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六安。
大夫劉公。
為新中峰華嚴蘭若居之。
未幾去白下。
給谏宇淳鐘公。
為人傲物。
素少法門。
無撄其鋒者。
一日至天界寺。
問主者曰。
善世法門。
可有禅者麼。
主者推公出見。
請問禅師。
天界寺還在心内心外。
公曰。
寺且置。
借問爾把甚麼當作心。
鐘默然。
公曰。
莫道天界。
即三千諸佛。
隻在山僧拂子頭上。
鐘良久作禮。
自是始知法門有人矣。
陶公允宜宦比部。
相與莫逆。
陶左遷廬州别駕。
署篆六安。
創鏡心精舍以待公。
皖之東九十裡。
曰浮山。
昔遠公與歐陽公因棋說法處。
有華嚴道場古刹。
為一闡提所破廢。
太史觀我吳公每慨之。
欲興而未能也。
公自淝水。
飄然一錫而來。
吳公一見與語。
相印契。
再拜而啟曰。
浮度固為九帶宗乘。
近為古亭和尚演化地。
華嚴道場。
即重豎刹竿也。
今為有力者負之而趨。
其如茲山何。
古亭為滇南人。
師豈後身适來。
豈非理前願耶。
公聞而愕然曰。
予少時。
每對古亭肉身。
瞻戀無已。
抑聞開法浮度。
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華嚴。
乃出家本始。
皆若宿契。
遂欣然心許之。
于是拈香禱于護法善神。
遂腰包而去。
太史猶未知所向往也。
公至淮陰。
沁水劉中丞東星。
建節于淮。
夙慕方外友。
邂逅于龍興寺。
睹公機警。
喜惬素心。
乃館之公舍。
暇與語。
閑及浮度因緣。
劉公欣然曰。
此彈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
令一行。
闡提懾伏。
盡歸我汶陽之田。
百五十年之廢墜。
一言而興起之。
豈非願力耶。
寺既複。
遂北入京師。
會神廟為慈聖皇太後 敕頒印施大藏尊經。
公乃奉 玺書。
持大藏。
歸浮山。
始自戊戌。
迄于壬寅。
五年之閑。
而浮山護國大華嚴寺。
巍然如從地湧。
豈人力也哉。
叢林就緒。
即付囑其徒圓某。
感劉公護法之恩。
走沁水緻吊焉。
沈王為佛法金湯。
刹利中最。
聞公入國。
欲緻一見。
公語使者曰。
佛法付囑國王。
久向賢王。
深心外護法門。
若以世法相見。
則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
願聞法要也。
诘朝王坐中殿。
延公入。
長揖問王曰。
善哉世主。
富有國土。
貴無等倫。
作何勝因。
感斯妙果。
王曰。
從三寶中修來。
公曰。
既從三寶中修來。
因何見僧不禮。
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
請入存心殿。
設香作禮。
請問法要。
因問華嚴梵行品雲。
身語意業。
佛法僧寶。
俱非梵行。
畢竟何者是梵行。
公曰。
一切俱非處。
正是清淨梵行。
王聞歡喜。
遂執弟子禮。
所供種種。
獨受一紫伽黎。
及水晶念珠。
留鎮浮度山門。
王亦竟為華嚴檀越。
公雖往來都門。
與紫柏老人未接面。
于癸卯冬。
老人示遭王難。
惑者驚眩。
公歎曰。
紫柏不唯逆行方便超脫生死。
甚為希有。
即以一死。
酬 世主四十年崇教之恩。
法門無此老。
豈不盡埋沒于一缽中耶。
識者謂公親見紫柏。
吳太史曰。
知師者。
何必在弟子耶。
自法門一變。
京師叢林震驚。
人人自危。
即素稱師匠者。
皆鳥驚魚散。
獨公晏坐金剛地。
為魔陣之殿。
然竟無知公微意者。
讵非代紫柏一轉語耶。
居二年乙巳冬 慈聖聖母周三百六十甲子。
建法會于都南之廣慈。
為增上祝延 懿旨請公講演楞嚴。
公初不應命。
