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而金竹坪宛坐花蕊。
昔為荒榛。
近日恭幹法師。
結茅單栖。
吊影寒岩。
其徒續芳聯公。
苦心竭力以供事之。
每行乞郡城。
日往夜歸。
風行露宿。
饑寒困苦。
靡不備曆。
不十年。
開荒辟土。
始建屋宇。
而幹師謝世。
聯公守其遺訓。
忘身豎立。
遂成叢林。
三十年中。
與衆同甘苦。
共卧起。
粒米莖菜。
不私作務。
以身先之。
至今老矣。
坐長連床。
絕無寝室。
真得古人匡衆之體。
故十方衲子。
至者如歸。
然公不以佛法禅道标榜。
唯以一味平等慈悲。
以法門為心。
未嘗以粥飯氣息。
鼓諸方。
衿己能。
此又深得無我三昧者。
是故親近随喜者。
無不觀感而心化也。
每歲食指數千計。
公澹然無懷。
不以四事為己憂。
不專化主。
但在叢林。
少有願心者。
無不自肯奔走效力行乞。
以募十方。
風聲感召。
歲計亦未嘗少缺。
此又深得吾佛随緣之至教。
當此末法。
諸方建立。
其人或指難再屈也。
老人适來随喜。
贊莫能窮。
且見諸行者。
行乞歸來。
絲毫不昧因果。
不負檀越信心。
谛觀諸方。
幹蠱叢林之行人。
亦未有如此之真實者。
此蓋主者真心所感。
以緻龍天響應。
非偶然也。
老人感念無已。
故概書此。
以告諸檀越。
至若四事供養。
七寶布施。
如須彌山。
亦可消受。
自有大心菩薩在。
非老人所敢必也。
題台山竹林師卷後 老人昔居金色界中。
獨與竹林老漢眉毛厮結。
臨行将把糞埽帚子。
委托叮咛。
為作曼室奴郎。
别今三十餘年。
及老人業遷炎荒。
已二十餘年。
雖萬裡相懸。
出息入息。
未嘗與這老漢絲毫相隔。
今忽見此卷。
竹林老漢身。
在老人眉毛上放光照耀。
誰謂這老漢入滅。
殊不知方網三昧。
東方入定西方起。
台山入定匡山起。
正是這老漢家常茶飯。
且道竹林來也。
好着為諸人依前埽糞。
學人持此日用一切處。
不許污卻掃柄。
始是知恩報恩。
題壁光童子沈大裕傳後 衆生本有佛性。
名般若。
具大光明。
常然不昧。
良由無始無明。
故昧而不覺。
無明深厚。
故常寝生死而不自知。
所以菩薩修行。
但以智慧光。
照破無明。
即為出生死時也。
故修心之士。
名為習般若行。
世之人。
智慧明利者。
從般若中來。
發而為忠為孝。
性使然也。
以至死生不見去來之相者。
常光然也。
觀沈童子大裕。
出世八歲。
種種雲為。
皆前世習般若行。
至臨終一念炯然。
常光不昧。
此般若現于方死之際。
足見般若強勝之力也。
嗚呼。
觀此豈堕生死之人耶。
而父母以愛視之。
是返轉般若為生死根。
豈不為童子所笑乎。
本以見度而更見累。
自負童子來意多矣。
丁巳三月六日。
其父爾侯居士。
以此傳相示。
憨山老人題之以此。
是以楔出楔也。
童子有聞。
定發一噱。
題血書金剛經後 此經乃華亭康孟修妻。
張氏安人刺血所書者。
安人王司馬公元美之甥也。
公之姊适張氏。
生安人。
早逝。
王太夫人自育之。
幼延女師。
習詩書。
工翰墨。
事康母。
孀居廿年。
敬順如一日。
天生笃孝。
雖産富貴之室。
性澹泊。
不事鉛飾。
康母老年奉佛益謹。
禮達觀大師。
安人從事齋素喜舍。
王太夫人命司馬公兄弟。
視安人如己子。
所分家資以萬計。
皆悉舍為福田。
歸心淨土。
如蓮花中人。
晚年刺血書此經一卷。
臨終命舉家高聲念佛。
連日夜。
安然而逝。
餘被放嶺外。
