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一

關燈
理。

    略有其次。

    将重整右局。

    其工力不減于 六祖開創時也。

    以從山門之後。

    殿堂八座。

    盡皆朽敗。

    非仗神運之力。

    安能為之耶。

    先是戊申歲。

    嶺西道馮文所公。

    入山。

    見其正殿将傾。

    遂發心重修。

    随白制府戴公。

    慨然樂助。

    一時司道府縣。

    上下共施千金。

    先辦木料。

    予躬自經營。

    方運木到山。

    而魔氣即發。

    遂阻其功。

    予即浩然長往矣。

    今已十年于茲。

    奈形骸已衰。

    心願未滿。

    将作來世公案耳。

    但念 佛法禅道。

    自達磨西來。

    衣缽止于曹溪。

    而道脈源流。

    佛祖慧命。

    乾坤正氣。

    并如洙泗。

    終古人心世道所關。

    乃我震旦國中。

    第一最上功德之事。

    雖法有隆替。

    世有代謝。

    而大道一脈。

    亘窮劫而常然不朽者。

    此在象教所系。

    山川之靈也。

    此外更有何法為天地綱常哉。

    此愚思報 佛恩君恩。

    未敢一息忘之也。

    予初心願代 六祖了未竟之功。

    第一重修正殿。

    欲培全龍脈。

    将殿前鑿斷之渠。

    重築如故。

    内留一池。

    滀一山之水。

    以聚其靈。

    将羅漢樓。

    改為大毗盧殿。

    以為主刹。

    樓前虎沙取用。

    大開明堂。

    修兩廊以安羅漢。

    前立天王殿。

    以完正局。

    外山門從舊。

    其鐘鼓樓。

    原系古寶林寺者。

    今在左局。

    禅堂之前。

    已不可動。

    但于山門之外。

    左右築兩高台。

    建鐘鼓于上。

    以全一寺之規模。

    其餘殿後大藏經閣諸所。

    皆因其舊制而重新之。

    法堂重修。

    但正其向。

    即此一圖。

    以收三局為一寺。

    其功不減于最初開創時也。

    切念予今老矣。

    餘日無多。

    況此何時。

    安敢複萌此念乎。

    第以天地大運揆之。

    近見黃河已清。

     聖人複出。

    堯舜利見。

    夔龍挺生。

    三五之化。

    将在今日。

    仰仗 聖明之覆育。

     社稷之寵靈。

    風雲際會。

    豈無大心菩薩。

    現應化身。

    作大佛事者乎。

    嗟予老矣。

    即填溝壑。

    特特留此。

    重見建規。

    以待 命世之真人。

    即有作者。

    照此規式。

    乃不負區區初心。

    以全山川之道脈。

    是即 六祖在現于世也。

    九原之下。

    切有望焉。

     大師示曹溪僧衆法語 示曹溪塔主 佛言如來出世。

    如優昙華。

    蓋優昙華。

    非已見今見當見。

    甚言其希有耳。

    故昔人每雲。

    見善知識。

    如睹優昙華開。

    善知識者。

    暫時一見。

    而不可得。

    況日夜親近随順者乎。

    昔法華會上。

    久滅度多寶如來。

    在寶塔中。

    全身不散。

    如入禅定。

    是時十方諸佛。

    各各侍者。

    并靈山會上。

    願見多寶而不可得。

    乃憑如來神力。

    開寶塔戶。

    忽使人天百萬。

    一時得見。

    而見者。

    各各皆獲無生法忍。

    乃至發無上菩提之心者。

    不可計也。

    今觀六祖大師。

    雖久滅度。

    而全身不散。

    如入禅定。

    我則謂之與多寶如來無異。

    即大師未入滅時。

    與今日無異。

    彼是時也。

    如永嘉一見。

    即證無生。

    強留一宿。

    而不可得。

    南嶽青原皆執侍十餘年。

    所得種種三昧妙門。

    不可思議。

    故發揮佛祖光明。

    如清旸升天。

    隻今道滿寰區。

    如盛夏赫日。

    蒙者無不抽條。

    發幹。

    敷華。

    秀實。

    而複散為金剛種子。

    不可勝數。

    斯皆一見善知識之功也。

    曹溪塔主執侍大師。

    朝夕盥漱。

    茶湯粥食。

    與現生無異。

    晨昏鐘鼓音聲。

    大師廣長舌相。

