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一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一 菩薩戒弟子 僧本昂 馮昌曆 僧知融 日錄 宰官弟子 王安舜 劉起相 纂輯 長春社弟子 陳迪祥 梁四相 同較 曹溪中興錄下 為靈通侍者戒酒文(有引) 憨山道者着 餘初至曹溪。

    懷瓣香敬谒 六祖大師。

    見主塔僧。

    每月朔望之次。

    以酒供奉靈通侍者。

    诘其所因。

    僧曰。

    侍者乃西域波斯國人。

    乘海舶至廣州。

    聞 六祖大師。

    因随喜歸依。

    願為侍者。

    永充護法。

    衛安曹溪道場。

    但性嗜酒。

    不能戒飲。

    六祖大師。

    許其偷飲。

    以此妄傳。

    愚盲不達。

    遂為常規。

    相習至今。

    幾千年矣。

    未有能為侍者洗其污者。

    末法弟子某。

    荷蒙 祖師攝受。

    來整曹溪。

    已經期年。

    今于萬曆辛醜年。

    臘月八日。

    乃吾 佛成道之辰。

    特為合山衆僧。

    普授戒法。

    誠恐愚僧執迷不化。

    乃為侍者洗白一心。

    以謝衆口。

    敬拈瓣香。

    上禀祖命告侍者曰。

    恭惟靈通。

    勿問所從。

    既充護法。

    當合至公。

    侍者當初。

    聽 祖說法。

    本來無物。

    如何不達。

    既達本無。

    五蘊何有。

    豈有真空。

    而好飲酒。

    祖師教人。

    飲甘露漿。

    非以糟汁。

    灌此枯腸。

    我觀侍者。

    不離祖師。

    終日聽法。

    豈可不知。

    知之既真。

    悟之已久。

    寗有複迷。

    自揚家醜。

    我惟侍者。

    決無此情。

    愚僧不達。

    認以為真。

    大家昏迷。

    日夜酣醉。

    是以祖師。

    豈不為累。

    我戒衆僧。

    不許飲酒。

    衆以侍者。

    便為借口。

    衆僧壞法。

    侍者為倡。

    今日不止。

    展轉虛妄。

    嗟此末法。

    叢林凋弊。

    我願侍者。

    蚤為之計。

    若真護法。

    請從此始。

    侍者不飲。

    誰敢啟齒。

    我今稽首。

    哀鳴 祖師。

    徹底掀翻。

    破此愚癡。

    打破疑團。

    捽碎飲器。

    齊證無生。

    同登佛地。

    今後供養。

    三德六味。

    侍者受用。

    與祖無異。

    以此護法。

    功德無比。

    内外清淨。

    頓消塵滓。

    靈源迸溢。

    枯木回春。

    山河大地。

    共轉法輪。

    謹告。

     曹溪祖庭地脈形勢緣起說 匡山逸叟憨山德清述 曹溪祖庭道場。

    始于梁智藥三藏。

    從西天來。

    至五羊入中國。

    舟過溪口。

    掬水飲之。

    香美。

    乃曰。

    此西天水也。

    源上必有勝地。

    乃循水而上。

    見象山。

    歎曰。

    此宛然西天寶林山也。

    遂與居人曹叔良言曰。

    此山乃聖道場。

    一百七十年後。

    當有聖人。

    于此說法。

    度人無量。

    宜建梵刹以待之。

    叔良白牧侯。

    奏請 武帝。

    敕建寶林寺。

    此開山之始也。

    至唐元朔間。

     六祖起新州。

    得黃梅衣缽。

    回入寶林。

    時寺已毀。

    唯一尼僧。

    名無盡者。

    郡人也。

    庵居于後。

     六祖訪之。

    尼看涅盤經。

    乃問其字。

    祖曰。

    字即不識。

    義當問之。

    尼曰。

    字尚不識。

    安知義乎。

    祖曰。

    諸佛妙義。

    非關文字。

    即力開說。

    尼知為異人。

    即告父兄鄉裡。

    率衆重修其寺。

    請祖居之。

    九越月。

    惡人尋逐。

    祖受黃梅之囑。

    遂逃去。

    隐于懷會之間。

    獵人隊中。

    一十五年。

    儀鳳間。

    廣州法性寺。

    因聞二僧風幡之辯。

    祖曰。

    非風非幡。

    仁者心動。

    時衆聞之驚異。

    诘之。

    乃知黃梅衣缽所在。

    遂請示大衆。

    即剃發于菩提樹下。

    送歸曹溪寶林。

