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
關燈
小
中
大
師于本寺演華嚴玄談。
予即從授戒聽講。
心意開解。
如夙習焉。
時公器予。
即以法為兄弟莫逆也。
公尚未習世俗文字。
予偶作山居賦一首。
公粘于壁。
公侄博士黃生。
見之羨曰。
阿叔有愧此公多矣。
公曰。
是雕蟲技耳。
何足齒哉。
公年二十一。
佛法淹貫。
自是勵志。
始習世閑經書。
子史百氏。
及古辭賦詩歌。
靡不搜索。
遊戲染翰。
意在筆先。
三吳名士。
切磨殆遍。
所出聲詩。
無不脍炙人口。
尺牍隻字。
得為珍秘。
嘗謂予曰。
人言不讀萬卷書。
不知杜詩。
我說不讀萬卷書。
不知佛法。
常閱華嚴大疏。
至五地聖人。
博通世谛諸家之學。
方堪涉俗利生。
公之肆力于是。
豈無意乎。
予從雲谷先師習禅于天界。
切志參究向上事。
公每見予枯坐。
即呵曰。
用如三家村裡土地作麼。
頻激以聽講。
予曰。
各從其志耳。
古德雲。
若自性宗通。
回視文字。
如推門落臼。
固無難也。
公曰。
若果能此。
吾則兄事之。
自是予于山林之志益切。
以始閱華嚴。
知有五台山。
心日馳之。
年二十五。
志将北遊。
别公于雪浪庵。
公曰。
子色力孱弱。
北地苦寒。
固難堪也。
無已。
吾姑攜子。
遨遊三吳。
操其筋骨。
而後行未晚。
予曰。
三吳乃枕席耳。
自知生平軟暖習氣。
不至無可使之地。
決不能治此。
固予之志也。
公曰。
若必行。
俟吾少庀行李之資。
以備風雨。
予笑曰。
兄視弟壽當幾何。
公曰。
安可計此。
予曰。
兄即能資歲月計。
安能終餘日哉。
公意戀戀不已。
予诒之曰。
兄如不釋然。
試略圖之。
公冒大雪方入城。
予即攜一瓢長往矣。
公回山不見予。
不覺放聲大哭。
以此知公生平也。
予遂孤杖北遊。
公亦遊目嵩山。
至伏牛結冬而歸。
居常曰。
清兄去。
吾無友矣。
既聞予在都下。
公瓢笠而尋至。
則予行腳他方。
公遂留京師。
及予同妙峰師。
入五台結茅以居。
公聞之。
即登台山。
問予于冰雪堆中。
夜談因扣公志。
公曰。
吾見若此心如冰。
誓将同死生耳。
第念本師老矣。
奈何。
予曰不然。
人各有志。
亦各有緣。
察兄之緣。
在弘法以續慧命。
非枯寂比也。
江南法道久湮。
幸本師和尚受佛付囑而開辟之。
觀座下。
似未有能振其家聲者。
兄乃克家的肖子。
将來法道之任匪輕。
且師長暮年。
非兄何以光前啟後。
幸速歸。
無久滞他方也。
公即理策歸。
濱行。
予囑之曰。
兄素未以法自任。
此回乘本師老年。
就當侍座。
以收四方學者之心。
他日登壇。
則吾家故物耳。
幸無多讓。
公既歸。
則挺然以法為任。
久參夙學。
皆卻步矣。
先師弘法以來。
三演大疏。
七講玄談。
公盡得華嚴法界。
圓融無礙之旨。
遊泳性海。
時稱獨步。
公素慕禅宗。
大章宗師開堂于少林。
公束包往參。
竟中止。
既而遜庵昂公。
從少室來至栖霞。
拈提公案。
公折節往從。
商确古德機緣。
得單傳之旨。
人或恥公。
公曰。
文殊為七佛師。
何妨為釋迦白槌。
自爾凡出語言。
頓脫拘忌。
從此安心禅觀。
及先師遷化。
公據華座。
日繞萬指。
一旦翻然。
盡掃訓诂俗習。
單提本文。
直探佛意。
拈示言外之旨。
恒教學人。
以理觀為入門。
由是學者耳目。
煥然一新。
如望長空。
撥雲霧而見天日。
法雷啟蟄。
群彙昭蘇。
聞者莫不歎未曾有。
先是講肆所至。
