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一

關燈
約圈一千八百。

    每念佛千聲。

    以朱填一圈。

    念完佛身。

    則計念佛一百八十萬聲。

    雖積劫百八煩惱。

    仗佛消除。

    而淨土可期。

    生死之苦可永脫矣。

    且願所勸念佛之人。

    亦如念佛之數。

    更望大信心檀越。

    施紙印散亦相若。

    惟此功德圓滿。

    則施者念者。

    同歸極樂無疑矣。

     題化城募緣疏 刻藏盛舉。

    乃自佛法入中國二千餘年。

    一段大事因緣。

    令末法無量衆生。

    種成佛真因。

    乃至深山窮谷無佛法處。

    亦得共睹釋迦如來大事全藏。

    惟此功德。

    實震旦第一希有之勝事。

    非大悲願力者。

    不能發此心。

    然又非大願力者。

    不能克全其業。

    今方過半。

    已費數萬計。

    故非一人一手一足之力也。

    刻闆之地。

    始議五台苦冰雪。

    次遷徑山苦霧濕。

    皆非久計。

    末遷化城。

    可謂得所。

    其建議始馮太史。

    恢複得吳中丞。

    克荷者。

    末得澹居铠公。

    皆莫大之願力也。

    但貯闆之房。

    須高廠。

    架。

    使離地透風。

    不緻易壞。

    即闆成。

    而安置之功。

    殊非一人一力可措也。

    今觀馮吳二公疏意。

    甚至頭目髓腦之不惜。

    此何等苦心哉。

    予嘗謂世有一代之人。

    皆同心夙願。

    業已久在如來光明藏中。

    所謂緣熟即現。

    今行乞之僧。

    大似執舊劵以訪同願。

    固知一見而興起者。

    皆往昔同盟。

    且謂當來同會也。

    其所施。

    又何計金錢币帛哉。

    心與此法量等虛空。

    而福亦量等虛空界矣。

     題雲栖大師小像 至人無身。

    以願力為身。

    至人無事。

    以利生為事。

    故身非我有。

    事非己為。

    此所以身不能拘。

    事不能累。

    觀師住世八十餘年。

    建立度生事業者過半。

    知其未出世前。

    皆操為人之具也。

    即其法門。

    攝受無量衆生。

    而同出生死者。

    不知其幾何人。

    是則師雖随緣去來。

    幻化死生。

    而法身常住。

    與山川相為悠久。

    又豈可以此色相求之哉。

    瞻者當如空生晏坐石室。

    真見如來。

    必緻天帝散花。

    而興贊歎也。

     放生文跋 聖人之教。

    以五常治世。

    仁為首。

    不殺曰仁。

    佛設五戒。

    以不殺第一。

    是知聖人之心。

    以慈為本。

    經雲。

    孝名為戒。

    斯則戒以孝為本。

    以一切衆生。

    有知覺者。

    皆有佛性。

    若殺生。

    則斷絕佛性。

    又不止于冤債相尋而已。

    是故凡在長劫生死之中。

    往來六道。

    何趣不至。

    何身不受。

    即其所殺之生。

    皆過去多生之父母兄弟妻子六親可知也。

    今殺其命而食其肉。

    豈非骨肉自相吞食乎。

    佛以孝為戒。

    故知不殺。

    則孝之大者。

    豈止惜物命已也。

    悲夫。

    世人之迷。

    相習食啖而不悟。

    豈不痛哉。

    故聖人戒以不殺。

    以全佛性。

    此又不止世間之孝而已。

    此蓮池大師。

    所以普勸放生。

    以禀佛之心。

    人能遵而行之。

    非特得師之心。

    适足以盡大孝。

    全佛性。

    而為成佛之因矣。

    豈細事哉。

    刻此書以廣化多人。

    此不獨廣大師之心。

    實廣佛之慈悲。

    非世之尋常口語也。

    宜笃信之。

     題殺生現報錄 佛言。

    一切衆生蠢動含靈。

    皆有佛性。

    又雲。

    衆生從無量劫輪回生死。

    無一類而不受生身。

    是則現見諸有命者。

    非獨慧命。

    皆過去之親因。

    迷而不知也。

    衆生癡迷。

    又不唯食啖。

    而且以他命網利。

    以養己養親。

    是所殺者。

    豈唯斷佛慧命。

    抑殺害親因。

    向說報在來世。

    今觀此錄。

    則明明目前現報。

    人人共所見聞。

    斯則非斷他慧命。

    殺己親因。

    實殺己身。

    而自速其死也。

    何待未來。

    可不懼哉。

    觀此錄。

    即佛說此是花報。

    果在地獄。

    能持而奉行之。

    即奉三世佛法矣。

     刻五大師傳題辭 予頃讀錢太史集護法錄。

    見宋學士作 國初高僧傳。

    法門之盛。

    何其偉欤。

    恭惟我 聖祖開基創業。

    建立三寶。

    崇重法門。

    超越百代。

    而一時名德。

    光揚佛祖之道。

    不減在昔。

    蓋千載一時。

    自此而降。

    漸漸寂寥。

    而嘉隆之際極矣。

    何幸 先皇太聖母。

    身式 聖主。

    興揚佛事。

    遍滿宇内。