康君弟季修。
與餘為方外交。
頃入粵。
季修走書。
以安人所書此經屬題。
予睹其手澤。
端嚴精楷。
筆意師古。
纖毫不苟。
絕無軟暖氣。
此亦丈夫所難者。
撫卷三複。
喟然而歎曰。
斯蓋心光流溢也。
夫般若名智慧。
乃一切聖凡。
均賦而同禀者。
諸佛證之為金剛心地。
現為神通妙用。
衆生迷之為生死根本。
發為妄想塵勞。
性同而相異。
若欲轉塵勞妄想而為神通妙用。
非仗般若勝力不能也。
故曰。
若有能信此經者。
已于無量億佛所。
深種善根。
由是而知安人生平住世。
猶如蓮華處淤泥而不染。
笃信三寶。
谛奉此經。
受持不疑。
自非多生久習般若純熟。
何能精進之若此。
悲夫。
世人鹹禀靈明之智。
負此丈夫血肉之軀。
但恣貪嗔。
造無涯之黑業。
以取沉淪苦趣者多矣。
誰能灑滴血于智海。
而與法性同流乎。
金剛以不壞得名。
文字般若。
即法身常住。
光明赫奕。
照耀無窮。
所謂金剛種子。
曆劫不磨。
豈直為傳家寶已耶。
題朱太史修南浔報國寺疏後 湖州南浔報國古刹。
始建于宋。
五百餘年。
殿圮久矣。
缁白過而不問。
無唱導者。
寺沙彌某發願重修。
誓斷一臂。
以堅衆志。
朱太史為文以鬯之。
寺僧持過徑山。
予三複之。
大有感焉。
謂帝王陵墓。
多屬丘墟。
而佛刹雖頹尚在。
即金谷銅駝。
類可知矣。
諺雲。
千年田地。
八百主人。
誰氏之子。
能守數百年之業者乎。
抑有後。
能如沙彌之舍身世業而重輕者乎。
經雲。
佛刹堅固。
金剛所成。
以有龍神守之。
弟子世之。
推原其始。
皆衆施赀财。
即千秋不泯。
以較世業之久近。
皎然明甚。
人皆知沙彌斷臂。
誓興佛刹。
殊不知沙彌一臂。
為衆檀那世守不朽之業也。
明哲君子。
能舍不堅之财。
置堅固地。
則後千百年功德不朽。
賴沙彌一臂以守之。
尤勝子孫伯什也。
況福量如空乎。
公雲。
荒冢賴佛寺以久存。
誠為法眼。
予知達人先唱。
則衆起而響應。
觀此金刹立成。
當若天帝之拈一莖草。
即是沙彌現千手眼。
也。
題華山隆昌寺銅殿二碑文後 予友妙峰師。
早從法界觀入道。
故生平建立。
皆從普賢行願。
法界心中流出。
無論一往功德。
即銅殿因緣可見矣。
以峨嵋普陀五台三山。
乃三大士菩提場。
為真丹利生最勝處。
各範銅殿一座。
以奉尊像。
其南海偶以緣阻。
遂置于金陵之華山。
蓋賴 聖祖寵靈。
故感 聖母 聖上洪慈。
為布金檀越。
得與三山并。
緣亦希有。
其莊嚴妙麗。
殿堂廣博。
予以業力遷訛。
未獲瞻禮。
适于焦太史。
黃祠部。
二宰官碑文。
毫端三昧。
具見一毛端頭。
現寶王刹。
讵不信欤。
三災彌綸。
行業湛然。
蓋願力所持。
當與法界等矣。
題盂蘭盆真慈達孝卷 經雲。
大孝釋迦尊。
累劫報親恩。
以釋迦多世修行之時。
皆是報親之地。
故梵網經雲。
孝名為戒。
謂孝順父母。
乃至一切衆生。
然戒為成佛之本。
而孝又為戒本。
是知諸佛菩薩。
救度衆生。
出諸苦惱。
皆修孝順之行也。
以衆生曆劫生死。
出沒六道。
舍身受身。
無一類而不經過。
是無一類而非曾經之父母。
且衆生度盡。
方受證菩提。
故所度衆生。
一一出苦。
皆菩薩所盡孝道之心也。
又豈可以一生一身而言哉。
即目連所救一生之母。
未盡如來之達孝也。
教有水陸齋會。
為報親設。
以盡法界。
所有水陸空行。
乃至三途六道。
無不願出苦淪。
此雖像教。
是衍如來大孝之本也。
京僧離幻。
持建盂蘭盆卷請益。