強之及講二軸未終。
至同别妄見處。
忽告衆曰。
生死去來。
皆目眚所見耳。
吾行矣。
華藏莊嚴。
吾所圖也。
今歸矣。
踞座端然而逝。
時萬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公得力俗弟子。
唯墨池居士王舜鼎。
官兵部職方郎中。
先三日前。
公以書報别。
雲行圖一晤。
了此寥廓。
且托以後事。
王答書有雲。
滴水滴凍時。
目下如何。
逾日而化。
訃聞 聖母。
悼恤有加 賜金若幹。
返靈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
從公志也。
始末因緣具載吳太史塔銘。
予居嶺外。
聞公名動一時。
往來衲子喧傳。
悉公人品魁梧奇偉。
胸中無物。
目中無人。
自少行腳。
橫趣諸方。
如脫索獅子。
豈矩矩腰包箬笠者比。
觀其機辯迅捷。
蓋夙根慧種。
亦秉願輪而來耶。
以遠公開浮山。
百餘年而墜。
久則古亭振起之。
古亭振百年。
而公适中興之。
由是觀之。
古亭非遠公之後身。
公非古亭之影響耶。
觀公之行事。
若幻化人。
太史公雲。
古亭歸路為來路。
遠錄宗乘入教來。
此實錄也。
然公雖未匡徒。
即末後一着而舌根不壞矣。
贊曰。
聞之諸佛不舍衆生界。
菩薩不斷生死根。
故孤調解脫。
受焦敗之呵。
豈以守斷滅為真修耶。
況善财所參知識。
皆毗盧遮那眉光所現。
是以華嚴法界。
草芥塵毛。
皆菩薩行。
是知從上佛祖。
出沒三有之海。
以一滴而見百川之味也。
以是觀公始終。
以華嚴為究竟。
能幻化死生。
是則從緣無性以達無生者。
公實有焉。
淨明沙彌傳 沙彌。
錢唐黃生也。
以臨終求剃發。
作僧形坐脫。
故得沙彌稱。
俗諱承惠。
字符孚。
先皈依雲栖大師。
法名淨明。
生平性介。
不合俗。
不治生産。
居鄉裡。
多忤衆。
即親友會。
獨頹然瞠目而已。
澹無嗜好。
山水翰墨外無事。
父死無遺資。
僅能贍八口。
性至孝。
事祖母生母嗣母。
即窘不能繼甘旨。
多方為之盡心焉。
祖母死。
病笃卧床褥閑。
極力治喪事盡禮。
鄉人稱之。
性好施。
鄰媪寒無衣。
即解衣衣之。
鄰人貧無食。
傾囊止百錢。
盡與之。
其妻弟聞某。
見其孤硬可與入道。
頻說之。
喜而不入。
因導歸雲栖。
得名焉。
壬子冬。
得吐血症。
積三歲不痊。
乙卯春病劇。
厭家居。
乃移于城東邵氏園。
聞氏兄弟引之念佛。
意不屬。
以素無志于此。
猶未甘死心也。
聞撫然厲聲曰。
汝眼光落地後。
即今知痛知疼的。
畢竟落甚麼處。
生悚然起色曰。
将奈何。
聞即力教以念佛。
生曰。
教我念自性彌陀耶。
念極樂彌陀耶。
聞曰。
汝将謂有二耶。
明矍然有省。
請慧文法師至。
設觀佛像。
為說淨土因緣。
法音入耳。
生甚欣然。
乃亟請聞。
主張剃發。
受沙彌戒。
披法服。
引鏡自照曰。
吾今得死所矣。
因屏家屬。
極力念佛。
默觀蓮花經七曰。
舉族皆聞蓮花香。
臨危忽破顔微笑。
口喃喃說偈曰。
一物不将來。
一物不将去。
高山頂上一輪秋。
此是本來真實意。
乃命家人作齋供佛。
請淨侶念佛。
回向願文。
至放光接引。
垂手提攜。
歡容可掬。
乃起端坐。
開眼谛視佛像。
安然而逝。
時某年某月某日也。
幻人曰。
聞之般若。
如大火聚。
太末蟲處處能泊。
獨不能泊于火聚之上。
衆生心處處能緣。
獨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是知火宅中人。
性剛介。
而不與世情合者。
此夙習般若内熏之力然。
也第迷不自照耳。
觀黃生素不念道。
及病苦之劇。
仗親知力。
指歸正道。
臨危遂發心出家。
