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二

關燈
此論蓋予于己酉秋日。

    舟泊珠江之浒。

    李參軍以範蠡歸湖圖請贊。

    餘因是有感而作也。

    嘗謂古之文人。

    評論古人物。

    若三蘇之作燦然。

    概不及此何哉。

    是知求知己于千載之下。

    古人所難。

    而期有旦暮之遇者。

    非偶然也。

    蠡之心固難見。

    以予言而發之。

    則蠡亦将瞑目矣。

    奚有古今去來哉。

    餘謂丈夫處世。

    抱超世之見者。

    必不易見知于世。

    故龍與麟。

    舉世三尺之童。

    皆知其為神且瑞。

    此約不見而争誇之也。

    即旦見龍。

    人将以為蛇。

    麟一出。

    必見災于虞人。

    又何怪哉。

    餘居曹溪之十年。

    蓋嘗一龍一蛇矣。

    唯不免一災。

    時有匡人之圍者兩旬。

    當己酉寒露降霜之候。

    清夜興發。

    侍者某。

    偶于箧中檢出此素卷。

    餘乘興捉筆。

    其論适在案頭。

    遂書之。

    并識其意如此。

     題書法華經歌後 餘少時即知誦此歌。

    可謂深入法華三昧者。

    每一展卷。

    不覺精神踴躍。

    頓生歡喜無量。

    往往書之。

    以贻向道者。

    頃來曹溪。

    為六祖整頓道場。

    業将十年。

    忘形從事。

    百廢具舉。

    山門改觀。

    不意魔僧内障。

    自壞法門。

    颠倒狂惑。

    構訟公府。

    以緻予霸栖郡城。

    悠悠二載。

    時在郡。

    歸依護法者。

    獨黃居士。

    二年一日。

    朝夕無間。

    祁寒溽暑。

    奔走不爽毫發。

    予因感昔覺範禅師。

    遣海外。

    親知朋友。

    鳥驚魚散。

    獨胡強仲一人。

    為之周旋。

    送至韶陽。

    師為序以别之。

    即今讀其文。

    想見其為人。

    今予以流離患難之身。

    孑然處污辱是非之場。

    有居士為之木舌。

    公庭之事。

    了然如揭日月。

    此緣豈淺淺哉。

    今事竣将行。

    予乃為書聽誦法華經歌一首以贻之。

    令其誦習。

    以結法喜之緣。

    且以此紙傳之子孫。

    使後世亦知乃公。

    能與憨山老人。

    眉毛厮結。

    即以此善根福及子孫。

    世世享之。

    可謂不虛此會良緣矣。

    故并記之。

     又。

     予放嶺外。

    親友疏絕。

    如隔天上。

    萬曆己酉夏日。

    大都慈善寺長老。

    義天孝公特來相慰于曹溪松下。

    一見悲喜交集。

    如異世人也。

    憶予昔乞食長安時。

    過公宣明室。

    洗滌客塵。

    今在炎荒火宅。

    每一思之。

    頓入清涼地。

    當茲塵土。

    欲求滴水盥身心。

    豈易得耶。

    秋初。

    予有事于端州。

    因拉公同行。

    登寶月台。

    納涼旬月。

    複之五羊。

    食鮮龍眼。

    飽餐而歸。

    信可樂也。

    舟行北風。

    沂流艱澀。

    公出此卷乞書。

    遂寫此歌。

    公還曰。

    令諸弟子。

    一一如盤陀石上之僧。

    誦白蓮經。

    以為常課。

    不唯不負修雅。

    則老人八千裡外。

    猶然如在月明松下。

    側耳聽誦時也。

     題雪浪恩公所書千字文後 予與雪浪恩兄。

    生若同胞。

    少共筆硯。

    予懶且善病。

    竊慕枯禅。

    兄苦志向學。

    無論刻意教乘。

    即遊心藝苑。

    博問強記。

    食息不倦。

    染翰臨池。

    晝夜無間者。

    二十餘年。

    及登座說法。

    迥邁前修。

