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一

關燈
則當背誦四十二章。

    佛遺教經。

    楞嚴。

    法華。

    楞伽。

    諸經。

    以為佛種。

    其參禅一着。

    當遵 六祖開示慧明。

    不思善。

    不思惡。

    如何是當人本來面目公案。

    蘊在胸中。

    時時參究。

    久之。

    自有發明時節。

    如此方是續佛祖慧命之大事因緣也。

    汝等能遵此語。

    則如老人常住曹溪。

    汝等亦不必操方行腳矣。

     示曹溪沙彌 庚子歲。

    當道延餘料理曹溪。

    餘應之。

    至則百廢概不能舉。

    因思為治之道。

    以養材為木。

    遂選諸沙彌。

    設義學。

    延賓師以教習威儀。

    誦讀内外經書。

    稍知信向。

    則披剃立禅堂。

    使就清規。

    受戒法。

    晝夜禮誦。

    是時諸沙彌。

    始知有出家業。

    皆厭耕鑿。

    而慕清修矣。

    餘苦心十年。

    差有可觀。

    遂棄去。

    今老矣。

    隐居南嶽。

    諸沙彌昔受化者。

    先未深知老人。

    今乃深思之。

    雖求一日之執侍。

    一言之教導。

    難矣。

    沙彌某。

    比時在孩稚。

    今從衆中。

    始知老人。

    心求親近不可得。

    乃具冊遙乞開示。

    老人聞而悲且喜也。

    昔佛在時。

    恐久住世間。

    薄信衆生。

    多不敬信。

    遂上升忉利。

    令衆慕而後來。

    則人人皆生難遭想矣。

    若老人久住曹溪。

    諸人安能戀慕如今日哉。

    沙彌若思老人。

    不若思念佛。

    思念六祖也。

    若思念佛。

    當來必有見佛之時。

    若得見佛。

    便是出生死時也。

    思念六祖。

    當初一賣柴漢耳。

    如何得今日人天供養。

    再思今日供養。

    乃從抛卻母親恩愛。

    走向黃梅會下。

    負石舂米。

    辛苦中來。

    再思 六祖。

    三更入黃梅方丈。

    得受衣缽。

    憑何知見。

    向五百衆中。

    獨自得之。

    且人人一個臭皮袋。

    死了三五日。

    便臭爛不堪。

    為何 六祖一具肉身。

    千年以來。

    如生一般。

    此是何等修行。

    得如此堅固不壞。

    沙彌如此細細一一思想。

    思想不透。

    但将壇經熟讀。

    細參。

    參之又參。

    全部不能。

    但隻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句。

    蘊在胸中。

    行住坐卧。

    吃茶吃飯搬柴運水。

    迎賓待客。

    二六時中。

    一切處。

    頭頭提撕。

    直使現前定要見本來無一物。

    是個甚麼。

    如何是不惹塵埃的光景。

    若能如此用心。

    是名參禅。

    若參到自信不疑之地。

    則能真見六祖面目。

    方知老人鼻孔。

    方是沙彌真正出家了生死的時節也。

    若不肯向己心中苦求本分事。

    空思老人。

    有何利益。

    一往諸沙彌。

    但知親受老人教導。

    唯習威儀動靜。

    禮誦文字而已。

    若從今日始。

    都與沙彌所請開示如此。

    一力做工夫。

    方是老人真實訓誨。

    老人老矣。

    此乃最後開示也。

    若錯過今日。

    将來縱向十方世界參訪知識。

    總是他家活計。

    慎勿以老人此言為空談也。

     示法空選殿主 佛教末法弟子。

    修四安樂行。

    謂正身正語正意大慈悲心。

    依此而修。

    是為妙行。

    然此四行。

    以行處近處為初心。

    行處。

    謂步步不離道場。

    近處。

    謂念念不離三寶。

    餘觀末法比丘。

    能踐此行者。

    唯知殿之役。

    最為親切。

    以沙門釋子。

    不知修行之要。

    縱浪身心。

    不能檢束三業。

    動成過惡。

    故罪業日深。

    生死難出。

    即能遠參知識。

    亦不必能步步相随。

    心心親近。

    唯有侍奉三寶。

    晝夜香燈。

    是不忘佛也。

