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曹沫手劍劫齊侯桓公舉火爵甯戚

關燈
君如惡直好谀,以怒色加臣,臣甯死,必不出相國之書矣。

    ”桓公大悅,命以後車載之。

    是晚,下寨休軍,桓公命舉火,索衣冠甚急。

    寺人貂曰:“君索衣冠,為爵甯戚乎?”桓公曰:“然。

    “寺人貂曰:“衛去齊不遠,何不使人訪之?使其人果賢,爵之未晚。

    ”桓公曰:“此人廓達之才,不拘小節,恐其在衛,或有細過。

    訪得其過,爵之則不光,棄之則可惜!”即于燈燭之下,拜甯戚為大夫,使與管仲同參國政。

    甯戚改換衣冠,謝恩而出。

    髯翁有詩曰: 短褐單衣牧豎窮,不逢堯舜遇桓公。

     自從叩角歌聲歇,無複飛熊入夢中。

     桓公兵至宋界,陳宣公杵臼,曹莊公射姑先在。

    随後周單子兵亦至。

    相見已畢,商議攻宋之策。

    甯戚進曰:“明公奉天子之命,糾合諸侯,以威勝,不如以德勝。

    依臣愚見,且不必進兵。

    臣雖不才,請掉三寸之舌,前去說宋公行成。

    ”桓公大悅,傳令紮寨于界上,命甯戚入宋。

     戚乃乘一小車,與從者數人,直至睢陽,來見宋公。

    宋公問于戴叔皮曰:“甯戚何人也?”叔皮曰:“臣聞此人乃牧牛村夫,齊侯新拔之于位。

    必其口才過人,此來乃使其遊說也。

    ”宋公曰:“何以待之?”叔皮曰:“主公召入,勿以禮待之,觀其動靜。

    若開口一不當,臣請引紳①為号,便令武士擒而囚之。

    則齊侯之計沮②矣。

    ”宋公點首,吩咐武士伺候。

     甯戚寬衣大帶,昂然而入,向宋公長揖。

    宋公端坐不答。

    戚乃仰面長歎曰:“危哉乎,宋國也!”宋公駭然曰:“孤位備上公,忝為諸侯之首,危何從至?”戚曰:“明公自比與周公孰賢?”宋公曰:“周公聖人也,孤焉敢比之?”戚曰:“周公在周盛時,天下太平,四夷賓服,猶且吐哺握發③,以納天下賢士。

    明公以亡國之餘,處群雄角力之秋,繼兩世弑逆之後,即效法周公,卑躬下士,猶恐士之不至。

    乃妄自矜大,簡賢慢客,雖有忠言,安能至明公之前乎?不危何待!”宋公愕然,離坐曰:“孤嗣位日淺,未聞君子之訓,先生勿罪!”叔皮在旁,見宋公為甯戚所動,連連舉其帶紳。

    宋公不顧,乃謂甯戚曰:“先生此來,何以教我?”戚曰:“天子失權,諸侯星散,君臣無等,篡弑日聞。

    齊侯不忍天下之亂,恭承王命,以主夏盟。

    明公列名于會,以定位也。

    若又背之,猶不定也。

    今天子赫然震怒,特遣王臣,驅率諸侯,以讨于宋。

    明公既叛王命于前,又抗王師于後。

    不待變兵,臣已蔔勝負之有在矣。

    ”宋公曰:“先生之見如何?”戚曰:“以臣愚計,勿惜一束之贽,與齊會盟。

    上不失臣周之禮,下可結盟主之歡,兵甲不動,宋國安于泰山。

    ”宋公曰:“孤一時失計,不終會好。

    今齊方加兵于我,安肯受吾之贽?”戚曰:“齊侯寬仁大度,不錄人過,不念舊惡。

    如魯不赴會,一盟于柯,遂舉侵田而返之。

    況明公在會之人,焉有不納?”宋公曰:“将何為贽?”戚曰:“齊侯以禮睦鄰,厚往薄來。

    即束脯可贽,豈必傾府庫之藏哉?”宋公大悅,乃遣使随甯戚至齊軍中請成。

    叔皮滿面羞慚而退。

     卻說宋使見了齊侯,言謝罪請盟之事。

    獻白玉十珏,黃金千镒。

    齊桓公曰:“天子有命,寡人安敢自專?必須煩王臣轉奏于王方可。

    ”桓公即以所獻金玉,轉送單子,緻宋公取成之意。

    單子曰:“苟君侯赦宥,有所藉①手,以複于天王,敢不如命。

    ”桓公乃使宋公修聘于周,然後再訂會期。

    單子辭齊侯而歸。

    齊與陳、曹二君各回本國。

    要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注解: ①衣裳之會:和好一性一的集會。

     ②反坫:放贈物之台。

     ①傾:傾覆,指将被滅之國。

     ②俟:等待。

     ①犬馬:臣下對國主的自喻,以表對其忠誠。

     ②階級:台階。

     ③戰:發一抖。

     ①眦裂:十分忿怒。

     ②歃、歃血:訂盟儀式。

     ①叩:敲。

     ②仕:做官。

     ①值:碰上。

     ①紳:衣帶。

     ②沮:停止。

     ③吐哺握發:為招引人才而辛勞。

     ①藉: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