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是聖智。

    不用更轉。

    即其修行。

    但直觀自心流注。

    妄想現量。

    頓達自心。

    亦不立地位階級。

    故判教者。

    名為頓教法門。

    是故達磨。

    以為心印。

    以此經示禅宗要訣。

    以此經難明。

    劣解難入。

    傳至黃梅。

    則以金剛印心。

    其金剛乃八部般若之一。

    文有六百卷。

    唯此卷獨合祖師心印。

    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門。

    正如棱嚴所說。

    菩薩以不生滅心。

    為本修因。

    而般若乃佛之根本實智。

    正是不生滅心也。

    此經以無住為宗。

    斷疑為用。

    以二乘妄起衆生見佛見法見。

    種種住着。

    重重起疑。

    此經盡拔疑根。

    直到不疑之地。

    知見消亡。

    不立一法。

    遣盡住着之心。

    正與宗門解粘去縛手段相同。

    斬斷意言分别。

    正是宗門不許拟議。

    不着思惟。

    識情幹枯。

    透法身向上。

    故黃梅以此印心。

    良有以也。

    諸經都有些黏帶。

    獨此經斬截。

    參禅了此。

    則易入耳。

     問雲有如來禅。

    祖師禅。

    二禅果有同異否。

    香嚴擊竹有省。

    呈去年窮未是窮之偈與仰山。

    山雲。

    且喜師兄會如來禅。

    祖師禅。

    未夢見在。

    依此語。

    則見有如來禅。

    祖師禅異也。

    若從迦葉。

    傳至初祖西來。

    祖祖相承。

    諸宗始祖。

    即是釋迦。

    何得有異也。

     答。

    如來禅。

    祖師禅。

    本來無二。

    但如來禅。

    就迷中說悟。

    要修而後入。

    祖師禅。

    直指不屬迷悟一着。

    不假修為。

    要人直下頓了自心。

    凡落迷悟關頭。

    便是第二義也。

    所以古德雲。

    修行即不無。

    其如染污何。

    是故宗門向上一路。

    須是個裡人始得。

    棱伽四種禅中。

    最上一乘禅。

    即祖師禅。

    其實本無異也。

    若根器不淨。

    妄逞聰明知見。

    把作會祖師禅。

    如此連如來禅。

    亦未夢見在。

    譬如貧人。

    妄稱帝王。

    自取誅戮。

    可不懼哉。

    可不懼哉。

     示蕭玄圃宗伯(天啟癸亥冬十月初六日從此絕筆) 入道先要了悟當人心體。

    本來光明廣大。

    包含無外。

    彌滿清淨。

    聖凡不立。

    不為身心世界之所拘礙。

    此即向上一路。

    西來心印。

    唯此而已。

    既能悟徹此心。

    則于日用應緣。

    一切境界。

    如鏡現像。

    來無所粘。

    去無蹤迹。

    如此則凡所施作。

    皆從真心實際中流出。

    一一皆真實不朽之事業。

    不但與日月争光也。

    較彼區區迷夫妄想。

    機械所為者。

    豈可同日而語耶。

    此段光明。

    人人具足。

    本無欠阙。

    但以我見堅固。

    凡有所作。

    必以為己功。

    執所見為必是。

    是非交錯。

    終無一定之論。

    所以然者。

    以無廓然大公之心。

    而欲建千秋不朽之業。

    難矣。

     又。

     吾人心體。

    本來圓滿光明。

    即今不能頓悟。

    不得現前受用者。

    蓋因無量劫來。

    貪嗔癡愛。

    種種煩惱。

    障蔽自心。

    故漸修之功。

    不可少耳。

    沩山雲。

    學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

    但将所悟的。

    淨除現業流識。

    是名為修。

    不是此外别有修也。

    若學道人。

    但求頓悟便了。

    将謂無功可用。

    此則習氣深潛。

    遇境竊發。

    久則流入魔界矣。

    然漸修之功。

    亦非有次第。

    但日用中。

    向未起心動念處。

    立定腳根。

    返觀内照。

