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欲複之。

    而荷擔者難得其人。

    密藏開公。

    棄青衿出家。

    依達師為入室弟子。

    聞有複棱嚴議。

    全身荷之。

    禅堂告成。

    議刻方冊大藏。

    以廣法運。

    複蒙聖慈頒賜大藏。

    而大殿未有成也。

    不幸開公隐去。

    未克卒業。

    五台翁複下世。

    郡守蔡槐亭先生至。

    則一旦興起。

    得包心弦居士為領袖。

    一時人心翕聚如響。

    不期年绀殿巍峨。

    金像晃耀。

    何其偉哉。

    揆之重興之議。

    幾二十年。

    時節因緣。

    故有不思議者存焉。

    予來雙徑。

    為作達師茶毗佛事。

    回過棱嚴。

    觀其規模宏敝。

    真塵中淨土。

    其禅堂精潔。

    誠幻海梵宮。

    及見主者林公。

    其人端莊循雅。

    忍辱慈和。

    可謂叢林之領袖也。

    嘗竊悲夫五濁惡世。

    佛事付囑菩薩。

    尚不敢涉此利生。

    而況博地凡夫乎。

    以林子之端雅。

    故見者無不敬。

    以林子之慈忍。

    故歸者無不悅。

    以人皆敬皆悅之心。

    成未圓未就之事。

    如順風揚帆而行安流。

    其到彼岸也何難哉。

    予謂獅弦将絕響矣。

    而幸有子繼之。

    亦因緣所屬耳。

    唯在子堅忍不拔之願力。

    以守難成不易之道場。

    将為無窮不朽之佛事。

    大法流通。

    即子之心光所遍也。

    又何以不堅血肉之軀。

    而為三寶所惜乎。

     示東禅浪崖耀禅人 金沙東禅寺。

    太史念西王公之所建也。

    以浪崖耀公主之。

    适聞老人有雙徑之行。

    特專嗣南容公。

    來請經。

    營安居。

    将為老人林歇地。

    九月既望。

    老人适至。

    見其精誠嚴整。

    大衆清肅。

    專以背誦法華為業。

    期方七年。

    而成誦者三十餘人。

    此希有之事也。

    居無幾何。

    即往徑山。

    緣畢将歸匡廬。

    長揖人世。

    公懇留老人。

    意未能已。

    臨别贻此示之曰。

    法界性中。

    安有去來之相耶。

    智眼未開。

    情塵斯隔。

    離合之見阕心。

    聚散之緣系念。

    非夫達三際不遷十方靡閑者。

    未易臻無二之境也。

    且法華以實相為宗。

    過去之多寶現存。

    即今之釋迦不滅。

    常住一心。

    永劫不昧。

    大通王子之因。

    直至于今。

    燈明授記之緣。

    法爾現證。

    由是觀之。

    安有纖毫遷訛之相耶。

    試觀白毫一光。

    洞照無礙。

    一切聖凡始終因果。

    居然目前。

    老人之去來。

    猶長江之皎月。

    東西各行。

    而本月湛然。

    苟一念純真。

    則心光交徹。

    其無以世谛恒情。

    作生死常見也。

    願公以法華三昧。

    究竟未來。

    則與老人眉毛厮結。

    同歸實際。

    長劫相依。

    久遠不離。

    又何區區于幻化空身。

    水月鏡像。

    妄生彼此之念耶。

    老人行矣。

    公其勉之。

     示王聖沖元深二生 佛性之在人。

    如水在高原。

    有穿鑿者。

    無不得之。

    良以吾人煩惱根深。

    愛憎情固。

    不啻高原之土也。

    苟能力鑿深求。

    施工不已。

    務在拔煩惱之根。

    裂愛憎之網。

    則法性淵泉。

    源源不竭。

    溉靈根而沃智慧之芽。

    不唯道果可期。

    且将浚潛流而潤焦枯。

    普益人天。

    同歸法海。

    涓滴而與渤澥同彼。

    此豈外求之耶。

    聖沖元深昆季。

    久入紫柏之室。

    哲人往矣。

    恐性水清流。

    不無雍阏。

    老人适來。

    而為疏之。

    今則開發源頭。

    從此永無枯竭。

    其無以煩惱幹土。

    投而濁之也。

     示孫诜白 無明生死根株。

    隻在現前一念。

    如人周行十方。

    盡生平力而不已者。

    将謂已涉千萬途程。

