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八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法語
示歸宗智監寺
歸宗為古尊宿說法地。
達觀師倡緣興複。
既而湛公竭身盡力。
竟還故物。
今廿餘年。
湛公化去。
弟子修慈荷之。
予丙辰夏。
來禮金輪舍利塔。
睹其寺。
規模甲匡山之勝。
因思輔弼者。
誠難其人。
衆中見禅人在智。
眉宇秀拔。
卓有骨氣。
因屬主者。
命為監寺。
禅人善密行。
凡衆人盡日所務有不及者。
視其當務。
必通夕不寐。
一一親為料理。
明發則事無不辦者。
予嘻噓而歎曰。
有是哉。
予嘗見叢林年少。
率無慚愧。
一味養懶。
三業不攝。
禮誦不修。
甚至白晝安眠。
安肯終夜不寐。
身任其勞。
以備大衆之務乎。
昔佛弟子千二百人獨稱羅睺為密行第一。
故為佛長子。
此土前輩諸祖。
唯百丈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遂為叢林千古典刑。
永明每日行一百八事行。
故閻羅殿上。
圖像供養。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
無有如芥子許。
不是菩薩舍身命為衆生處。
故感為天中天。
是知從上佛祖。
無有不從行門。
建立世閑福田功德也。
禅人能以此心。
放舍身命。
荷負叢林。
即是建立三寶。
三寶常住。
即是續佛慧命。
慧命不斷。
即是報佛深恩。
知恩報恩。
即是慈父之孝子矣。
既秉如是行願。
二六時中。
念念谛思。
我自無始生死以來。
舍此身骨如須彌山。
所飲母乳如四海水。
如此舍身受身。
皆造生死苦業。
何曾一日以此身命。
修出世行乎。
若果有之。
則吾今生。
定不如此在凡夫地矣。
今幸有此身。
發難得之志。
一生盡命。
不舍本行。
則是一生超過百劫千生矣。
如此。
乃謂不虛生耳。
禅人從此更發精進。
居一切時。
但将趙州狗子佛性話頭。
蘊在胸中。
随就作處。
心心參究。
畢竟因甚道無。
一旦搕着抹着。
一念疑團迸裂。
從前生死。
頓然了卻。
是可謂福慧。
二嚴一生取辦。
古人雲。
移花兼蝶至。
買石得雲饒。
前三十六代祖師。
一齊在禅人眉毛上。
轉大法輪也。
示自宗念禅人 佛教弟子。
修出世法。
唯自利利他。
二種妙行。
利他謂之修福。
自利謂之修慧。
菩薩發心。
勤求無上菩提。
菩薩雖知法性空寂。
而不舍有為諸行。
知法性空。
是謂自利。
不舍諸行。
是謂利他。
從上佛祖。
未有不由二行。
得出生死者。
是以釋迦世尊。
曆劫勤修難行苦行。
我等曠大劫來。
于生死海。
頭出頭沒。
舍身受身。
不可思議。
皆是虛生浪死。
何有一毛真實行門。
若有寔行。
則定不似今生。
者頭面也。
回光返照。
猛自思惟。
豈不痛哉。
禅人今幸仗夙緣。
早得脫俗。
永離苦海。
又得安居名山。
諸祖說法勝道場地。
此萬劫難遇之緣。
正是饑逢王膳。
病遇醫王。
自當慶幸無量。
即盡此形壽。
拌舍一生。
作此功德。
已勝百劫千生。
空過無益也。
禅人當信老人言。
自今之後。
發堅固不退之心。
持勇猛剛強之志。
盡自己色力。
量自己才能。
辦一片肯心。
任緣随願。
耐心耐煩。
忍苦忍勞。
即一日成就一種功德。
已勝一生空過矣。
禅人自說身弱神疲。
不能任事。
古人貴在心力強願力大。
不在色力健不健也。
今雖小恙不為大苦。
若造惡業。
堕在三塗。
即求今日。
以小病小惱之身心。
求作福田之利益。
不可得也。
佛令衆生。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正是今日策發精進幢也。
古德雲。
甯有法死。
不無法生。
縱舍此身命。
作此妙行。
猶為般若舟航。