作沙彌。
披法服就死。
念佛七日。
即能感佛接引。
端坐而逝。
此非般若熏習之驗與。
所謂一念回光。
頓同本有。
生實以之。
孰謂生死難出哉。
聞仲子小傳 仲子姓聞氏。
名啟初。
字子與。
浙之錢塘人。
孝廉啟祥之弟也。
仲子幼善病。
故早戒舉子業。
素有出生死志。
無意于室家。
乃歸依雲栖。
受淨土法門。
笃信而力行之。
予吊雲栖。
仲子作禮白言。
某為生死大事。
願剃發而從知識後。
予曰不然。
佛性四大不能拘。
豈毛發可礙乎。
況親在不可遠遊。
佛子容為不孝乎。
仲子遂已。
比歸匡山。
知仲子病笃且死。
心甚哀之。
及讀伯氏傳。
乃大喜曰。
信哉。
雄猛丈夫也。
初仲子自恃信力強勝。
雖久病。
心力甚壯。
決以為往生無難。
及至臨危。
方生方死之際。
積習現前。
心神恍惚。
方知淨業未純。
往來不易。
乃蹶起大呼曰。
亟請知識念佛助我。
知識既集。
念佛連日。
而習境昏擾。
乃複呼曰。
生死根株。
知非他人可能拔也。
遂立起着衣盥洗。
對佛焚香煉臂。
懇倒忏悔。
苦切哀誠。
徹夜無倦。
頃則自知夙障冰消。
心安神逸。
淨土真境。
朗在目前。
怡然靜定。
急令剃發。
披袈裟。
為僧伽相。
安然别衆。
端坐而逝。
嗟乎。
此豈常人所能哉。
常聞涅盤。
諸佛之安宅也。
非僧祇勤苦而不能證。
至若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
立地便登淨土。
衆生之故家也。
至有身陷镬湯。
一念回光。
即變而為八德蓮池。
二者。
吾聞其語。
未見其人也。
予觀仲子。
臨終習境現前。
讵非惡道之先見欤。
何其勇猛蹶起。
大呼一怒。
而拔曆劫生死之根。
變苦趣為淨土。
豈非烈丈夫哉。
斯道也。
又可以音聲笑貌為之耶。
仲子行事。
具載伯子傳。
故特表着大略。
令談往生法門者。
于仲子有良驗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
大夫劉公。
為新中峰華嚴蘭若居之。
未幾去白下。
給谏宇淳鐘公。
為人傲物。
素少法門。
無撄其鋒者。
一日至天界寺。
問主者曰。
善世法門。
可有禅者麼。
主者推公出見。
請問禅師。
天界寺還在心内心外。
公曰。
寺且置。
借問爾把甚麼當作心。
鐘默然。
公曰。
莫道天界。
即三千諸佛。
隻在山僧拂子頭上。
鐘良久作禮。
自是始知法門有人矣。
陶公允宜宦比部。
相與莫逆。
陶左遷廬州别駕。
署篆六安。
創鏡心精舍以待公。
皖之東九十裡。
曰浮山。
昔遠公與歐陽公因棋說法處。
有華嚴道場古刹。
為一闡提所破廢。
太史觀我吳公每慨之。
欲興而未能也。
公自淝水。
飄然一錫而來。
吳公一見與語。
相印契。
再拜而啟曰。
浮度固為九帶宗乘。
近為古亭和尚演化地。
華嚴道場。
即重豎刹竿也。
今為有力者負之而趨。
其如茲山何。
古亭為滇南人。
師豈後身适來。
豈非理前願耶。
公聞而愕然曰。
予少時。
每對古亭肉身。
瞻戀無已。
抑聞開法浮度。
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華嚴。
乃出家本始。
皆若宿契。
遂欣然心許之。
于是拈香禱于護法善神。
遂腰包而去。
太史猶未知所向往也。
公至淮陰。
沁水劉中丞東星。
建節于淮。
夙慕方外友。
邂逅于龍興寺。
睹公機警。
喜惬素心。
乃館之公舍。
暇與語。
閑及浮度因緣。
劉公欣然曰。
此彈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
令一行。
闡提懾伏。
盡歸我汶陽之田。
百五十年之廢墜。
一言而興起之。