    晨昏鐘鼓。

    集衆禮誦。

    是不忘法也。

    大衆和合。

    六時周旋。

    是不忘僧也。

    坐卧經行。

    不離佛殿。

    是步步道場也。

    苟能自淨其心。

    則一香一華。

    皆成佛真體。

    舉手低頭。

    皆為妙行。

    是則不動腳跟。

    而遍參知識。

    豈不為最勝因緣哉。

    安樂妙行。

    無尚此矣。

    行者勉力。

    以盡形壽。

    何用别求佛法。

     示曹溪基莊主 六祖居曹溪寶林。

    不容廣衆。

    乃向居人陳亞仙。

    乞一袈裟地。

    盡曹溪四境。

    而山背紫筍莊者。

    乃袈裟一角也。

    向僧居寮舍當寺之半。

    久之。

    僧多忘本。

    外侮漸侵。

    豪右蠶食。

    其山場田地。

    多入豪強。

    僧業廢于八九。

    而祖龍一背。

    盡失之矣。

    居民樵采。

    已及其内地。

    将見侵于肘腋。

    老人初入曹溪。

    乃悉其故。

    因謂衆曰。

    土地者。

    叢林之本也。

    況吾祖袈裟猶故。

    亞仙之祖。

    墳墓尚存。

    是以謂祖翁田地也。

    安可失乎。

    遂集衆鳴于制府。

    準令本府。

    清其故土。

    正其疆界。

    衆皆瞢然。

    不知所止。

    即有知者。

    亦畏縮不言。

    獨基公以昔居此。

    曆曆指掌。

    以是豪強氣沮。

    老人乃募資。

    收贖其故有之田地山場。

    盡以供膳寶林禅堂。

    贍養寺後學僧徒肯辦道業者。

    将以贖六祖如線之脈。

    因以基公為莊主。

    公佐助老人中興曹溪。

    清理常住錢谷。

    及一切事務。

    井井有條。

    苟能守之。

    即千載猶一朝也。

    老人去曹溪将十載。

    諸規盡廢。

    唯禅堂得昂公守之如故。

    而基莊主精白一心。

    未忘初念。

    視老人如在左右。

    保護常住秋毫。

    皆如護眼目也。

    老人愧無緣。

    不能盡興祖道。

    因思昔黃龍。

    有不豫之色。

    首座問之。

    答曰。

    監收未得人。

    是知古人。

    用一監收。

    為深慮如此。

    而莊主之責。

    豈細事哉。

    自古國家。

    皆以得人為難。

    而叢林亦然。

    曹溪千僧。

    老人居十年淘汰。

    隻得一禅堂主。

    一莊主兩人而已。

    更有二三人。

    能為之輔翼者。

    則德不孤。

    事易行。

    而祖師道場亦可保其無虞矣。

    堂主來省老人于匡山。

    基公因以問訊。

    寄此卷請益。

    老人複何言哉。

    惟吾佛出世。

    并無别事。

    但為護念付囑二事而已。

    所以護念者。

    為欲得人。

    以續慧命也。

    付囑者。

    以佛家業。

    有所付托。

    如長者以家業。

    委付其子也。

    即曆代諸祖。

    皆如佛意。

    志在慧命不斷耳。

    今佛祖之道。

    寄在曹溪一脈。

    而曹溪務在得人。

    得人要在膳養。

    膳養賴其四事。

    四事賴其主者。

    苟主者得人。

    則衆有歸。

    道可辦。

    而叢林可振。

    法道可興。

    法道興利。

    佛祖慧命。

    相續不斷。

    永永未來。

    端有賴于今日也。

    但能保護慧命。

    即是深報佛恩。

    如此即名真是佛子矣。

    基公可謂能報祖師恩德矣。

    從今更能深念六祖。

    于大庾嶺頭。

    教慧明公案。

    懷在胸中。

    重下疑情。

    疑來疑去。

    疑到疑不得處。

    忽然迸破疑團。

    露出本來面目。

    是乃可稱六祖的骨兒孫。

    較之保護祖翁田地者。

    可謂百尺竿頭進一步也。

    此則公案是六祖命脈。

    苟有一人于此參透。

    則六祖常住世間。

    未滅度也。

    今千載陳爛骨董。

    老人重新拈出。

    因公增價。

    則此後常放光明。

    照天照地。

    直當判此身命。

    堅固其心。

    不可一息懈怠也。

    勉之。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