可到彼岸。
苟不勉力強志。
可謂虛負此生。
既到寶山。
空手而歸。
豈不惜哉。
若能安心于無事。
則心空。
心空則神不竭。
神不竭則身不勞。
如此是為無作妙行。
遇緣即宗。
定不為日用所轉。
頭頭成就大解脫門矣。
當谛思之。
示陸将軍(名世顯号鎮湖) 将軍為濠梁世胄。
天性英傑。
其殺機固所賦也。
中年知向道。
入海門周先生室。
先生拈古人勸君識取主人公之語。
示之。
老人歸隐匡山。
谒老人金輪峰下。
自知殺業太重。
願求忏悔。
老人喜其性直無僞。
固古豪傑忠肝義膽之俦。
第古今賦此天性者多。
盡錯用其心。
故以佛種子。
翻作地獄苦具耳。
佛性無二。
衆生與佛。
不隔一毫。
達性衆生即佛。
不達性佛即衆生。
如清冷之水。
以之獻佛則清淨。
以之洗穢則污濁。
故佛之慈悲。
即衆生之殺機。
古德雲。
護生須用殺。
殺盡始安居。
又雲梵語阿羅漢。
此雲殺賊。
經雲。
與五陰魔。
煩惱魔。
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滅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
爾時如來一大歡喜。
此釋迦老子。
勸人殺生之榜樣也。
以佛能如此殺生。
故号大雄猛。
世尊。
世人愚癡。
賦有雄猛之佛性。
而不自殺其賊。
翻以殺人。
劫劫生生。
酬償地獄之苦。
而自以為功多。
豈不為至愚至癡。
倒用其佛性者哉。
語雲。
一将功成萬骨枯。
自古罪之大者。
莫大于殺生。
其殺人以為功。
殺生食肉。
恣口腹。
以為快其愚等也。
将軍能回心向上。
自求多福。
從今日去。
以殺生之勇自殺其欲。
佛言貪欲嗔恚。
過于怨賊。
能自斷之。
是為殺賊。
能破煩惱。
出生死苦。
是為大雄。
以此直求無上佛果。
是為大賞。
其殺之利有如此者。
而自棄不謀。
可謂智乎。
雖然。
殺人則易。
自殺則難。
故雲出家大丈夫事。
非将相所能為老人葛藤至此。
是謂法施慈悲。
将軍信此。
是真忏悔。
示慧成信首座 首座慧成。
中年棄妻挈子出家。
曾參達觀蓮池兩大師。
乃至南嶽湖東掩關。
老人将蔔居南嶽。
成破關相迎。
遂侍巾舄。
一日作禮。
白言。
某幸末法。
為佛弟子。
志出生死。
親見三大師。
現身五濁惡世。
衛護法門。
行其難行。
忍其難忍。
調其難調。
每見如來教中教菩薩法。
将謂空言。
今親承三大師之行履典刑。
現在便可盡形壽依歸。
誠難舍此。
别求怙恃矣。
乃寫三大師之真。
終身佩奉。
且生生世世。
執此願輪。
即往來人天。
周流六趣。
曾無厭倦。
乞師為我證明之。
老人聞而笑曰。
此固子之深心本願。
雖然似矣。
猶未探
達觀師倡緣興複。
既而湛公竭身盡力。
竟還故物。
今廿餘年。
湛公化去。
弟子修慈荷之。
予丙辰夏。
來禮金輪舍利塔。
睹其寺。
規模甲匡山之勝。
因思輔弼者。
誠難其人。
衆中見禅人在智。
眉宇秀拔。
卓有骨氣。
因屬主者。
命為監寺。
禅人善密行。
凡衆人盡日所務有不及者。
視其當務。
必通夕不寐。
一一親為料理。
明發則事無不辦者。
予嘻噓而歎曰。
有是哉。
予嘗見叢林年少。
率無慚愧。
一味養懶。
三業不攝。
禮誦不修。
甚至白晝安眠。
安肯終夜不寐。
身任其勞。
以備大衆之務乎。
昔佛弟子千二百人獨稱羅睺為密行第一。
故為佛長子。
此土前輩諸祖。
唯百丈一日不作。
一日不食。
遂為叢林千古典刑。
永明每日行一百八事行。
故閻羅殿上。
圖像供養。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
無有如芥子許。
不是菩薩舍身命為衆生處。
故感為天中天。
是知從上佛祖。
無有不從行門。
建立世閑福田功德也。
禅人能以此心。
放舍身命。
荷負叢林。
即是建立三寶。
三寶常住。
即是續佛慧命。