豈非願力耶。
寺既複。
遂北入京師。
會神廟為慈聖皇太後 敕頒印施大藏尊經。
公乃奉 玺書。
持大藏。
歸浮山。
始自戊戌。
迄于壬寅。
五年之閑。
而浮山護國大華嚴寺。
巍然如從地湧。
豈人力也哉。
叢林就緒。
即付囑其徒圓某。
感劉公護法之恩。
走沁水緻吊焉。
沈王為佛法金湯。
刹利中最。
聞公入國。
欲緻一見。
公語使者曰。
佛法付囑國王。
久向賢王。
深心外護法門。
若以世法相見。
則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
願聞法要也。
诘朝王坐中殿。
延公入。
長揖問王曰。
善哉世主。
富有國土。
貴無等倫。
作何勝因。
感斯妙果。
王曰。
從三寶中修來。
公曰。
既從三寶中修來。
因何見僧不禮。
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
請入存心殿。
設香作禮。
請問法要。
因問華嚴梵行品雲。
身語意業。
佛法僧寶。
俱非梵行。
畢竟何者是梵行。
公曰。
一切俱非處。
正是清淨梵行。
王聞歡喜。
遂執弟子禮。
所供種種。
獨受一紫伽黎。
及水晶念珠。
留鎮浮度山門。
王亦竟為華嚴檀越。
公雖往來都門。
與紫柏老人未接面。
于癸卯冬。
老人示遭王難。
惑者驚眩。
公歎曰。
紫柏不唯逆行方便超脫生死。
甚為希有。
即以一死。
酬 世主四十年崇教之恩。
法門無此老。
豈不盡埋沒于一缽中耶。
識者謂公親見紫柏。
吳太史曰。
知師者。
何必在弟子耶。
自法門一變。
京師叢林震驚。
人人自危。
即素稱師匠者。
皆鳥驚魚散。
獨公晏坐金剛地。
為魔陣之殿。
然竟無知公微意者。
讵非代紫柏一轉語耶。
居二年乙巳冬 慈聖聖母周三百六十甲子。
建法會于都南之廣慈。
為增上祝延 懿旨請公講演楞嚴。
公初不應命。
強之及講二軸未終。
至同别妄見處。
忽告衆曰。
生死去來。
皆目眚所見耳。
吾行矣。
華藏莊嚴。
吾所圖也。
今歸矣。
踞座端然而逝。
時萬曆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公得力俗弟子。
唯墨池居士王舜鼎。
官兵部職方郎中。
先三日前。
公以書報别。
雲行圖一晤。
了此寥廓。
且托以後事。
王答書有雲。
滴水滴凍時。
目下如何。
逾日而化。
訃聞 聖母。
悼恤有加 賜金若幹。
返靈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
從公志也。
始末因緣具載吳太史塔銘。
予居嶺外。
聞公名動一時。
往來衲子喧傳。
悉公人品魁梧奇偉。
胸中無物。
目中無人。
自少行腳。
橫趣諸方。
如脫索獅子。
豈矩矩腰包箬笠者比。
觀其機辯迅捷。
蓋夙根慧種。
亦秉願輪而來耶。
以遠公開浮山。
百餘年而墜。
久則古亭振起之。
古亭振百年。
而公适中興之。
由是觀之。
古亭非遠公之後身。
公非古亭之影響耶。
觀公之行事。
若幻化人。
太史公雲。
古亭歸路為來路。
遠錄宗乘入教來。
此實錄也。
然公雖未匡徒。
即末後一着而舌根不壞矣。
贊曰。
聞之諸佛不舍衆生界。
菩薩不斷生死根。
故孤調解脫。
受焦敗之呵。
豈以守斷滅為真修耶。
況善财所參知識。
皆毗盧遮那眉光所現。
是以華嚴法界。
草芥塵毛。
皆菩薩行。
是知從上佛祖。
出沒三有之海。
以一滴而見百川之味也。
以是觀公始終。
以華嚴為究竟。
能幻化死生。
是則從緣無性以達無生者。
公實有焉。
淨明沙彌傳 沙彌。
錢唐黃生也。
以臨終求剃發。
作僧形坐脫。
故得沙彌稱。
俗諱承惠。
字符孚。
先皈依雲栖大師。
法名淨明。
