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大業如此。
豈非究竟一大事因緣哉。
禅人親持所書之經。
具陳本願。
請益老人。
故為具述本末因緣如此。
血書梵網經跋 梵網經者。
乃我法王應運。
首創之露布也。
即其所制皆性戒耳。
故三藏之設。
從凡至聖。
所曆諸位。
皆依金剛心而建立之。
此戒即所謂金剛心。
實成佛之大本。
緬惟吾人遭此末法。
去聖時遠。
苟願出生死。
證真常。
非此戒不足以證之。
然此戒非金剛心。
又不足以持之。
蓋一切衆生。
所以久沉生死。
而不能自出者。
良由着我。
以我見重故。
諸業交作。
業作故。
苦即随之。
如影響形聲。
理不可逭。
故修行要門。
無論大小三乘。
皆以破我為本。
我空而業無所系。
然破我之具。
非金剛心。
斷斷乎難矣。
谛審佛意。
既曰戒。
乃自性清淨心。
又何持犯之有。
第迷之而為幻妄蘊蓋。
情塵所蔽。
不得不揭而祛之。
此戒乃裂見網之利器。
不得不施于最初之創。
而初學菩薩。
即上根利智。
不得不秉此為最初地也。
學人真照。
以夙習般若緣深。
自願出家。
依吾法兄雪浪。
聽習有年。
谒餘于那羅延窟。
餘政悲末法。
務本者希。
乃為諸弟子誦梵網戒。
照聞而有感。
遂哀請授戒。
且發深重大願。
刺舌根血。
書此經。
志畢命受持。
餘深慨焉。
因謂吾本師盧舍那佛。
從初發心。
以至成佛。
精進不退。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
剝皮為紙。
析骨為筆。
刺血為墨。
書寫經典。
積如須彌。
為重法故。
不惜身命。
子苟知生死難出。
愛根難斷。
佛果難期。
依佛所行。
如佛所願。
又何患不成佛。
從此以往。
生生世世。
以此身血。
書寫此經。
當布滿大千。
又不止如須彌之高廣。
即見聞随喜發心修學者。
當如菽粟。
遍十方刹土。
又何止此一會一人一衆而已耶。
子宜勉旃。
特書此以證子之願。
仍願此經。
至盡未來際。
當處處現身如多寶也。
子其志之。
重刻華嚴經題辭 毗盧老人。
于一微塵裡。
冷坐不禁。
于青天白日。
忽爾盹睡。
堕入緣生妄想夢中。
引起曆劫情塵。
種種幻網境界。
盡無盡大光明藏。
重重交羅。
如天地簾珠。
互遞影像。
炳然曆别。
且自生大奇特想。
亦乃驚怪。
普告十方一切天人。
極十虛為口門。
以大地為長舌。
說夢中事。
使諸聞者瞠目相視。
有眼者盲。
有耳者聾。
其登地大士。
自負親為當家長子。
親履其中。
尋無一物。
了不可得。
轉展告之傍人。
但雲如空中鳥迹耳。
禅人乃又願于一毫端頭。
欲令人頓入此中。
蓋亦難矣。
雖然大地衆生。
無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塵也。
隻須大智慧人。
冷眼生華。
妄想恁麼。
如是如是。
種種奇特莊嚴。
且在一切衆生日用妄想網中。
種種光明。
時時頓現。
各各日用而不自知。
所以不知者。
但夢未破耳。
今于路傍草莽間。
猛地一人[跳-兆+孛]跳。
攘臂大呼。
頓使十方世界。
六種震動。
同時各各相謂歎曰。
奇哉奇哉。
不知此中果有如斯大希有事。
遂剖而出之。
大家攜手。
通同遊戲。
自在無礙。
無所希求。
竟亦不知誰之力也。
知恩者。
當自重之。
菩提心願文跋 一切聖凡。
皆本自住金剛心地。
具足如來不思議智。
但以習氣熏發轉變之力。
而得成熟。
故一切衆生。
各各八識田中。
具十法界種子。
特随緣熏發。
故先後遲速不同耳。
華嚴經雲。
菩薩有十種習氣。
見佛習氣。
于清淨世界受生習氣。
行習氣。
願習氣。
波羅蜜習氣。
思惟平等法習氣。
種種境界差别習氣。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
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