    而辭翰擅場。

    亦稱二妙。

    我明二百餘年。

    缁衣之駿。

    指不再屈。

    此予生平心服而敬事者。

    自愧福輕業重。

    至老暌攜。

    惜兄耳順之年。

    竟成千古。

    嗟餘苟延七十。

    無補法門。

    偷生何益。

    予隐居南嶽。

    非石禅人攜此卷來。

    予一見之不覺興悲。

    三複長歎。

    嗚呼。

    其人往矣。

    手澤如生。

    睹此端若寂光觌面也。

     題筆乘顧寶幢居士事後 記雲。

    金陵顧寶幢居士。

    名源。

    字清浦。

    少豪隽不群。

    詩書畫皆不泥古法。

    信筆點染。

    天趣迥絕。

    然實自古法中來。

    一日與餘論書曰。

    書須古法四分。

    己意六分乃妙。

    不然。

    縱筆筆能似古人。

    終成奴書。

    不足貴也。

    中年究心禅理。

    大有悟入。

    然未嘗以得理而薄修因。

    晚節與名僧舉西方會社。

    戒律精嚴。

    無與為俪。

    臨終端坐而瞑。

    舉室聞蓮香。

    三日始歇。

    居士嘗手書數絕句。

    餘今筆于此。

    十個蒲團九個穿。

    誰家枯井雪難填。

    如今法法成三昧。

    聲色無妨到耳邊。

    松火炊羹香滿衣。

    雪寒豪士古長饑。

    明珠不換黃齑甕。

    涕唾光争日月輝。

    鼎食何人曉夜忙。

    全機随處好參詳。

    漁竿不負秋如錦。

    兩岸黃花撲桌香。

    短褐長镵老石門。

    蔬盤容易度朝昏。

    百年智巧消磨盡。

    慚愧人傳粉墨痕。

    碗上雙刀照雪花。

    少年曾醉魯朱家。

    揣摩未展男兒志。

    頭白都門學種瓜。

    雪屋寒菹有歲華。

    黃金過鬥未須誇。

    若言竹帛功難朽。

    也是空添眼上花。

    藤葉青莎稱體長。

    菊花新酒滿瓢香。

    時人若訪龐居士。

    萬樹雲蘿護草堂。

    被發曾為授記人。

    草衣随處屬閑身。

    十年朋舊塵勞破。

    香火同酬野寺春。

    雲裡青山古桧叢。

    枝柯如屋蔽霜風。

    男兒有志投蹤迹。

    瓦缽依稀在手中。

    此焦氏筆乘所載也。

    餘龆年聞寶幢居士。

    初為諸生時。

    氣甚豪宕。

    才情敏捷。

    中年一旦盡棄所習。

    遂長齋繡佛前。

    構一小樓。

    獨坐其上。

    唯小童奉香花淨水。

    家人女子。

    絕不見面。

    親知杜絕往來。

    居然一深山頭陀也。

    每夜五更。

    擊大木魚。

    高聲念佛。

    居士家近市。

    多屠者。

    有一惡少年。

    每聞魚聲。

    即起宰殺。

    一日遲。

    責其妻。

    妻曰。

    道人打木魚念佛。

    爾聞殺牲。

    自不悟。

    乃責我耶。

    少年即折刀杖。

    改心為善。

    一時屠兒回心者衆。

    士曰。

    我抱木魚終夜打。

    驚回多少夢中人。

    予年十九。

    依長幹西林祖翁出家。

    雲谷先師。

    當代法眼也。

    住栖霞。

    與居士往來特密。

    即乘中所雲名僧者。

    師為予談此事。

    因問居士何如人。

    師雲。

    今時龐公也。

    一日偶與同侪。

    閑行松園。

    望見一道者。

    入山門。

    貌清古而雅甚。

    閑閑如孤鶴翔空。

    超然塵表。

    及近而觀之。

    其目不瞬。

    若無意于人間世也。

    餘驚喜曰。

    此何人斯。

    若是之都也。

    識者曰。

    此寶幢居士也。

    餘欲作禮而懼焉。

    乃随而視其所之。

    則見其入寺殿廊之掖門。

    禮如來舍利塔也。

    餘竊觀之。

    五體翹勤。

    懇倒不可名言。

    及觀塔殿。