    熾然說法。

    未嘗暫歇。

    執侍之俦。

    朝夕目睹耳聞。

    未嘗暫隐。

    不審諸侍者。

    還有如永嘉之證無生者乎。

    有若南嶽青原之妙證者乎。

    有則如優昙華一時出現。

    無則如優昙華終不可見耳。

    既曰善知識如優昙華。

    則諸執侍者。

    六時禮拜。

    親近供養。

    皆灌溉之功也。

    噫。

    靈根既在。

    智種深埋。

    苟灌溉功成。

    因緣時至。

    何慮昙華不一時出現。

    老人在旅泊齋中。

    書付曹溪塔主。

    持之以為異日華開之驗。

     示曹溪諸僧 曹溪為天下禅宗道脈之源。

    而山川之勝冠嶺表。

    故叢林甲于諸方。

    自大鑒禅師入滅。

    青原南嶽二大老。

    抽枝發幹。

    普蔭人天。

    一言半句。

    揚眉瞬目之間。

    得超生脫死者。

    不可勝數。

    自爾此山寂寥幾千年矣。

    豈非枝大而批其本耶。

    然其道雖曰無相。

    而實寓有形。

    與時升降。

    固其理也。

    遠求五宗之源。

    其本無二。

    建立之旨。

    亦在随宜。

    自宋而元。

    如高峰。

    斷崖。

    中峰諸大老。

    皆力振家聲。

    雷電之機。

    不減叢林盛時。

    明興以來。

    其風浸微。

    不敢望真履實證。

    求其有志向上一路者。

    蓋亦幾希。

    然他方尚或有一二知此道者。

    若曹溪為當家的骨兒孫。

    獨不識袈裟為何物。

    剃發為何事。

    豈獨人與道違。

    即山川之勝。

    叢林之茂。

    亦無複當時矣。

    況為惡魔所侵。

    作難非一。

    豈非其道與時升降。

    而與山川共為休戚乎。

    餘于丙申春。

    蒙 恩遣雷陽。

    道經曹溪口。

    因得參谒六祖大師。

    正值衆僧燒煮之餘。

    鼎沸未消。

    餘為潸然者久之而去。

    明年秋。

    制台大司馬陳公。

    念曹溪禅門洙泗。

    欲置餘于其間。

    為供灑掃。

    餘是時。

    慚愧為法門玷。

    懼辱祖庭以謝。

    又明年。

    觀察海門周公。

    攝治南韶。

    心與陳公合。

    餘堅讓不已。

    但命執筆。

    重纂其志。

    周公以入賀去。

    觀察惺存祝公莅政。

    公自号曹溪行腳僧。

    下車不日。

    盜弭訟息。

    民享泰和。

    曹溪山門。

    百廢一時悉舉。

    宛若大鑒。

    重拈袈裟角耳。

    向者不識不知之僧。

    皆煥發佛性光明。

    此豈非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耶。

    公久欲得區區為大鑒侍者。

    冀将焚香洗缽之勞。

    以續破法之愆。

    餘慚愧者久之。

    公以入賀去。

    濱行。

    令寺僧長老。

    率諸大衆作禮。

    公先以書抵。

    複面叮咛。

    懇懇至再。

    餘感公此行。

    不以官為得。

    而喜得作曹溪主人。

    是其幻化門頭。

    現宰官身。

    而作佛事者乎。

    蓋亦世道交興。

    故能令此山色溪聲。

    挺露法身。

    而吐廣長舌相也。

    區區罪垢之軀。

    不敢蹈寶華。

    撾毒鼓。

    聊書此以付來僧。

    且為異日得度因緣。

    作升堂入室之劵。

    時庚子三月既望。

     示曹溪素林裕木庵泰兩監寺 丙申春。

    予度嶺。

    過曹溪。

    禮六祖大師。

    瞻仰道骨如生。

    想當時踞華座。

    萬指圍繞無異。

    今則堂宇傾頹。

    叢林凋弊。

    寶林福地。

    翻為狐兔之巢。

    徘徊久之而去。

    未幾。

    外魔熾起。

    僧徒遭難。

    餘心愍之。

    因求當道宰官。

    作大護法。

    制府陳公。

    屯鹽周公。

    皆力振之。

    魔風稍息。

    而僧力已疲極矣。

    時則寺僧。

    有若素林裕。

    木庵泰。

    海月珊。

    見傳識。

    與中興為住持者象漢權。

    之數人者。

    皆誓舍身命。

    力持祖業。

    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