得如來大智慧習氣非習氣智。
故知染淨二業。
升沉兩門。
皆從熏習而生。
不是無因而得。
是知從上佛祖善知識教人。
原無實法與人。
亦無法可傳可授。
但凡有親近者。
獨觀其染淨習氣之厚薄。
因其病而調伏之。
惟執勞辛苦三二十年。
耳提面命。
朝夕參承。
乃至困辱萬端。
逆順千狀。
種種施設。
無非以大般若光明。
熏蒸無明業習。
令其轉染成淨。
使其自知本有耳。
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
内自熏發。
日增月盛。
一旦如大火聚。
則向之煩惱業習。
燎之如紅爐片雪。
如此則日用頭頭。
遇境逢緣。
皆大智用。
是所謂轉染污業習。
而為般若智習矣。
若轉之淨盡。
徹底窮源。
與十方佛祖轉處無别。
則但印可之曰如是如是。
惟此而已。
豈此外更有别法耶。
由是觀之。
則從上三賢十聖。
皆能轉之而未盡者。
故從般若所發十種習氣。
為金剛種子。
以之劫劫生生。
熏變無明。
不淨不休。
終竟透皮而出。
此所以毗盧世尊重願行也。
德宗始發迹于蒲。
從法親妙峰師。
因得事老人于清涼。
以至海上。
将二十餘年矣。
所曆辛苦。
不可殚述。
為法懇誠之心。
未嘗一念稍間。
老人唯以不思議智炬照之而已。
竟未一啟齒向上事也。
待其自信自肯。
方不自負己靈耳。
渠以本願。
請老人為敷揚者有年。
老人未之首肯。
甲午冬日。
從老人于京之大慈壽寺。
雪夜請益。
哀泣自叙其志願雲雲。
老人為信筆書此。
明年春二月。
老人即以弘法因緣。
緻 聖天子怒。
逮及于渠。
實出九死。
餘戍雷陽。
宗複自蒲萬裡。
問老人于瘴海間。
相值五羊。
乃出此卷。
老人展之。
則見其光明奪目也。
遂贅之以此。
普賢行願品題辭 毗盧遮那如來。
居華藏界。
菩提場中。
為地上菩薩。
說華嚴經。
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即龍勝大士。
盡出世間智。
不能數其品目。
而此品者。
略本之略本也。
惟我盧舍那如來。
曠劫所修廣大因行。
所感華藏世界。
殊勝莊嚴。
其因地本行。
不出普賢十種大願。
而此願者。
乃稱法界心。
極法界量。
包攝無遺。
故曰願王。
然修行之要。
成佛之速。
無越乎此。
所謂一念消滅無量惡業。
一念成就無量善根者。
譬若金轉輪王。
夢入阿鼻地獄。
受大劇苦。
無可哀救。
怕怖慞惶。
奔馳狂呼。
欲逃而不得。
一旦叱咤。
極力猛醒。
向之苦事。
求之而不得。
現成受用。
種種本自具足。
此所謂夢幻法門。
以智而入。
唯在自心。
不假外求。
故曰心淨則佛土淨。
門人鄭擴發菩提心。
歸依淨土。
餘教之以專誦此品。
一旦生死夢破。
何患不睹華藏現成受用乎。
題安樂行品後 予少讀四教儀。
見天台大師。
判五種法師。
為觀行位。
竊有疑焉。
既見法門之有以持經為行者。
動則誦法華經百千部。
及察其律身持心。
多未能與經淴合。
是知持經之難矣。
及予述法華通議。
至佛贊法師之功德。
有供養者。
其福過于供佛。
有毀謗者。
其罪重于謗佛。
此我世尊金口誠言。
及見持經之法師。
現在父母所生肉身。
即得六根清淨。
按六根清淨。
當在七信菩薩不退者。
以永不退堕生死也。
何持經之功一至此邪。
是知持者。
不在紙墨文字。
而在離言妙契佛心。
佛之慧命。
由是相續而不斷者。
宜其功德殊勝然矣。
某人受持此經。
于安樂行中。
有所契入。
故專持之。
此乃世尊教諸末法。
持經弟子第一妙行。
即如來之家法也。
從是而入法華三昧。
悟佛知見。
固無難矣。
題刻藥師經後 經以藥師名者。
蓋依本佛而稱也。
至聖無名。
以德彰名。
然佛為三界醫王。
善治一切衆生心病。
故稱醫師。
是則一大藏教。
乃對症之妙藥。
而衆生之病。
以癡愛為根。
病根不除。