多本色無文。
所入教義。
如抱樁搖橹。
略無超脫之機。
及公出世。
如摩尼圓照。
五色相鮮。
随方而應。
一雨普沾。
三草二木無不蒙潤。
且以慈攝之。
以威折之。
一時聰明特達之士。
無不出其座下。
始終說法。
幾三十年。
每期衆多萬指。
即閑遊山水。
杖錫所至。
随緣任意。
水邊樹下。
稱性揮塵。
若龍骧虎嘯。
風動雲從。
自昔南北法席之盛。
未有若此。
先師說法三十餘年。
門下出世不二三人。
亦未大振。
公之弟子可數者。
多分化四方。
南北法席師匠。
皆出公門。
除耶溪三。
明明宗已往。
現前若巢松浸一雨潤。
大唱于三吳。
蘊璞愚。
晚振于都下。
若昧智。
獨揭于江西。
心光敏。
宣揚于淮北。
海内凡稱說法者。
無不指歸公門。
非具四攝之力。
何能有此。
嗚呼。
豈尋常可測哉。
公每撤座。
則修壁觀。
嘗于長興山中。
結茅習靜。
入定二日。
林木屋宇為之振動。
此人所未知也。
天性坦夷。
不修城府。
不避譏嫌。
以适意為樂。
來去翛然。
如逸鶴淩空。
脫略拘忌。
達觀禅師頗有嗛于公。
予曰。
師固不知雪浪。
吾觀其因地。
聽唯識而發心。
向藏塔而剪發。
此再來人窺基後身也。
達師首肯曰。
吾自今不敢易視此公矣。
嘉靖末年。
本寺雷火災。
殿堂一夕煨燼。
予與公相對而泣曰。
嗟乎。
佛說大火所燒。
淨土不毀。
何期與之俱化耶。
傷哉難矣。
方今之世。
舍爾我其誰欤。
惜乎年輕福薄。
無道力。
從此決志修行。
他日長養。
頭角峥嵘。
終當遂此興複之願。
由是予北遊。
固志在生死大事。
其實中心。
二十餘年未嘗一日忘。
即五台東海。
皆若子房之始終為韓也不幸而竟以賈害。
信乎大事因緣。
固未可以妄想求也。
及予罹難被遣。
過故鄉。
公别予于江上。
促膝夜談及初志。
予曰。
事機已就。
若不遭此蹶。
指日可成。
今且奈何。
予往矣。
兄試相時先唱。
當躬行乞于南都。
以警衆之耳目。
予早晚天假生還。
尚可計也。
公颔之。
明發遂長往。
萬曆乙未冬十一月也。
予度嶺之三年。
戊戌。
公見本寺塔頂傾側。
遂奮志修理。
一時當道助發。
給谏祝公首唱。
公親領衆數百。
次第行乞于都市。
一時人心躍然興起。
金錢集者。
動以千百計。
大役遂舉。
塔高二十五丈。
其安塔頂管心木。
約長七丈。
架半倍之。
則從空而下。
如芥投針。
其勢難矣。
公心苦極。
忽嘔血數升。
時管木即入。
在架之人。
如鳥栖柔條。
竟無小恙。
豈非心力所緻哉。
會計所費數萬缗。
唯 聖母賜三千金。
其餘皆出民閑。
未動公家一發也。
公生于富室。
人皆視為性習軟暖。
及中年操履。
笃于苦行。
于江東大巾立舍茶庵。
公自擔水。
日供不倦。
門人相從。
說法不辍。
即弱骨者。
日益強矣。
居常思結十方粥飯緣。
暮年就吳之望亭。
開接待院。
接納往來。
躬操薪水執作具。
領學人作務。
日則齋飯。
晚則澡浴。
夜則說法。
二利并施。
三吳之士。
翕然信向。
即闡提亦轉為護法。
未幾示微疾。
一日告衆曰。
汝等善自護持。
吾将行矣。
弟子乞師垂示。
公曰。
如空中花。
本無所有。
說個甚麼。
問曰。
師即不諱。
用坐龛。
用棺木。
公曰。
坐死用龛子。
卧死用棺材。
相錫打瓶。
且莫安排。
言訖。
頃即索浴更衣。
端坐而逝。
弟子輩迎葬于雪浪山。
化之日悲感載道。
學人如喪考妣也。
公生于嘉靖乙巳九月九日。
入滅于萬曆丁未某月某日。
世壽六十三歲。
法臘四十五夏。
