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一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題跋
題瑞之麟禅人刺血書華嚴經後(在圜中作)
雜華。
統法界之經也。
直指毗盧果海。
性德圓融無礙。
廣大自在。
細微莊嚴。
以示衆生日用。
現證平等心地法門。
欲因之以廓塵習。
昭真境不離當處。
頓得無量受用耳。
觀夫佛等。
衆生等。
刹土塵毛染淨等。
劫念往來三際等。
迷悟因果理事等。
法爾如然居然自在。
其所以不等者。
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
究竟有天淵之隔。
所謂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故曰。
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颠倒執着。
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執着。
則自然業智。
當下現前。
如一微塵。
具含大千經卷。
智人明見。
剖而出之。
則利用無窮。
由是觀之。
無論衆生心具。
不具隻在當下眼明不明耳。
豈更有他哉。
是以文殊舉之以為智。
普賢操之以為行。
善财挾之以發心。
彌勒帶之而趣果。
四十二位之各證。
五十三人之全提。
月滿三觀。
星羅十門。
行布圓融。
事理無礙。
以極塵毛涉入。
依正互嚴。
種種言诠。
重重法象。
火聚刀山之解脫。
卧棘牛狗之堅持。
乃至異類潛行。
分身散影。
無非遊刃微塵之利具也。
由具利。
則塵易破。
塵破則經卷出。
經卷出。
則性德彰。
性德彰。
則果海足。
果海足。
則無不足矣。
斯則六千道成于言下。
猶是鈍根。
三喚普賢于目前。
豈為智眼。
信乎聾瞽。
封蔀識情。
衆生日用而不知也。
知則根塵識界。
草芥塵毛。
通為法界真經。
屈伸俯仰。
咳唾掉臂。
總是普賢妙行。
以如是經。
海墨積書而不盡。
以如是行。
日用現前而有餘。
隻在當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
今麟禅人。
用滴血書此經。
是明見而後書之耶。
抑因書而後明見耶。
猶然書之欲見。
而未及見耶。
若明見而後書。
則不待操觚。
全經已具。
如臨寶鏡。
又豈淋漓翰墨。
區區于簡牍文字之間耶。
若因書而後明見。
則現前日用。
妙境全彰。
似懸珠網。
又豈昏沉業識。
茫茫于水月空華之界耶。
若書之欲見。
而未及見則析骨為筆。
剝膚為紙。
刺血為墨。
點染太虛。
揮灑金屑。
豈不重增迷悶。
枉曆辛勤。
一葉落而天下秋回。
管灰飛而大地春起。
是則書與不書。
全經自在。
見與不見。
明昧一如。
悲夫。
夜壑藏舟。
力者負之而不覺。
覺則透出毗盧。
全彰法界。
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間。
物物頭頭。
而與普賢交臂也。
休師有言。
華藏性海。
與我同遊者。
舍子其誰欤。
否則暫閉閣門。
試請回途。
重參曼室大士。
子行矣。
無忘所囑。
題書華嚴法華二經後 毗盧遮那證窮法界。
富有無量功德之藏。
是與一切衆生同有而應得者。
故視一切衆生如一子地。
必欲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
雖衆生茫昧而不覺。
乃設無量方便。
種種調伏。
必使谛信不疑而後已。
譬如長者具有無量富饒。
止有一子。
幼而逃逝。
子雖背父。
而父未嘗一念忘子也。
日月既久。
子以傭賃歸來。
而不識其父。
父既知子。
必降身辱志。
與子同事相親。
而漸通其情實。
直至心相體信。
父子情忘。
然後親為囑書。
全付家業而後死。
方無憾也。
由是而知。
雜華。
乃我如來法界藏中之典記。
法華。
