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盜淫妄。
乃至毀謗者。
以乃圓滿頓戒。
然所重者。
獨在佛性種子。
即佛之慧命故。
不獨上根利智能受。
即黃門二根。
淫男淫女。
乃至鬼神。
但解法師語者。
皆堪受之。
隻要信一切衆生佛性種子。
即是平等法身。
苟能作如是觀。
則于一切日用現前所遇境界。
盡是戒光明地。
如此不獨執身不行。
而于殺盜淫妄。
觸目念念佛性現前。
則頓化為光明聚矣。
又豈特執心不起而已耶。
然持之之法。
在遮戒固難。
端在檢束三業。
制伏過非。
唯此性戒實難。
要以一片金剛心。
持之勿失。
但一念昧卻。
即全身堕落。
豈細事哉。
故華嚴十信初心。
持此戒者。
說淨行品一百二十大願。
則日用無滲漏處。
尚随事相。
至若十住初心。
持此戒者。
有梵行品。
審觀離相。
便是持此戒之方法也。
初機常持此二品經。
則久久自然相應矣。
所雲弊者。
在遮戒有執相。
自是多我慢自高。
憎毀戒者之弊。
持性戒者。
有未得謂得。
縱放任情。
認賊為子之弊。
祛此二端。
無問利鈍。
皆名真持戒者。
二問參禅曰。
守律而不如自性。
終屬颟顸。
欲求見性。
無過參究。
其閑疑悟交關。
子賊難判。
幸垂永鑒。
免堕迷坑。
答。
佛說沙門所習。
戒定慧三學。
然律即戒學。
其參究即定學也。
惟教中所設定學。
乃三觀妙門。
為悟心之捷徑。
後因禅道東來。
重在直指單傳見性為禅。
而不言定。
然禅即定也。
初達磨示二祖。
隻是個覓心了不可得。
名為頓悟。
乃至六祖。
隻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惡。
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
即此返求自心。
便是參究工夫。
初無看話頭下疑情之說。
後至黃蘖以下。
乃教人看話頭。
以古人一則公案為本參。
相傳為實法。
及至今時。
師家教人。
但參公案。
不究自心。
因此疑誤多人。
故今參禅者多。
未有得正知見者。
且又自以參禅毀教。
蓋為非真參禅也。
殊不知古人為學人難入。
特以一期方便權宜。
隻要人識自本心耳。
佛祖豈有二心耶。
殊不知提話頭。
堵截意根。
不容一念生滅遷流。
即是入定要門。
而今别作奇特想。
故多自誤耳。
唯今參究。
不可無話頭。
以初心散亂難制。
要此作巴鼻。
當未提時。
須要先持身心。
内外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從此緩緩。
極力提起話頭。
返看起處。
從何處起。
畢竟是個甚麼。
因未明見自心。
故下疑情雲。
如何是我自己本命元辰。
如此追求。
是名參究。
要念念不昧。
心心不移。
日夜靠定。
廢寝忘餐。
忽然冷灰豆爆。
本體一念現前。
是謂悟自本心。
到此依然隻是舊時人。
更無一毫奇特處。
若得一念歡喜。
便自為足。
是名認賊為子矣。
何況作種種知見。
說偈說頌。
為奇貨耶。
切不可堕此魔網。
三問公案曰。
話頭破碎後。
一千七百葛藤。
勢如破竹。
然一則稍訛。
一齊雲霧。
從前破碎。
方信鬼關。
不識此弊。
而掉弄精魂。
三途潛伏矣。
答。
學人果能明見自心。
到不疑之地。
則與十方諸佛。
曆代祖師。
一個鼻孔出氣。
又說甚公案不公案。
此事不是初機分上事。
且姑置之。
不必在念。
四問印教曰。
不向教上印證者。
不得正知見。
此和尚舊訓也。
然義路是宿習。
宿習難消。
如油入面。
萬一印處。
有一絲意識。
則悟者轉落陰魔。
資發邪見。
為害匪細。
幸揭關頭。
答。
老人尋常要修行人。
以教印心者。
謂是為自己所知所見。
一向無明眼人。
指示邪正。
要以佛經印正。
如棱嚴棱伽圓覺經中。
所說皆禅定工夫。
悟心之要。
将自心對照看。
如佛所說。
不如佛說。
故雲。
以聖教為明鏡。
照見自心。
不是将經中玄妙言句。
回為己解也。
如子所問者。
正不知話頭落處也。
至若吾人種種心病。
唯佛披露殆盡。
如棱嚴七趣升沈之狀。
五十種陰魔之形。
