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古豪傑之所為者希。
以其自愛業身而造苦具。
不惜橫身舍命而甘心焉。
求其一念知非。
能體祖師之家業者。
難得其人矣。
是知家無賊子家不破。
國無賊臣國不亡。
人無惡行身不殒。
士無苦行名不揚。
善無橫逆道不高。
心無堅忍道不大。
是知善惡雖殊。
傥不負堅忍不拔之志。
不能成其善惡之實。
苟無善惡之實。
而其報應不舛者。
不足憑也。
語曰。
積善成名。
積惡殺身。
積水成海。
積土成嶽。
昂子知此。
不必患彼惡者之自積。
當患己躬下。
忠貞道業之不積耳。
孔子曰。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藉六祖知子有此心。
亦隻如老人之所告子者。
勉之耳。
更有何法。
則為堕增益語障。
示曹溪海月珊監寺 餘當丙申春二月。
過曹溪。
谒 六祖大師。
見其香燈寥寥。
叢林凋敝。
徘徊久之。
有僧具威儀。
向前作禮問訊。
甚恭。
予見其精誠端悫。
喜而謂曰。
此本色山僧也。
明年丁酉。
魔風競作。
此道場幾至破壞。
僧徒無依。
珊公與同侪數輩。
谒餘于五羊。
請予為授戒法。
餘始知向作禮者。
為珊公也。
庚子冬。
予應請入山。
公率諸弟子侍祖師塔。
察其供養之精誠。
宛若祖師在生無異。
餘因歎曰。
祖庭千年不朽者。
所賴兒孫一點孝敬心耳。
故世尊曰。
孝名為戒。
即儒之孝為仁本。
此道根也。
及餘住山中。
最初安居。
凡所經營。
固出衆心。
而任勞任怨。
珊公居多。
其憂勤惕厲。
小心敬慎。
端若孝子之于慈父。
憂喜疾痛。
靡不關之。
是知事祖之心。
不異事餘。
故餘屬之常住。
與衆等心。
一力忘身殉道。
即今日叢林再整。
法化重興。
固祖靈之默啟。
實珊等孝誠所感格也。
語曰。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嘗念餘非祖師攝受。
不能至曹溪。
曹溪非餘來。
不能有今日。
即非公等之孝敬。
無以系餘心。
而叢林中興之功德。
非純誠。
難以取究竟全始終。
總是一大事因緣。
實非偶然。
且幸修建祖庭。
工程苟完。
餘于丙午八月二十日。
即蒙 恩诏許為僧。
以此始末征之。
足見餘非無因而來。
公等亦非無因而生斯世。
遇斯事也。
想昔日當祖道大盛之時。
悟道弟子。
三十餘人。
公等為灑埽執侍人耳。
不然。
何以有緣見我親近哉。
昔世尊于大通智勝佛時。
為諸弟子說法華經。
畢竟至釋迦出世。
同出一會一一受記成佛。
以昔日之夙緣。
今日之現證。
則将來彌勒補處。
龍華會中。
豈少一人。
即堅持此心。
以光祖道。
為任護三寶為懷。
即一莖一葉。
滴水莖薪。
凡有益于叢林。
有補法道者。
即為金剛種子。
成佛真因。
使永劫瞻依。
十方攸賴。
即同祖法身常住矣。
可不勉哉。
寄示曹溪耆舊 老人住祖庭。
一番持為。
發揚六祖出世一大事因緣。
欲令大家修出世因。
以種淨土之緣。
不料中道緣差。
魔風破壞。
獅蟲作祟。
使我不遂初心。
一旦違遠祖師。
棄舍大衆。
即今雖居寂寞之濱。
未嘗一念忘其本願。
其後學似有向上之志。
苦無明師良友。
引進修行之路。
其耆舊衆中。
有知老人之心。
及痛念生死大事者。
又無老人依歸。
不能聚集一處。
同作佛事。
堪嗟日月如流。
衰老漸侵。
死期将至。
黃泉路上。
資糧不具。
憑何法以脫三途地獄之苦報乎。
言及至此。
可悲可痛。
古人雲。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火急修行。
早是遲矣。
老人因此熟思再三。
無可為大衆決策者。
适堂主來省。
正惬老人之心。
因叮咛渠回山。
将老人之心。
揭示衆耆舊。
傥真實為生死者。
須大家集會一處。
結念佛會。
同修淨業。
同出生死。
誓願遞相度脫。
社中若有一人先滅度者。
同力資助往生。
豈不為第一最上因緣。
即此餘年。
已勝百劫千生虛過也。
會所最要清淨無擾。
乃能成辦道業。
禅堂但有後學諷誦。
事業似屬煩雜。
唯有老人所修無盡庵。
最極寂靜。
色色現成。
不若就此為淨業堂。
成殊勝事。
不獨不枉老人苦心一場。
亦可以酬施主功德也。
其修進之規。
古人六時念佛。
晝夜殷勤。
雖是精進。
恐老者不能令折中。
當以四時為準。
二時功課。
二時跪諷行願品一卷。
念佛千聲。
發願回向。
