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傳
南京僧錄司左覺義兼大報恩寺住持高祖西林翁大和尚傳
祖翁諱永甯。
别号西林。
六合縣郭氏子。
幼出家。
禮報恩無瑕玉公為師。
翁生性耿介持重。
言動不妄。
少即為衆所推。
年二十。
即持金剛經。
至老不辍。
武宗駕幸南都。
駐跸本寺。
大宗伯慮僧無可承旨者。
遴選皆不稱。
先是翁與僧名惠遠者。
号東林。
相與莫逆。
兩人狀貌魁偉。
喬白岩為大司馬。
久與翁善。
遂舉兩人。
宗伯大喜。
即以遠為僧錄右覺義。
以翁為本寺提點。
及 上駕駐寺。
明日登大殿禮佛畢。
百官朝罷。
上谕作誦經佛事。
命呈疏草。
宗伯議須翰林。
祖翁曰。
佛疏别有體制。
須僧家當行可耳。
即舉遠公。
具疏草呈。
上覽之喜曰。
朕家有此僧耶。
宗伯即以僧錄印。
付遠掌。
便行事也。
上至塔殿。
見地下一孔。
問執殿役僧曰。
此何物。
應曰金井。
上不怿。
祖翁跪奏曰。
此氣眼。
上曰。
何用。
祖翁曰。
有佛舍利藏于塔下。
留此以通氣耳。
上意解。
做道場七日。
其主壇場法事。
皆遠公。
其承 旨内外一切事宜。
皆祖翁。
至 上駕行。
竟無一缺。
繇是宗伯甚重之。
嘉靖十年。
衆舉為本寺住持。
綜理山門事。
二十年。
升僧錄右覺義。
又五年。
升左覺義。
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
翁雖居官秩。
切以法門為憂。
每見僧徒見輕于士林。
歎曰。
為僧不學。
故取辱名教。
玷污法門耳。
初請先師雲谷和尚。
住三藏殿。
教諸習禅者。
于是始知有禅宗。
數年先師去隐栖霞。
适守愚先師南來。
五台陸公為祠部主政。
謂祖翁曰。
頃見高僧守愚法師。
講演甚明。
當請至寺。
教習僧徒。
翁即禮請先師。
居三藏殿。
設常住供贍。
選僧數十衆。
日親領往聽講。
從此始知向佛法。
雲谷先師居栖霞。
陸公遊攝山。
見而雅重之。
即欲重興。
請師為住持。
師堅辭不可。
乃屬祖翁舉嵩山善公為栖霞住持。
由是重興道場。
複寺業。
開法社。
為接待叢林。
自是禅道佛法乃大行。
方知有十方接待。
皆吾祖翁力興起也。
先是僧多習俗。
不能對士君子一語。
翁居常謂僧徒。
以禅教為本業。
然欲通文義。
識忠孝大節。
須先從儒入。
乃延儒師。
教某等十餘人。
讀五經四書子史。
某所以粗知讀書文義。
及披剃。
即知聽講習禅。
即雪浪中興一代教法。
皆翁慈心攝持教養之力也。
翁掌僧錄印二十五年。
諸山一體奉法惟謹。
山門事務。
一草一葉。
不敢輕棄。
視常住如眼睛。
故山門興而法運昌也。
每率衆僧上殿祝延 聖壽。
見僧有懶堕不至者。
翁切責之曰。
此殿乃天宮淨土。
爾等懶慢如此。
他日求一瞻禮。
不可得也。
翁于嘉靖四十三年臘月除日。
集諸子孫。
叙生平行履。
因屬後事。
乃撫某背囑之曰。
吾年八十有三。
當行矣。
門庭多故。
一日無老人。
則支持甚難。
此兒雖年少。
饒有識量。
我身後。
汝等一門大小。
凡有事。
當立我像前。
聽此兒主張。
庶幾可保無虞耳。
少祖艮山厚公以下。
皆唯唯受命。
明年正月七日。
翁具袈裟巡寮。
遍謝合寺耆舊。
十日持僧錄印。
谒禮部大宗伯。
請以老辭。
大宗伯慰留不允。
翁歸即封其印。
明日示微疾。
請醫進藥。
翁曰。
吾已矣。
竟不藥。
某侍翁病中。
聞誦金剛經不絕。
至十五中夜。
令舉衆大小圍繞念佛。
某扶翁坐懷中。