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
讵可得乎。
問曰。
經雲求官位。
得官位。
求男女。
得男女。
求長壽。
得長壽。
求安樂。
得安樂。
皆衆生之癡愛也。
佛意本欲衆生離之。
今
豈非究竟一大事因緣哉。
禅人親持所書之經。
具陳本願。
請益老人。
故為具述本末因緣如此。
血書梵網經跋 梵網經者。
乃我法王應運。
首創之露布也。
即其所制皆性戒耳。
故三藏之設。
從凡至聖。
所曆諸位。
皆依金剛心而建立之。
此戒即所謂金剛心。
實成佛之大本。
緬惟吾人遭此末法。
去聖時遠。
苟願出生死。
證真常。
非此戒不足以證之。
然此戒非金剛心。
又不足以持之。
蓋一切衆生。
所以久沉生死。
而不能自出者。
良由着我。
以我見重故。
諸業交作。
業作故。
苦即随之。
如影響形聲。
理不可逭。
故修行要門。
無論大小三乘。
皆以破我為本。
我空而業無所系。
然破我之具。
非金剛心。
斷斷乎難矣。
谛審佛意。
既曰戒。
乃自性清淨心。
又何持犯之有。
第迷之而為幻妄蘊蓋。
情塵所蔽。
不得不揭而祛之。
此戒乃裂見網之利器。
不得不施于最初之創。
而初學菩薩。
即上根利智。
不得不秉此為最初地也。
學人真照。
以夙習般若緣深。
自願出家。
依吾法兄雪浪。
聽習有年。
谒餘于那羅延窟。
餘政悲末法。
務本者希。
乃為諸弟子誦梵網戒。
照聞而有感。
遂哀請授戒。
且發深重大願。
刺舌根血。
書此經。
志畢命受持。
餘深慨焉。
因謂吾本師盧舍那佛。
從初發心。
以至成佛。
精進不退。
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
剝皮為紙。
析骨為筆。
刺血為墨。
書寫經典。
積如須彌。
為重法故。
不惜身命。
子苟知生死難出。
愛根難斷。
佛果難期。
依佛所行。
如佛所願。
又何患不成佛。
從此以往。
生生世世。
以此身血。
書寫此經。
當布滿大千。
又不止如須彌之高廣。
即見聞随喜發心修學者。
當如菽粟。
遍十方刹土。
又何止此一會一人一衆而已耶。
子宜勉旃。
特書此以證子之願。
仍願此經。
至盡未來際。
當處處現身如多寶也。
子其志之。
重刻華嚴經題辭 毗盧老人。
于一微塵裡。
冷坐不禁。
于青天白日。
忽爾盹睡。
堕入緣生妄想夢中。
引起曆劫情塵。
種種幻網境界。
盡無盡大光明藏。
重重交羅。
如天地簾珠。
互遞影像。
炳然曆别。
且自生大奇特想。
亦乃驚怪。
普告十方一切天人。
極十虛為口門。
以大地為長舌。
說夢中事。
使諸聞者瞠目相視。
有眼者盲。
有耳者聾。
其登地大士。
自負親為當家長子。
親履其中。
尋無一物。
了不可得。
轉展告之傍人。
但雲如空中鳥迹耳。
禅人乃又願于一毫端頭。
欲令人頓入此中。
蓋亦難矣。
雖然大地衆生。
無一人而不沉埋此一塵也。
隻須大智慧人。
冷眼生華。
妄想恁麼。
如是如是。
種種奇特莊嚴。
且在一切衆生日用妄想網中。
種種光明。
時時頓現。
各各日用而不自知。
所以不知者。
但夢未破耳。
今于路傍草莽間。
猛地一人[跳-兆+孛]跳。
攘臂大呼。
頓使十方世界。
六種震動。
同時各各相謂歎曰。
奇哉奇哉。
不知此中果有如斯大希有事。
遂剖而出之。
大家攜手。
通同遊戲。
自在無礙。
無所希求。
竟亦不知誰之力也。
知恩者。
當自重之。
菩提心願文跋 一切聖凡。
皆本自住金剛心地。
具足如來不思議智。
但以習氣熏發轉變之力。
而得成熟。
故一切衆生。
各各八識田中。
具十法界種子。
特随緣熏發。
故先後遲速不同耳。
華嚴經雲。
菩薩有十種習氣。
見佛習氣。
于清淨世界受生習氣。
行習氣。
願習氣。
波羅蜜習氣。
思惟平等法習氣。
種種境界差别習氣。
若諸菩薩安住此法。
則永離一切煩惱習氣。
得如來大智慧習氣非習氣智。
故知染淨二業。
升沉兩門。
皆從熏習而生。
不是無因而得。
是知從上佛祖善知識教人。