予題之曰。
真慈達孝。
蓋盂蘭以廣戒本之意。
缁白知此。
豈可以泛泛世法觀之耶。
吊遼陽将士文題辭 幻人衰朽骨立。
匿影空山。
掩室以休。
适豫章陶君相如過訪。
語及時事。
及出和張太史吊遼陽将士文。
且屬為引。
幻人三複而歎曰。
此古今豪傑忠義之士。
精神相感于形骸之外。
固非世谛恒情也。
故曰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
仁者何也。
即此心之性真也。
光明廣大。
終古常然。
若認假而失真。
則與草木同腐朽。
雖生不生。
何益哉。
苟能守志忘形。
形忘而心存。
當與日月争光矣。
此古忠臣義士。
以身殉國。
則國為身。
以身殉天下。
則天下為身。
所以忠義之氣。
充塞宇宙。
凜凜而不昧者。
固其所也。
今觀兩将軍之死得其所。
則能興一時仁人君子之感。
不奪者志。
不晦者心。
所謂求仁得仁。
雖死可無遺憾矣。
予讀太史之文。
心血迸灑。
慷慨悲歌激烈之氣。
蕭蕭如在易水之上也。
将見豪傑之士。
由此一鼓而興起者。
竦動義概。
竭忠效死。
以捍社稷。
端有望于今日也。
豈直為文而已哉。
題龍樹庵主濟川傳公傳後 曆觀古豪傑之士。
以一身殉國家之急。
卒以忠義表于世。
以丈夫稱者。
古今不多見。
豈獨方内然哉。
方外亦以之。
予讀傳公傳。
深有感焉。
若夫伽藍所在。
乃法界之封疆也。
吳門之華山。
封疆之一隅也。
時公為居士。
遂毅然棄妻子。
剃發為弟子。
以身殉佛土。
竟保全以棄去。
豈非丈夫之事哉。
若夫功成而不居。
又古之所難也。
語曰。
夫惟不居。
是以不去。
公實有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二
而金竹坪宛坐花蕊。
昔為荒榛。
近日恭幹法師。
結茅單栖。
吊影寒岩。
其徒續芳聯公。
苦心竭力以供事之。
每行乞郡城。
日往夜歸。
風行露宿。
饑寒困苦。
靡不備曆。
不十年。
開荒辟土。
始建屋宇。
而幹師謝世。
聯公守其遺訓。
忘身豎立。
遂成叢林。
三十年中。
與衆同甘苦。
共卧起。
粒米莖菜。
不私作務。
以身先之。
至今老矣。
坐長連床。
絕無寝室。
真得古人匡衆之體。
故十方衲子。
至者如歸。
然公不以佛法禅道标榜。
唯以一味平等慈悲。
以法門為心。
未嘗以粥飯氣息。
鼓諸方。
衿己能。
此又深得無我三昧者。
是故親近随喜者。
無不觀感而心化也。
每歲食指數千計。
公澹然無懷。
不以四事為己憂。
不專化主。
但在叢林。
少有願心者。
無不自肯奔走效力行乞。
以募十方。
風聲感召。
歲計亦未嘗少缺。
此又深得吾佛随緣之至教。
當此末法。
諸方建立。
其人或指難再屈也。
老人适來随喜。
贊莫能窮。
且見諸行者。
行乞歸來。
絲毫不昧因果。
不負檀越信心。
谛觀諸方。
幹蠱叢林之行人。
亦未有如此之真實者。
此蓋主者真心所感。
以緻龍天響應。
非偶然也。
老人感念無已。
故概書此。
以告諸檀越。
至若四事供養。
七寶布施。
如須彌山。
亦可消受。
自有大心菩薩在。
非老人所敢必也。
題台山竹林師卷後 老人昔居金色界中。
獨與竹林老漢眉毛厮結。
臨行将把糞埽帚子。
委托叮咛。
為作曼室奴郎。
别今三十餘年。
及老人業遷炎荒。
已二十餘年。
雖萬裡相懸。
出息入息。
未嘗與這老漢絲毫相隔。
今忽見此卷。
竹林老漢身。
在老人眉毛上放光照耀。
