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耶。
予曰。
第厭其俗耳。
師曰。
汝知厭俗。
何不學高僧。
古之高僧。
天子不以臣禮待之。
父母不以子禮畜之。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當取傳燈錄。
高僧傳讀之。
則知之矣。
予即簡書笥。
得中峰廣錄一部。
持白師。
師曰。
熟味此。
即知僧之為貴也。
予由是決志剃染。
實蒙師之開發。
乃嘉靖甲子歲也。
丙寅冬。
師愍禅道絕響。
乃集五十三人。
結坐禅期于天界。
師力拔予入衆同參。
指示向上一路。
教以念佛審實話頭。
是時始知有宗門事。
比南都諸刹。
從禅者四五人耳。
師垂老。
悲心益切。
雖最小沙彌。
一以慈眼視之。
遇之以禮。
凡動靜威儀。
無不耳提面命。
循循善誘。
見者人人以為親己。
然護法心深。
不輕初學。
不慢毀戒。
諸山僧多不律。
凡有千法紀者。
師一聞之。
不待求而往救。
必懇懇當事。
佛法付囑王臣為外護。
惟在仰體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聞者莫不改容釋然。
必至解脫而後已。
然竟罔聞于人者。
故聽者。
亦未嘗以多事為煩。
久久。
皆知出于無緣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時。
參師于山中。
相對默坐三日夜。
師示之以唯心立命之旨。
公奉教事。
詳省身錄。
由是師道日益重。
隆慶辛未。
予辭師北遊。
師誡之曰。
古人行腳。
單為求明己躬下事。
爾當思他日将何以見父母師友。
慎毋虛費草鞋錢也。
予涕泣禮别。
壬申春。
嘉禾吏部尚書默泉吳公。
刑部尚書旦泉鄭公。
平湖太仆五台陸公。
與弟雲台。
同請師故山。
諸公時時入室問道。
每見必炷香請益。
執弟子禮。
達觀可禅師。
常同尚書平泉陸公。
中書思庵徐公。
谒師扣華嚴宗旨。
師為發揮四法界圓融之妙。
皆歎未曾有。
師尋常示人。
特揭唯心淨土法門。
生平任緣。
未常樹立門庭。
諸山但有禅講道場。
必請坐方丈。
至則舉揚百丈規矩。
務明先德典刑。
不少假借。
居恒安重寡言。
出語如空谷音。
定力攝持。
住山清修。
四十餘年如一日。
脅不至席。
終身禮誦。
未嘗辍一夕。
當江南禅道草昧之時。
出入多口之地。
始終無議之者。
其操行可知已。
師居鄉三載。
所蒙化千萬計。
一夜四鄉之人。
見師庵中大火發。
及明趨視。
師已寂然而逝矣。
萬曆三年乙亥正月初五日也。
師生于弘治庚申。
世壽七十有五。
僧臘五十。
弟子真印等茶毗葬于寺右。
予自離師。
遍曆諸方。
所參知識。
未見操履平實。
真慈安詳之若師者。
每一興想。
師之音聲色相。
昭然心目。
以感法乳之深。
故至老而不能忘也。
師之發迹入道因緣。
蓋常親蒙開示。
第末後一着。
未知所歸。
前丁巳歲。
東遊。
赴沉定凡居士齋。
禮師塔于栖真。
乃募建塔亭。
置供贍田。
少盡一念。
見了凡先生銘未悉。
乃概述見聞行履為之傳。
以示來者。
師為中興禅道之祖。
惜機語失錄。
無以發揚秘妙耳。
釋德清曰。
達摩單傳之道。
五宗而下。
至我 明徑山之後。
獅弦将絕響矣。
唯我大師。
從法舟禅師。
續如線之脈。
雖未大建法幢。
然當大法草昧之時。
挺然力振其道。
使人知有向上事。
其于見地穩密。
操履平實。
動靜不忘規矩。
猶存百丈之典刑。
遍閱諸方。
縱有作者。
無以越之。
豈非一代人天師表欤。
清愧鈍根下劣。
不能克紹家聲。