原無實法與人。
亦無法可傳可授。
但凡有親近者。
獨觀其染淨習氣之厚薄。
因其病而調伏之。
惟執勞辛苦三二十年。
耳提面命。
朝夕參承。
乃至困辱萬端。
逆順千狀。
種種施設。
無非以大般若光明。
熏蒸無明業習。
令其轉染成淨。
使其自知本有耳。
苟能自知其本有智光。
内自熏發。
日增月盛。
一旦如大火聚。
則向之煩惱業習。
燎之如紅爐片雪。
如此則日用頭頭。
遇境逢緣。
皆大智用。
是所謂轉染污業習。
而為般若智習矣。
若轉之淨盡。
徹底窮源。
與十方佛祖轉處無别。
則但印可之曰如是如是。
惟此而已。
豈此外更有别法耶。
由是觀之。
則從上三賢十聖。
皆能轉之而未盡者。
故從般若所發十種習氣。
為金剛種子。
以之劫劫生生。
熏變無明。
不淨不休。
終竟透皮而出。
此所以毗盧世尊重願行也。
德宗始發迹于蒲。
從法親妙峰師。
因得事老人于清涼。
以至海上。
将二十餘年矣。
所曆辛苦。
不可殚述。
為法懇誠之心。
未嘗一念稍間。
老人唯以不思議智炬照之而已。
竟未一啟齒向上事也。
待其自信自肯。
方不自負己靈耳。
渠以本願。
請老人為敷揚者有年。
老人未之首肯。
甲午冬日。
從老人于京之大慈壽寺。
雪夜請益。
哀泣自叙其志願雲雲。
老人為信筆書此。
明年春二月。
老人即以弘法因緣。
緻 聖天子怒。
逮及于渠。
實出九死。
餘戍雷陽。
宗複自蒲萬裡。
問老人于瘴海間。
相值五羊。
乃出此卷。
老人展之。
則見其光明奪目也。
遂贅之以此。
普賢行願品題辭 毗盧遮那如來。
居華藏界。
菩提場中。
為地上菩薩。
說華嚴經。
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
一四天下微塵數品。
即龍勝大士。
盡出世間智。
不能數其品目。
而此品者。
略本之略本也。
惟我盧舍那如來。
曠劫所修廣大因行。
所感華藏世界。
殊勝莊嚴。
其因地本行。
不出普賢十種大願。
而此願者。
乃稱法界心。
極法界量。
包攝無遺。
故曰願王。
然修行之要。
成佛之速。
無越乎此。
所謂一念消滅無量惡業。
一念成就無量善根者。
譬若金轉輪王。
夢入阿鼻地獄。
受大劇苦。
無可哀救。
怕怖慞惶。
奔馳狂呼。
欲逃而不得。
一旦叱咤。
極力猛醒。
向之苦事。
求之而不得。
現成受用。
種種本自具足。
此所謂夢幻法門。
以智而入。
唯在自心。
不假外求。
故曰心淨則佛土淨。
門人鄭擴發菩提心。
歸依淨土。
餘教之以專誦此品。
一旦生死夢破。
何患不睹華藏現成受用乎。
題安樂行品後 予少讀四教儀。
見天台大師。
判五種法師。
為觀行位。
竊有疑焉。
既見法門之有以持經為行者。
動則誦法華經百千部。
及察其律身持心。
多未能與經淴合。
是知持經之難矣。
及予述法華通議。
至佛贊法師之功德。
有供養者。
其福過于供佛。
有毀謗者。
其罪重于謗佛。
此我世尊金口誠言。
及見持經之法師。
現在父母所生肉身。
即得六根清淨。
按六根清淨。
當在七信菩薩不退者。
以永不退堕生死也。
何持經之功一至此邪。
是知持者。
不在紙墨文字。
而在離言妙契佛心。
佛之慧命。
由是相續而不斷者。
宜其功德殊勝然矣。
某人受持此經。
于安樂行中。
有所契入。
故專持之。
此乃世尊教諸末法。
持經弟子第一妙行。
即如來之家法也。
從是而入法華三昧。
悟佛知見。
固無難矣。
題刻藥師經後 經以藥師名者。
蓋依本佛而稱也。
至聖無名。
以德彰名。
然佛為三界醫王。
善治一切衆生心病。
故稱醫師。
是則一大藏教。
乃對症之妙藥。
而衆生之病。
以癡愛為根。
病根不除。
而欲出生死渡苦海者。
讵可得乎。
問曰。
經雲求官位。
得官位。
求男女。
得男女。
求長壽。
得長壽。
求安樂。
得安樂。
皆衆生之癡愛也。
佛意本欲衆生離之。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