誰謂這老漢入滅。
殊不知方網三昧。
東方入定西方起。
台山入定匡山起。
正是這老漢家常茶飯。
且道竹林來也。
好着為諸人依前埽糞。
學人持此日用一切處。
不許污卻掃柄。
始是知恩報恩。
題壁光童子沈大裕傳後 衆生本有佛性。
名般若。
具大光明。
常然不昧。
良由無始無明。
故昧而不覺。
無明深厚。
故常寝生死而不自知。
所以菩薩修行。
但以智慧光。
照破無明。
即為出生死時也。
故修心之士。
名為習般若行。
世之人。
智慧明利者。
從般若中來。
發而為忠為孝。
性使然也。
以至死生不見去來之相者。
常光然也。
觀沈童子大裕。
出世八歲。
種種雲為。
皆前世習般若行。
至臨終一念炯然。
常光不昧。
此般若現于方死之際。
足見般若強勝之力也。
嗚呼。
觀此豈堕生死之人耶。
而父母以愛視之。
是返轉般若為生死根。
豈不為童子所笑乎。
本以見度而更見累。
自負童子來意多矣。
丁巳三月六日。
其父爾侯居士。
以此傳相示。
憨山老人題之以此。
是以楔出楔也。
童子有聞。
定發一噱。
題血書金剛經後 此經乃華亭康孟修妻。
張氏安人刺血所書者。
安人王司馬公元美之甥也。
公之姊适張氏。
生安人。
早逝。
王太夫人自育之。
幼延女師。
習詩書。
工翰墨。
事康母。
孀居廿年。
敬順如一日。
天生笃孝。
雖産富貴之室。
性澹泊。
不事鉛飾。
康母老年奉佛益謹。
禮達觀大師。
安人從事齋素喜舍。
王太夫人命司馬公兄弟。
視安人如己子。
所分家資以萬計。
皆悉舍為福田。
歸心淨土。
如蓮花中人。
晚年刺血書此經一卷。
臨終命舉家高聲念佛。
連日夜。
安然而逝。
餘被放嶺外。
康君弟季修。
與餘為方外交。
頃入粵。
季修走書。
以安人所書此經屬題。
予睹其手澤。
端嚴精楷。
筆意師古。
纖毫不苟。
絕無軟暖氣。
此亦丈夫所難者。
撫卷三複。
喟然而歎曰。
斯蓋心光流溢也。
夫般若名智慧。
乃一切聖凡。
均賦而同禀者。
諸佛證之為金剛心地。
現為神通妙用。
衆生迷之為生死根本。
發為妄想塵勞。
性同而相異。
若欲轉塵勞妄想而為神通妙用。
非仗般若勝力不能也。
故曰。
若有能信此經者。
已于無量億佛所。
深種善根。
由是而知安人生平住世。
猶如蓮華處淤泥而不染。
笃信三寶。
谛奉此經。
受持不疑。
自非多生久習般若純熟。
何能精進之若此。
悲夫。
世人鹹禀靈明之智。
負此丈夫血肉之軀。
但恣貪嗔。
造無涯之黑業。
以取沉淪苦趣者多矣。
誰能灑滴血于智海。
而與法性同流乎。
金剛以不壞得名。
文字般若。
即法身常住。
光明赫奕。
照耀無窮。
所謂金剛種子。
曆劫不磨。
豈直為傳家寶已耶。
題朱太史修南浔報國寺疏後 湖州南浔報國古刹。
始建于宋。
五百餘年。
殿圮久矣。
缁白過而不問。
無唱導者。
寺沙彌某發願重修。
誓斷一臂。
以堅衆志。
朱太史為文以鬯之。
寺僧持過徑山。
予三複之。
大有感焉。
謂帝王陵墓。
多屬丘墟。
而佛刹雖頹尚在。
即金谷銅駝。
類可知矣。
諺雲。
千年田地。
八百主人。
誰氏之子。
能守數百年之業者乎。
抑有後。
能如沙彌之舍身世業而重輕者乎。
經雲。
佛刹堅固。
金剛所成。
以有龍神守之。
弟子世之。
推原其始。
皆衆施赀财。
即千秋不泯。
以較世業之久近。
皎然明甚。
人皆知沙彌斷臂。
誓興佛刹。
殊不知沙彌一臂。
為衆檀那世守不朽之業也。
明哲君子。
能舍不堅之财。
置堅固地。
則後千百年功德不朽。