有負明教。
至若荷法之心。
未敢忘于一息也。
敬述師生平之概。
後之觀者。
當有以見古人雲。
敕建五台山大護國聖光寺妙峰登禅師傳 師諱福登。
别号妙峰。
山西平陽人。
姓續氏。
春秋續鞠居之後也。
師生方七歲。
父母值兇歲。
亡無殓具。
薦席而已。
師失怙恃。
年十二投近寺僧出家。
不得善視。
年十八遂逃。
攜一瓢至蒲坂郡東山。
有文昌閣萬固寺僧。
朗公居之。
師至日乞于市。
暮宿于閣。
朗公憐之。
居無何。
山陰王出遊。
見師奇之。
謂朗公曰。
當善視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公遂留為弟子。
居頃之。
值地夜大震。
民居盡塌。
師被壓。
将為必死。
朗公亟搜之。
幸無恙。
王因謂師曰。
子臨大難不死。
此非尋常。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師時年二十二。
即奮志遠遊。
王曰未可。
姑就中條山之栖岩寺。
修蘭若。
令師閉關。
師請益近之法師。
示以法界觀。
于關中依習禅觀。
日夜鹄立者三年。
心有開悟。
乃作偈呈王。
王見之曰。
此子見處早如此。
不折之。
他日必狂。
因取敝履。
割底封寄之。
乃書一偈曰。
者片臭鞋底。
封将寄與爾。
并不為别事。
專打作詩嘴。
師見之。
對佛作禮。
以線系于項上。
自此絕無一言矣。
三年破關往見王。
則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雖知本分事。
但未聞佛法。
恐堕邪見。
介休山中。
有講楞嚴經者。
促師往聽。
授具戒。
師年二十七。
王謂師曰。
子為僧。
未出山門。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識。
子當往參。
他日歸來。
可當老夫行腳也。
乃親為師緝理操方具。
解自着絨衣襪。
外裰以藍縷。
手授之曰。
此防寒也。
師受教。
即單瓢隻杖南詢。
遍參知識。
至南海禮普陀。
回甯波。
染時症。
病幾死。
旅宿。
求滴水不可得。
乃探手。
就浴盆掬水飲之甚甘。
诘朝視之極穢濁。
遂大嘔吐。
忽自覺曰。
飲之甚甘。
視之甚濁。
淨穢由心耳。
即通身大汗。
病乃痊。
而遍體疥腫。
至南都。
時隆慶元年冬月也。
适先大師講法華經于天界。
予居副講。
師執淨頭役。
予每早起。
見廁潔。
即知行者為非常人。
宵偵之。
見師執燈灑掃。
洗籌杖。
近窺之。
乃一黃病頭陀耳。
心異之。
久之師病。
卧于客寮。
予往視。
則瘡腫遍身。
手不能舉。
因問師安否。
師曰。
業障。
身病已難當。
饞病更難治。
予曰。
何謂也。
師曰。
但見行齋饅頭。
恨不都放下。
予心知為有道者。
明日袖餅果往候。
以手投師。
欣然咽之大快。
予笑曰。
此真道人也。
因坐談。
師曰。
每聞師講。
心開意解。
英年妙悟如此。
予曰。
此非本分事。
志将從師遠遊。
參究向上一着耳。
不旬日。
覓師不得。
知潛行。
恐以予為累也。
師歸。
王見甚喜。
且詢所見法門人物。
師述先德知識。
在初學。
則以予為一人。
王繇是亦念之。
師既歸。
無意人閑世。
乃于中條最深處。
誅茅吊影以居。
辟谷飲水三年。
大有發悟。
即以宗鏡印心。
深人唯心之旨。
王日重三寶。
于南山建梵宇成。
延師居之。
且欲求北藏經于 大内。
促師親往。
師居山日久。
發長未剪。
乃随宦遊者至京師。
時予已乞食長安。
師于馬上。
偶識予于燕市。
舍館定。
乃物色于西山。
一見曰。
識得麼。