得度弟子雖多。
獨孫慧經。
字緣督者。
盡得心要。
且善相宗。
其唯識一論。
實從開發。
惜乎早夭。
傳法弟子出世者。
如前所列。
隐約者。
尚多多也。
嗟乎。
予與公猶同胞也。
三十暌攜。
老未合并。
時為永歎。
每思當世。
知公者希。
況沒世乎。
因述公生平之概。
為法道中興所系。
且令後之學者。
知大法因緣。
有自來也。
贊曰。
聞之菩薩往來人天。
留惑潤生。
尚有隔陰之昏。
而不通于宿命。
唯自驗之于夢中。
智者觀之以習氣。
毫無爽也。
予以公出家因緣。
是知必為再來人。
至人潛行玩世。
逆順無方。
豈常情可測哉。
龍象蹴踏。
固非跛驢所堪。
無怪乎肉眼忽之也。
苟非乘夙願力。
豈能光流末世。
起百代之衰哉。
觀其生死脫然可知矣。
皖城浮山大華嚴寺中興住山朗目禅師智公傳 公諱本智。
初号慧光。
曲靖李氏子。
先為金陵人。
後徙居滇南。
生而倜傥不群。
負出塵之志。
曲城之陽。
有朗目山。
公之父出家居此。
号白齋和尚。
公年十二。
即往依出家。
遂剃發為驅烏。
後行腳。
遇黃道月舍人。
與語投機。
為更其号。
曰朗目雲。
白齋以華嚴為業。
公以聞熏發起。
即從事焉。
居常以生死大事為懷。
切志向上。
年十九受具。
白齋将順世。
公請益。
齋曰。
是惡知不旦暮為人婿也。
公發憤。
即決志操方。
北遊中原。
遍曆名山。
參訪知識。
足迹半天下。
氣吞諸方八九矣。
南北法門諸大老。
若伏牛之大方。
印宗。
南嶽之無盡。
廬山之大安。
薊門之遍融。
月心。
皆一時教禅師匠。
鹹及其門。
經爐冶鉗錘。
故若宗若教。
得其指歸。
第于參究己躬一着。
以未悟為切。
于是立禅一十二載。
始得心光透露。
由是機辯自在。
行腳北遊。
過
予即從授戒聽講。
心意開解。
如夙習焉。
時公器予。
即以法為兄弟莫逆也。
公尚未習世俗文字。
予偶作山居賦一首。
公粘于壁。
公侄博士黃生。
見之羨曰。
阿叔有愧此公多矣。
公曰。
是雕蟲技耳。
何足齒哉。
公年二十一。
佛法淹貫。
自是勵志。
始習世閑經書。
子史百氏。
及古辭賦詩歌。
靡不搜索。
遊戲染翰。
意在筆先。
三吳名士。
切磨殆遍。
所出聲詩。
無不脍炙人口。
尺牍隻字。
得為珍秘。
嘗謂予曰。
人言不讀萬卷書。
不知杜詩。
我說不讀萬卷書。
不知佛法。
常閱華嚴大疏。
至五地聖人。
博通世谛諸家之學。
方堪涉俗利生。
公之肆力于是。
豈無意乎。
予從雲谷先師習禅于天界。
切志參究向上事。
公每見予枯坐。
即呵曰。
用如三家村裡土地作麼。
頻激以聽講。
予曰。
各從其志耳。
古德雲。
若自性宗通。
回視文字。
如推門落臼。
固無難也。
公曰。
若果能此。
吾則兄事之。
自是予于山林之志益切。
以始閱華嚴。
知有五台山。
心日馳之。
年二十五。
志将北遊。
别公于雪浪庵。
公曰。
子色力孱弱。
北地苦寒。
固難堪也。
無已。
吾姑攜子。
遨遊三吳。
操其筋骨。
而後行未晚。
予曰。
三吳乃枕席耳。
自知生平軟暖習氣。
不至無可使之地。
決不能治此。
固予之志也。
公曰。
若必行。
俟吾少庀行李之資。
以備風雨。
予笑曰。
兄視弟壽當幾何。
公曰。
安可計此。
予曰。
兄即能資歲月計。
安能終餘日哉。
公意戀戀不已。
予诒之曰。
兄如不釋然。
試略圖之。
公冒大雪方入城。
予即攜一瓢長往矣。
公回山不見予。
不覺放聲大哭。
以此知公生平也。
予遂孤杖北遊。
公亦遊目嵩山。