    爰自梁天監丙午。

    至唐高宗儀鳳元年丙子。

    得一百七十年。

    應智藥三藏雲。

    祖既說法于此。

    三十餘年。

    座下悟道者。

    四十三人。

    南嶽青原為上首。

    于是道分兩派。

    後出五宗。

    是則傳燈所載。

    禅宗一脈。

    發于曹溪。

    若孔門洙泗也。

    祖晚年歸者日衆。

    堂宇湫隘。

    乃谒裡人陳亞仙曰。

    老僧欲就檀越。

    乞一坐具地。

    得否。

    仙曰。

    和尚坐具幾許闊。

    祖出示之。

    亞仙唯然。

    祖以坐具一展。

    盡罩曹溪四境。

    四天王現身。

    坐鎮四隅。

    亞仙曰。

    也知和尚。

    法力廣大。

    但吾高祖墳墓在此。

    他日營建。

    冀望存留。

    餘願盡舍。

    永為寶坊。

    然此地乃生龍白象之來脈。

    隻可平天。

    不可平地。

    遂舍之。

    竟成大法社焉。

    此寺之大成也。

    予居常念禅門。

    法道寥落。

    思天下禅宗一脈。

    出于曹溪。

    今其道不彰。

    必源頭壅塞。

    宜疏浚之。

    此久願也。

    萬曆丙申。

    予以弘法罹難。

     恩遣雷陽。

    初谒。

     六祖。

    入曹溪。

    觀其山川形勢。

    宛若踞地之象。

    牙足俨然。

    初。

    寶林寺包于左颔之内。

    而 祖殿正坐于象鼻。

    予細察之。

    其當鼻中。

    穿一後路。

    截為兩斷。

    又思象命在鼻。

    必有數節。

    見 祖殿後。

    低窪空阙。

    北風大吹。

    歎曰。

    山脈已斷。

    此法道所以凋零也。

    時寺僧被流棍夥住。

    屠沽作難。

    道場幾不可保矣。

    于是種種方便。

    而調護之。

    及庚子歲。

    時本道祝公。

    心切憐憫。

    連請一整理之。

    予初入山。

    即塞來龍之路。

    擔土培 祖殿後山一座。

    疏卓錫泉。

    引入香積廚。

    繞于殿前。

    衆得飲之。

    乃請制台令行本縣。

    盡驅逐流棍。

    由是道場一清。

    此中興之最初一步也。

    予見寺之舊制。

    雜亂參差不齊。

    殊不可觀。

    經畫為難。

    且工程浩大。

    力難頓整。

    殿宇僧房。

    扼塞不通。

    日夜詳察思之。

    乃因其勢列為三局。

    以祖庭為正中主刹。

    先開辟回廊門徑神路。

    廓其胸次。

    開真眉目。

    其左局。

    即古寶林寺也。

    以方丈為主。

    前法堂之下。

    即當時諸祖悟道之禅堂。

    及香積廚。

    盡設為僧居。

    予買空地。

    移僧房八主。

    乃得其故址。

    修堂宇以安作養。

    本寺僧徒。

    業已拮據。

    八年于茲。

    所費不赀。

    心力已竭。

    而願猶未滿。

    其 大佛殿一區。

    列位右局。

    因見殿前坑窪。

    填尚未平。

    殿前正面。

    為羅漢樓。

    乃深陷丈餘。

    樓前即虎沙塞胸。

    猶是荒山。

    中出山門一徑。

    如車廂之陝隘。

    殊無大體。

    深思所以。

    乃悟知為 六祖晚年未竟之功也。

    以正殿之基。

    本是一潭。

    詳其山形。

    始為象之兩牙交合處。

    其中渟滀一山之水。

    故其最靈。

    有龍居焉。

    号為龍潭。

    當鼻之右颔。

    乃亞仙祖墓之前下沙。

    今為祖殿之右臂也。

    想 六祖乞陳亞仙地。

    時欲修殿。

    乃先降其龍。

    鑿斷合處。

    似成一渠。

    以放水出。

    方填其潭。

    以建大殿。

    其殿方成。

    而 祖即入滅。

    故殿前潭尚未及填平。

    放水之道。

    不及料理。

    後人因其缺陷。

    遂建樓于上。

    而下即塑天王像。

    其苟且狹陋。

    全失大體。

    此其山脈已鑿。

    地又失形。

    故千年以來。

    細閱傳燈。

    而曹溪未見出一人也。

    由是觀之。

    道脈豈不系地脈耶。

    此予所以日夜腐心。

    而不能忘情于此也。

    故先将兩局。

    粗粗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