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頓見其妙。

    所言空。

    即幻有以觀空。

    名曰真空。

    所謂有。

    乃本無之幻有。

    名曰妙有。

    由真空故。

    心非斷滅。

    由妙有故。

    境是無生。

    境既無生。

    則心何取着。

    心既非斷。

    則妄念何存。

    妄念不存。

    将何心而取境。

    境本是幻。

    将何境而牽心。

    斯但心不取境。

    而心非斷滅。

    境不牽心。

    而境自如如。

    心境如如。

    于何不樂。

    此所謂。

    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者。

    但隻看破如幻不實。

    名曰若無。

    而靈心獨照。

    妄心頓歇。

    名曰亦無耳。

    是所無者妄心耳。

    豈絕無真心哉。

    何以為妄心耶。

    境執着不化者是。

    何以為真心。

    不取身心境界之相。

    了了常知。

    靈然寂照者是。

    如此用心。

    有何挂礙。

    故曰。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無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雲何立。

    正所謂。

    境緣無好醜。

    好醜起于心。

    心若不強名。

    愛憎何由起。

    斯則但情不附物。

    物豈礙人。

    物既不能礙人。

    人又何礙于物耶。

    世人所以不得自在者。

    唯其不達心境無生。

    如幻不實耳。

    若了達一念無生如幻。

    則一切苦樂憂患。

    得失愛憎。

    取舍情狀。

    當下瓦解冰消矣。

    故曰。

    知幻即離。

    不作方便。

    離幻即覺。

    亦無漸次。

    此所謂一念頓到佛家。

    非虛語也。

    足下但觀一切妄念起滅處。

    一切境界起滅處。

    無非是幻化不實。

    則心自然不奔境。

    境自然不牽心矣。

    往來應緣。

    則一念虛明。

    靈然獨照。

    照見現前身心。

    如幻如化。

    如水中月。

    如鏡中像。

    如空中雲。

    如野馬陽焰。

    如此把定。

    金剛眼睛。

    再莫動轉。

    任他一切境界。

    觸之即消。

    憑他甚麼妄心。

    一觑便滅。

    如此用心。

    又有何妄。

    心可以自擾。

    又有何妄境而可撄心者哉。

    此番說話。

    乃海印極力。

    為足下通身吐露。

    徹底掀翻。

    足下更莫懷疑。

    切不得思前算後。

    種種思量。

    皆惡覺惡習。

    俱是障道因緣也。

    必若老人此語。

    目前即是極樂人矣。

    信手呵筆。

    不覺郎當。

    如許婆心。

    漏逗如此。

    珍重。

     又。

     一别恍忽數月。

    流光迅速。

    日月欺人。

    每聞足下。

    精進倍常。

    歡喜沃灌心田也。

    初意拟尊人行後。

    必得入山一晤。

    相與印證既往工夫。

    而決擇之。

    此想實真。

    不覺形諸夢事。

    可笑道人。

    亦堕情見乃爾。

    來書所雲。

    因坐以求靜。

    因靜以求心。

    此乃入道初門。

    最為切當。

    但坐中未明肯綮。

    所以坐久而疲。

    由不達心體之妙。

    故靜久而欲有聞。

    且又疑泛然。

    若無所歸。

    良以能求之心。

    未得秘訣。

    所以求之一念。

    返覺為勞。

    是以心覓心。

    正如渴鹿逐陽焰耳。

    傳曰。

    知止而後有定。

    以足下心未知止。

    故不得定。

    承索所以治心條目。

    如四勿三省者。

    引此心而入。

    持此心而定。

    此足下精心苦切處。

    乃鄙人所大有望于足下者。

    今既肯心自許。

    返乃秘吝乎。

    第恐足下。

    始于吾佛法中。

    未得多聞。

    至于名言之中。

    多分轉為昔日見聞之陳習。

    緻使甘露之藥。

    不能近取還顔之效耳。

    從上佛祖。

    教人之法。

    門路雖多。

    不出戒定慧三學。

    所謂因戒生定。