    巍峨入雲。

    五色相鮮。

    返照回光。

    赭如寶錯。

    忽悟此境。

    殆非人世也。

    而猶未知所以然。

    既而餘問雲谷先師。

    師雲。

    此居士觀此作西方淨土境。

    将以資觀行耳。

    自後因先師而得入室焉。

    及臨終時。

    與先師同數名僧。

    相對念佛數晝夜。

    懸西方境于室中。

    餘随衆中。

    正作佛事。

    時居士内人報雲。

    滿宅聞蓮花香。

    衆皆驚喜。

    居士恬然無異也。

    此筆乘所載。

    皆餘目擊其事也。

    居士有子皆諸生。

    素不信佛。

    至是。

    乃涕泣床前。

    叩首而請曰。

    父即超生死。

    居淨土。

    豈不念及兒孫輩。

    作度脫乎。

    何無一言相囑。

    居士笑曰。

    汝輩将謂我生耶。

    死耶。

    而獨不觀于日乎。

    日出于東。

    而沒于西。

    是果沒乎。

    果不沒乎。

    吾之生死。

    亦猶是也。

    拈筆書此。

    擲筆。

    端然而暝。

    此餘所睹記乘不及此。

    一日偶展乘簡。

    見此因緣。

    遂感而更筆之。

    且以告知言者。

     題南臯居士書萬法歸一卷 從上佛祖。

    原無寔法與人。

    就向衆生妄想夢中。

    一椎打破。

    使其[囗@力]案。

    與維摩默然處。

    是同是别。

    參。

     題圓覺頌 鄒太史公。

    世講陽明之學。

    其子子胤。

    得家傳衣缽。

    癸醜春。

    谒予于五羊之青門。

    問西來大意。

    予令盡屏胸中宿習知見。

    默坐七日。

    乃為發藥。

    子胤一聞。

    頓契忘言之旨。

    自信向堕光影門頭。

    躍然而歸。

    及餘之南嶽。

    得乃兄子尹書來。

    企稱子胤悟脫。

    近不幸往矣。

    予怆然心悲者久之。

    及予逸老匡山。

    越九年辛酉冬。

    乃郎育侯。

    寄所著圓覺頌一編。

    予閱之。

    是知子胤雖長逝。

    端然未出大光明藏。

    可謂深種般若正因矣。

    倘天假之年。

    其所造進。

    未可量也。

    惜哉。

     題幻予本公塔銘後 幻予本公。

    先參本師雲谷和尚。

    與予同條生也。

    辛巳歲。

    相晤于五台。

    見其道貌清臞。

    弱不勝衣。

    其心如大地。

    有荷負衆生之力。

    故能忘身為人。

    未嘗一念存我相也。

    以善醫視病僧。

    至割内為劑可知已。

    予坐冰雪中。

    一日凍餓而死。

    師急救而生之。

    予則以醫王頌公。

    别來三十餘年。

    公入滅廿三年矣。

    向以刻藏因緣故。

    留靈骨于雙徑之寂照。

    丙辰冬。

    予以達大師入塔因緣至。

    公之上足。

    杲公亦乘此葬之。

    予是得以為公蔔地厝骨入土。

    噫。

    此大奇事。

    豈非宿緣哉。

    讀洞觀居士。

    為公塔銘。

    恍如坐金剛窟對談時也。

    乃詩以挽之曰。

    寒岩凍餓有誰知。

    絕後重蘇賴阿師。

    今日五峰窺塔影。

    恍然猶對坐談時。

    念茲山為東南法窟。

    八十八代知識說法其中。

    公何夙緣。

    得從達大師後。

    究竟歸甯于此。

    愧予與公同條生。

    不同條死。

    安能得此一壞土覆枯骨乎。

    想公将來出世。

    不知為何代主人。

    倘得宿命。

    必見老朽于除夜篝燈。

    書此語也。

     廬山金竹坪千佛寺接待題辭 廬山甲江左之勝。

    自晉遠公開山。

    及唐宋諸祖說法道場。

    獨勝于天下。

    其山形似水上青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