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求而必遂者。
豈非增益癡愛耶。
答曰。
非增益之。
實欲離之耳。
以衆生不信自心是佛。
故颠倒迷途。
溺于愛河。
佛以廣大慈悲而拔濟之。
不能頓出。
特設方便以引攝之。
即其所愛而誘進之。
所謂以楔出楔。
以毒攻毒。
故雲。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則世間之愛。
可潛消而默化矣。
衆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
如貪财者。
而夢金寶。
生大歡喜。
緻大欲樂。
且金寶欲樂。
豈自外至耶。
衆生處此夢宅。
種種希求。
佛以如夢幻法門。
而調治之。
癡愛重。
則信佛愈極。
信至極。
則自心癡愛。
化而為佛知見矣。
又如置酵于乳。
而成酥酪。
必轉醍醐。
此經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藥施衆生。
能服之者。
豈不頓祛百病。
獲長壽哉。
居士劉峤。
刻經以施多人。
正若長者。
于四達通衢以妙藥施人。
但能信受而服之者。
則心病頓瘳而随求必應。
其藥師之号。
豈虛稱哉。
既信自心。
則觀此經。
不屬紙墨文字矣。
白衣陀羅尼經後跋 白衣陀羅尼經。
乃我圓通大士。
從大悲心中實際流出。
故世之善男子女人。
苦于無嗣。
志心持此。
求無不感應如響。
且往往應之者非一。
而不信者亦非一。
又有持而不應者亦非一。
此何以故。
以我大士依本師觀音如來。
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現三十二應身。
十四無畏功德。
與十方三界六道衆生。
同悲仰故。
法界衆生。
欲求男者。
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生者皆白衣重胞。
以示大士不诳衆生之驗也。
雖然。
此男者。
果何自而來耶。
若即大士現身。
而大士不迷。
安得所生之男。
一一如慈悲現身之士。
若非大士現身。
又何以求大士而得生。
此理難窺。
故信之者希。
不知大士。
既與一切衆生。
共一悲仰。
是則大士悲仰之心。
即衆生願求之心也。
其求者。
果如大士之心。
而大士之心。
亦即求者之心。
如鏡交光。
影影互現。
又如谷響。
聲叫聲應。
未有自心而不應自心者。
故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是則所求之男。
實是求者自心所變現。
不如是求。
故不應耳。
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
蓋尋常男女。
純以淫欲之心求之。
故多愚癡。
原非智慧心所生也。
今不以淫欲心求。
而求之于大士。
則是原出智慧。
智慧。
福德之本也。
所生福德智慧之男。
所謂聲和響順。
形直影端。
其理無疑也。
子寅周伯子。
笃信此法。
一日入山。
焚香作禮。
乞書此經。
然我亦從大士耳門而入三昧者。
第恐子寅。
不能作如是觀。
故書寫已。
又從而解說之。
跋姜大隐百城煙水卷 餘嘗讀清涼傳。
至無着入金剛窟。
與文殊茶話間。
見諸大士。
自雲中冉冉而下。
因問此衆龍象。
何自而來。
殊曰。
此吾窟中一萬眷屬。
各于十方世界。
利生緣畢而歸也。
又問世何不知。
殊曰。
或現帝後妃女國太母身。
或現宰官居士黃門長者比丘僧尼。
随類皆入。
化化無窮。
安可以迹較之耶。
今觀 聖慈禦筆。
賜姜常侍百城煙水卷。
及諸大宰官題詠詩。
則不必更疑文殊也。
姜公别号大隐。
為慈甯宮侍中。
其所以荷擔如來。
輔弼聖化。
建立三寶者。
功最居多。
故能獲此密印。
不減髻珠之賞。
公當持此。
以為利生之劵。
他日歸來窟中。
想文殊見之必合符驗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跋 諸佛同證秘密心印。
