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招敵。

    則衆忤皆歸。

    忤則為其所惑矣。

    故眼為色惑。

    耳為聲惑。

    鼻為香惑。

    舌為味惑。

    身為觸惑。

    意為法惑。

    惑則擾。

    擾則亂。

    亂則失其正。

    既失其正。

    則被所傷者多矣。

    世之人皆為其惑而不自知。

    為其所傷而不知痛。

    愚之甚矣。

    且将以為資我也。

    而又愛而執之取之。

    又愚之愚者也。

    惟有智者知其不我益也。

    故遠而避之。

    苟避之不若忘我。

    誠能忘我。

    則于衆敵。

    猶夫衆箭攢空。

    則無可寄矣。

    有志道者。

    試從此始。

     示王子颙 世人一向在幻妄身心境界上作活計。

    從生至死。

    未曾一念返覺自心本來面目。

    由其不覺。

    故不知其病根。

    所在以水火相違。

    四大交攻。

    是為身病。

    妄想攀緣。

    愛憎取舍。

    是為心病。

    然身病藥石可治。

    而心病則無藥可治佛為世醫王。

    及調治衆生心病。

    種種方便。

    究竟單以覺破妄想無性。

    為回生妙藥。

    學人要求安樂法門。

    先須識破身非我有。

    但看父母未生前。

    何曾有此血肉之軀。

    及四大分離。

    即今此身更向何處安立。

    如此時時觀察。

    久則忽然一念覺破。

    即不為此身所苦。

    是為治身病之妙藥。

    一切病元皆從妄想心生。

    隻須日用念念觀察。

    凡一切善惡念頭起處。

    即是病根發現。

    直須當念着力。

    就在起處觀察。

    看他畢竟從何處起。

    畢竟是誰起滅。

    及至妄想滅時。

    定要追察畢竟滅向何處去。

    如此追究到起無起處。

    滅無滅處。

    是謂起滅無從。

    則心體安然。

    得大自在。

    如此把斷要關。

    則前後不續。

    中閑一念自孤即此一念獨立處。

    久久純熟。

    則妄想病根自拔。

    一切心垢。

    亦無地可寄矣。

    是為治心病之妙藥也。

    子颙切志向上事。

    但差在言語文字中求。

    不知向自己心地上求。

    以自心妄想。

    已是病根。

    又将他人言語把作實法。

    是謂重增一重障礙耳。

    從今但直覺破自心妄想。

    不被率轉。

    但看妄想起處。

    決不可相續。

    佛言。

    狂心若歇。

    歇即菩提。

    勝淨明心。

    本無外得。

    如此用心不退。

    即此現前自心。

    便是大安樂解脫法門。

    老人因請益詺其名曰。

    福覺。

    以其覺乃第一無量之福也。

    其勉之哉。

     示旅泊居士沈豫昌 居士生十善之家。

    居富貴之室。

    以菩薩人為父母。

    以善知識為眷屬。

    以同行同願為奴仆。

    以慈力示現為兒女。

    而身處其中。

    如青蓮出水。

    挺挺淤泥。

    既發信心。

    修諸福德。

    事事如意。

    繞宅湖池約數裡許。

    所養之魚稱湖沙數。

    初請藏經過蘆洲。

    滿蕩之魚。

    夜乘紅光而盡生天。

    其所遇福緣勝廣如是。

    但以行道不力為愧。

    請益老人。

    老人因示之曰。

    是誠可愧者矣。

    何也。

    以外施為易。

    内施不足。

    是舍心不若舍物之易耳。

    雖然。

    亦丈夫所難也。

    由曆劫生死情根。

    深固難拔。

    非發大勇猛決烈之志。

    求其如法修行。

    實非易易。

    若老人正眼視之。

    固不難耳。

    居士谛信。

    誠能以物觀身。

    則身易輕。

    以身觀心。

    則心易忘。

    以心觀情。

    則情易折。

    以情觀性。

    則性易明。

    以性觀念。

    則念不生。

    念不生則道在我而不在物矣。

    如是。

    則與池魚之望法影而頓脫生死。

    何以異哉。

    居士能信不疑。

    則居家而入非家。

    即世而能離世。

    一切資财眷屬。

    皆入如幻三昧。