期不計限。
人不計數。
但要老成信心笃實者。
忘賓主。
泯人我。
絕是非。
戒戲論。
一心念佛。
不通賓客。
專以寂靜為主。
即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也。
若大衆果能洞見老人之心。
谛信老人之言。
依法修持。
便是出生死的時節。
便是與老人生生世世。
不相舍離。
常生佛前。
同聽法音之時。
其會集結社之人。
及安居之處。
一聽堂主主之。
便是奉行老人之教命也。
其精進道業。
又在大衆。
各自努力。
古人雲。
把手他人行不得。
為人自肯乃方親。
所謂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珍重努力。
寄示曹溪禅堂諸弟子 老人初為祖師建立之時。
大衆不知老人之心。
今日老人行後。
凡山門利害。
及禅堂設立。
汝等皆樂入堂安居。
是知老人之苦心也。
若知老人之心。
則當知佛祖之心矣。
汝等今思得老人似前教誨。
不可得也。
然聚散之緣。
雖佛祖不免。
在諸弟子能知恩報恩。
依教修行。
雖佛祖滅後。
亦同在世親近不異。
故佛臨入滅時。
諸大弟子請問。
若佛滅後。
衆等以何為師。
佛言。
當尊重波羅提木叉。
是汝等大師。
梵語。
波羅提木叉。
此雲。
戒也。
佛常言。
汝等比丘。
能守吾戒。
雖千裡外。
如在左右。
若不奉我戒。
縱對面。
猶千裡也。
此吾佛大師。
金口親囑之語。
可不遵乎。
況今末法。
去聖時遙。
若佛弟子。
不秉佛戒。
将何以為修行之地。
賴何以出生死之苦海乎。
老人臨行。
特為汝等。
說梵網戒。
不知汝等。
一一能堅持否。
佛制。
比丘。
半月半月。
誦此戒經。
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
毋令毀犯。
令三業六根。
念念檢點觀察。
不許闇生罪過。
不得毀犯戒根。
即此便是真實修行。
坐進此道。
不必遠訪明師。
徒增辛苦也。
若汝等向來未能堅持。
則當從今依法。
半月半月。
對佛宣誦梵網戒經。
十重。
四十八輕。
一一戒條。
熟記分明。
如犯一條。
則于誦戒之日。
請軌範師作證。
衆中遞相檢舉。
犯者對衆忏悔。
再不許犯。
如此則改過自新。
道業可就。
其所犯之罪。
除忏悔外。
衆等議定清規。
罰例。
以便遵守。
如老人向日所遺改條。
可為常法也。
衆等戒經習熟。
以其自愛業身而造苦具。
不惜橫身舍命而甘心焉。
求其一念知非。
能體祖師之家業者。
難得其人矣。
是知家無賊子家不破。
國無賊臣國不亡。
人無惡行身不殒。
士無苦行名不揚。
善無橫逆道不高。
心無堅忍道不大。
是知善惡雖殊。
傥不負堅忍不拔之志。
不能成其善惡之實。
苟無善惡之實。
而其報應不舛者。
不足憑也。
語曰。
積善成名。
積惡殺身。
積水成海。
積土成嶽。
昂子知此。
不必患彼惡者之自積。
當患己躬下。
忠貞道業之不積耳。
孔子曰。
不患莫己知。
求為可知也。
藉六祖知子有此心。
亦隻如老人之所告子者。
勉之耳。
更有何法。
則為堕增益語障。
示曹溪海月珊監寺 餘當丙申春二月。
過曹溪。
谒 六祖大師。
見其香燈寥寥。
叢林凋敝。
徘徊久之。
有僧具威儀。
向前作禮問訊。
甚恭。
予見其精誠端悫。
喜而謂曰。
此本色山僧也。
明年丁酉。
魔風競作。
此道場幾至破壞。
僧徒無依。
珊公與同侪數輩。
谒餘于五羊。
請予為授戒法。
餘始知向作禮者。
為珊公也。
庚子冬。
予應請入山。
公率諸弟子侍祖師塔。
察其供養之精誠。
宛若祖師在生無異。
餘因歎曰。
祖庭千年不朽者。
所賴兒孫一點孝敬心耳。
故世尊曰。
孝名為戒。
即儒之孝為仁本。
此道根也。
及餘住山中。
最初安居。
凡所經營。
固出衆心。
而任勞任怨。
珊公居多。
其憂勤惕厲。
小心敬慎。
端若孝子之于慈父。
憂喜疾痛。
靡不關之。
是知事祖之心。
不異事餘。
故餘屬之常住。
與衆等心。
一力忘身殉道。
即今日叢林再整。
法化重興。
固祖靈之默啟。
實珊等孝誠所感格也。
語曰。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嘗念餘非祖師攝受。
不能至曹溪。
曹溪非餘來。
不能有今日。
即非公等之孝敬。
無以系餘心。
而叢林中興之功德。
非純誠。
難以取究竟全始終。
總是一大事因緣。
實非偶然。
且幸修建祖庭。
工程苟完。