得成無上菩提。
含之以為三德秘藏。
吐之以為萬行莊嚴。
持之以為利生事業。
誦之以為潔己妙行。
是故一切諸佛因之而成道。
一切菩薩因之而轉邪。
此則凡所謂密咒者。
皆稱尊勝。
而此咒者。
出自毗盧灌頂。
為法身所演。
又尊勝中之尊勝者也。
若書之幡幢。
風之所到。
影之所臨。
觸之者。
皆能離苦得樂。
又況行之持之。
于心含之。
而為心印者耶。
故首楞嚴曰。
若有衆生欲習難除。
但當一心。
誦我佛頂光聚秘密神咒。
淫火頓除。
如湯消冰。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噫。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今一持此咒。
則命根頓斷。
生死永離。
又何況彼區區貪嗔癡慢。
不化為無上菩提真種子耶。
行人明寬。
持此有年。
今乞海印老人書寫此卷。
将終身佩帶。
持誦不忘。
老人嘉其志行。
助其堅強。
乃為書之。
又贅之以此。
将以策前程示來學者。
八大人覺經跋 此八大人覺經。
予昔居海上。
時時書示弟子輩持誦。
今來忘矣。
昨達觀師。
偶以元雪庵大師。
擘窠大書刻本。
寄予讀之。
恍然如睹故物。
一向藏之箧笥。
未嘗拈出示人。
茲小金山鏡心上人。
偶持此冊來。
乞書法語。
餘乃躍然。
為書此經一過。
因歎曰。
此足以占感應道交。
時節因緣所會耳。
佛為衆生說法。
唯待機宜。
故曰。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予初入粵。
未見有僧徒酷嗜佛法者。
偶一日。
過金山上人。
乃持所請諸名公。
共書四十二章經一冊。
請予跋語。
自是缁白弟子。
書四十二章經者數人。
予因為菩提樹下新學沙彌。
講說一周。
得聞此經者。
不啻百什人矣。
其機蓋自上人發也。
此經乃一切世間諸天及人所希聞者。
予生平喜以此經施人。
而獨于此地。
其機不發。
今又因上人而發之。
其事蓋亦奇矣。
何也。
以佛說法。
唯待機而動。
迫不得已而後應。
如洪鐘[竺-二+虞]受。
随扣而響。
是知此段因緣。
非特爾也。
良以一切衆生。
寝此大光明藏。
而沉瞑于長夜之夢。
從來不覺久矣。
非大覺不足以破大夢。
非破大夢。
不足以稱大人。
不唯能覺人者為大人。
而能奮力勇猛自覺者。
亦大人也。
是則能大覺而後為大人。
唯大人而後能有大覺。
以一念之覺。
而破永夜之夢。
豈細事哉。
嗟乎。
予觀大地衆生。
同禀此覺。
無非大人。
第無大人以開覺之耳。
吾佛世尊。
獨稱大人。
其靈山一會。
英傑之士。
與夫拈花之破顔。
少林之面壁。
以至六傳五派千七百人。
皆所稱自覺覺他。
而為有力大人者也。
是皆與人同耳。
嗟乎。
一切衆生。
皆證圓覺。
所以迷悶而不入者。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要之于此八法。
不能覺悟。
故于生死關頭。
不能掉臂。
由此甘受沉淪。
驅馳苦趣。
伶跰辛苦。
客作賤人。
不能得稱為大人耳。
上人能傑然觸發此機。
豈非千金之子。
流落窮途。
一旦而發思歸之念者耶。
今吾所書此八大人覺經。
實雁足家音。
展之即得故鄉消息。
試時時展之。
勿暫忘歸計。
緻慈尊盻盻于常寂之鄉。
而倚般若之門也。
釋迦觀音志跋 釋氏之學。
以全體大用。
盡法界量為極則。
所謂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
平等顯現。
是故一切諸佛之始終。
一切菩薩利生之事業。
乃至世谛語言。
資生之業。
無不從此三昧流出。
而有廣大不思議力。
福慧莊嚴。
皆悉具足。
乃見法界之妙。
且一切聖凡。
統不出此。
是知吾祖。
乃三昧中之一人。
所輯釋迦觀音二志。
乃述三昧之境界。
轉為利生之方便。
即述一代時教之法門。
又為三昧中之三昧。
豈可以世谛文字目之哉。
智者觀之。
豈不躍然入此三昧。
嗟予小子。
