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回 甘羅童年取高位嫪毐僞腐亂秦宮
關燈
小
中
大
城百姓,盡遷于臨洮之地。
一面懸賞格購樊於期:“有能擒獻者,賞以五城。
”使者至屯留,宣秦王之命。
成峤聞不蒙赦,自缢于館舍。
翦仍枭其首,懸于城門。
軍吏死者凡數萬人。
百姓遷徙,城中一空。
此秦王政七年事也。
髯翁有詩雲: 非種侵苗理合鋤,萬全須看勢何如? 屯留困守終無濟,罪狀空傳一紙書。
是時秦正政年已長成,生得身長八尺五寸,英偉非常,質一性一聰明,志氣超邁。
每事自能主張,不全由太後、呂不韋做主。
既定長安君之亂,乃謀複蒙骜之仇,集群臣議伐趙。
剛成君蔡澤進曰:“趙者,燕之世仇也,燕之附趙,非其本心。
某請出使于燕,使燕王效質稱臣,以孤趙之勢。
然後與燕共伐趙,我因以廣河間之地,此莫大之利也。
”秦王以為然,即遣蔡澤往燕。
澤說燕王曰:“燕、趙皆萬乘之國也,一戰而栗腹死,再戰而劇辛亡。
大王忘兩敗之仇,而與趙共事,西向以抗強秦,勝則利歸于趙,不勝則禍歸于燕,是為燕計者過也。
”燕王曰:“寡人非甘心于趙,其奈力不敵何?”蔡澤曰:“今秦王欲修五國‘合從’之怨,臣竊以為燕與趙世仇,其從兵殆非得已,大王若遣太子為質于秦,以信臣之言。
更請秦之大臣一人,以為燕相,則燕、秦之交,固于膠漆。
合兩國之力,于以雪恥于趙不難矣。
”燕王聽其言,遂使太子丹為質于秦,因請大臣一人,以為燕相。
呂不韋欲遣張唐,使太史蔔之,大吉。
張唐托病不肯行。
不韋駕車親自往請,張唐辭曰:“臣屢次伐趙,趙怨臣深矣!今往燕,必經趙過,臣不可往。
”不韋再三強之,張唐堅執不從。
不韋回府中,獨坐堂上納悶。
門下客有甘羅者,乃是甘茂之孫,時年僅十二歲;見不韋有不悅之色,進而問曰:“君心中有何事?”不韋曰:“孺子何知,而來問我?”甘羅曰:“所貴門下土者,謂其能為君分憂任患也。
君有事而不使臣得聞,雖欲效忠無地矣。
”不韋曰:“吾向者令剛成君使燕,燕太子丹已入質矣。
今欲使張卿相燕,占得吉,而彼堅不肯行,吾所以不快者此耳!”甘羅曰:“此小事,何不早言?臣請行之。
”不韋怒,連叱曰:“去,去!我親往請之而不得,豈小子所能動耶?”甘羅曰:“昔項橐七歲為孔子師。
今臣生十二歲,長于橐五年,試臣而不效,叱臣未晚。
奈何輕量天下之士,遽以顔色相加哉?”不韋奇其言,改容謝之曰:“孺子能令張卿行者,事成當以卿位相屈。
”甘羅欣然辭去,往見張唐。
唐雖知為文信侯門客,見其年少輕①之,問日:“孺子何以見辱?”甘羅曰:“特來吊君耳!”張唐曰:“某有何事可吊?”甘羅曰:“君之功,自謂比武安君何如?”唐曰:“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堕邑,不計其數,某功不及十之一也。
”甘羅曰:“然則應侯之用于秦也,視文信侯孰專?”張唐曰:“應侯不及文信侯之專。
”甘羅曰:“君明知文信侯之權重于應侯乎?”張唐曰:“何為不知。
”甘羅曰:“昔應侯欲使武安君攻趙,武安君不肯行,應侯一怒,而武安君遂出鹹陽,死于杜郵。
今文信侯自請君相燕,而君不肯行;此武安君所以不容于應侯者,而謂文信侯能容君乎?君之死期不遠矣。
”張唐悚然有懼色,謝曰:“孺子教我!”乃因甘羅以請罪于不韋,即日治裝。
将行,甘羅謂不韋曰:“張唐聽臣之說,不得已而往燕,然中情不能不畏趙也。
願假臣車五乘,為張唐先報趙。
”不韋已知其才,乃入言于秦王曰:“有甘茂之孫甘羅,年雖少,然名家之子孫,甚有智辯。
今者張唐稱病,不肯相燕,甘羅一說而即行。
複請先報趙王,惟王遣之!”秦王宣甘羅入見,身才五尺,眉目秀美如畫,秦王已自喜歡,問曰:“孺子見趙王何以措詞?”甘羅對曰:“察其喜懼,相機而進。
言若波興,随風而轉,不可以預定也。
”秦王給以良車十乘,仆從百人,從之使趙。
趙悼襄王已聞燕、秦通好,正怕二國合計謀趙,忽報案使者來到,喜不可言,遂出郊二十裡,迎接甘羅。
及見其年少,暗暗稱奇,問曰:“向為秦通三川之路者,亦甘氏,于先生為何人?”甘羅曰:“臣祖也。
”趙王曰:“先生年幾何?”對曰:“十二歲。
