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一

關燈
二乘得聞華嚴。

    何故斥雲二乘絕分。

    文義俱違。

    願垂分祈。

     答。

    教中說十方諸佛。

    一身一智慧。

    故十方佛土中。

    唯說一乘法。

    所以菩提場中。

    初成正覺。

    即說華嚴為最上一乘法。

    獨被大根衆生。

    是謂稱實智說。

    争柰衆生根機不一。

    有中下劣解。

    不見不聞。

    則為絕分。

    故随劣機感。

    現小化身。

    八相成道。

    于鹿野苑。

    說三乘法。

    所謂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

    應物現形。

    如水中月。

    以但随機感。

    故現身耳。

    其所說法。

    為權智也。

    華嚴會上。

    逝多林中。

    文殊象王回旋。

    則舍利弗等。

    六千比丘。

    成道于言下。

    是亦地上菩薩。

    名大阿羅漢。

    今佛既現小應身。

    示生人閑。

    而諸外道堅執我見。

    未易攝化。

    故舍利等。

    亦随現聲聞。

    輔揚法化。

    為影響衆。

    所謂内秘外現之俦。

    非實聲聞也。

    其斥二乘絕分者。

    乃斥實行執相聲聞。

    而舍利等受呵。

    正為鼓簧法化耳。

    大似優戲場中。

    各作一腳。

    以發悲歡離合之情。

    及至散場。

    則了無幹涉。

    故菩薩利生。

    如嬉戲然。

    調而應。

    偶而會。

    豈實法耶。

     二問華嚴經中。

    普眼不見普賢。

    如是三度入定。

    遍觀三千大千世界不見。

    卻來白佛。

    佛教靜三昧中。

    起念便見。

    普眼才起一念。

    即見在虛空中。

    若普賢之身。

    是一真法界。

    應在三昧中見。

    何故不見。

    若普賢是色相身。

    未入定時應見。

    何故佛教起念方見耶。

     答。

    法身無相。

    饒他普眼。

    亦莫能觑。

    于定中求而不見者。

    以法身無彼此疊相見故。

    是知可見者。

    乃就第二門頭。

    故起念方見耳。

     三問起信論中。

    真如内熏。

    故有妄心。

    厭生死苦。

    要求涅盤。

    妄心有二。

    一者凡夫二乘。

    依事識熏修。

    二者菩薩。

    依業識熏修。

    今之學人參究。

    但依事識。

    不能依業識。

    參禅本是大乘法門。

    若依事識而參。

    返成凡夫二乘之行。

    若參時二識同用。

    又違古人雲。

    離心意識參。

    願垂開決。

     答。

    教說凡夫二乘依事識修。

    菩薩依業識修。

    乃約就依識發心取證耳。

    今參禅人發心。

    雖是事識。

    而用志直要打破業識漆桶。

    直透向上未迷已前一着。

    不落二識巢臼。

    若得少為足。

    便不能離心意識矣。

     四問古人雲。

    不貴子之行履。

    隻貴子之見地。

    又雲。

    見地不明。

    堕落坑塹。

    今諸方解說有二。

    一說博學經論。

    依解名為見地。

    一說悟明後。

    方為見地。

    若學解為見地。

    何故宗門不許看教。

    若悟後方是見地。

    即今初心操履。

    以何法為見地。

    免離堕坑之患耶。

     答。

    解為見地。

    有三種不同。

    有學解。

    有信解。

    有悟解。

    若從教上。

    或祖師公案上解得。

    佛祖究竟處。

    不落枝岐。

    此雖是名見地。

    謂依地作解。

    其有未親言教。

    但隻決定信自心。

    了無一物。

    是為信解。

    若參究。

    一旦明本有。

    是為悟解。

    此三皆名見地。

    但依他解。

    多落知見障。

    信解如此。

    亦要操修以臻實證。

    其悟解雖一念頓悟。

    尚有無始微細惑障。

    亦要淨除。

    是三種見地雖貴。