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見。
非佛細說。
又何從而知懼耶。
吾所謂印心者此耳。
隻要以教照心。
不在義路。
不義路至。
若宿習種種。
又不止義路也。
五問闡教曰。
法布施者大。
法供養者最。
因悟印教。
即印闡教。
似乎契佛知見。
大轉法輪。
然悟非真悟。
以印自信。
印非真印。
以闡自任。
抹卻諸注。
獨逞己明。
是獅是狐。
易于自慁。
是闡是謗。
難于自知。
幸垂精判。
永奉蓍龜。
答。
為佛弟子。
念佛恩難報。
唯有替佛傳法。
為真報恩者。
故古之宏法諸師。
有三種不同。
一自悟本性。
妙契佛心。
于佛言教。
如從自己胸中流出。
四辯無礙。
且又深入教海。
波瀾浩瀚。
如清涼圭峰。
天台諸大祖師是也。
二雖未悟自心。
依佛言教。
印定自心。
廣探教海。
如所解說。
不謬佛意。
此雖未超言象。
而不敢妄以己見縱談。
依教敷演。
如從前諸大法師是也。
三有夙習般若種子。
如有禅定工夫。
自明己心。
妙契佛意。
但未廣涉多聞。
而正見不謬。
雖有以淺為深之過。
而無謗法之愆。
其所宏揚。
皆以法施為心。
不求世閑名利恭敬。
如昔溫陵寂音諸老是也。
此皆法施之大者。
至有聰明利根。
但恃己見為得。
排斥古今。
縱口橫談。
唯以宏法為利者。
此則不唯破壞佛法。
抑且誤堕後人。
如是豈可以闡法稱乎。
此了然易見。
不問可知。
六問頌古曰。
古人悟後。
頌古如描畫虛空。
不落色相。
今人悟未能徹。
辄易頌古。
句出詩想。
機同滑稽。
以為悟語悟境。
脍炙人口。
一轉堕狐。
恬不知懼。
此末法流弊乎。
吾輩易失此坑。
幸發針砭。
普荷深慈。
答。
頌古從上有之。
不過發揮古人作略。
聊示門庭施設。
以彰大機大用。
且出自己。
縱奪殺活之手。
非徒矢口縱情。
構畫為得也。
此頌古闡教二事。
皆非初機所急。
何須預設。
古德雲。
但得了悟自心。
不愁不會說法。
如是初心。
唯以究心。
求明己躬大事為急。
切不可懷此見也。
吾人苟能了悟自心。
縱不闡教。
不頌古。
亦是真實出家。
不負在袈裟下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一
乃至毀謗者。
以乃圓滿頓戒。
然所重者。
獨在佛性種子。
即佛之慧命故。
不獨上根利智能受。
即黃門二根。
淫男淫女。
乃至鬼神。
但解法師語者。
皆堪受之。
隻要信一切衆生佛性種子。
即是平等法身。
苟能作如是觀。
則于一切日用現前所遇境界。
盡是戒光明地。
如此不獨執身不行。
而于殺盜淫妄。
觸目念念佛性現前。
則頓化為光明聚矣。
又豈特執心不起而已耶。
然持之之法。
在遮戒固難。
端在檢束三業。
制伏過非。
唯此性戒實難。
要以一片金剛心。
持之勿失。
但一念昧卻。
即全身堕落。
豈細事哉。
故華嚴十信初心。
持此戒者。
說淨行品一百二十大願。
則日用無滲漏處。
尚随事相。
至若十住初心。
持此戒者。
有梵行品。
審觀離相。
便是持此戒之方法也。
初機常持此二品經。
則久久自然相應矣。
所雲弊者。
在遮戒有執相。
自是多我慢自高。
憎毀戒者之弊。
持性戒者。
有未得謂得。
縱放任情。
認賊為子之弊。
祛此二端。
無問利鈍。
皆名真持戒者。
二問參禅曰。
守律而不如自性。
終屬颟顸。
欲求見性。
無過參究。
其閑疑悟交關。
子賊難判。
幸垂永鑒。
免堕迷坑。
答。
佛說沙門所習。
戒定慧三學。
然律即戒學。
其參究即定學也。
惟教中所設定學。
乃三觀妙門。
為悟心之捷徑。
後因禅道東來。
重在直指單傳見性為禅。
而不言定。
然禅即定也。
初達磨示二祖。
隻是個覓心了不可得。
名為頓悟。
乃至六祖。
隻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惡。
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
即此返求自心。
便是參究工夫。
初無看話頭下疑情之說。
後至黃蘖以下。
乃教人看話頭。
以古人一則公案為本參。
相傳為實法。
及至今時。
師家教人。
但參公案。
不究自心。
因此疑誤多人。
故今參禅者多。
