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二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二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寂照铠公請益八則 問經雲。

    無礙清淨慧。

    皆由禅定生。

    如何南嶽謂馬祖曰。

    若學坐禅。

    禅非坐卧。

    若學作佛。

    佛非定相。

    于無住法。

    不應取舍。

    此二說若為是非。

     答。

    祖師門下。

    不論坐禅作佛。

    隻貴見性。

    若見自性。

    了了分明。

    自無取舍。

    才有取舍。

    便落是非。

     問圓覺經雲。

    我今四大。

    所謂堅濕暖動。

    各還地水風火。

    故曰四大各離。

    今者妄身。

    當在何處。

    未審此身未死各離耶。

    抑死後各離耶。

     答。

    要未死前撇得下。

    故臨行不被他累。

    及至臨時。

    要離如生龜脫殼。

    難之難矣。

    古人道。

    閑時做下忙時用。

    正謂此耳。

     問棱嚴經雲。

    阿難白佛言。

    本發心路。

    從何攝伏。

    入佛知見。

    佛言。

    汝等若欲入佛知見。

    應當審觀因地發心。

    與果地覺。

    為同為異。

    若于因地。

    以生滅心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滅。

    無有是處。

    未審即今為出生死。

    參禅學道。

    是生滅心否。

     答。

    學人參禅。

    先斷生滅心。

    及發明時。

    乃見不生滅性。

    若以生滅心參。

    但逐妄想流轉。

    非參究也。

     問百丈海禅師曰。

    參見善知識。

    求覓一知半解。

    是善知識魔。

    生語見故。

    若發四宏誓願。

    願度一切衆生盡。

    然後成佛。

    是菩薩法智魔。

    誓願不相舍故。

    若持齋戒。

    修禅學慧。

    是有漏善根。

    縱然坐道場成正等覺。

    度恒沙數人。

    盡證辟支佛果。

    是善根魔。

    起貪着故。

    若于諸法。

    都無貪染。

    禅理獨存。

    甚深禅定。

    更不升進。

    是三昧魔。

    久耽玩故。

    今參禅學道者。

    如何出得此魔。

    入正修行路。

     答。

    諸修行人。

    隻為心見不忘。

    故動随魔網。

    若心見消忘。

    則佛亦不立。

     問破四大五陰執。

    有先後否。

     答。

    教說五陰漸破。

    必先破色陰。

    若參禅打破漆桶。

    則先破識陰。

    識陰既破。

    則四大無依。

    故如割水吹光。

    了不相觸。

     問金剛四句。

    古今未有明言者。

    或指色聲香等為四句。

    或指眼耳鼻舌四句。

    或指諸相非相等。

    或指有谛無谛等。

    至天親則曰。

    吾升兜率陀天。

    請益慈氏。

    則曰。

    無我相。

    無人相。

    無衆生相。

    無壽者相是也。

    六祖則曰。

    摩诃般若波羅蜜多是也。

    雙林大士又曰。

    經中持四句。

    應當不離身。

    愚人看似夢。

    智者見惟真。

    自古迄今。

    不曾有定辭何也。

     答。

    佛說般若。

    如雪山衆草。

    件件是藥。

    拈來便用。

    必定除疾。

    故古人指出何為四句者。

    各拈雪山一莖草耳。

     問古人雲。

    直得純清絕點。

    猶是真常流注。

    直得無一法當情。

    猶遭仰山檢點。

    直得通身是照。

    猶在衲僧家垂手。

    直得七佛已前。

    威音那畔薦取。

    猶是話會在。

    今之學者。

    果到此境界否。

     答。

    古人垂語。

    隻是怕人落在途路邊。

    學人縱到此。

    亦是途路邊事。

    況未到此。

    便開口說禅。

    總是欺心。

