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一

關燈
保安衆僧。

    日夜辛勤。

    苦心周慮。

    求為能與祖庭作一日依怙者。

    志甚殷也。

    由是衆等投誠。

    歸依授戒。

    即請予入山。

     聖恩有在。

    未敢輕諾。

    然身雖未入。

    而心已如金剛矣。

    萬曆己亥。

    南韶祝觀察。

    以荷曹溪為己任。

    力命大衆禮請。

    庚子冬。

    始應命入山。

    不三月而百廢具舉。

    祛宿蠹。

    選僧徒。

    設義學。

    授戒法。

    一時翻然成化。

    乃為重辟規模。

    大開祖道。

    不五年而功成過半。

    斯實祖靈默啟。

    天龍冥護。

    而裕輩一念血誠。

    真不減包胥秦庭之哭。

    真心實行。

    所感召者。

    自不可誣也。

    餘住茲已逾五年。

    而奔走過半。

    皆為經營之勞。

    衆等事我如一日。

    猶我視衆等如一子地耳。

    頃蒙 恩诏赦宥。

    即身未披衣。

    而心已解脫。

    一時諸弟子等。

    各各歡喜。

    焚香作禮。

    執卷乞語。

    乃拈筆以示之曰。

    諸佛衆生。

    心無差别。

    所言無差别之心。

    即所謂金剛心地也。

    且此一心。

    諸佛證之而說法。

    諸祖悟之而度生。

    菩薩修之而成道。

    聲聞取之為涅盤。

    外道執之而謗法。

    衆生迷之而造業。

    三途昧之而受苦。

    凡夫日用而不知。

    吾人以之而應緣。

    即爾輩為佛弟子。

    為祖兒孫。

    凡有施為。

    莫不皆從此心流出。

    但順佛祖之教。

    為佛祖之事。

    心心常住。

    念念不壞。

    即此以往。

    曆劫不磨。

    便為金剛心地。

    為成佛作祖之正因種子。

    若夫逆之背之。

    雖身着袈裟。

    心存業道。

    即此以往。

    便為苦趣苦因。

    亦長劫不壞生死之苦果也。

    故曰三界上下法。

    唯是一心作。

    順之即聖。

    背之即凡。

    豈虛語哉。

    裕等數人。

    同此心。

    即合山千人。

    亦同此心也。

    若以此心。

    用之于佛祖。

    故如金剛。

    則将來受用。

    亦同金剛。

    若夫用之于一身。

    謀之為一己。

    視區區糞壤而為樂地。

    受用如苦蟲。

    心心作業。

    轉眼之間。

    一息不來。

    便入三途。

    苦果無窮。

    亦劫劫生生。

    受用不盡。

    此無他故。

    但以不明此心。

    是成佛作祖之真種子福田耳。

    裕自從餘授戒。

    即願持誦金剛般若經。

    誓盡形壽。

    且此經乃吾六祖大師之心地也。

    能持之不忘。

    得之于己。

    則将來曆劫。

    受用無窮。

    即此身心。

    常住于曹溪。

    故曰。

    佛子住此地。

    即是佛受用。

    常在于其中。

    經行及坐卧也。

    汝等明見今日。

    老人轉曹溪為淨土。

    驅魔衆為法侶。

    苟信此心之妙。

    則汝等諸人。

    出生死。

    證菩提。

    不出一念之頃。

    其或未然。

    依舊流浪三途。

    沒溺苦海去也。

    其念之哉。

     示沙彌智融 予蒙 恩南來。

    諸護法延予住曹溪。

    初入山。

    首以作養人才為急。

    乃選諸沙彌。

    延明師教。

    以本業習威儀禮誦。

    設禅堂以安居之。

    律以清規。

    衆如一指。

    老人以業緣牽引。

    不能安居。

    時為說法。

    更延大德阇黎以屍之。

    又數年而規模造就。

    山門改觀。

    老人嘗謂佛法所貴。

    聞熏成種。

    嶺南久無佛法熏習。

    以乏種子故。

    信心難生。

    每願教僧五十三人。

    各書華嚴大經一部。

    一以法緣廣大為最勝種子。

    二以借書寫攝持之力。

    資初心觀行。

    以助入道資糧。

    向以内魔所汩。

    有願未成。

    衆中沙彌智融者。

    最先發心。

    願書大經。

    老人甚嘉其志。

    開端書不半。

    而司學沙彌。

    一時發心。

    書寫者。