    若不行履。

    終難究竟。

    今古人所貴見地者。

    但就根器為本。

    非金不行履。

    古人一期之語。

    不可作實法會也。

     五。

    問古人雲參究。

    在搬柴運水行腳處參。

    今之學者。

    要在靜坐。

    參功有力。

    若在四威儀中。

    與物交接。

    心念紛飛。

    話頭沉沒。

    若惟靜坐。

    又違古人操履。

    若與物交。

    終日散心。

    如何令學人日用中。

    動靜無違也。

     答。

    古人做工夫。

    要在行住坐卧。

    四威儀中看取。

    不是教你死死枯坐也。

    以初入禅。

    心多散動。

    姑就靜坐攝心。

    其實要将靜中做的。

    去動處驗看如何。

    若用心綿密。

    自然動靜如一。

    打成一片矣。

    今對境心念紛飛。

    是于話頭全不得力。

    豈真參之人耶。

    為今隻要話頭得力。

    不拘動靜。

    自然不被他轉矣。

     六問又經雲。

    心佛衆生。

    三無差别。

    又雲。

    佛界等。

    衆生界等。

    又雲。

    度盡衆生。

    方成佛道。

    若生佛平等。

    佛無度生之義。

    如何度盡衆生。

    方成佛道。

    若佛菩薩。

    度盡衆生。

    佛界似乎漸增。

    衆生界似乎漸減。

    雲何謂生佛平等耶。

     答。

    心佛衆生。

    本來平等。

    以衆生是佛心中之衆生。

    故佛度自心之衆生。

    若衆生相空。

    是為度盡衆生。

    即成自心之佛。

    縱一心盡作衆生。

    乃衆生自作自心之衆生。

    而佛界不減。

    縱衆生界盡。

    隻是消得各各衆生界。

    以心平等故。

    而佛亦不增。

    佛觀衆生界空。

    若衆生自心不空。

    則衆生亦不減。

    譬如長空雲屯霧暗。

    而空亦不減。

    雲散霧消。

    而空亦不增。

    雖終日暗。

    終日消。

    而空體湛然。

    此則佛界豈有增減耶。

     答大潔六問 一問持律曰初學。

    不知持律。

    恐舉動即錯。

    受有次第。

    決無莽獵。

    然其閑大小區乘。

    權實應用。

    雖根因利鈍。

    機随淺深。

    不無弊端。

    幸提軌則。

    使利者仰遵。

    而鈍者拓武乎。

     答。

    佛所設戒。

    律部載之詳矣。

    本意為衆生有八萬四千煩惱。

    故設八萬四千律儀。

    為對病之藥。

    欲令煩惱病除。

    法身清淨。

    因機有大小。

    故戒有三品。

    曰沙彌十戒。

    比丘二百五十戒。

    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

    以沙彌比丘二種戒。

    乃因事而設。

    名為遮戒。

    謂遮止過非。

    雖大小同遵。

    而多為小乘。

    但執身不行。

    有能執心不起者。

    即為大乘。

    亦在事相戒。

    至若梵網經所說。

    十重四十八輕戒。

    名為性戒。

    乃我本師盧舍那報佛所說。

    諸佛心地法門。

    名金剛寶戒。

    命釋迦文佛。

    展轉傳化。

    所言性戒者。

    謂了達自性清淨。

    本來無染。

    頓悟本有清淨法身。

    性自具足。

    故名為戒。

    經雲若人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故釋迦四十九年所說者。

    但傳此戒法而已。

    末後拈華所示者。

    亦示此戒性而已。

    曆代祖師所悟者。

    亦圓此戒光而已。

    故觀一切衆生。

    佛性種子。

    本來平等。

    以同具平等法身故。

    以佛性而觀衆生。

    則凡起一念殺盜淫妄。

    乃至說四衆過。

    自贊毀他。

    謗三寶者。

    即斷佛慧命。

    與殺佛無異矣。

    故列十重之科。

    若以平等法身而觀衆生。

    則無可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