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一

關燈
絕響矣。

    偶乞食王城。

    幻住慈氏樓閣。

    一日居士閻君。

    持國初尊宿。

    送僧行腳偈十八首。

    觀季潭泐大師上堂數語。

    風規自足。

    不減古人。

    餘歡喜贊歎。

    何幸二百餘年。

    生此末運。

    獲睹先覺廣大三昧。

    于一毫端頭。

    良夙緣也。

    此卷業已進之秘府。

    因跋數語。

    願将此話流布人間。

    适唐抑所。

    袁玉蟠。

    王衷白。

    三太史公過訪。

    談及将欲修國朝高僧傳。

    正博采法門行腳事。

    遂将此托之。

    時慧庵鑒公。

    見而懇之。

    惟公幼入黃門。

    錦玉叢中。

    志痛生死。

    一旦棄如涕唾。

    遠遊名山。

    參訪知識。

    廣求決擇。

    今隐居伏牛。

    意其必曾遭毒手如古人者。

    故見此語相親乎。

    不然。

    則如嚼木劄羹。

    咬鐵饤飯耳。

    公将歸故山。

    餘亦東還窟中。

    不惜疲勞。

    為書一過。

    公能于此一言。

    洞見古人。

    方始不負出家之志。

    可作出塵标格。

    不然。

    不但不重己靈。

    抑且累及海印也。

     題竹林大師示門人振宗法語後 宗禅者多毀教。

    習教者多昧禅。

    是以禅教話為兩橛。

    古之師匠。

    竟不能一其指歸。

    即圭山和會宗教。

    猶以為隔羅見月。

    上下千百年來。

    學者無能一其趣向。

    此無他。

    乃乏正眼師承。

    為之剖破藩籬。

    所謂不是無禅。

    隻是無師。

    以禅宗者乏多聞。

    宗教無正眼。

    此大道所以難明也。

    清涼竹林大師。

    踞華座。

    萬指圍繞。

    善說法要。

    号當代義龍。

    尋常履踐。

    不涉玄途。

    觀其示門人語句。

    大有宗門作略。

    苟無正眼。

    安能出詞吐氣。

    如是之雄健乎。

    可以文字師概目之耶。

    嗟乎。

    學者久堕知見網中。

    非金剛王劍。

    不能一揮裂之。

    大師以此示振宗學人。

    是必為當家種草。

    定不負此一段因緣。

    若以尋常葛藤視之。

    不唯當面錯過。

    抑且辜負法恩多矣。

     題三山真侍者行腳卷後 此國初十八高僧。

    示行腳僧語也。

    餘竊謂禅源一脈。

    自中峰後。

    阒其無人。

    空谷而下。

    多帶廉纖。

    無複古人作略。

    如脫索獅子也。

    甲午冬。

    寓大都慈壽方丈。

    西雲閻公。

    持所錄前偈緻予。

    予讀之三複。

    歎曰。

    人天眼目。

    猶在不滅。

    惜乎不見諸老手澤。

    遂記而藏之明年三月。

    予即以法罹難。

    遣雷陽。

    于是年十月出都。

    侍者福善。

    收予海印草。

    負笈随度嶺。

    就行間。

    往來瘴海及曹溪者。

    十有五年矣。

    庚戌春王正月。

    予喜謝曹溪負。

    身得自由。

    善欲歸省。

    上元後五日。

    持予數年積草。

    于蒙江舟中。

    檢拾殘楮。

    偶得此卷讀之。

    慨憶當日題墨未幹。

    即有萬裡之行。

    讵意今忽得此故物耶。

    古人雲。

    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豈非佛祖冥加。

    以神力而攝受之耶。

    不然。

    何以始終見此。

    如出方網三昧。

    彈指謦欬時也。

    燈下展卷。

    喜而不寐。

    乃為侍者重書一過。

    嗟予老朽。

    固不堪與諸老把臂共行。

    善當不減三山真侍者。

    行腳事也。

    古人閑垂一言半語。

    如天普蓋。

    似地普擎。

    老人信手拈來。

    于一毫端作大佛事。

    則諸大老似掩耳偷鈴。

    老漢未免畫蛇添足。

    善侍者縛作一束。

    擲向東洋大海。

    尤較三山百步。

    否則未免祖祢不了。

    殃及兒孫也。

     題達觀禅師送三禅人遊方卷後 從古出家兒。

    為生死大事。

    不能自決。

    故辦草鞋。

    登山涉水。

    訪求大知識決擇之。

    然其大善知識。

    如踞地師子。

    一毛不敢撄傍。

    才傍則命根頓斷。

    凡垂一言半句。

    如晴空霹靂閃電。

    使人耳聾眼花。

    自救性命不暇。

    況又敢弄佛法禅道乎。

    此中利害。

    知之者希。

    嗚呼。

    二百年來。

    行腳僧不少。

    犯此令者。

    幾何其人。

    今某三禅者。

    以行腳事自負。

    其志可嘉。

    既見達觀禅師。

    爪牙已露。

    命根不斷。

    又欲别求知識。

    餘見此卷而笑曰。

    三禅者持此卷行腳。

    如請上方劍讨賊。

