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九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塔銘
徑山化城寺澹居铠公塔銘
曆觀古今豪傑之士。
有戡亂之才。
而不能降心。
有拔山之力。
而不能割愛。
是知能透情關。
掉臂生死者。
非宿種深根。
雖丈夫亦未易為力也。
予于铠公有異焉。
公諱法铠。
字忍之。
别号澹居。
江陰人。
姓趙氏。
世稱巨族。
母夢僧趺坐于堂上。
遂生公。
公生而穎慧。
為兒嬉喜佛事。
倜傥逸群。
長習舉子業。
才名奕奕。
乃塵視世榮。
志性命之學。
父母為聘。
竟不願。
父卒。
乃杖策孤遊。
登太和山。
遇羽士授長生之術。
過武昌。
遇講良知學者。
皆掉頭棄去。
一日入僧舍。
見金剛經。
讀至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忽有省。
乃曰。
是吾所歸也。
還過浮山。
坐三曲洞。
瀝血寫孝經。
癸巳。
遊皖城。
達觀禅師過江上。
公往參未面。
門外作禮。
再谒乃見。
求度未許。
師登馬祖庵。
公偕阮公自華至。
是夜師夢披白铠人侍其側。
及公至。
着白衣懇求剃度。
師許之。
因命今名。
剃發授具戒。
時年三十有三。
師命參己躬下事。
公即辭入天目。
誅茅于分經台。
吊影藏修。
單提向上。
極力參究。
蔬食不糁。
單衣露肘。
每降妄心。
燃香爇臂。
如是者三年。
大有開發。
石帆嶽公入山。
見公獘衣鬔頭。
垢面跣足。
腰鐮采薪。
因問你是澹和尚甚麼人。
應曰。
我是他使的。
嶽公大笑曰。
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
複過宣城。
掩關于西樂。
乃習荷重負。
肩試四十斤經行。
以苦筋骨。
調昏睡。
其道益進。
後出關行腳。
至匡廬。
每過叢林坐廊下。
忽焉達旦。
寤寐一如也。
辛醜。
至都門。
省本師于慈壽。
初入室。
便問某甲為生死大事。
願師指示。
師即痛棒。
如是者再。
一日又問曰。
永嘉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隻如師子尊者。
二祖。
肇公等。
是了得也未。
聲未絕。
師連棒曰。
會麼會麼。
公曰。
不會。
師曰。
本來空是甚麼幹屎橛。
公猛省。
但點首而已。
自是見地即穩密。
壬寅秋。
南還。
入浮山。
會聖岩。
乃宋遠錄公。
與歐陽六一。
因棋說法處。
久為俗業。
皖城澹宇阮公。
聚族複之。
請公以居。
重新遠公塔。
瀝血書梵網經。
日課金剛般若為母壽。
戊申。
應太史觀我吳公。
請住持浮山大華嚴寺。
居常以本分為佛事。
四方衲子至者。
唯示直捷處。
乃集諸祖入道因緣梓之。
初達師刻大藏以雙經寂照為刻場。
師靈龛亦歸之。
公欲滿本師願。
遂往。
庚戌。
公至山見多霧濕。
下有化城故址。
乃宋佛日宣禅師道場。
太史具區馮公。
議修複為藏闆處。
公簡得其手紮。
示左方伯本如吳公。
吳公按址畫界。
奪諸豪右之手。
仍為佛地。
又贖臨安太平寺田百畝。
供贍常住。
于是藏事有歸焉。
甲寅。
吳公開府于蜀。
公以刻藏因緣往議。
遂登峨嵋禮普賢。
乙卯春。
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還徑山。
大師靈龛已入土。
司成文甯朱公禮師塔。
按形家言。
知地有水。
議改葬。
公與師護法弟子仲淳缪公。
行求善地。
改蔔于鵬抟峰之陽。
丙辰冬。
予自南嶽來赴吊。
盡法門死生之義。
至金沙為文以祭。
預定于長至月十九日。
及至會。
是日茶毗。
予因舉火。
請靈骨入塔。
以酬生平知己。
達師末後一段光明。
公之力也。
諺曰。
棒頭出孝子。
公實以之。
予歸匡山。
公疲于津梁。
以寂照付杲公。
以化城為十方接待常住。
囑諸弟子曰。
汝等袈裟下。
各有一坐具地。
何戀戀于此耶。
辛酉秋七月。
遍辭諸檀越。
過白門。
以藏事托本如吳公。
冬十月。
歸雙徑。
一日倚杖立堂下。
顧謂衆曰。
羚羊挂角。
不出十二。
衆罔測。
至晚爇香禮佛。
沐浴更衣。
趺坐默然。