    殊不知未離腳跟一步也。

    是知曆劫妄想遷流。

    生死輪轉。

    實未離當人一念耳。

    若能日用現前。

    見聞覺知。

    念念生處着力觑破。

    生處不生。

    則曆劫生死情根。

    當下頓斷。

    其實不假他力也。

    佛說狂心不歇。

    歇即菩提。

    豈虛語哉。

    老人指示父母未生前一句。

    着力參看。

    他日當有自信之時也。

     示姜養晦 姜生少年英發。

    骨氣不凡。

    非靈根夙植般若種子深厚。

    未易得此美質也。

    幼稚曾見紫柏大師。

    即命之曰信光。

    意謂性具般若之光也。

    适參老人請益。

    因字之曰養晦。

    吾人日用見聞知覺。

    皆智光煥發。

    第被無明蒙蔽。

    變為情識。

    故暗而不彰。

    苟能自信本有真光。

    不昧于現前境界。

    愛惡關頭昏闇之中。

    靈光獨耀。

    不被情根之所蒙蔽。

    是于晦而能養。

    則光體愈明。

    而真元可複矣。

    用其光無遺身殃。

    姜生體此。

    則廣大光明。

    當發現于動作雲為之閑。

    功名建立。

    皆不朽之盛業。

    豈可自昧而不信耶。

    但在我慢幢摧。

    則光明自露耳。

     示衆 近來諸方少年。

    有志參禅者多。

    及乎相見。

    都是颠倒漢。

    以固守妄想為誓願。

    以養懶惰為苦功。

    以長我慢為孤高。

    以弄唇舌為機鋒。

    以執愚癡為向上。

    以背佛祖為自是。

    以恃黠慧為妙悟。

    故每到叢林。

    身業不能入衆。

    口意不能和衆。

    縱情任意。

    三業不修。

    以禮誦為下劣。

    以行門為賤役。

    以佛法為冤家。

    以套語為己見。

    縱有能看話頭做工夫者。

    先要将心覓悟。

    故蒲團未穩。

    瞌睡未醒。

    夢也未夢見在。

    即自負貢高。

    走見善知識。

    說[纟-八]說妙。

    呈悟呈解。

    便将幾句沒下落胡說求印正。

    若是有緣。

    遇明眼善知識。

    即為打破窠臼。

    可謂大幸。

    若是不幸。

    撞見拍盲禅。

    将冬瓜印子一印。

    便斷送入外道邪坑。

    堕落百千萬劫。

    無有出頭之時。

    豈非可憐愍者哉。

    此等愚癡之輩。

    自失正因。

    又遭邪毒。

    縱見臨濟德山。

    亦不能解其迷執。

    豈不為大可憐愍者哉。

    禅門之弊。

    一至于此。

    谛觀從上古人。

    決不是這等。

    但看百丈侍馬祖。

    每在田中作活。

    如插鍬子。

    野鴨子公案。

    便是真實勘驗工夫處。

    以此故有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之誡。

    楊岐之事慈明。

    二十餘年。

    行門親操。

    執事百千辛苦。

    未嘗憚勞。

    故得光明碩大。

    照耀今古。

    若懶融之負米。

    黃梅之碓房。

    曆觀古人。

    無一不從辛苦中來。

    何其今之少年。

    才入叢林。

    便以參禅為向上。

    隻圖端坐。

    現成受用。

    袖手不展。

    一草不拈。

    如此薄福。

    絕無慚愧之心。

    縱有妙悟。

    隻成孤調。

    絕無人天供養。

    況無真實修行。

    虛消信施。

    甘堕沉淪者乎。

    若是真實為生死漢子。

    當觀本師釋迦文佛。

    于三千大千世界。

    無有如芥子許。

    不是為求菩提舍頭目髓腦處。

    如此當發勇猛。

    [拚-ㄙ+ㄊ]舍一條窮性命。

    将這一具臭骨頭。

    布施十方。

    供養大衆。

    一切行門。

    苦心操持。

    難行能行。

    難忍能忍。

    若于日用六根門頭。

    頭頭透過。

    便得法法解脫。

    古人雲。

    從緣入者相應疾。

    如此用心。

    三十年不改。

    縱不悟道。

    再出頭來。

    定是頂天立地漢子也。

    老人以此示之遍告同參。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