亦從三昧而興贊歎者也。
讵可以恒情而拟議耶。
題普念佛求生淨土圖 世人曆劫。
久沉生死苦海。
輪回三途。
皆因自心妄想煩惱。
造種種業。
故無出頭之時。
佛說西方淨土一門。
引攝衆生。
出離苦趣。
是為最妙法門。
一生取辦。
楚僧海慧。
單勸十方真實為生死人。
一心念佛。
更無别緣。
以衆生煩惱深重。
妄想甚多。
皆生死根。
然非多多之佛。
不能度多多之人。
今聞汝東居士。
刻接引彌陀佛像一尊。
通身
豈非增益癡愛耶。
答曰。
非增益之。
實欲離之耳。
以衆生不信自心是佛。
故颠倒迷途。
溺于愛河。
佛以廣大慈悲而拔濟之。
不能頓出。
特設方便以引攝之。
即其所愛而誘進之。
所謂以楔出楔。
以毒攻毒。
故雲。
先以欲鈎牽。
後令入佛智。
則世間之愛。
可潛消而默化矣。
衆生始以不信自心之惑。
如貪财者。
而夢金寶。
生大歡喜。
緻大欲樂。
且金寶欲樂。
豈自外至耶。
衆生處此夢宅。
種種希求。
佛以如夢幻法門。
而調治之。
癡愛重。
則信佛愈極。
信至極。
則自心癡愛。
化而為佛知見矣。
又如置酵于乳。
而成酥酪。
必轉醍醐。
此經是佛以醍醐甘露之藥施衆生。
能服之者。
豈不頓祛百病。
獲長壽哉。
居士劉峤。
刻經以施多人。
正若長者。
于四達通衢以妙藥施人。
但能信受而服之者。
則心病頓瘳而随求必應。
其藥師之号。
豈虛稱哉。
既信自心。
則觀此經。
不屬紙墨文字矣。
白衣陀羅尼經後跋 白衣陀羅尼經。
乃我圓通大士。
從大悲心中實際流出。
故世之善男子女人。
苦于無嗣。
志心持此。
求無不感應如響。
且往往應之者非一。
而不信者亦非一。
又有持而不應者亦非一。
此何以故。
以我大士依本師觀音如來。
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
現三十二應身。
十四無畏功德。
與十方三界六道衆生。
同悲仰故。
法界衆生。
欲求男者。
誕生福德智慧之男。
生者皆白衣重胞。
以示大士不诳衆生之驗也。
雖然。
此男者。
果何自而來耶。
若即大士現身。
而大士不迷。
安得所生之男。
一一如慈悲現身之士。
若非大士現身。
又何以求大士而得生。
此理難窺。
故信之者希。
不知大士。
既與一切衆生。
共一悲仰。
是則大士悲仰之心。
即衆生願求之心也。
其求者。
果如大士之心。
而大士之心。
亦即求者之心。
如鏡交光。
影影互現。
又如谷響。
聲叫聲應。
未有自心而不應自心者。
故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是則所求之男。
實是求者自心所變現。
不如是求。
故不應耳。
所以求而得智慧福德何也。
蓋尋常男女。
純以淫欲之心求之。
故多愚癡。
原非智慧心所生也。
今不以淫欲心求。
而求之于大士。
則是原出智慧。
智慧。
福德之本也。
所生福德智慧之男。
所謂聲和響順。
形直影端。
其理無疑也。
子寅周伯子。
笃信此法。
一日入山。
焚香作禮。
乞書此經。
然我亦從大士耳門而入三昧者。
第恐子寅。
不能作如是觀。
故書寫已。
又從而解說之。
跋姜大隐百城煙水卷 餘嘗讀清涼傳。
至無着入金剛窟。
與文殊茶話間。
見諸大士。
自雲中冉冉而下。
因問此衆龍象。
何自而來。
殊曰。
此吾窟中一萬眷屬。
各于十方世界。
利生緣畢而歸也。
又問世何不知。
殊曰。
或現帝後妃女國太母身。
或現宰官居士黃門長者比丘僧尼。
随類皆入。
化化無窮。
安可以迹較之耶。
今觀 聖慈禦筆。
賜姜常侍百城煙水卷。
及諸大宰官題詠詩。
則不必更疑文殊也。
姜公别号大隐。
為慈甯宮侍中。
其所以荷擔如來。
輔弼聖化。
建立三寶者。
功最居多。
故能獲此密印。
不減髻珠之賞。
公當持此。
以為利生之劵。
他日歸來窟中。
想文殊見之必合符驗也。
佛頂尊勝陀羅尼咒跋 諸佛同證秘密心印。
得成無上菩提。
含之以為三德秘藏。
吐之以為萬行莊嚴。
持之以為利生事業。
誦之以為潔己妙行。
是故一切諸佛因之而成道。
一切菩薩因之而轉邪。
此則凡所謂密咒者。
