忠墓。
是日秦王親自發駕,往迎太後,即令茅焦禦車,望雍州進發。
南屏先生讀史詩雲: 二十七人一屍一累累,解一衣趨镬有茅焦。
命中不死終須活,落得忠名萬古标。
車駕将至椷陽宮,先令使者傳報,秦王膝行而前,見了太後,叩頭大哭,太後亦垂淚不已。
秦王引茅焦谒見太後,指曰:“此吾之颍考叔也。
”是晚,秦王就在椷陽宮歇宿。
次日,請太後登辇前行,秦王後随,千乘萬騎,簇擁如雲,路觀者無不稱頌秦王之孝。
回至鹹陽,置酒甘泉宮中,母子歡飲。
時齊王建來朝于秦,趙悼襄王亦至,相與置酒鹹陽宮甚歡,及見阙下死一屍一,問其故,莫不歎息私議秦王之不孝也。
時有滄州人茅焦,适遊鹹陽,寓旅店,同舍偶言及此事,焦憤然曰:“子而囚母,天地反覆矣。
”使主人具湯水:“吾将沐浴,明早叩阍入谏秦王。
”同舍笑曰:“彼二十七人者,皆王平日親信之臣,尚且言而不聽,死不旋踵,豈少汝一布衣耶?”茅焦曰:“谏者自二十七人而止,則秦王遂不聽矣;若二十七人而不止,王之聽不聽,未可知也。
”同舍皆笑其愚。
次早五鼓,向主人索飯飽食。
主人牽衣止之,茅焦絕衣而去。
同寓者度其必死,相與剖分其衣囊。
茅焦來至阙下,伏一屍一大呼曰:“臣齊客茅焦,願上谏大王!”秦王使内侍出問曰:“客所谏者何事?得無涉王太後語耶?”茅焦曰:“臣正為此而來。
”内侍還報曰:“客果為太後事來谏也。
”秦王曰:“汝可指阙下積一屍一告之。
”内侍謂茅焦曰:“客不見阙下死人累累耶?何不畏死若是!”茅焦曰:“臣聞天有二十八宿,降生于地,則為正人。
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尚缺其一,臣所以來者,欲滿其數耳。
古聖賢誰人不死,臣又何畏哉?”内侍複還報。
秦王大怒曰:“狂夫故犯吾禁!”顧左右:“炊镬湯于庭,當生煮之。
彼安得全一屍一阙下,為二十七人滿數乎?”于是秦王按劍而坐,龍眉倒豎,口中沫出,怒氣勃勃不可遏,連呼:“召狂夫來就烹!”内侍往召茅焦,茅焦故意踽踽作細步,不肯急趨。
内侍促之速行,茅焦曰:“我見王即死矣!緩吾須臾何害?”内侍憐之,乃扶掖而前。
茅焦至階下,再拜叩頭奏曰:“臣聞之:‘有生者不諱其死,有國者不諱其亡;諱亡者不可以得存,諱死者不可以得生。
’夫死生存亡之計,明主之所究心也。
不審大王欲聞之否?”秦王色稍降,問曰:“汝有何計,可試言之?”茅焦對曰:“夫忠臣不進阿順之言,明主不蹈狂悖之行。
主有悖行而臣不言,是臣負其君也;臣有忠言而君不聽,是君負其臣也。
大王有逆天之悖行,而大王不自知,微臣有逆耳之忠言,而大王又不欲聞,臣恐秦國從此危矣。
”秦王悚然良久,色愈降,乃曰:“子所言何事?寡人願聞之。
”茅焦曰:“大王今日不以天下為事乎?”秦王曰:“然。
”茅焦曰:“今天下之所以尊秦者,非獨威力使然;亦以大王為天下之雄主,忠臣烈士,畢集秦庭故也。
”今大王車裂假父,有不仁之心;囊撲兩弟,有不友之名;遷母于椷陽宮,有不孝之行;誅戮谏士,陳一屍一阙下,有桀纣之治。
夫以天下為事,而所行如此,何以服天下乎?昔舜事?母盡道,升庸為帝;桀殺龍逢,纣戮比幹,天下叛之。
臣自知必死,第恐臣死之後,更無有繼二十八人之後,而複以言進者。
怨謗日騰,忠謀結舌,中外離心,諸侯将叛,惜哉,秦之帝業垂成,而敗之自大王也。
臣言已畢,請就烹!”乃起立解一衣趨镬,秦王急走下殿,左手扶住茅焦,右手麾左右曰:“去湯镬!”茅焦曰:“大王已懸榜拒谏,不烹臣,無以立信。
”秦王複命左右收起榜文。
又命内侍與茅焦穿衣,延之坐,謝曰:“前谏者,但數寡人之罪,未嘗明悉存亡之計。
天使先生開寡人之茅塞,寡人敢不敬聽!”茅焦再拜進曰:“大王既俯聽臣言,請速備駕,往迎太後;阙下死一屍一,皆忠臣骨血,乞賜收葬!”秦王即命司裡,收取二十七人之一屍一,各具棺槨,同葬于龍首山,表曰會忠墓。
是日秦王親自發駕,往迎太後,即令茅焦禦車,望雍州進發。
南屏先生讀史詩雲: 二十七人一屍一累累,解一衣趨镬有茅焦。
命中不死終須活,落得忠名萬古标。
車駕将至椷陽宮,先令使者傳報,秦王膝行而前,見了太後,叩頭大哭,太後亦垂淚不已。
秦王引茅焦谒見太後,指曰:“此吾之颍考叔也。
”是晚,秦王就在椷陽宮歇宿。
次日,請太後登辇前行,秦王後随,千乘萬騎,簇擁如雲,路觀者無不稱頌秦王之孝。
回至鹹陽,置酒甘泉宮中,母子歡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