至伏牛結冬而歸。
居常曰。
清兄去。
吾無友矣。
既聞予在都下。
公瓢笠而尋至。
則予行腳他方。
公遂留京師。
及予同妙峰師。
入五台結茅以居。
公聞之。
即登台山。
問予于冰雪堆中。
夜談因扣公志。
公曰。
吾見若此心如冰。
誓将同死生耳。
第念本師老矣。
奈何。
予曰不然。
人各有志。
亦各有緣。
察兄之緣。
在弘法以續慧命。
非枯寂比也。
江南法道久湮。
幸本師和尚受佛付囑而開辟之。
觀座下。
似未有能振其家聲者。
兄乃克家的肖子。
将來法道之任匪輕。
且師長暮年。
非兄何以光前啟後。
幸速歸。
無久滞他方也。
公即理策歸。
濱行。
予囑之曰。
兄素未以法自任。
此回乘本師老年。
就當侍座。
以收四方學者之心。
他日登壇。
則吾家故物耳。
幸無多讓。
公既歸。
則挺然以法為任。
久參夙學。
皆卻步矣。
先師弘法以來。
三演大疏。
七講玄談。
公盡得華嚴法界。
圓融無礙之旨。
遊泳性海。
時稱獨步。
公素慕禅宗。
大章宗師開堂于少林。
公束包往參。
竟中止。
既而遜庵昂公。
從少室來至栖霞。
拈提公案。
公折節往從。
商确古德機緣。
得單傳之旨。
人或恥公。
公曰。
文殊為七佛師。
何妨為釋迦白槌。
自爾凡出語言。
頓脫拘忌。
從此安心禅觀。
及先師遷化。
公據華座。
日繞萬指。
一旦翻然。
盡掃訓诂俗習。
單提本文。
直探佛意。
拈示言外之旨。
恒教學人。
以理觀為入門。
由是學者耳目。
煥然一新。
如望長空。
撥雲霧而見天日。
法雷啟蟄。
群彙昭蘇。
聞者莫不歎未曾有。
先是講肆所至。
多本色無文。
所入教義。
如抱樁搖橹。
略無超脫之機。
及公出世。
如摩尼圓照。
五色相鮮。
随方而應。
一雨普沾。
三草二木無不蒙潤。
且以慈攝之。
以威折之。
一時聰明特達之士。
無不出其座下。
始終說法。
幾三十年。
每期衆多萬指。
即閑遊山水。
杖錫所至。
随緣任意。
水邊樹下。
稱性揮塵。
若龍骧虎嘯。
風動雲從。
自昔南北法席之盛。
未有若此。
先師說法三十餘年。
門下出世不二三人。
亦未大振。
公之弟子可數者。
多分化四方。
南北法席師匠。
皆出公門。
除耶溪三。
明明宗已往。
現前若巢松浸一雨潤。
大唱于三吳。
蘊璞愚。
晚振于都下。
若昧智。
獨揭于江西。
心光敏。
宣揚于淮北。
海内凡稱說法者。
無不指歸公門。
非具四攝之力。
何能有此。
嗚呼。
豈尋常可測哉。
公每撤座。
則修壁觀。
嘗于長興山中。
結茅習靜。
入定二日。
林木屋宇為之振動。
此人所未知也。
天性坦夷。
不修城府。
不避譏嫌。
以适意為樂。
來去翛然。
如逸鶴淩空。
脫略拘忌。
達觀禅師頗有嗛于公。
予曰。
師固不知雪浪。
吾觀其因地。
聽唯識而發心。
向藏塔而剪發。
此再來人窺基後身也。
達師首肯曰。
吾自今不敢易視此公矣。
嘉靖末年。
本寺雷火災。
殿堂一夕煨燼。
予與公相對而泣曰。
嗟乎。
佛說大火所燒。
淨土不毀。
何期與之俱化耶。
傷哉難矣。
方今之世。
舍爾我其誰欤。
惜乎年輕福薄。
無道力。
從此決志修行。
他日長養。
頭角峥嵘。
終當遂此興複之願。
由是予北遊。
固志在生死大事。
其實中心。
二十餘年未嘗一日忘。
即五台東海。
皆若子房之始終為韓也不幸而竟以賈害。
信乎大事因緣。
固未可以妄想求也。
及予罹難被遣。
過故鄉。
公别予于江上。
促膝夜談及初志。
予曰。
事機已就。
若不遭此蹶。
指日可成。
今且奈何。