寂然而逝。
十四年正月十六日也。
翁素無蓄積。
簡箧不滿三十金。
喪禮葬送。
約費三百餘金。
皆借貸。
既葬。
合房舉無所措。
少祖憂之。
乃集大小于祖翁像前。
議無所出。
于是某立主張。
将翁所遺衣缽什物。
凡可值者計之。
盡估以償貸者。
傥不足。
當以田變價。
盡償之。
苟無負累。
則衣食易為耳。
衆如議。
乃設齋。
盡集諸貸主。
各執券。
照子母分給。
所負貸券。
一夕盡焚。
于是率保其房門。
子孫不散。
少祖始稱翁為知人。
是年二月方丈毀。
明年二月十五日。
大殿災。
奉 旨以本寺官住頭首執事。
下法司者十五人。
以本寺為朝廷家佛堂。
凡物皆出 内帑。
事幹重典。
法當論死。
合寺僧懼。
盡逃去。
某獨身往法司。
看管鹽菜饘粥。
荷擔往來。
于中多方調護。
設法解救。
竟末減坐。
罰囚糧。
于是合寺安堵。
皆感誦翁為知人。
翁生于成化癸卯。
世壽八十有三。
今西林庵。
乃存日所修退居也。
全身葬于智安寺。
某年十二。
蒙翁度脫出家。
乃命以梅齋俊公為師。
教習經書。
十九披剃。
侍翁十年。
行事微細。
多不能記憶。
但見逐日侵晨持誦。
回向西方。
未嘗少廢。
每随行履。
見其端莊挺特。
足不挽衣。
鐵面威嚴。
未見輕一啟齒笑容。
奉雲谷守愚二先師。
如對大賓。
至敬盡禮。
即諸山尋常僧來谒。
不整衣冠不見。
其撫某等讀書。
如慈母之嬰兒也。
懷感祖恩。
五十餘年。
向在東海記翁行實甚詳。
因被難失草。
今老矣。
忘者十九。
切念後之子孫。
不知先人所自。
記其大略。
以诏後裔。
庶先德典刑。
世世如在也。
贊曰。
天道循環。
與時升降。
而法道亦然。
故道将興也。
必應真乘時以啟之。
非偶然也。
觀江南佛法草昧。
如舍利未湧出時。
今則法雨充滿。
洋洋佛國之風。
孰緻之耶。
吾翁雖非任道。
而道實因之。
讵非功侔作者耶。
雲谷先大師傳 師諱法會。
别号雲谷。
嘉善胥山懷氏子。
生于弘治庚申。
幼志出世。
投邑大雲寺某公為師。
初習瑜伽。
師每思曰。
出家以生死大事為切。
何以碌碌衣食計為。
年十九。
即決志操方。
尋登壇受具。
聞天台小止觀法門。
專精修習。
法舟濟禅師。
續徑山之道。
掩關于郡之天甯。
師往參扣。
呈其所修。
舟曰。
止觀之要。
不依身心氣息。
内外脫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
豈西來的意耶。
學道必以悟心為主。
師悲仰請益。
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
直令重下疑情。
師依教日夜參究。
寝食俱廢。
一日受食。
食盡亦不自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夢覺。
複請益舟。
乃蒙印可。
閱宗鏡錄。
大悟唯心之旨。
從此一切經教。
及諸祖公案。
了然如睹家中故物。
于是韬晦叢林。
陸沉賤役。
一日閱镡津集。
見明教大師護法深心。
初禮觀音大士。
日夜稱名十萬聲。
師願效其行。
遂頂戴觀音大士像。
通宵不寐。
禮拜經行。
終身不懈。
時江南佛法禅道。
絕然無聞。
師初至金陵。
寓天界毗盧閣下行道。
見者稱異。
魏國先王聞之。
乃請于西園叢桂庵供養。
師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無何。
予先太師祖西林翁。
掌僧錄。
兼報恩住持。
往谒師。