賴沙彌一臂以守之。
尤勝子孫伯什也。
況福量如空乎。
公雲。
荒冢賴佛寺以久存。
誠為法眼。
予知達人先唱。
則衆起而響應。
觀此金刹立成。
當若天帝之拈一莖草。
即是沙彌現千手眼。
也。
題華山隆昌寺銅殿二碑文後 予友妙峰師。
早從法界觀入道。
故生平建立。
皆從普賢行願。
法界心中流出。
無論一往功德。
即銅殿因緣可見矣。
以峨嵋普陀五台三山。
乃三大士菩提場。
為真丹利生最勝處。
各範銅殿一座。
以奉尊像。
其南海偶以緣阻。
遂置于金陵之華山。
蓋賴 聖祖寵靈。
故感 聖母 聖上洪慈。
為布金檀越。
得與三山并。
緣亦希有。
其莊嚴妙麗。
殿堂廣博。
予以業力遷訛。
未獲瞻禮。
适于焦太史。
黃祠部。
二宰官碑文。
毫端三昧。
具見一毛端頭。
現寶王刹。
讵不信欤。
三災彌綸。
行業湛然。
蓋願力所持。
當與法界等矣。
題盂蘭盆真慈達孝卷 經雲。
大孝釋迦尊。
累劫報親恩。
以釋迦多世修行之時。
皆是報親之地。
故梵網經雲。
孝名為戒。
謂孝順父母。
乃至一切衆生。
然戒為成佛之本。
而孝又為戒本。
是知諸佛菩薩。
救度衆生。
出諸苦惱。
皆修孝順之行也。
以衆生曆劫生死。
出沒六道。
舍身受身。
無一類而不經過。
是無一類而非曾經之父母。
且衆生度盡。
方受證菩提。
故所度衆生。
一一出苦。
皆菩薩所盡孝道之心也。
又豈可以一生一身而言哉。
即目連所救一生之母。
未盡如來之達孝也。
教有水陸齋會。
為報親設。
以盡法界。
所有水陸空行。
乃至三途六道。
無不願出苦淪。
此雖像教。
是衍如來大孝之本也。
京僧離幻。
持建盂蘭盆卷請益。
予題之曰。
真慈達孝。
蓋盂蘭以廣戒本之意。
缁白知此。
豈可以泛泛世法觀之耶。
吊遼陽将士文題辭 幻人衰朽骨立。
匿影空山。
掩室以休。
适豫章陶君相如過訪。
語及時事。
及出和張太史吊遼陽将士文。
且屬為引。
幻人三複而歎曰。
此古今豪傑忠義之士。
精神相感于形骸之外。
固非世谛恒情也。
故曰志士仁人。
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
仁者何也。
即此心之性真也。
光明廣大。
終古常然。
若認假而失真。
則與草木同腐朽。
雖生不生。
何益哉。
苟能守志忘形。
形忘而心存。
當與日月争光矣。
此古忠臣義士。
以身殉國。
則國為身。
以身殉天下。
則天下為身。
所以忠義之氣。
充塞宇宙。
凜凜而不昧者。
固其所也。
今觀兩将軍之死得其所。
則能興一時仁人君子之感。
不奪者志。
不晦者心。
所謂求仁得仁。
雖死可無遺憾矣。
予讀太史之文。
心血迸灑。
慷慨悲歌激烈之氣。
蕭蕭如在易水之上也。
将見豪傑之士。
由此一鼓而興起者。
竦動義概。
竭忠效死。
以捍社稷。
端有望于今日也。
豈直為文而已哉。
題龍樹庵主濟川傳公傳後 曆觀古豪傑之士。
以一身殉國家之急。
卒以忠義表于世。
以丈夫稱者。
古今不多見。
豈獨方内然哉。
方外亦以之。
予讀傳公傳。
深有感焉。
若夫伽藍所在。
乃法界之封疆也。
吳門之華山。
封疆之一隅也。
時公為居士。
遂毅然棄妻子。
剃發為弟子。
以身殉佛土。
竟保全以棄去。
豈非丈夫之事哉。
若夫功成而不居。
又古之所難也。
語曰。
夫惟不居。
是以不去。
公實有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