予熟視之。
見雙瞳炯炯。
忽憶為天界病行者也。
曰識得。
師曰。
改頭換面也。
予曰。
本來面目自在。
師笑而作禮。
齋罷别去。
明日往候。
連床夜談。
具述求藏因緣。
予曰。
自别師。
無日不念。
今特相尋。
适來觀光上國。
以了他日妄想耳。
師曰。
傥不棄。
某當為師前驅打狗耳。
即别。
隆慶壬申冬月也。
明年春三月。
予遊五台。
志居之。
以不禁冰雪。
複回都門行乞。
左司馬伯玉汪公語予曰。
法門寥落。
大自可悲。
觀公骨氣。
異日當為人天師。
幸無浪遊。
小子視方今無可為公師者。
舍妙峰公無友矣。
予曰。
夙有盟。
公曰。
果同行。
小子當為津之。
是年秋。
師造藏完。
已束裝。
予适至。
師即命登車。
未一言。
遂同行。
及至蒲。
王見甚歡。
安藏畢。
乃留結冬。
萬曆元年癸酉也。
師居常以二親魂未妥。
欲改葬山。
因國主分守查公。
平陽太守順庵胡公。
各助葬。
明年甲戌春正月。
予同師結隐五台。
東行便道過裡。
合葬二親。
予為蔔城東高敝地葬之。
作墓志銘。
事畢。
遂至台山。
蔔居北台之龍門。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數椽。
共栖之。
越三年。
予恒思無以報二親。
乃發願刺血泥金書華嚴經。
師亦刺舌血。
朱書各一部。
經将完。
師欲建無遮大會。
遂下山募資具。
期年緣畢集。
欲演大華嚴。
拟萬曆九年辛巳冬日開啟。
先是 慈聖聖母。
為薦 先帝。
保 聖躬。
修五台塔院寺。
舍利塔。
時工将竣。
求 皇儲遣官于五台。
時會方集于新寺。
予與師議曰。
吾徒凡所作為。
無非為 國報本也。
宜将一切盡歸之。
實方外臣子一念之忠耳。
師然之。
以是年冬十一月啟會。
明年壬午春三月圓滿。
期百二十日。
九邊八省。
缁白赴會者。
道路不絕。
每食不減數千人。
會罷。
将所餘金谷。
封付常住。
與師一缽飄然長别矣。
予東蹈海土。
師往蘆芽結庵以居。
期年 聖母以求儲因緣。
訪予二人。
獨得師。
就蘆芽 賜建華嚴寺。
頃成一大道場。
于山頂造萬佛鐵塔一座。
高七級。
初蒲坂萬固寺為師故山
予曰。
第厭其俗耳。
師曰。
汝知厭俗。
何不學高僧。
古之高僧。
天子不以臣禮待之。
父母不以子禮畜之。
天龍恭敬。
不以為喜。
當取傳燈錄。
高僧傳讀之。
則知之矣。
予即簡書笥。
得中峰廣錄一部。
持白師。
師曰。
熟味此。
即知僧之為貴也。
予由是決志剃染。
實蒙師之開發。
乃嘉靖甲子歲也。
丙寅冬。
師愍禅道絕響。
乃集五十三人。
結坐禅期于天界。
師力拔予入衆同參。
指示向上一路。
教以念佛審實話頭。
是時始知有宗門事。
比南都諸刹。
從禅者四五人耳。
師垂老。
悲心益切。
雖最小沙彌。
一以慈眼視之。
遇之以禮。
凡動靜威儀。
無不耳提面命。
循循善誘。
見者人人以為親己。
然護法心深。
不輕初學。
不慢毀戒。
諸山僧多不律。
凡有千法紀者。
師一聞之。
不待求而往救。
必懇懇當事。
佛法付囑王臣為外護。
惟在仰體佛心。
辱僧即辱佛也。
聞者莫不改容釋然。
必至解脫而後已。
然竟罔聞于人者。
故聽者。
亦未嘗以多事為煩。
久久。
皆知出于無緣慈也。
了凡袁公未第時。
參師于山中。
相對默坐三日夜。
師示之以唯心立命之旨。
公奉教事。
詳省身錄。
由是師道日益重。
隆慶辛未。
予辭師北遊。
師誡之曰。
古人行腳。
單為求明己躬下事。
爾當思他日将何以見父母師友。
慎毋虛費草鞋錢也。
予涕泣禮别。
壬申春。
嘉禾吏部尚書默泉吳公。
刑部尚書旦泉鄭公。
平湖太仆五台陸公。
與弟雲台。