    不知他時後日。

    何以繳報。

     題達觀大師祭遍融大和尚文後 昔延陵季子。

    挂劍于徐君墓。

    謂心許于生前。

    報知于身後。

    以為義高千古。

    世谛如此。

    況出世乎。

    古人為生死事大。

    割愛辭親。

    參訪知識而決擇之。

    每于一言啟迪。

    施者如天普蓋。

    受者如地普擎。

    投機于石火電光之間。

    而生死情塵。

    迸然雷裂。

    豈偶然哉。

    故其恩深。

    似一滴入海。

    當與之同枯矣。

    豈值生前身後而已耶。

    予觀達師祭遍老文。

    深有感焉。

    噫。

    且一飯千金莫報。

    以為奇事。

    一語窮劫不泯。

    又豈等閑。

    嗚呼。

    遍老度生六十餘年。

    法施将滿大地。

    至若知恩報恩。

    人間幾幾。

    藉令人人如達師者。

    則大通之因地。

    又不必取于墨劫之前也。

    然其遍老之不朽者。

    賴一語。

    一語之不朽者。

    墨點存焉。

    觀者如此。

    可謂不辜本有矣。

     佛奴歌跋 吳年少比丘大川。

    發大心。

    願以一缽供十萬八千衆。

    其行最苦。

    是故諸長者居士。

    聞而歡喜。

    鹹皆贊歎。

    唯顧實甫歌。

    有蕭梁求為佛家奴之句。

    蓋标其能忘身三寶。

    以略恥天下之自重。

    不若蕭梁者。

    達觀可禅師見而異之。

    乃盡力奴狀。

    聲為歌以發之。

    餘長歌三疊而歎曰。

    藉令黃面碧眼觸此。

    亦當捧腹絕倒。

    況奴奴者乎。

    以宗門向上事。

    不涉玄途。

    尊貴無匹。

    即以尊貴自居。

    猶是奴兒婢子。

    呼為頂堕。

    況種種意想攀緣。

    流注諸行耳。

    雖然。

    少年比丘何為處此。

    常憶昔有富主。

    性不易事。

    唯一奴當心。

    其晝主極欲以使奴。

    奴苦無當。

    其夜主夢為奴。

    奴夢為主。

    亦極欲以使奴。

    奴亦無當。

    然夢覺等而苦樂異。

    複何怪哉。

    今此比丘将以白晝之奴。

    求為夢中之主。

    其所供十萬多衆。

    豈亦白晝之主。

    将為夢中之奴耶。

    噫。

    生死涅盤。

    猶如昨夢。

    比丘知此。

    可以滴水供養十方恒沙世界。

    諸佛衆生。

    受用無盡矣。

    何區區十萬八千為。

    其無以限量心。

    自割如來無量境界也。

     壽昌語錄題辭 壽昌老人。

    生平行履。

    惟放身舍命。

    于空山寂寞之濱。

    墾土地。

    博得滿腔氣息。

    尋常潑撒向人天衆前。

    如撾毒鼓。

    使聞聲者聾。

    中毒者死。

    而中毒者幾何人哉。

    憶昔黃面老子。

    在靈山會上。

    領一隊懵懂漢。

    逐日着衣持缽。

    沿街過巷。

    乞得一搏冷飯。

    歸來飽餐後。

    洗缽收衣。

    趺座而坐。

    閑打葛藤。

    如此以為家常過活。

    若是者三十餘年。

    而人天大衆瞢然。

    畢竟不知所為何事。

    偶于一日被空生觑破。

    遂發歎曰。

    希有世尊。

    世尊見其眼目動定。

    遂為盡力。

    胡亂一上。

    直使空生纖疑盡淨。

    命根剿絕而後已。

    故空生感悟切心。

    涕淚悲泣。

    痛哭稱歎。

    而不容口。

    至此黃面老子。

    氣悶少舒。

    始不負從前一片婆心。

    今觀壽昌镢頭。

    大似黃面衣缽。

    此語不減靈山葛藤。

    當知此話大行。

    如毒鼓聲。

    不知中其毒者。

    能幾何人。

    至其感悟流涕。

    如空生者。

    又不知能得幾何人也。

    諺語有雲。

    相識滿天下。

    知心能幾人。

    後之讀此語者。

    若作言語話會。

    則有負壽昌。

    若不作言語話會。

    則有負自己。

    若兩不相負。

    當于未舉以前。

    把镢頭處。

    薦取始得。

     跋可禅人行腳卷 昔法照齋次。

    見萬佛菩薩。

    現形于缽中。

    不知何以故。

    乃問僧雲。

    此五台文殊化境也。

    遂發足履五台。

    願見文殊。

    乃至果見文殊。

    授以念佛法門。

    照可禅人。

    先從雲栖得念佛三昧。

    今欲往求文殊印證則可。

    倘問南方法衆。

    不可被前後三三。

    當面瞞卻也。

     又。

     照可禅人。

    初住黃山。

    以華嚴為業。

    所謂于一塵中入正定也。

    今從他方起處。

    欲破塵出經。

    将誅茅于西湖之上。

    意須長者插一莖草。

    老人直謂之不然。

    以無礙法界。

    遇緣即宗。

    随處具足。

    但禀明于心。

    又何假外耶。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