    因定發慧。

    其節目之詳。

    經不過棱嚴。

    至若祖語。

    無如永嘉集一書。

    足下熟讀玩味。

    至于其中入定用心之訣。

    如雲。

    恰恰用心時。

    恰恰無心用。

    無心恰恰用。

    常用恰恰無。

    又雲。

    忘緣之後寂寂。

    靈知之性曆曆。

    無記昏昧昭昭。

    契本真空的的。

    此用心之神符也。

    如四勿三省者。

    正乃戒耳。

    此中具悉。

    其實修心工夫條目。

    不出止觀等持三門而已。

    此集中奢摩他。

    止也。

    毗婆舍那。

    觀也。

    優畢叉。

    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也。

    姑以此塞請。

    集中紅圈者。

    留神消息。

    如不解者。

    不嫌數數寄問。

    至于止觀捷徑之法。

    容再書一紙。

    以償今日之欠耳。

     又。

     此段因緣。

    乃至易至難之事。

    以無量劫來。

    生生世世。

    雜染流轉。

    習之深且厚矣。

    即今一念信心。

    始發斬于旦夕。

    而欲遏永劫之長流。

    其勢誠不易易。

    即此一念回頭之心。

    亦深難發。

    此是積劫善根靈苗。

    遇時而萌芽始抽。

    而開華敷實。

    全在時時栽培。

    而保護之。

    否則頓見枯焦矣。

    遇境遇緣。

    以事處事。

    久久純熟。

    更加止觀之功。

    則可漸臻解脫。

    然以吾人本自解脫。

    所以煩惱不解脫者。

    非法之咎。

    乃自心縛着。

    不解脫耳。

    良以向來。

    世情濃厚。

    習染純熟。

    熟處難忘。

    故觸之便發。

    故曰。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若以彼易此。

    則生處自熟。

    熟處自生。

    生則疏。

    疏則遠。

    遠則澹。

    澹則忘。

    忘則不暇求脫。

    而自不縛矣。

    久之而此心泰定。

    則目前千态萬狀。

    視之若空華水月。

    陽焰冰河。

    本無可縛着。

    又何求脫耶。

    雲肇公物不遷語得力。

    此非足下大根器。

    不能入此老門阃。

    獨于日月麗天句不徹。

    若此不徹。

    則知肇公不徹。

    不徹。

    則非真得力也。

    此語老人疑之數年。

    畢竟于吾心中。

    獨然自省。

    自爾以來。

    應緣得力處。

    多借此老之語。

    足下出門即見信。

    誠非小緣。

    老人不惜為說破。

    第恐足下。

    後日罵老僧也。

    足下但将此句。

    橫之在心。

    于一切動作雲為處。

    一切聲色貨利處。

    一切逆順境緣處。

    一切喜怒哀樂處。

    一切愛憎取舍處。

    凡系流動之境。

    即便以此印。

    一印印定。

    看他如何是不遷處。

    如何是常靜處。

    如何是不流處。

    如何是不動處。

    如何是不周處。

    如此看來看去。

    忽然爆地看破此語。

    則知老人不欺足下。

    而始信本真不自欺也。

     示黃惟恒 足下雖雲向道。

    而此中眼目。

    未得明徹。

    往往将世法佛法。

    與宗與教。

    不免話作兩橛。

    若此處話作兩橛。

    則一切憎愛逆順。

    取舍好惡。

    窮達動靜等。

    宜乎一一皆作兩橛也。

    海印頻頻為足下道。

    佛祖元無實法與人。

    但隻為人說破各各分上本有之事耳。

    宗鏡雲。

    以一心為宗。

    照萬法為鏡。

    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

    故佛說教以指之。

    吾人不能見自心。

    故祖假禅以示之。

    二者皆不得已也。

    足下今雲。

    習教不免精神疲倦。

    由宗如乘順風。

    此足下多生般若習氣之深。

    如此大段。

    海印分上。

    二皆虛诳。

    總無難易之說。

    苟足下不達自心。

    則宗為邪解邪染。

    皆堕識情窠臼。

    而教亦妄知妄見。

    盡落言說話柄。

    皆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