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
入此二種法門。
方為克家之子也。
善男子吳大靜手書二經。
豈非能知本有。
料理如來家業者耶。
由是必有應得之日矣。
刺血書金剛般若經跋 般若出生諸佛。
故為諸佛母。
而為衆生之佛性。
是則般若所流。
源源無盡。
如海水潛流四天下地。
諸佛衆生。
觌體無二。
是知衆生四大根本。
身肉骨血。
皆般若所流。
溯其本源。
一體無二。
居士賀學仁氏。
刺血書寫金剛般若。
以報其親。
如引細流而歸于海。
可謂善于返本而報本者也。
世之言大孝者。
能有過于此者乎。
又。
梵語般若。
唐雲智慧。
此乃一切諸佛衆生之大本也。
迷之為生死。
悟之為涅盤。
諸佛證之為根本智。
衆生背之為無明流。
其實體一而明昧異耳。
故我世尊出世。
特為開示此智。
以法大機小。
不能領荷。
故二十年後方說此經。
業已多方開示。
必欲谛信此智而不疑。
用為成佛根本。
而此經以金剛名者。
以智乃佛之所證金剛心耳。
方将以果地覺為我因心。
故以般若為入大乘初門。
是知特以金剛名經。
非假喻也。
嗟乎。
一切衆生。
迷此本智。
流浪生死。
其來久矣。
觀者但以經義深奧。
文字重複。
為不易入。
殊不知以空為宗。
以頓斷疑根。
直心正念為本。
原無文字可立。
故黃梅以此印心。
我六祖大師。
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便能頓破曆劫疑根。
及見黃梅。
即能道本來無一物。
是乃從此經得入之第一榜樣也。
是則此經為禅宗的訣。
學者概以文字目之。
故知之者希。
惜哉末法。
正眼難逢。
今愈見其難也。
經雲。
若有讀誦受持書寫者。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萬億佛所。
種諸善根。
由此觀之。
即信受書寫。
亦非淺淺因緣也。
曹溪沙彌方覺。
刺血書此卷。
冀終身受持。
焚香作禮。
請予題記。
因感而言曰。
六祖入滅千年。
曹溪道場。
化為狐窟。
即出家兒。
為樵兒牧豎矣。
予來力救其弊。
辛苦十年。
修崇梵宇。
漸次可觀。
而魔僧作孽。
内自破壞。
人且謂佛祖無靈。
即予亦無以自解也。
今見沙彌方覺。
乃能刺血書此經。
則予心渙然冰釋矣。
何也。
以經雲。
若人以七寶莊嚴恒沙佛土。
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
以彼有為功德。
終成敗壞。
不若無為之勝益也。
以此般若。
為成佛真種子故。
佛言。
若使一人發菩提心。
甯可我身受地獄苦。
以其信心難發也。
今覺沙彌一人能以般若為心。
寔予十年辛苦所緻。
又何以修崇有為功德為重。
而以成壞為念乎。
因有感于此。
故并記之。
題三峰禅人血書法華經 衆生迷佛知見。
遠逝五道。
周流惡趣。
其來久矣。
釋尊出世。
特為開示。
使其悟入。
警其歸志。
政若慈父念子。
望其委付家業。
故說此經。
使人速達故鄉耳。
昔有老宿。
系蓮經七軸于梁間。
人或問之。
答曰。
此家書也。
常熟三峰比丘。
刺血書寫此經。
豈特見家書而思歸者邪。
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
此經已有如來全身。
今以血書。
如世之真子辨嫡父。
血滴枯骨。
必見滲入。
是則楮乃法身之枯骨乎。
因贅以偈。
輕抛故國不知年。
一紙家書特特傳。
齧指忽然心痛處。
思歸徹夜不成眠。
題公全禅人血書法華經後 惟我本師和尚。
遠自大通智勝佛時。
為十六王子。
講說此經。
已下一乘成佛之種。
而諸聞者。
迷淪塵點劫來。
流浪生死。
直至今日靈山會上。
方乃悟入。
各為受記。
将來成佛。
是為一代時教究竟之極談。
譬如窮子。
久逝他方。
今始歸來見父。
心相體信。
堪荷家業。
此經大似長者。
委付家業之囑書。
故雲。
凡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是以天台獨重五種法師。