即請住本寺之三藏殿。
師危坐一龛。
絕無将迎。
足不越阃者三年。
人無知者。
偶有權貴人遊至。
見師端坐。
以為無禮。
謾辱之。
師拽杖之攝山栖霞。
栖霞乃梁朝開山。
武帝鑿千佛嶺。
累朝賜供贍田地。
道場荒廢。
殿堂為虎狼巢。
師愛其幽深。
遂誅茅于千佛嶺下。
影不出山。
時有盜侵師。
竊去所有。
夜行至天明。
尚不離庵。
人獲之。
送至師。
師食以飲食。
盡與所有持去。
由是聞者感化。
太宰五台陸公。
初仕為祠部主政。
訪古道場。
偶遊栖霞。
見師氣宇不凡。
雅重之。
信宿山中。
欲重興其寺。
請師為住持。
師堅辭。
舉嵩山善公以應命。
善公盡複寺故業。
斥豪民占據第宅。
為方丈。
建禅堂。
開講席。
納四來。
江南叢林肇于此。
師之力也。
道場既開。
往來者衆。
師乃移居于山之最深處。
曰天開岩。
吊影如初。
一時宰官居士。
因陸公開導。
多知有禅道。
聞師之風。
往往造谒。
凡參請者。
一見。
師即問曰。
日用事如何。
不論貴賤僧俗。
入室必擲蒲團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觀自己本來面目。
甚至終日竟夜無一語。
臨别必叮咛曰。
無空過日。
再見。
必問别後用心功夫。
難易若何。
故荒唐者。
茫無以應。
以慈愈切而嚴益重。
雖無門庭設施。
見者望崖不寒而栗。
然師一以等心相攝。
從來接人軟語低聲。
一味平懷。
未常有辭色。
士大夫歸依者日益衆。
即不能入山。
有請見者。
師以化導為心。
亦就見。
歲一往來城中。
必主于回光寺。
每至則在家二衆。
歸之如繞華座。
師一視如幻化人。
曾無一念分别心。
故親近者。
如嬰兒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主于普德。
臞鶴悅公實禀其教。
先太師翁。
每延入丈室。
動經旬月。
予童子時。
即親近執侍。
辱師器之。
訓誨不倦。
予年十九。
有不欲出家意。
師知之問曰。
汝何背初心
别号西林。
六合縣郭氏子。
幼出家。
禮報恩無瑕玉公為師。
翁生性耿介持重。
言動不妄。
少即為衆所推。
年二十。
即持金剛經。
至老不辍。
武宗駕幸南都。
駐跸本寺。
大宗伯慮僧無可承旨者。
遴選皆不稱。
先是翁與僧名惠遠者。
号東林。
相與莫逆。
兩人狀貌魁偉。
喬白岩為大司馬。
久與翁善。
遂舉兩人。
宗伯大喜。
即以遠為僧錄右覺義。
以翁為本寺提點。
及 上駕駐寺。
明日登大殿禮佛畢。
百官朝罷。
上谕作誦經佛事。
命呈疏草。
宗伯議須翰林。
祖翁曰。
佛疏别有體制。
須僧家當行可耳。
即舉遠公。
具疏草呈。
上覽之喜曰。
朕家有此僧耶。
宗伯即以僧錄印。
付遠掌。
便行事也。
上至塔殿。
見地下一孔。
問執殿役僧曰。
此何物。
應曰金井。
上不怿。
祖翁跪奏曰。
此氣眼。
上曰。
何用。
祖翁曰。
有佛舍利藏于塔下。
留此以通氣耳。
上意解。
做道場七日。
其主壇場法事。
皆遠公。
其承 旨内外一切事宜。
皆祖翁。
至 上駕行。
竟無一缺。
繇是宗伯甚重之。
嘉靖十年。
衆舉為本寺住持。
綜理山門事。
二十年。
升僧錄右覺義。
又五年。
升左覺義。
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
翁雖居官秩。
切以法門為憂。
每見僧徒見輕于士林。
歎曰。
為僧不學。
故取辱名教。
玷污法門耳。
初請先師雲谷和尚。
住三藏殿。