    于一念起處。

    即追審此一念。

    從何處起。

    追到一念生處。

    本自無生。

    則一切妄想情慮。

    當下冰消矣。

    然所忌者。

    無勇猛力。

    不能把斷咽喉。

    不覺相續。

    則流而不返也。

     示周子寅(以下海印槁附) 山居今日大衆結制。

    海印據座。

    說法華經。

    爾時足下手書至。

    且有佳果。

    足占足下。

    亦法會中人。

    乃先得道果者。

    此非瓦蔔也。

    前書雲雲。

    日業正此不爽。

    亦可漸入不二法門。

    但其中日用。

    頭頭念念。

    皆生滅心行。

    安能寂滅為樂。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

    更須向讀書作文已了時。

    種種應緣處。

    當下着實。

    猛地返觀内照。

    觀此種種作為生滅之心。

    畢竟向何處起。

    即今滅向甚麼處去。

    如此深觀久久。

    漸入細密。

    若更此中。

    一切習氣潛流處。

    煩惱無故生起處。

    着實一觑觑定。

    看他畢竟是何物。

    向何處起滅。

    追到掃蹤絕迹處。

    如沸湯鍋裡點片雪相似。

    如此日用。

    念念不得放舍。

    才有絲毫一念懶堕懈怠。

    偷安圖快活受用之心生時。

    此正是病根發作。

    便向者裡。

    猛然剔起眉毛。

    不可被他纏縛住。

    才見纏縛。

    切不可和身放倒。

    與之打交滾也。

    切忌切忌。

    大段一聲菩薩。

    或一聲佛。

    死急靠定。

    與之厮挨。

    若遇種種惡習起時。

    即将此話頭奮力提起。

    望空一揮。

    不管是魔是佛。

    是煩惱習氣。

    是善惡思量。

    一切情塵。

    一齊頓斷。

    如斬亂絲。

    如此做工夫。

    不妨讀書。

    不妨作文。

    讀書處。

    看此書讀向何處寄着。

    作文。

    就看此文從何處流出。

    也不妨迎賓待客。

    吃茶吃飯。

    痾矢放尿。

    一切處。

    無用纖毫縫罅。

    如此安心。

    再與永嘉所說。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是一般。

    不是一般。

    足下不知能信海印老人。

    不虛诳否。

    請自試看。

    足下傥見信不謬。

    始知顔子心齋三月。

    大為可笑。

    圓覺經一部。

    足下讀熟。

    每日早晚。

    以當功課。

    俟來春面時。

    相與決擇。

    尋常與足下書。

    不免稍帶情識。

    自愧為足下未徹。

    非不徹。

    恐足下信心未徹耳。

    今見足下。

    信心漸增。

    日近清淨。

    此時若不将此赤心。

    剜與足下。

    何時得徹。

    若足下因循不徹。

    則海印自徹去也。

    何如何如。

    人世可悲。

    斯道可悲。

    望足下心。

    更可悲耳。

     又。

     來書請益。

    甚是真切。

    但足下于空幻二字。

    未得谛當。

    故于心境。

    不無其礙。

    所以工夫難做。

    今為足下說破。

    則了然無複疑慮矣。

    所謂空非絕無之空。

    正若俗語謂傍若無人。

    豈傍真無人耶。

    第高舉着眼中。

    不有其人耳。

    所謂幻者。

    非變怪之幻。

    乃有而不實之謂也。

    譬若市如弄筒子。

    撮出許多人物一般。

    然此筒中。

    本無所有。

    而忽然有之。

    雖有而非真實也。

    既非真實。

    即是本無。

    由本無故說空耳。

    故曰。

    譬如幻化人。

    非無幻化人。

    幻化人。

    非真人也。

    人既非真。

    豈不是空耶。

    佛說空字。

    乃破世人執着以為實有之謂。

    非絕無斷滅之謂也。

    誠恐世人淪于斷滅。

    複說幻字。

    以遣其斷滅之見。

    是則一切身心諸法。

    因幻故空。

    由空故說如幻耳。

    此二字相須而觀。

    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