予往矣。
兄試相時先唱。
當躬行乞于南都。
以警衆之耳目。
予早晚天假生還。
尚可計也。
公颔之。
明發遂長往。
萬曆乙未冬十一月也。
予度嶺之三年。
戊戌。
公見本寺塔頂傾側。
遂奮志修理。
一時當道助發。
給谏祝公首唱。
公親領衆數百。
次第行乞于都市。
一時人心躍然興起。
金錢集者。
動以千百計。
大役遂舉。
塔高二十五丈。
其安塔頂管心木。
約長七丈。
架半倍之。
則從空而下。
如芥投針。
其勢難矣。
公心苦極。
忽嘔血數升。
時管木即入。
在架之人。
如鳥栖柔條。
竟無小恙。
豈非心力所緻哉。
會計所費數萬缗。
唯 聖母賜三千金。
其餘皆出民閑。
未動公家一發也。
公生于富室。
人皆視為性習軟暖。
及中年操履。
笃于苦行。
于江東大巾立舍茶庵。
公自擔水。
日供不倦。
門人相從。
說法不辍。
即弱骨者。
日益強矣。
居常思結十方粥飯緣。
暮年就吳之望亭。
開接待院。
接納往來。
躬操薪水執作具。
領學人作務。
日則齋飯。
晚則澡浴。
夜則說法。
二利并施。
三吳之士。
翕然信向。
即闡提亦轉為護法。
未幾示微疾。
一日告衆曰。
汝等善自護持。
吾将行矣。
弟子乞師垂示。
公曰。
如空中花。
本無所有。
說個甚麼。
問曰。
師即不諱。
用坐龛。
用棺木。
公曰。
坐死用龛子。
卧死用棺材。
相錫打瓶。
且莫安排。
言訖。
頃即索浴更衣。
端坐而逝。
弟子輩迎葬于雪浪山。
化之日悲感載道。
學人如喪考妣也。
公生于嘉靖乙巳九月九日。
入滅于萬曆丁未某月某日。
世壽六十三歲。
法臘四十五夏。
得度弟子雖多。
獨孫慧經。
字緣督者。
盡得心要。
且善相宗。
其唯識一論。
實從開發。
惜乎早夭。
傳法弟子出世者。
如前所列。
隐約者。
尚多多也。
嗟乎。
予與公猶同胞也。
三十暌攜。
老未合并。
時為永歎。
每思當世。
知公者希。
況沒世乎。
因述公生平之概。
為法道中興所系。
且令後之學者。
知大法因緣。
有自來也。
贊曰。
聞之菩薩往來人天。
留惑潤生。
尚有隔陰之昏。
而不通于宿命。
唯自驗之于夢中。
智者觀之以習氣。
毫無爽也。
予以公出家因緣。
是知必為再來人。
至人潛行玩世。
逆順無方。
豈常情可測哉。
龍象蹴踏。
固非跛驢所堪。
無怪乎肉眼忽之也。
苟非乘夙願力。
豈能光流末世。
起百代之衰哉。
觀其生死脫然可知矣。
皖城浮山大華嚴寺中興住山朗目禅師智公傳 公諱本智。
初号慧光。
曲靖李氏子。
先為金陵人。
後徙居滇南。
生而倜傥不群。
負出塵之志。
曲城之陽。
有朗目山。
公之父出家居此。
号白齋和尚。
公年十二。
即往依出家。
遂剃發為驅烏。
後行腳。
遇黃道月舍人。
與語投機。
為更其号。
曰朗目雲。
白齋以華嚴為業。
公以聞熏發起。
即從事焉。
居常以生死大事為懷。
切志向上。
年十九受具。
白齋将順世。
公請益。
齋曰。
是惡知不旦暮為人婿也。
公發憤。
即決志操方。
北遊中原。
遍曆名山。
參訪知識。
足迹半天下。
氣吞諸方八九矣。
南北法門諸大老。
若伏牛之大方。
印宗。
南嶽之無盡。
廬山之大安。
薊門之遍融。
月心。
皆一時教禅師匠。
鹹及其門。
經爐冶鉗錘。
故若宗若教。
得其指歸。
第于參究己躬一着。
以未悟為切。
于是立禅一十二載。
始得心光透露。
由是機辯自在。
行腳北遊。
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