同請師故山。
諸公時時入室問道。
每見必炷香請益。
執弟子禮。
達觀可禅師。
常同尚書平泉陸公。
中書思庵徐公。
谒師扣華嚴宗旨。
師為發揮四法界圓融之妙。
皆歎未曾有。
師尋常示人。
特揭唯心淨土法門。
生平任緣。
未常樹立門庭。
諸山但有禅講道場。
必請坐方丈。
至則舉揚百丈規矩。
務明先德典刑。
不少假借。
居恒安重寡言。
出語如空谷音。
定力攝持。
住山清修。
四十餘年如一日。
脅不至席。
終身禮誦。
未嘗辍一夕。
當江南禅道草昧之時。
出入多口之地。
始終無議之者。
其操行可知已。
師居鄉三載。
所蒙化千萬計。
一夜四鄉之人。
見師庵中大火發。
及明趨視。
師已寂然而逝矣。
萬曆三年乙亥正月初五日也。
師生于弘治庚申。
世壽七十有五。
僧臘五十。
弟子真印等茶毗葬于寺右。
予自離師。
遍曆諸方。
所參知識。
未見操履平實。
真慈安詳之若師者。
每一興想。
師之音聲色相。
昭然心目。
以感法乳之深。
故至老而不能忘也。
師之發迹入道因緣。
蓋常親蒙開示。
第末後一着。
未知所歸。
前丁巳歲。
東遊。
赴沉定凡居士齋。
禮師塔于栖真。
乃募建塔亭。
置供贍田。
少盡一念。
見了凡先生銘未悉。
乃概述見聞行履為之傳。
以示來者。
師為中興禅道之祖。
惜機語失錄。
無以發揚秘妙耳。
釋德清曰。
達摩單傳之道。
五宗而下。
至我 明徑山之後。
獅弦将絕響矣。
唯我大師。
從法舟禅師。
續如線之脈。
雖未大建法幢。
然當大法草昧之時。
挺然力振其道。
使人知有向上事。
其于見地穩密。
操履平實。
動靜不忘規矩。
猶存百丈之典刑。
遍閱諸方。
縱有作者。
無以越之。
豈非一代人天師表欤。
清愧鈍根下劣。
不能克紹家聲。
有負明教。
至若荷法之心。
未敢忘于一息也。
敬述師生平之概。
後之觀者。
當有以見古人雲。
敕建五台山大護國聖光寺妙峰登禅師傳 師諱福登。
别号妙峰。
山西平陽人。
姓續氏。
春秋續鞠居之後也。
師生方七歲。
父母值兇歲。
亡無殓具。
薦席而已。
師失怙恃。
年十二投近寺僧出家。
不得善視。
年十八遂逃。
攜一瓢至蒲坂郡東山。
有文昌閣萬固寺僧。
朗公居之。
師至日乞于市。
暮宿于閣。
朗公憐之。
居無何。
山陰王出遊。
見師奇之。
謂朗公曰。
當善視此子。
他日必成大器。
公遂留為弟子。
居頃之。
值地夜大震。
民居盡塌。
師被壓。
将為必死。
朗公亟搜之。
幸無恙。
王因謂師曰。
子臨大難不死。
此非尋常。
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
師時年二十二。
即奮志遠遊。
王曰未可。
姑就中條山之栖岩寺。
修蘭若。
令師閉關。
師請益近之法師。
示以法界觀。
于關中依習禅觀。
日夜鹄立者三年。
心有開悟。
乃作偈呈王。
王見之曰。
此子見處早如此。
不折之。
他日必狂。
因取敝履。
割底封寄之。
乃書一偈曰。
者片臭鞋底。
封将寄與爾。
并不為别事。
專打作詩嘴。
師見之。
對佛作禮。
以線系于項上。
自此絕無一言矣。
三年破關往見王。
則具大人相。
王甚喜。
乃曰。
子雖知本分事。
但未聞佛法。
恐堕邪見。
介休山中。
有講楞嚴經者。
促師往聽。
授具戒。
師年二十七。
王謂師曰。
子為僧。
未出山門。
如井蛙耳。
南方多知識。
子當往參。
他日歸來。
可當老夫行腳也。
乃親為師緝理操方具。
解自着絨衣襪。
外裰以藍縷。
手授之曰。
此防寒也。
師受教。
即單瓢隻杖南詢。
遍參知識。
至南海禮普陀。
回甯波。
染時症。
病幾死。
旅宿。
求滴水不可得。
乃探手。