    又何道之難行。

    情根之難拔乎。

    居士欲入毗耶不二法門。

    當從此入。

     示顔福堅 佛說世閑無一法可堅固者。

    謂無常苦空無我等法。

    如夢幻泡影。

    速起速滅。

    無常生死敗壞之法。

    皆如是也。

    唯有佛性種子。

    雖在生死之中。

    曆劫不壞。

    是真堅固。

    世人錯認無常為常。

    是以不堅為堅。

    名颠倒見。

    然颠倒之根。

    乃罪惡之性也。

    何福之有。

    今一念返醒于無常生死法中。

    發心願求佛性種子。

    則能舍不堅之财。

    易堅固之法财。

    舍不堅之身命。

    求堅固之慧命。

    此乃出世之福。

    福之大者。

    是故就汝歸依之信心。

    詺其名曰福堅。

    隻欲發其堅固之心。

    所謂自求多福耳。

    豈虛名足尚哉。

     示顧汝平 汝平。

    侍紫柏老人最久。

    昔予被難系圜中。

    以書覆紫柏。

    汝平侍側。

    即以書付之囑曰。

    執此他日必有見面之時。

    以此為左券。

    越二十二年。

    丙辰。

    長至月。

    予自南嶽來雙徑。

    赴紫柏入塔之期。

    汝平迎予松陵。

    至陋巷顔生生宅。

    因禮請益。

    出此卷。

    見紫柏手澤。

    及予昔日書。

    嗟乎。

    法性海中。

    聖凡出沒。

    如大海之漚。

    起滅無從。

    去來無所。

    即死生夢幻。

    于湛寂中了不可得。

    且予昔之死也不死。

    故今之生也非生。

    不死不生。

    湛然一際。

    是知紫柏今之死也。

    豈真死哉。

    手澤宛然。

    法身常住。

    昔紫柏視。

    今日如眉睫。

    子今見紫柏當日之寸心。

    耿耿孤光昭揭如日月。

    既生不以形骸隔。

    又安可以幽明閑哉。

    佛言。

    觀彼久遠。

    猶若今日。

    不但予與紫柏。

    如巨海之漚。

    即一切凡聖。

    若空中電影耳。

    汝平久入紫柏之室。

    于此一際平等法門。

    必若入大海浴。

    使百川之水。

    浸透遍身毛孔耳。

    紫柏老人。

    或未拈及此。

    故予特為點破。

    令其自信此法。

    得大受用。

    其或未然。

    試向父母未生前。

    着眼看觑。

    久久當知見予與未見時。

    無前後際也。

     示顔仲先持準提咒 在家居士。

    五欲濃厚。

    煩惱根深。

    日逐現行。

    交錯于前。

    如沸湯滾滾。

    安得一念清涼。

    縱發心修行。

    難下手做工夫。

    有聰明看教。

    不過學些知見資談柄。

    絕無實用念佛又把作尋常看。

    不肯下死心。

    縱肯亦不得力。

    以但在浮想上念。

    其實藏識中習氣潛流。

    全不看見。

    故念佛從來不見一念下落。

    若念佛得力。

    豈可别求[纟-八]妙耶。

    今有一等好高慕異。

    聞參禅頓悟。

    就以上根自負。

    不要修行。

    恐落漸次。

    在古德機緣上。

    記幾則合頭語。

    稱口亂談。

    隻圖快便為機鋒。

    此等最可憐愍者。

    看來若是真實發心。

    怕生死的。

    不若持咒入門。

    以先用一片肯切心。

    故易得耳。

    顔生福持。

    問在家修行之要。

    故示之以此。

    觀者切莫作沒道理會。

    以道理誤人太多。

    故此法門。

    尤勝參柏樹子幹屎橛也。

     示嘉禾棱嚴堂主 經雲。

    佛種從緣起。

    所謂欲識佛性義。

    當觀時節因緣。

    是知法界以緣起為宗。

    谛觀世出世閑。

    未有一法不從因緣而起者。

    棱嚴古刹。

    創自唐朝。

    長水疏棱嚴于此。

    其來久矣。

    以當王城阛阓之中。

    向為力者所侵五台陸翁。

    于此土受靈山付屬。

    生以護法為心。

    達觀禅師。

    乘時而出。

    與翁有大因緣。

    一見心相印契。

    即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