    四十餘年。

    未嘗暫息。

    亦從前所未有也。

    若法門龍象。

    五大師際會一時。

    雖體用不同。

    理事各别。

    其所以扶樹宗教。

    開人天之眼目。

    作長夜之智燈。

    未嘗不與佛祖同途合轍。

    況巍巍堂堂。

    為大光明幢哉。

    予幸從諸師之後。

    獨愧薄劣。

    不能拈一莖草。

    第申贊歎。

    願流光不昧。

    照耀末世。

    故作三銘二傳。

    以俟後之執僧史者。

    有所采焉。

     題法雷遠震卷贈五台空印法師開化雲中(以下東海遺稿附) 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

    一塵未剖。

    大地凝然。

    萬象露法身之體。

    虛空演無字之經。

    見之者盲。

    聞之者聾。

    靡不悶悶靈明。

    昭昭業識。

    若昏夜而履砧岩。

    赤身而臨毒壑。

    慈眼視之。

    有不堪其憂者。

    躍然而起。

    影落此中。

    則萬死一生。

    甘苦同受。

    忉忉三藏。

    廣長舌為之幹焦。

    咄咄一拳。

    老婆心為之滴血。

    此我大師。

    不得已而臨莅三途。

    現身異類。

    或師子頻伸。

    或象王回顧。

    将無作有。

    弄假成真。

    幻化人天。

    颠倒豪傑。

    此甘露門以之而開。

    大法雷因之而振。

    頓使寒谷生春。

    萌芽漸發。

    三草二木。

    引蔓抽條。

    上中下根。

    花果敷實者。

    不可得而勝數矣。

    即應緣施設。

    敲唱齊行。

    節拍成令。

    無非将機就機。

    以楔出楔。

    豈有實法與人哉。

    後之觀場者。

    認不真為真。

    執無說而說。

    然而舌亦為之幹焦。

    心亦為之滴血。

    悲夫誨者諄諄。

    聽者莫莫。

    且而恃為真宰。

    将伐全功。

    竟無尺寸之賞。

    方嬰長劫之羁者。

    此何以故。

    蓋亦将無作有。

    弄假成真。

    以不知幻化人天。

    以緻豪傑颠倒耳。

    醍醐毒藥。

    生死由誰。

    惟此未嘗不涕下也。

    嗟乎。

    吾師之心。

    誰能師之。

    吾師之行。

    孰能行之。

    後師者。

    謂之慈父孝子。

    能行者。

    謂之法王忠臣。

    親親尊尊。

    此餘生平扼腕而求之者。

    難見其人。

    惟法師澄公者。

    宜其人也。

    公早禮空王。

    不耽人僞。

    長超諸有。

    嚴淨毗尼。

    翩翩濁世。

    挺挺青蓮。

    寂寂空山。

    崚崚冰雪。

    滿腔肝膽。

    生鐵鑄成。

    三藏微言。

    一串穿卻。

    與文殊為友。

    故栖遲于文殊之場。

    以師子為兒。

    乃戲遊于師子之窟。

    釀慈雲于空谷。

    垂叆叇于清涼。

    今也一管灰飛。

    不萌花發。

    将見春回大地。

    欣看草木皆榮。

    法雷振于雲中。

    甘露灑于劫外。

    吐青蓮于舌根。

    溉醍醐于心地。

    直使盲者明。

    聾者聰。

    昏者惺。

    死者生。

    花者實。

    枯者榮。

    不恃不伐。

    不攝不驚。

    執金剛劍。

    據涅盤城。

    使諸魔衆。

    盡稽首而歸命。

    此何以故。

    良由師吾師心。

    行吾師行。

    知将無而作有。

    解弄假以成真。

    故亦能颠倒豪傑。

    幻化天人。

    望受系珠之賞。

    将解長劫之嬰。

    可謂慈父之孝子。

    法王之忠臣。

    苟如是。

    始可報吾師之恩。

    與公把臂同遊于不死不生。

    不然則但聞其聲。

    不見其形。

    又何稱為有力大人。

    公其不然。

    請聽空中十方諸佛謦欬之音。

     題國朝高僧行腳卷贈慧庵鑒上人 古人為生死事大。

    故割愛遺榮。

    登山涉水。

    參訪知識。

    相求于苦空寂寞之濱。

    決擇己躬。

    發明向上。

    每于明眼人前。

    揚眉瞬目。

    一棒一喝之下。

    忽然迸裂。

    身心脫落。

    如冷灰豆爆。

    使無量劫來。

    生死情根。

    一時頓拔。

    當下如斷索師子。

    跳擲縱橫。

    自在遊戲。

    了無纖毫羁絆。

    所以稱為大力量人。

    此吾出家兒。

    發足超方第一步行徑也。

    自鼻祖西來。

    首行此令。

    凜凜寰中。

    如唐之馬祖南嶽臨濟德山趙州雲門。

    宋之永明大慧。

    元之雪岩中峰。

    諸大老。

    一脈相傳。

    如阃外将軍。

    風行萬裡。

    故每遇鉗錘。

    遭毒手者。

    靡不通身粉碎。

    骨肉俱融。

    悲夫去聖時遙。

    此道寥寥。

    知音者稀。

    惟我朝漠然無聞。

    居常以此痛心。

    将謂獅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