未有得正知見者。
且又自以參禅毀教。
蓋為非真參禅也。
殊不知古人為學人難入。
特以一期方便權宜。
隻要人識自本心耳。
佛祖豈有二心耶。
殊不知提話頭。
堵截意根。
不容一念生滅遷流。
即是入定要門。
而今别作奇特想。
故多自誤耳。
唯今參究。
不可無話頭。
以初心散亂難制。
要此作巴鼻。
當未提時。
須要先持身心。
内外一齊放下。
放到無可放處。
從此緩緩。
極力提起話頭。
返看起處。
從何處起。
畢竟是個甚麼。
因未明見自心。
故下疑情雲。
如何是我自己本命元辰。
如此追求。
是名參究。
要念念不昧。
心心不移。
日夜靠定。
廢寝忘餐。
忽然冷灰豆爆。
本體一念現前。
是謂悟自本心。
到此依然隻是舊時人。
更無一毫奇特處。
若得一念歡喜。
便自為足。
是名認賊為子矣。
何況作種種知見。
說偈說頌。
為奇貨耶。
切不可堕此魔網。
三問公案曰。
話頭破碎後。
一千七百葛藤。
勢如破竹。
然一則稍訛。
一齊雲霧。
從前破碎。
方信鬼關。
不識此弊。
而掉弄精魂。
三途潛伏矣。
答。
學人果能明見自心。
到不疑之地。
則與十方諸佛。
曆代祖師。
一個鼻孔出氣。
又說甚公案不公案。
此事不是初機分上事。
且姑置之。
不必在念。
四問印教曰。
不向教上印證者。
不得正知見。
此和尚舊訓也。
然義路是宿習。
宿習難消。
如油入面。
萬一印處。
有一絲意識。
則悟者轉落陰魔。
資發邪見。
為害匪細。
幸揭關頭。
答。
老人尋常要修行人。
以教印心者。
謂是為自己所知所見。
一向無明眼人。
指示邪正。
要以佛經印正。
如棱嚴棱伽圓覺經中。
所說皆禅定工夫。
悟心之要。
将自心對照看。
如佛所說。
不如佛說。
故雲。
以聖教為明鏡。
照見自心。
不是将經中玄妙言句。
回為己解也。
如子所問者。
正不知話頭落處也。
至若吾人種種心病。
唯佛披露殆盡。
如棱嚴七趣升沈之狀。
五十種陰魔之形。
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見。
非佛細說。
又何從而知懼耶。
吾所謂印心者此耳。
隻要以教照心。
不在義路。
不義路至。
若宿習種種。
又不止義路也。
五問闡教曰。
法布施者大。
法供養者最。
因悟印教。
即印闡教。
似乎契佛知見。
大轉法輪。
然悟非真悟。
以印自信。
印非真印。
以闡自任。
抹卻諸注。
獨逞己明。
是獅是狐。
易于自慁。
是闡是謗。
難于自知。
幸垂精判。
永奉蓍龜。
答。
為佛弟子。
念佛恩難報。
唯有替佛傳法。
為真報恩者。
故古之宏法諸師。
有三種不同。
一自悟本性。
妙契佛心。
于佛言教。
如從自己胸中流出。
四辯無礙。
且又深入教海。
波瀾浩瀚。
如清涼圭峰。
天台諸大祖師是也。
二雖未悟自心。
依佛言教。
印定自心。
廣探教海。
如所解說。
不謬佛意。
此雖未超言象。
而不敢妄以己見縱談。
依教敷演。
如從前諸大法師是也。
三有夙習般若種子。
如有禅定工夫。
自明己心。
妙契佛意。
但未廣涉多聞。
而正見不謬。
雖有以淺為深之過。
而無謗法之愆。
其所宏揚。
皆以法施為心。
不求世閑名利恭敬。
如昔溫陵寂音諸老是也。
此皆法施之大者。
至有聰明利根。
但恃己見為得。
排斥古今。
縱口橫談。
唯以宏法為利者。
此則不唯破壞佛法。
抑且誤堕後人。
如是豈可以闡法稱乎。
此了然易見。
不問可知。
六問頌古曰。
古人悟後。
頌古如描畫虛空。
不落色相。
今人悟未能徹。
辄易頌古。
句出詩想。
機同滑稽。
以為悟語悟境。
脍炙人口。
一轉堕狐。
恬不知懼。
此末法流弊乎。
吾輩易失此坑。
幸發針砭。
普荷深慈。
答。
頌古從上有之。
不過發揮古人作略。
聊示門庭施設。
以彰大機大用。
且出自己。
縱奪殺活之手。
非徒矢口縱情。
構畫為得也。
此頌古闡教二事。
皆非初機所急。
何須預設。
古德雲。
但得了悟自心。
不愁不會說法。
如是初心。
唯以究心。
求明己躬大事為急。
切不可懷此見也。
吾人苟能了悟自心。
縱不闡教。
不頌古。
亦是真實出家。
不負在袈裟下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