餘于丙午八月二十日。
即蒙 恩诏許為僧。
以此始末征之。
足見餘非無因而來。
公等亦非無因而生斯世。
遇斯事也。
想昔日當祖道大盛之時。
悟道弟子。
三十餘人。
公等為灑埽執侍人耳。
不然。
何以有緣見我親近哉。
昔世尊于大通智勝佛時。
為諸弟子說法華經。
畢竟至釋迦出世。
同出一會一一受記成佛。
以昔日之夙緣。
今日之現證。
則将來彌勒補處。
龍華會中。
豈少一人。
即堅持此心。
以光祖道。
為任護三寶為懷。
即一莖一葉。
滴水莖薪。
凡有益于叢林。
有補法道者。
即為金剛種子。
成佛真因。
使永劫瞻依。
十方攸賴。
即同祖法身常住矣。
可不勉哉。
寄示曹溪耆舊 老人住祖庭。
一番持為。
發揚六祖出世一大事因緣。
欲令大家修出世因。
以種淨土之緣。
不料中道緣差。
魔風破壞。
獅蟲作祟。
使我不遂初心。
一旦違遠祖師。
棄舍大衆。
即今雖居寂寞之濱。
未嘗一念忘其本願。
其後學似有向上之志。
苦無明師良友。
引進修行之路。
其耆舊衆中。
有知老人之心。
及痛念生死大事者。
又無老人依歸。
不能聚集一處。
同作佛事。
堪嗟日月如流。
衰老漸侵。
死期将至。
黃泉路上。
資糧不具。
憑何法以脫三途地獄之苦報乎。
言及至此。
可悲可痛。
古人雲。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火急修行。
早是遲矣。
老人因此熟思再三。
無可為大衆決策者。
适堂主來省。
正惬老人之心。
因叮咛渠回山。
将老人之心。
揭示衆耆舊。
傥真實為生死者。
須大家集會一處。
結念佛會。
同修淨業。
同出生死。
誓願遞相度脫。
社中若有一人先滅度者。
同力資助往生。
豈不為第一最上因緣。
即此餘年。
已勝百劫千生虛過也。
會所最要清淨無擾。
乃能成辦道業。
禅堂但有後學諷誦。
事業似屬煩雜。
唯有老人所修無盡庵。
最極寂靜。
色色現成。
不若就此為淨業堂。
成殊勝事。
不獨不枉老人苦心一場。
亦可以酬施主功德也。
其修進之規。
古人六時念佛。
晝夜殷勤。
雖是精進。
恐老者不能令折中。
當以四時為準。
二時功課。
二時跪諷行願品一卷。
念佛千聲。
發願回向。
期不計限。
人不計數。
但要老成信心笃實者。
忘賓主。
泯人我。
絕是非。
戒戲論。
一心念佛。
不通賓客。
專以寂靜為主。
即是真阿練若正修行處也。
若大衆果能洞見老人之心。
谛信老人之言。
依法修持。
便是出生死的時節。
便是與老人生生世世。
不相舍離。
常生佛前。
同聽法音之時。
其會集結社之人。
及安居之處。
一聽堂主主之。
便是奉行老人之教命也。
其精進道業。
又在大衆。
各自努力。
古人雲。
把手他人行不得。
為人自肯乃方親。
所謂但辦肯心。
必不相賺。
珍重努力。
寄示曹溪禅堂諸弟子 老人初為祖師建立之時。
大衆不知老人之心。
今日老人行後。
凡山門利害。
及禅堂設立。
汝等皆樂入堂安居。
是知老人之苦心也。
若知老人之心。
則當知佛祖之心矣。
汝等今思得老人似前教誨。
不可得也。
然聚散之緣。
雖佛祖不免。
在諸弟子能知恩報恩。
依教修行。
雖佛祖滅後。
亦同在世親近不異。
故佛臨入滅時。
諸大弟子請問。
若佛滅後。
衆等以何為師。
佛言。
當尊重波羅提木叉。
是汝等大師。
梵語。
波羅提木叉。
此雲。
戒也。
佛常言。
汝等比丘。
能守吾戒。
雖千裡外。
如在左右。
若不奉我戒。
縱對面。
猶千裡也。
此吾佛大師。
金口親囑之語。
可不遵乎。
況今末法。
去聖時遙。
若佛弟子。
不秉佛戒。
将何以為修行之地。
賴何以出生死之苦海乎。
老人臨行。
特為汝等。
說梵網戒。
不知汝等。
一一能堅持否。
佛制。
比丘。
半月半月。
誦此戒經。
如從佛親聞作法羯磨。
毋令毀犯。
令三業六根。
念念檢點觀察。
不許闇生罪過。
不得毀犯戒根。
即此便是真實修行。
坐進此道。
不必遠訪明師。
徒增辛苦也。
若汝等向來未能堅持。
則當從今依法。
半月半月。
對佛宣誦梵網戒經。
十重。
四十八輕。
一一戒條。
熟記分明。
如犯一條。
則于誦戒之日。
請軌範師作證。
衆中遞相檢舉。
犯者對衆忏悔。
再不許犯。
如此則改過自新。
道業可就。
其所犯之罪。
除忏悔外。
衆等議定清規。
罰例。
以便遵守。
如老人向日所遺改條。
可為常法也。
衆等戒經習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