至旦忽脫去。
天啟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弟子某某等。
茶毗葬于某某處。
公生于嘉靖辛酉三月二十一日。
世壽六十有一。
僧臘二十有八。
予每見達師門庭峻絕。
恒思後難其人。
及至雙徑見公。
貌粹骨剛。
棱棱英氣。
四方會葬者麇至。
百凡猬集。
公擘畫遊刃。
指揮如意。
意氣閑閑。
不動聲色。
其于以送死複生。
盡形畢命。
繼志述事。
光前絕後。
斯為達師末後弟子。
無忝的骨者也。
私謂公之才足以應世。
力足以荷擔。
其為道也。
艱難辛苦靡不備曆。
其于事也。
見義勇為。
不避刀鋸。
其視利養如空花水月。
死生之際。
超然如脫獘屣。
噫。
非大丈夫夙根披露。
心契無生。
寝處于有形之外者。
曷能如此哉。
公弟子元亮具狀。
走匡山乞予為銘。
予念法門之誼。
乃為銘曰。
叢林秋晚。
大法頹綱。
歲寒霜雪。
紫柏用光。
其道既光。
門庭益峻。
壁立懸崖。
大有徑庭。
望之者栗。
親之者退。
棘棒一條。
全無忌諱。
窟中獅子。
爪牙才露。
是獅子兒。
略無回互。
一棒之下。
翻身[跳-兆+孛]跳。
大步遊行。
回途複妙。
渾身荷擔。
不遺餘力。
恒沙法藏。
信手揮斥。
法輪無窮。
轉之未盡。
津梁既疲。
随緣究竟。
旅泊安居。
幹城行處。
一切盡為。
十方常住。
生前不有。
末後亦無。
一塵不立。
本自如如。
羚羊挂角。
分明指示。
撩起便行。
撒手歸去。
一塔孤标。
空中建立。
法身彌露。
風聲月色。
南嶽山主瑞光祥公銘 盡法界量。
無一物而非法身。
諸塵勞門。
無一行而非佛事。
況乎調練三業。
精專一心。
遠離世閑。
而勤淨土之行者乎。
故吾佛白毫光。
照東方萬八千界。
光中菩薩。
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若南嶽祥公者。
豈非光中所現。
攝念山林。
一心勤求佛道者乎。
按狀公諱法祥。
字瑞光。
别号隐南。
越嵊縣周氏子。
生而超曠。
業儒不第。
慨然有出世志。
從其叔遊京師。
往參嘯岩老人。
岩示以向上。
公曰。
弟子塵勞中人。
未敢承當。
岩曰。
即念佛法門。
最為捷要。
公颔之。
居頃南還。
決志出家。
禮本邑喜庵恺公剃發。
時年三十有二矣。
谒栖霞素庵法師受具。
依栖講肆。
三年遂棄去。
北遊大都。
參遍融和尚。
一見問曰。
汝作麼生。
公曰。
某甲
有戡亂之才。
而不能降心。
有拔山之力。
而不能割愛。
是知能透情關。
掉臂生死者。
非宿種深根。
雖丈夫亦未易為力也。
予于铠公有異焉。
公諱法铠。
字忍之。
别号澹居。
江陰人。
姓趙氏。
世稱巨族。
母夢僧趺坐于堂上。
遂生公。
公生而穎慧。
為兒嬉喜佛事。
倜傥逸群。
長習舉子業。
才名奕奕。
乃塵視世榮。
志性命之學。
父母為聘。
竟不願。
父卒。
乃杖策孤遊。
登太和山。
遇羽士授長生之術。
過武昌。
遇講良知學者。
皆掉頭棄去。
一日入僧舍。
見金剛經。
讀至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
忽有省。
乃曰。
是吾所歸也。
還過浮山。
坐三曲洞。
瀝血寫孝經。
癸巳。
遊皖城。
達觀禅師過江上。
公往參未面。
門外作禮。
再谒乃見。
求度未許。
師登馬祖庵。
公偕阮公自華至。
是夜師夢披白铠人侍其側。
及公至。
着白衣懇求剃度。
師許之。
因命今名。
剃發授具戒。
時年三十有三。
師命參己躬下事。
公即辭入天目。
誅茅于分經台。
吊影藏修。
單提向上。
極力參究。
蔬食不糁。
單衣露肘。
每降妄心。
燃香爇臂。
如是者三年。
大有開發。
石帆嶽公入山。
見公獘衣鬔頭。
垢面跣足。
腰鐮采薪。
因問你是澹和尚甚麼人。
應曰。
我是他使的。
嶽公大笑曰。
真道人也。
久之下天目。
複過宣城。
掩關于西樂。
乃習荷重負。
肩試四十斤經行。
以苦筋骨。
調昏睡。
其道益進。
後出關行腳。
至匡廬。
每過叢林坐廊下。
忽焉達旦。
寤寐一如也。
辛醜。
至都門。
省本師于慈壽。
初入室。
便問某甲為生死大事。
願師指示。
師即痛棒。
如是者再。
一日又問曰。
永嘉雲。
了即業障本來空。