”趙王曰:“秦廷年長者,不足使乎?何以及生生?”甘羅曰:“秦王用人,各因其任。
年長
一面懸賞格購樊於期:“有能擒獻者,賞以五城。
”使者至屯留,宣秦王之命。
成峤聞不蒙赦,自缢于館舍。
翦仍枭其首,懸于城門。
軍吏死者凡數萬人。
百姓遷徙,城中一空。
此秦王政七年事也。
髯翁有詩雲: 非種侵苗理合鋤,萬全須看勢何如? 屯留困守終無濟,罪狀空傳一紙書。
是時秦正政年已長成,生得身長八尺五寸,英偉非常,質一性一聰明,志氣超邁。
每事自能主張,不全由太後、呂不韋做主。
既定長安君之亂,乃謀複蒙骜之仇,集群臣議伐趙。
剛成君蔡澤進曰:“趙者,燕之世仇也,燕之附趙,非其本心。
某請出使于燕,使燕王效質稱臣,以孤趙之勢。
然後與燕共伐趙,我因以廣河間之地,此莫大之利也。
”秦王以為然,即遣蔡澤往燕。
澤說燕王曰:“燕、趙皆萬乘之國也,一戰而栗腹死,再戰而劇辛亡。
大王忘兩敗之仇,而與趙共事,西向以抗強秦,勝則利歸于趙,不勝則禍歸于燕,是為燕計者過也。
”燕王曰:“寡人非甘心于趙,其奈力不敵何?”蔡澤曰:“今秦王欲修五國‘合從’之怨,臣竊以為燕與趙世仇,其從兵殆非得已,大王若遣太子為質于秦,以信臣之言。
更請秦之大臣一人,以為燕相,則燕、秦之交,固于膠漆。
合兩國之力,于以雪恥于趙不難矣。
”燕王聽其言,遂使太子丹為質于秦,因請大臣一人,以為燕相。
呂不韋欲遣張唐,使太史蔔之,大吉。
張唐托病不肯行。
不韋駕車親自往請,張唐辭曰:“臣屢次伐趙,趙怨臣深矣!今往燕,必經趙過,臣不可往。
”不韋再三強之,張唐堅執不從。
不韋回府中,獨坐堂上納悶。
門下客有甘羅者,乃是甘茂之孫,時年僅十二歲;見不韋有不悅之色,進而問曰:“君心中有何事?”不韋曰:“孺子何知,而來問我?”甘羅曰:“所貴門下土者,謂其能為君分憂任患也。
君有事而不使臣得聞,雖欲效忠無地矣。
”不韋曰:“吾向者令剛成君使燕,燕太子丹已入質矣。
今欲使張卿相燕,占得吉,而彼堅不肯行,吾所以不快者此耳!”甘羅曰:“此小事,何不早言?臣請行之。
”不韋怒,連叱曰:“去,去!我親往請之而不得,豈小子所能動耶?”甘羅曰:“昔項橐七歲為孔子師。
今臣生十二歲,長于橐五年,試臣而不效,叱臣未晚。
奈何輕量天下之士,遽以顔色相加哉?”不韋奇其言,改容謝之曰:“孺子能令張卿行者,事成當以卿位相屈。
”甘羅欣然辭去,往見張唐。
唐雖知為文信侯門客,見其年少輕①之,問日:“孺子何以見辱?”甘羅曰:“特來吊君耳!”張唐曰:“某有何事可吊?”甘羅曰:“君之功,自謂比武安君何如?”唐曰:“武安君南挫強楚,北威燕趙,戰勝攻取,破城堕邑,不計其數,某功不及十之一也。
”甘羅曰:“然則應侯之用于秦也,視文信侯孰專?”張唐曰:“應侯不及文信侯之專。
”甘羅曰:“君明知文信侯之權重于應侯乎?”張唐曰:“何為不知。
”甘羅曰:“昔應侯欲使武安君攻趙,武安君不肯行,應侯一怒,而武安君遂出鹹陽,死于杜郵。
今文信侯自請君相燕,而君不肯行;此武安君所以不容于應侯者,而謂文信侯能容君乎?君之死期不遠矣。
”張唐悚然有懼色,謝曰:“孺子教我!”乃因甘羅以請罪于不韋,即日治裝。
将行,甘羅謂不韋曰:“張唐聽臣之說,不得已而往燕,然中情不能不畏趙也。
願假臣車五乘,為張唐先報趙。
”不韋已知其才,乃入言于秦王曰:“有甘茂之孫甘羅,年雖少,然名家之子孫,甚有智辯。
今者張唐稱病,不肯相燕,甘羅一說而即行。
複請先報趙王,惟王遣之!”秦王宣甘羅入見,身才五尺,眉目秀美如畫,秦王已自喜歡,問曰:“孺子見趙王何以措詞?”甘羅對曰:“察其喜懼,相機而進。
言若波興,随風而轉,不可以預定也。
”秦王給以良車十乘,仆從百人,從之使趙。
趙悼襄王已聞燕、秦通好,正怕二國合計謀趙,忽報案使者來到,喜不可言,遂出郊二十裡,迎接甘羅。
及見其年少,暗暗稱奇,問曰:“向為秦通三川之路者,亦甘氏,于先生為何人?”甘羅曰:“臣祖也。
”趙王曰:“先生年幾何?”對曰:“十二歲。
”趙王曰:“秦廷年長者,不足使乎?何以及生生?”甘羅曰:“秦王用人,各因其任。
年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