就浴盆掬水飲之甚甘。
诘朝視之極穢濁。
遂大嘔吐。
忽自覺曰。
飲之甚甘。
視之甚濁。
淨穢由心耳。
即通身大汗。
病乃痊。
而遍體疥腫。
至南都。
時隆慶元年冬月也。
适先大師講法華經于天界。
予居副講。
師執淨頭役。
予每早起。
見廁潔。
即知行者為非常人。
宵偵之。
見師執燈灑掃。
洗籌杖。
近窺之。
乃一黃病頭陀耳。
心異之。
久之師病。
卧于客寮。
予往視。
則瘡腫遍身。
手不能舉。
因問師安否。
師曰。
業障。
身病已難當。
饞病更難治。
予曰。
何謂也。
師曰。
但見行齋饅頭。
恨不都放下。
予心知為有道者。
明日袖餅果往候。
以手投師。
欣然咽之大快。
予笑曰。
此真道人也。
因坐談。
師曰。
每聞師講。
心開意解。
英年妙悟如此。
予曰。
此非本分事。
志将從師遠遊。
參究向上一着耳。
不旬日。
覓師不得。
知潛行。
恐以予為累也。
師歸。
王見甚喜。
且詢所見法門人物。
師述先德知識。
在初學。
則以予為一人。
王繇是亦念之。
師既歸。
無意人閑世。
乃于中條最深處。
誅茅吊影以居。
辟谷飲水三年。
大有發悟。
即以宗鏡印心。
深人唯心之旨。
王日重三寶。
于南山建梵宇成。
延師居之。
且欲求北藏經于 大内。
促師親往。
師居山日久。
發長未剪。
乃随宦遊者至京師。
時予已乞食長安。
師于馬上。
偶識予于燕市。
舍館定。
乃物色于西山。
一見曰。
識得麼。
予熟視之。
見雙瞳炯炯。
忽憶為天界病行者也。
曰識得。
師曰。
改頭換面也。
予曰。
本來面目自在。
師笑而作禮。
齋罷别去。
明日往候。
連床夜談。
具述求藏因緣。
予曰。
自别師。
無日不念。
今特相尋。
适來觀光上國。
以了他日妄想耳。
師曰。
傥不棄。
某當為師前驅打狗耳。
即别。
隆慶壬申冬月也。
明年春三月。
予遊五台。
志居之。
以不禁冰雪。
複回都門行乞。
左司馬伯玉汪公語予曰。
法門寥落。
大自可悲。
觀公骨氣。
異日當為人天師。
幸無浪遊。
小子視方今無可為公師者。
舍妙峰公無友矣。
予曰。
夙有盟。
公曰。
果同行。
小子當為津之。
是年秋。
師造藏完。
已束裝。
予适至。
師即命登車。
未一言。
遂同行。
及至蒲。
王見甚歡。
安藏畢。
乃留結冬。
萬曆元年癸酉也。
師居常以二親魂未妥。
欲改葬山。
因國主分守查公。
平陽太守順庵胡公。
各助葬。
明年甲戌春正月。
予同師結隐五台。
東行便道過裡。
合葬二親。
予為蔔城東高敝地葬之。
作墓志銘。
事畢。
遂至台山。
蔔居北台之龍門。
冰雪堆中。
得老屋數椽。
共栖之。
越三年。
予恒思無以報二親。
乃發願刺血泥金書華嚴經。
師亦刺舌血。
朱書各一部。
經将完。
師欲建無遮大會。
遂下山募資具。
期年緣畢集。
欲演大華嚴。
拟萬曆九年辛巳冬日開啟。
先是 慈聖聖母。
為薦 先帝。
保 聖躬。
修五台塔院寺。
舍利塔。
時工将竣。
求 皇儲遣官于五台。
時會方集于新寺。
予與師議曰。
吾徒凡所作為。
無非為 國報本也。
宜将一切盡歸之。
實方外臣子一念之忠耳。
師然之。
以是年冬十一月啟會。
明年壬午春三月圓滿。
期百二十日。
九邊八省。
缁白赴會者。
道路不絕。
每食不減數千人。
會罷。
将所餘金谷。
封付常住。
與師一缽飄然長别矣。
予東蹈海土。
師往蘆芽結庵以居。
期年 聖母以求儲因緣。
訪予二人。
獨得師。
就蘆芽 賜建華嚴寺。
頃成一大道場。
于山頂造萬佛鐵塔一座。
高七級。
初蒲坂萬固寺為師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