生平性介。
不合俗。
不治生産。
居鄉裡。
多忤衆。
即親友會。
獨頹然瞠目而已。
澹無嗜好。
山水翰墨外無事。
父死無遺資。
僅能贍八口。
性至孝。
事祖母生母嗣母。
即窘不能繼甘旨。
多方為之盡心焉。
祖母死。
病笃卧床褥閑。
極力治喪事盡禮。
鄉人稱之。
性好施。
鄰媪寒無衣。
即解衣衣之。
鄰人貧無食。
傾囊止百錢。
盡與之。
其妻弟聞某。
見其孤硬可與入道。
頻說之。
喜而不入。
因導歸雲栖。
得名焉。
壬子冬。
得吐血症。
積三歲不痊。
乙卯春病劇。
厭家居。
乃移于城東邵氏園。
聞氏兄弟引之念佛。
意不屬。
以素無志于此。
猶未甘死心也。
聞撫然厲聲曰。
汝眼光落地後。
即今知痛知疼的。
畢竟落甚麼處。
生悚然起色曰。
将奈何。
聞即力教以念佛。
生曰。
教我念自性彌陀耶。
念極樂彌陀耶。
聞曰。
汝将謂有二耶。
明矍然有省。
請慧文法師至。
設觀佛像。
為說淨土因緣。
法音入耳。
生甚欣然。
乃亟請聞。
主張剃發。
受沙彌戒。
披法服。
引鏡自照曰。
吾今得死所矣。
因屏家屬。
極力念佛。
默觀蓮花經七曰。
舉族皆聞蓮花香。
臨危忽破顔微笑。
口喃喃說偈曰。
一物不将來。
一物不将去。
高山頂上一輪秋。
此是本來真實意。
乃命家人作齋供佛。
請淨侶念佛。
回向願文。
至放光接引。
垂手提攜。
歡容可掬。
乃起端坐。
開眼谛視佛像。
安然而逝。
時某年某月某日也。
幻人曰。
聞之般若。
如大火聚。
太末蟲處處能泊。
獨不能泊于火聚之上。
衆生心處處能緣。
獨不能緣于般若之上。
是知火宅中人。
性剛介。
而不與世情合者。
此夙習般若内熏之力然。
也第迷不自照耳。
觀黃生素不念道。
及病苦之劇。
仗親知力。
指歸正道。
臨危遂發心出家。
作沙彌。
披法服就死。
念佛七日。
即能感佛接引。
端坐而逝。
此非般若熏習之驗與。
所謂一念回光。
頓同本有。
生實以之。
孰謂生死難出哉。
聞仲子小傳 仲子姓聞氏。
名啟初。
字子與。
浙之錢塘人。
孝廉啟祥之弟也。
仲子幼善病。
故早戒舉子業。
素有出生死志。
無意于室家。
乃歸依雲栖。
受淨土法門。
笃信而力行之。
予吊雲栖。
仲子作禮白言。
某為生死大事。
願剃發而從知識後。
予曰不然。
佛性四大不能拘。
豈毛發可礙乎。
況親在不可遠遊。
佛子容為不孝乎。
仲子遂已。
比歸匡山。
知仲子病笃且死。
心甚哀之。
及讀伯氏傳。
乃大喜曰。
信哉。
雄猛丈夫也。
初仲子自恃信力強勝。
雖久病。
心力甚壯。
決以為往生無難。
及至臨危。
方生方死之際。
積習現前。
心神恍惚。
方知淨業未純。
往來不易。
乃蹶起大呼曰。
亟請知識念佛助我。
知識既集。
念佛連日。
而習境昏擾。
乃複呼曰。
生死根株。
知非他人可能拔也。
遂立起着衣盥洗。
對佛焚香煉臂。
懇倒忏悔。
苦切哀誠。
徹夜無倦。
頃則自知夙障冰消。
心安神逸。
淨土真境。
朗在目前。
怡然靜定。
急令剃發。
披袈裟。
為僧伽相。
安然别衆。
端坐而逝。
嗟乎。
此豈常人所能哉。
常聞涅盤。
諸佛之安宅也。
非僧祇勤苦而不能證。
至若廣額屠兒。
放下屠刀。
立地便登淨土。
衆生之故家也。
至有身陷镬湯。
一念回光。
即變而為八德蓮池。
二者。
吾聞其語。
未見其人也。
予觀仲子。
臨終習境現前。
讵非惡道之先見欤。
何其勇猛蹶起。
大呼一怒。
而拔曆劫生死之根。
變苦趣為淨土。
豈非烈丈夫哉。
斯道也。
又可以音聲笑貌為之耶。
仲子行事。
具載伯子傳。
故特表着大略。
令談往生法門者。
于仲子有良驗焉。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