    今七人矣。

    嗟乎。

    人之根性。

    豈可局量哉。

    昔吾師釋迦牟尼。

    往劫為凡夫。

    時同千人。

    聞五十三佛名。

    一時發心修行。

    後各次第成賢劫千佛。

    吾師以願力勇猛。

    故先于衆。

    又為十六王子。

    時聽法華經。

    為一乘緣種。

    于八方各得成佛。

    況華嚴乃一乘圓頓法界。

    無礙緣起之大經也。

    所謂八難超十地之階。

    一生圓曠劫之果。

    以一字統法界之經。

    一行攝無邊之海。

    況點點畫畫。

    心光流溢。

    大用現前。

    果當人不昧。

    則不必更參機緣。

    而觀行自足。

    諸法門海。

    不勞遠曆百城。

    而坐參知識。

    豈不為最上法緣乎。

    若以所書之經。

    具在目前。

    終身讀誦受持。

    何用别求佛法。

    即六祖法化所流。

    千七百員知識。

    可一齊普現于毫端三昧矣。

    汝當作如是觀。

    無為俗習情塵障智眼也。

    勉之勉之。

     示曹溪俯無昂監寺 鄧林之木雖多。

    成材者寡。

    滄海之産雖衆。

    稱寶者希。

    孔子曰。

    才難。

    不其然乎。

    即吾佛說法。

    四十九年。

    但以十大弟子。

    各稱第一。

    而得正法眼藏者。

    人天百萬。

    獨迦葉契心。

    古今傳道。

    稱的骨兒孫者。

    亦不易也。

    我六祖大師。

    說法曹溪。

    座下不少千僧。

    壇經載悟道者。

    有四十三人。

    而見稱者。

    唯五六人。

    大闡其道者。

    獨南嶽青原二大老而已。

    嶽師侍祖精勤。

    日夜不離左右。

    逾十九年。

    與青原共命終祖之世。

    故自有叢林以來。

    凡善知識。

    開堂說法。

    務在得人。

    單以二老之苦心為家範。

    此得人之難。

    而求其師表百世者。

    亦更難也。

    老人度嶺之初。

    過曹溪。

    谒六祖大師。

    視其山門破壞。

    幾至埽地。

    一衆惶惶。

    無所依怙。

    所以願興叢林。

    安大衆。

    以存祖師一脈如線之緒者。

    于千僧中。

    得裕。

    權。

    識。

    泰。

    珊。

    五人焉。

    其所願老人為依怙者。

    若嬰兒之望慈母。

    其所以存叢林之志。

    不減包胥之存楚。

    而乞于餘者。

    不減秦庭之哭也。

    于是老人哀其誠而來。

    力任中興之責。

    則蠹厘弊。

    百務具舉。

    選衆僧學禮誦法。

    擇其中堪為童蒙表率。

    而稱教授師者。

    得三人焉。

    既處之歲月。

    察其心術之微。

    操履之端。

    言行相符。

    以成後學繼前修。

    念祖道。

    保護叢林者。

    唯昂監寺一人而已。

    三人之中。

    誰不曰比肩。

    而趨操不一。

    志行不齊。

    衡石重輕之在人耳目者非一日。

    如視黑白。

    了如也。

    餘目擊其操履。

    如孔子觀人之法。

    察之亦非一日。

    故諸監寺之乞餘言。

    欣然即發。

    獨此三卷。

    藏之五年。

    未敢輕諾。

    非吝法也。

    以古人授受之際。

    不妄許可。

    傥一失言。

    不唯失人。

    抑且失法眼矣。

    知人之難。

    聖哲所病。

    所謂人心險于山川。

    難于知天。

    天猶有四時之序。

    而人者。

    深情厚貌。

    外威儀而中蛇虎者。

    不易知也。

    語雲。

    疾風知勁草。

    闆蕩識忠臣。

    若人人皆可稱忠孝。

    則世之忠臣孝子。

    蓋多多不足奇矣。

    以其希。

    故見其難。

    以其難。

    故為忠臣孝子者。

    不易也。

    餘嘗謂宣孟稱得士。

    而冒死立孤者。

    獨程嬰杵臼二人。

    楚國号多材。

    而捐軀複楚者。

    獨一申包胥。

    嗟乎。

    吾徒之為沙門釋子者。

    骨肉肝腸。

    皆佛祖之所化也。

    生死升沉。

    亦佛祖之所賴以轉也。

    求其一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