隻如師子尊者。
二祖。
肇公等。
是了得也未。
聲未絕。
師連棒曰。
會麼會麼。
公曰。
不會。
師曰。
本來空是甚麼幹屎橛。
公猛省。
但點首而已。
自是見地即穩密。
壬寅秋。
南還。
入浮山。
會聖岩。
乃宋遠錄公。
與歐陽六一。
因棋說法處。
久為俗業。
皖城澹宇阮公。
聚族複之。
請公以居。
重新遠公塔。
瀝血書梵網經。
日課金剛般若為母壽。
戊申。
應太史觀我吳公。
請住持浮山大華嚴寺。
居常以本分為佛事。
四方衲子至者。
唯示直捷處。
乃集諸祖入道因緣梓之。
初達師刻大藏以雙經寂照為刻場。
師靈龛亦歸之。
公欲滿本師願。
遂往。
庚戌。
公至山見多霧濕。
下有化城故址。
乃宋佛日宣禅師道場。
太史具區馮公。
議修複為藏闆處。
公簡得其手紮。
示左方伯本如吳公。
吳公按址畫界。
奪諸豪右之手。
仍為佛地。
又贖臨安太平寺田百畝。
供贍常住。
于是藏事有歸焉。
甲寅。
吳公開府于蜀。
公以刻藏因緣往議。
遂登峨嵋禮普賢。
乙卯春。
同直指若谷徐公出蜀。
是年秋還徑山。
大師靈龛已入土。
司成文甯朱公禮師塔。
按形家言。
知地有水。
議改葬。
公與師護法弟子仲淳缪公。
行求善地。
改蔔于鵬抟峰之陽。
丙辰冬。
予自南嶽來赴吊。
盡法門死生之義。
至金沙為文以祭。
預定于長至月十九日。
及至會。
是日茶毗。
予因舉火。
請靈骨入塔。
以酬生平知己。
達師末後一段光明。
公之力也。
諺曰。
棒頭出孝子。
公實以之。
予歸匡山。
公疲于津梁。
以寂照付杲公。
以化城為十方接待常住。
囑諸弟子曰。
汝等袈裟下。
各有一坐具地。
何戀戀于此耶。
辛酉秋七月。
遍辭諸檀越。
過白門。
以藏事托本如吳公。
冬十月。
歸雙徑。
一日倚杖立堂下。
顧謂衆曰。
羚羊挂角。
不出十二。
衆罔測。
至晚爇香禮佛。
沐浴更衣。
趺坐默然。
至旦忽脫去。
天啟辛酉十二月十三日也。
弟子某某等。
茶毗葬于某某處。
公生于嘉靖辛酉三月二十一日。
世壽六十有一。
僧臘二十有八。
予每見達師門庭峻絕。
恒思後難其人。
及至雙徑見公。
貌粹骨剛。
棱棱英氣。
四方會葬者麇至。
百凡猬集。
公擘畫遊刃。
指揮如意。
意氣閑閑。
不動聲色。
其于以送死複生。
盡形畢命。
繼志述事。
光前絕後。
斯為達師末後弟子。
無忝的骨者也。
私謂公之才足以應世。
力足以荷擔。
其為道也。
艱難辛苦靡不備曆。
其于事也。
見義勇為。
不避刀鋸。
其視利養如空花水月。
死生之際。
超然如脫獘屣。
噫。
非大丈夫夙根披露。
心契無生。
寝處于有形之外者。
曷能如此哉。
公弟子元亮具狀。
走匡山乞予為銘。
予念法門之誼。
乃為銘曰。
叢林秋晚。
大法頹綱。
歲寒霜雪。
紫柏用光。
其道既光。
門庭益峻。
壁立懸崖。
大有徑庭。
望之者栗。
親之者退。
棘棒一條。
全無忌諱。
窟中獅子。
爪牙才露。
是獅子兒。
略無回互。
一棒之下。
翻身[跳-兆+孛]跳。
大步遊行。
回途複妙。
渾身荷擔。
不遺餘力。
恒沙法藏。
信手揮斥。
法輪無窮。
轉之未盡。
津梁既疲。
随緣究竟。
旅泊安居。
幹城行處。
一切盡為。
十方常住。
生前不有。
末後亦無。
一塵不立。
本自如如。
羚羊挂角。
分明指示。
撩起便行。
撒手歸去。
一塔孤标。
空中建立。
法身彌露。
風聲月色。
南嶽山主瑞光祥公銘 盡法界量。
無一物而非法身。
諸塵勞門。
無一行而非佛事。
況乎調練三業。
精專一心。
遠離世閑。
而勤淨土之行者乎。
故吾佛白毫光。
照東方萬八千界。
光中菩薩。
種種因緣而求佛道。
若南嶽祥公者。
豈非光中所現。
攝念山林。
一心勤求佛道者乎。
按狀公諱法祥。
字瑞光。
别号隐南。
越嵊縣周氏子。
生而超曠。
業儒不第。
慨然有出世志。
從其叔遊京師。
往參嘯岩老人。
岩示以向上。
公曰。
弟子塵勞中人。
未敢承當。
岩曰。
即念佛法門。
最為捷要。
公颔之。
居頃南還。
決志出家。
禮本邑喜庵恺公剃發。
時年三十有二矣。
谒栖霞素庵法師受具。
依栖講肆。
三年遂棄去。
北遊大都。
參遍融和尚。
一見問曰。
汝作麼生。
公曰。
某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