受持讀誦書寫者。
皆為成佛之真種。
以其一悟此心。
從真所流。
則凡有所作。
皆真實行。
殆非妄想攝持者比也。
今公全禅人。
發無上心。
刺血書寫此經。
則使幻妄身血。
滴入法性海中。
等同一味。
莊嚴毗盧法身之果。
而又發願更書華嚴大經。
以為究竟莊嚴。
是猶窮子既得家業之囑書。
則披閱庫藏之典記。
按圖求索。
是則華藏世界。
無盡妙好莊嚴。
皆禅人本有受用之
統法界之經也。
直指毗盧果海。
性德圓融無礙。
廣大自在。
細微莊嚴。
以示衆生日用。
現證平等心地法門。
欲因之以廓塵習。
昭真境不離當處。
頓得無量受用耳。
觀夫佛等。
衆生等。
刹土塵毛染淨等。
劫念往來三際等。
迷悟因果理事等。
法爾如然居然自在。
其所以不等者。
良由吾人自昧于一念之差。
究竟有天淵之隔。
所謂情生智隔。
想變體殊。
故曰。
奇哉奇哉。
一切衆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妄想颠倒執着。
而不證得。
若離妄想執着。
則自然業智。
當下現前。
如一微塵。
具含大千經卷。
智人明見。
剖而出之。
則利用無窮。
由是觀之。
無論衆生心具。
不具隻在當下眼明不明耳。
豈更有他哉。
是以文殊舉之以為智。
普賢操之以為行。
善财挾之以發心。
彌勒帶之而趣果。
四十二位之各證。
五十三人之全提。
月滿三觀。
星羅十門。
行布圓融。
事理無礙。
以極塵毛涉入。
依正互嚴。
種種言诠。
重重法象。
火聚刀山之解脫。
卧棘牛狗之堅持。
乃至異類潛行。
分身散影。
無非遊刃微塵之利具也。
由具利。
則塵易破。
塵破則經卷出。
經卷出。
則性德彰。
性德彰。
則果海足。
果海足。
則無不足矣。
斯則六千道成于言下。
猶是鈍根。
三喚普賢于目前。
豈為智眼。
信乎聾瞽。
封蔀識情。
衆生日用而不知也。
知則根塵識界。
草芥塵毛。
通為法界真經。
屈伸俯仰。
咳唾掉臂。
總是普賢妙行。
以如是經。
海墨積書而不盡。
以如是行。
日用現前而有餘。
隻在當人一念回光返照之力耳。
今麟禅人。
用滴血書此經。
是明見而後書之耶。
抑因書而後明見耶。
猶然書之欲見。
而未及見耶。
若明見而後書。
則不待操觚。
全經已具。
如臨寶鏡。
又豈淋漓翰墨。
區區于簡牍文字之間耶。
若因書而後明見。
則現前日用。
妙境全彰。
似懸珠網。
又豈昏沉業識。
茫茫于水月空華之界耶。
若書之欲見。
而未及見則析骨為筆。
剝膚為紙。
刺血為墨。
點染太虛。
揮灑金屑。
豈不重增迷悶。
枉曆辛勤。
一葉落而天下秋回。
管灰飛而大地春起。
是則書與不書。
全經自在。
見與不見。
明昧一如。
悲夫。
夜壑藏舟。
力者負之而不覺。
覺則透出毗盧。
全彰法界。
昭昭然毫端眉睫之間。
物物頭頭。
而與普賢交臂也。
休師有言。
華藏性海。
與我同遊者。
舍子其誰欤。
否則暫閉閣門。
試請回途。
重參曼室大士。
子行矣。
無忘所囑。
題書華嚴法華二經後 毗盧遮那證窮法界。
富有無量功德之藏。
是與一切衆生同有而應得者。
故視一切衆生如一子地。
必欲全付自得所有而始快。
雖衆生茫昧而不覺。
乃設無量方便。
種種調伏。
必使谛信不疑而後已。
譬如長者具有無量富饒。
止有一子。
幼而逃逝。
子雖背父。
而父未嘗一念忘子也。
日月既久。
子以傭賃歸來。
而不識其父。
父既知子。
必降身辱志。
與子同事相親。
而漸通其情實。
直至心相體信。
父子情忘。
然後親為囑書。
全付家業而後死。
方無憾也。
由是而知。
雜華。
乃我如來法界藏中之典記。
法華。
如長者委付家業之囑書。
入此二種法門。
方為克家之子也。
善男子吳大靜手書二經。
豈非能知本有。
料理如來家業者耶。
由是必有應得之日矣。
刺血書金剛般若經跋 般若出生諸佛。
故為諸佛母。
而為衆生之佛性。
是則般若所流。
源源無盡。
如海水潛流四天下地。
諸佛衆生。
觌體無二。
是知衆生四大根本。
身肉骨血。
皆般若所流。
溯其本源。
一體無二。
居士賀學仁氏。