     問圜悟大師曰。

    有祖以來。

    唯務單傳直指。

    以言遣言。

    以機奪機。

    以毒攻毒。

    以用破用。

    所以支分派别。

    各擅家風。

    須是向上根器。

    有紹隆佛祖志。

    然後能深入阃奧。

    始可印證。

    舍此切宜寶秘。

    勿作容易。

    今見學者。

    多不審自己根器。

    便要參究向上事。

    果不論根器否。

     答。

    祖師取人論根器。

    即教中佛論種性。

    若不是者般種性。

    終是粘皮搭骨。

    今人根器不淨。

    定與此事絕分。

    若肯留心此事。

    從此不退。

    久久可許造進。

    此在不定性攝。

     王芥庵朱白民請益 問佛說頓教漸教。

    禅開頓門漸門。

    二教二門。

    是同是别。

     答。

    佛祖出世。

    本無法可說。

    然法本無說。

    何有頓漸差别。

    言頓漸者。

    特為機設。

    非幹法也。

    然教有頓漸者。

    如毗盧遮那初成正覺。

    于菩提場說華嚴經。

    頓示平等法界心地法門。

    直示無遺。

    如日初出。

    先照高山。

    後判教者。

    稱為圓頓法門。

    此佛之頓法也。

    然此頓法。

    惟被地上一類大根衆生。

    于中行布四十二位。

    是即頓之漸也。

    其餘劣根在座。

    如盲如聾。

    絕然無分。

    此則法雖大。

    而攝機不廣。

    所謂唯有一門。

    而複狹小如此。

    豈佛說法。

    獨為一人哉。

    所以現應化身。

    随三根施設。

    說三乘法。

    初從漸修證。

    所謂教之漸也。

    後至棱伽法華涅盤。

    頓示佛性種子。

    是為由漸而頓也。

    此乃教分頓漸也。

    其禅一門。

    教中處處說。

    菩薩六度中有禅智二度。

    判教菩薩。

    由二度開止觀二門。

    為修行之本。

    此教中用頓而漸修。

    是禅為頓中之漸也。

    其達磨之禅。

    乃世尊末後拈華。

    迦葉破顔微笑。

    佛乃示以正法眼藏。

    涅盤妙心。

    遂為教外别傳之旨。

    西域二十八傳。

    達磨東來。

    六傳曹溪。

    而下傳燈所載諸祖。

    乃單傳直指一心之禅。

    又非六度之禅可比。

    以此單示一心。

    更無别法。

    直下頓見自心。

    不屬修證迷悟因果。

    特顯佛未出世一着。

    是謂向上一路。

    名為頓教大乘。

    此禅之頓也。

    至若曆代祖師。

    頓悟此心者。

    雖一言一句。

    一棒一喝之下。

    直捷了悟。

    此蓋多世修習。

    般若根深。

    因緣時至。

    今日成熟。

    亦有今生參究。

    三二十年工夫。

    然後得悟。

    如此。

    雖頓亦從漸來。

    至如沩山雲。

    學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

    識得自己本有。

    是名為悟。

    尚有無始無明。

    微細流注。

    即将悟的。

    淨除現業流識。

    是名為修。

    非此外别有修也。

    以此觀之。

    頓中未嘗無漸也。

    予嘗觀棱伽。

    分頓漸四門。

    一頓頓。

    二頓漸。

    三漸頓。

    四漸漸。

    知此不可執一而論。

    雖頓悟。

    而不廢漸修。

    佛祖之心。

    本無二也。

     問佛說諸經。

    俱是稱性之譚。

    了義之旨。

    何謂達磨頻贊棱伽雲。

    此經是我心要。

    至黃梅則指金剛。

    餘經有何差别耶。

     答。

    佛說諸大乘經。

    雖是稱性了義之譚。

    即其建化門頭。

    不離迷悟。

    性相對待。

    定要返妄歸真。

    皆有和會。

    方顯一真。

    至若棱伽一經。

    直指一心。

    雖有真妄。

    以示識藏即如來藏。

    不必和會。

    單顯自覺聖智境界。

    但了自心現妄想無性。

    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