教諸習禅者。
于是始知有禅宗。
數年先師去隐栖霞。
适守愚先師南來。
五台陸公為祠部主政。
謂祖翁曰。
頃見高僧守愚法師。
講演甚明。
當請至寺。
教習僧徒。
翁即禮請先師。
居三藏殿。
設常住供贍。
選僧數十衆。
日親領往聽講。
從此始知向佛法。
雲谷先師居栖霞。
陸公遊攝山。
見而雅重之。
即欲重興。
請師為住持。
師堅辭不可。
乃屬祖翁舉嵩山善公為栖霞住持。
由是重興道場。
複寺業。
開法社。
為接待叢林。
自是禅道佛法乃大行。
方知有十方接待。
皆吾祖翁力興起也。
先是僧多習俗。
不能對士君子一語。
翁居常謂僧徒。
以禅教為本業。
然欲通文義。
識忠孝大節。
須先從儒入。
乃延儒師。
教某等十餘人。
讀五經四書子史。
某所以粗知讀書文義。
及披剃。
即知聽講習禅。
即雪浪中興一代教法。
皆翁慈心攝持教養之力也。
翁掌僧錄印二十五年。
諸山一體奉法惟謹。
山門事務。
一草一葉。
不敢輕棄。
視常住如眼睛。
故山門興而法運昌也。
每率衆僧上殿祝延 聖壽。
見僧有懶堕不至者。
翁切責之曰。
此殿乃天宮淨土。
爾等懶慢如此。
他日求一瞻禮。
不可得也。
翁于嘉靖四十三年臘月除日。
集諸子孫。
叙生平行履。
因屬後事。
乃撫某背囑之曰。
吾年八十有三。
當行矣。
門庭多故。
一日無老人。
則支持甚難。
此兒雖年少。
饒有識量。
我身後。
汝等一門大小。
凡有事。
當立我像前。
聽此兒主張。
庶幾可保無虞耳。
少祖艮山厚公以下。
皆唯唯受命。
明年正月七日。
翁具袈裟巡寮。
遍謝合寺耆舊。
十日持僧錄印。
谒禮部大宗伯。
請以老辭。
大宗伯慰留不允。
翁歸即封其印。
明日示微疾。
請醫進藥。
翁曰。
吾已矣。
竟不藥。
某侍翁病中。
聞誦金剛經不絕。
至十五中夜。
令舉衆大小圍繞念佛。
某扶翁坐懷中。
寂然而逝。
十四年正月十六日也。
翁素無蓄積。
簡箧不滿三十金。
喪禮葬送。
約費三百餘金。
皆借貸。
既葬。
合房舉無所措。
少祖憂之。
乃集大小于祖翁像前。
議無所出。
于是某立主張。
将翁所遺衣缽什物。
凡可值者計之。
盡估以償貸者。
傥不足。
當以田變價。
盡償之。
苟無負累。
則衣食易為耳。
衆如議。
乃設齋。
盡集諸貸主。
各執券。
照子母分給。
所負貸券。
一夕盡焚。
于是率保其房門。
子孫不散。
少祖始稱翁為知人。
是年二月方丈毀。
明年二月十五日。
大殿災。
奉 旨以本寺官住頭首執事。
下法司者十五人。
以本寺為朝廷家佛堂。
凡物皆出 内帑。
事幹重典。
法當論死。
合寺僧懼。
盡逃去。
某獨身往法司。
看管鹽菜饘粥。
荷擔往來。
于中多方調護。
設法解救。
竟末減坐。
罰囚糧。
于是合寺安堵。
皆感誦翁為知人。
翁生于成化癸卯。
世壽八十有三。
今西林庵。
乃存日所修退居也。
全身葬于智安寺。
某年十二。
蒙翁度脫出家。
乃命以梅齋俊公為師。
教習經書。
十九披剃。
侍翁十年。
行事微細。
多不能記憶。
但見逐日侵晨持誦。
回向西方。
未嘗少廢。
每随行履。
見其端莊挺特。
足不挽衣。
鐵面威嚴。
未見輕一啟齒笑容。
奉雲谷守愚二先師。
如對大賓。
至敬盡禮。
即諸山尋常僧來谒。
不整衣冠不見。
其撫某等讀書。
如慈母之嬰兒也。
懷感祖恩。
五十餘年。
向在東海記翁行實甚詳。
因被難失草。
今老矣。
忘者十九。
切念後之子孫。
不知先人所自。
記其大略。
以诏後裔。
庶先德典刑。
世世如在也。
贊曰。
天道循環。
與時升降。
而法道亦然。
故道将興也。