刺血書寫金剛般若。
以報其親。
如引細流而歸于海。
可謂善于返本而報本者也。
世之言大孝者。
能有過于此者乎。
又。
梵語般若。
唐雲智慧。
此乃一切諸佛衆生之大本也。
迷之為生死。
悟之為涅盤。
諸佛證之為根本智。
衆生背之為無明流。
其實體一而明昧異耳。
故我世尊出世。
特為開示此智。
以法大機小。
不能領荷。
故二十年後方說此經。
業已多方開示。
必欲谛信此智而不疑。
用為成佛根本。
而此經以金剛名者。
以智乃佛之所證金剛心耳。
方将以果地覺為我因心。
故以般若為入大乘初門。
是知特以金剛名經。
非假喻也。
嗟乎。
一切衆生。
迷此本智。
流浪生死。
其來久矣。
觀者但以經義深奧。
文字重複。
為不易入。
殊不知以空為宗。
以頓斷疑根。
直心正念為本。
原無文字可立。
故黃梅以此印心。
我六祖大師。
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便能頓破曆劫疑根。
及見黃梅。
即能道本來無一物。
是乃從此經得入之第一榜樣也。
是則此經為禅宗的訣。
學者概以文字目之。
故知之者希。
惜哉末法。
正眼難逢。
今愈見其難也。
經雲。
若有讀誦受持書寫者。
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
已于無量萬億佛所。
種諸善根。
由此觀之。
即信受書寫。
亦非淺淺因緣也。
曹溪沙彌方覺。
刺血書此卷。
冀終身受持。
焚香作禮。
請予題記。
因感而言曰。
六祖入滅千年。
曹溪道場。
化為狐窟。
即出家兒。
為樵兒牧豎矣。
予來力救其弊。
辛苦十年。
修崇梵宇。
漸次可觀。
而魔僧作孽。
内自破壞。
人且謂佛祖無靈。
即予亦無以自解也。
今見沙彌方覺。
乃能刺血書此經。
則予心渙然冰釋矣。
何也。
以經雲。
若人以七寶莊嚴恒沙佛土。
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
以彼有為功德。
終成敗壞。
不若無為之勝益也。
以此般若。
為成佛真種子故。
佛言。
若使一人發菩提心。
甯可我身受地獄苦。
以其信心難發也。
今覺沙彌一人能以般若為心。
寔予十年辛苦所緻。
又何以修崇有為功德為重。
而以成壞為念乎。
因有感于此。
故并記之。
題三峰禅人血書法華經 衆生迷佛知見。
遠逝五道。
周流惡趣。
其來久矣。
釋尊出世。
特為開示。
使其悟入。
警其歸志。
政若慈父念子。
望其委付家業。
故說此經。
使人速達故鄉耳。
昔有老宿。
系蓮經七軸于梁間。
人或問之。
答曰。
此家書也。
常熟三峰比丘。
刺血書寫此經。
豈特見家書而思歸者邪。
良以幻化空身即法身。
此經已有如來全身。
今以血書。
如世之真子辨嫡父。
血滴枯骨。
必見滲入。
是則楮乃法身之枯骨乎。
因贅以偈。
輕抛故國不知年。
一紙家書特特傳。
齧指忽然心痛處。
思歸徹夜不成眠。
題公全禅人血書法華經後 惟我本師和尚。
遠自大通智勝佛時。
為十六王子。
講說此經。
已下一乘成佛之種。
而諸聞者。
迷淪塵點劫來。
流浪生死。
直至今日靈山會上。
方乃悟入。
各為受記。
将來成佛。
是為一代時教究竟之極談。
譬如窮子。
久逝他方。
今始歸來見父。
心相體信。
堪荷家業。
此經大似長者。
委付家業之囑書。
故雲。
凡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是以天台獨重五種法師。
受持讀誦書寫者。
皆為成佛之真種。
以其一悟此心。
從真所流。
則凡有所作。
皆真實行。
殆非妄想攝持者比也。
今公全禅人。
發無上心。
刺血書寫此經。
則使幻妄身血。
滴入法性海中。
等同一味。
莊嚴毗盧法身之果。
而又發願更書華嚴大經。
以為究竟莊嚴。
是猶窮子既得家業之囑書。
則披閱庫藏之典記。
按圖求索。
是則華藏世界。
無盡妙好莊嚴。
皆禅人本有受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