皆稱尊勝。
而此咒者。
出自毗盧灌頂。
為法身所演。
又尊勝中之尊勝者也。
若書之幡幢。
風之所到。
影之所臨。
觸之者。
皆能離苦得樂。
又況行之持之。
于心含之。
而為心印者耶。
故首楞嚴曰。
若有衆生欲習難除。
但當一心。
誦我佛頂光聚秘密神咒。
淫火頓除。
如湯消冰。
應念化成無上知覺。
噫。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今一持此咒。
則命根頓斷。
生死永離。
又何況彼區區貪嗔癡慢。
不化為無上菩提真種子耶。
行人明寬。
持此有年。
今乞海印老人書寫此卷。
将終身佩帶。
持誦不忘。
老人嘉其志行。
助其堅強。
乃為書之。
又贅之以此。
将以策前程示來學者。
八大人覺經跋 此八大人覺經。
予昔居海上。
時時書示弟子輩持誦。
今來忘矣。
昨達觀師。
偶以元雪庵大師。
擘窠大書刻本。
寄予讀之。
恍然如睹故物。
一向藏之箧笥。
未嘗拈出示人。
茲小金山鏡心上人。
偶持此冊來。
乞書法語。
餘乃躍然。
為書此經一過。
因歎曰。
此足以占感應道交。
時節因緣所會耳。
佛為衆生說法。
唯待機宜。
故曰。
久默斯要。
不務速說。
所以未曾說。
說時未至故。
予初入粵。
未見有僧徒酷嗜佛法者。
偶一日。
過金山上人。
乃持所請諸名公。
共書四十二章經一冊。
請予跋語。
自是缁白弟子。
書四十二章經者數人。
予因為菩提樹下新學沙彌。
講說一周。
得聞此經者。
不啻百什人矣。
其機蓋自上人發也。
此經乃一切世間諸天及人所希聞者。
予生平喜以此經施人。
而獨于此地。
其機不發。
今又因上人而發之。
其事蓋亦奇矣。
何也。
以佛說法。
唯待機而動。
迫不得已而後應。
如洪鐘[竺-二+虞]受。
随扣而響。
是知此段因緣。
非特爾也。
良以一切衆生。
寝此大光明藏。
而沉瞑于長夜之夢。
從來不覺久矣。
非大覺不足以破大夢。
非破大夢。
不足以稱大人。
不唯能覺人者為大人。
而能奮力勇猛自覺者。
亦大人也。
是則能大覺而後為大人。
唯大人而後能有大覺。
以一念之覺。
而破永夜之夢。
豈細事哉。
嗟乎。
予觀大地衆生。
同禀此覺。
無非大人。
第無大人以開覺之耳。
吾佛世尊。
獨稱大人。
其靈山一會。
英傑之士。
與夫拈花之破顔。
少林之面壁。
以至六傳五派千七百人。
皆所稱自覺覺他。
而為有力大人者也。
是皆與人同耳。
嗟乎。
一切衆生。
皆證圓覺。
所以迷悶而不入者。
非覺違拒諸能入者。
要之于此八法。
不能覺悟。
故于生死關頭。
不能掉臂。
由此甘受沉淪。
驅馳苦趣。
伶跰辛苦。
客作賤人。
不能得稱為大人耳。
上人能傑然觸發此機。
豈非千金之子。
流落窮途。
一旦而發思歸之念者耶。
今吾所書此八大人覺經。
實雁足家音。
展之即得故鄉消息。
試時時展之。
勿暫忘歸計。
緻慈尊盻盻于常寂之鄉。
而倚般若之門也。
釋迦觀音志跋 釋氏之學。
以全體大用。
盡法界量為極則。
所謂毗盧遮那海印三昧威神之力。
平等顯現。
是故一切諸佛之始終。
一切菩薩利生之事業。
乃至世谛語言。
資生之業。
無不從此三昧流出。
而有廣大不思議力。
福慧莊嚴。
皆悉具足。
乃見法界之妙。
且一切聖凡。
統不出此。
是知吾祖。
乃三昧中之一人。
所輯釋迦觀音二志。
乃述三昧之境界。
轉為利生之方便。
即述一代時教之法門。
又為三昧中之三昧。
豈可以世谛文字目之哉。
智者觀之。
豈不躍然入此三昧。
嗟予小子。
亦從三昧而興贊歎者也。
讵可以恒情而拟議耶。
題普念佛求生淨土圖 世人曆劫。
久沉生死苦海。
輪回三途。
皆因自心妄想煩惱。
造種種業。
故無出頭之時。
佛說西方淨土一門。
引攝衆生。
出離苦趣。
是為最妙法門。
一生取辦。
楚僧海慧。
單勸十方真實為生死人。
一心念佛。
更無别緣。
以衆生煩惱深重。
妄想甚多。
皆生死根。
然非多多之佛。
不能度多多之人。
今聞汝東居士。
刻接引彌陀佛像一尊。
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