必應真乘時以啟之。
非偶然也。
觀江南佛法草昧。
如舍利未湧出時。
今則法雨充滿。
洋洋佛國之風。
孰緻之耶。
吾翁雖非任道。
而道實因之。
讵非功侔作者耶。
雲谷先大師傳 師諱法會。
别号雲谷。
嘉善胥山懷氏子。
生于弘治庚申。
幼志出世。
投邑大雲寺某公為師。
初習瑜伽。
師每思曰。
出家以生死大事為切。
何以碌碌衣食計為。
年十九。
即決志操方。
尋登壇受具。
聞天台小止觀法門。
專精修習。
法舟濟禅師。
續徑山之道。
掩關于郡之天甯。
師往參扣。
呈其所修。
舟曰。
止觀之要。
不依身心氣息。
内外脫然。
子之所修。
流于下乘。
豈西來的意耶。
學道必以悟心為主。
師悲仰請益。
舟授以念佛審實話頭。
直令重下疑情。
師依教日夜參究。
寝食俱廢。
一日受食。
食盡亦不自知。
碗忽堕地。
猛然有省。
恍如夢覺。
複請益舟。
乃蒙印可。
閱宗鏡錄。
大悟唯心之旨。
從此一切經教。
及諸祖公案。
了然如睹家中故物。
于是韬晦叢林。
陸沉賤役。
一日閱镡津集。
見明教大師護法深心。
初禮觀音大士。
日夜稱名十萬聲。
師願效其行。
遂頂戴觀音大士像。
通宵不寐。
禮拜經行。
終身不懈。
時江南佛法禅道。
絕然無聞。
師初至金陵。
寓天界毗盧閣下行道。
見者稱異。
魏國先王聞之。
乃請于西園叢桂庵供養。
師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無何。
予先太師祖西林翁。
掌僧錄。
兼報恩住持。
往谒師。
即請住本寺之三藏殿。
師危坐一龛。
絕無将迎。
足不越阃者三年。
人無知者。
偶有權貴人遊至。
見師端坐。
以為無禮。
謾辱之。
師拽杖之攝山栖霞。
栖霞乃梁朝開山。
武帝鑿千佛嶺。
累朝賜供贍田地。
道場荒廢。
殿堂為虎狼巢。
師愛其幽深。
遂誅茅于千佛嶺下。
影不出山。
時有盜侵師。
竊去所有。
夜行至天明。
尚不離庵。
人獲之。
送至師。
師食以飲食。
盡與所有持去。
由是聞者感化。
太宰五台陸公。
初仕為祠部主政。
訪古道場。
偶遊栖霞。
見師氣宇不凡。
雅重之。
信宿山中。
欲重興其寺。
請師為住持。
師堅辭。
舉嵩山善公以應命。
善公盡複寺故業。
斥豪民占據第宅。
為方丈。
建禅堂。
開講席。
納四來。
江南叢林肇于此。
師之力也。
道場既開。
往來者衆。
師乃移居于山之最深處。
曰天開岩。
吊影如初。
一時宰官居士。
因陸公開導。
多知有禅道。
聞師之風。
往往造谒。
凡參請者。
一見。
師即問曰。
日用事如何。
不論貴賤僧俗。
入室必擲蒲團于地。
令其端坐。
返觀自己本來面目。
甚至終日竟夜無一語。
臨别必叮咛曰。
無空過日。
再見。
必問别後用心功夫。
難易若何。
故荒唐者。
茫無以應。
以慈愈切而嚴益重。
雖無門庭設施。
見者望崖不寒而栗。
然師一以等心相攝。
從來接人軟語低聲。
一味平懷。
未常有辭色。
士大夫歸依者日益衆。
即不能入山。
有請見者。
師以化導為心。
亦就見。
歲一往來城中。
必主于回光寺。
每至則在家二衆。
歸之如繞華座。
師一視如幻化人。
曾無一念分别心。
故親近者。
如嬰兒之傍慈母也。
出城多主于普德。
臞鶴悅公實禀其教。
先太師翁。
每延入丈室。
動經旬月。
予童子時。
即親近執侍。
辱師器之。
訓誨不倦。
予年十九。
有不欲出家意。
師知之問曰。
汝何背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