慧命不斷。
即是報佛深恩。
知恩報恩。
即是慈父之孝子矣。
既秉如是行願。
二六時中。
念念谛思。
我自無始生死以來。
舍此身骨如須彌山。
所飲母乳如四海水。
如此舍身受身。
皆造生死苦業。
何曾一日以此身命。
修出世行乎。
若果有之。
則吾今生。
定不如此在凡夫地矣。
今幸有此身。
發難得之志。
一生盡命。
不舍本行。
則是一生超過百劫千生矣。
如此。
乃謂不虛生耳。
禅人從此更發精進。
居一切時。
但将趙州狗子佛性話頭。
蘊在胸中。
随就作處。
心心參究。
畢竟因甚道無。
一旦搕着抹着。
一念疑團迸裂。
從前生死。
頓然了卻。
是可謂福慧。
二嚴一生取辦。
古人雲。
移花兼蝶至。
買石得雲饒。
前三十六代祖師。
一齊在禅人眉毛上。
轉大法輪也。
示自宗念禅人 佛教弟子。
修出世法。
唯自利利他。
二種妙行。
利他謂之修福。
自利謂之修慧。
菩薩發心。
勤求無上菩提。
菩薩雖知法性空寂。
而不舍有為諸行。
知法性空。
是謂自利。
不舍諸行。
是謂利他。
從上佛祖。
未有不由二行。
得出生死者。
是以釋迦世尊。
曆劫勤修難行苦行。
我等曠大劫來。
于生死海。
頭出頭沒。
舍身受身。
不可思議。
皆是虛生浪死。
何有一毛真實行門。
若有寔行。
則定不似今生。
者頭面也。
回光返照。
猛自思惟。
豈不痛哉。
禅人今幸仗夙緣。
早得脫俗。
永離苦海。
又得安居名山。
諸祖說法勝道場地。
此萬劫難遇之緣。
正是饑逢王膳。
病遇醫王。
自當慶幸無量。
即盡此形壽。
拌舍一生。
作此功德。
已勝百劫千生。
空過無益也。
禅人當信老人言。
自今之後。
發堅固不退之心。
持勇猛剛強之志。
盡自己色力。
量自己才能。
辦一片肯心。
任緣随願。
耐心耐煩。
忍苦忍勞。
即一日成就一種功德。
已勝一生空過矣。
禅人自說身弱神疲。
不能任事。
古人貴在心力強願力大。
不在色力健不健也。
今雖小恙不為大苦。
若造惡業。
堕在三塗。
即求今日。
以小病小惱之身心。
求作福田之利益。
不可得也。
佛令衆生。
思地獄苦。
發菩提心。
正是今日策發精進幢也。
古德雲。
甯有法死。
不無法生。
縱舍此身命。
作此妙行。
猶為般若舟航。
可到彼岸。
苟不勉力強志。
可謂虛負此生。
既到寶山。
空手而歸。
豈不惜哉。
若能安心于無事。
則心空。
心空則神不竭。
神不竭則身不勞。
如此是為無作妙行。
遇緣即宗。
定不為日用所轉。
頭頭成就大解脫門矣。
當谛思之。
示陸将軍(名世顯号鎮湖) 将軍為濠梁世胄。
天性英傑。
其殺機固所賦也。
中年知向道。
入海門周先生室。
先生拈古人勸君識取主人公之語。
示之。
老人歸隐匡山。
谒老人金輪峰下。
自知殺業太重。
願求忏悔。
老人喜其性直無僞。
固古豪傑忠肝義膽之俦。
第古今賦此天性者多。
盡錯用其心。
故以佛種子。
翻作地獄苦具耳。
佛性無二。
衆生與佛。
不隔一毫。
達性衆生即佛。
不達性佛即衆生。
如清冷之水。
以之獻佛則清淨。
以之洗穢則污濁。
故佛之慈悲。
即衆生之殺機。
古德雲。
護生須用殺。
殺盡始安居。
又雲梵語阿羅漢。
此雲殺賊。
經雲。
與五陰魔。
煩惱魔。
死魔共戰。
有大功勳。
滅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
爾時如來一大歡喜。
此釋迦老子。
勸人殺生之榜樣也。
以佛能如此殺生。
故号大雄猛。
世尊。
世人愚癡。
賦有雄猛之佛性。
而不自殺其賊。
翻以殺人。
劫劫生生。
酬償地獄之苦。
而自以為功多。
豈不為至愚至癡。
倒用其佛性者哉。
語雲。
一将功成萬骨枯。
自古罪之大者。
莫大于殺生。
其殺人以為功。
殺生食肉。
恣口腹。
以為快其愚等也。
将軍能回心向上。
自求多福。
從今日去。
以殺生之勇自殺其欲。
佛言貪欲嗔恚。
過于怨賊。
能自斷之。
是為殺賊。
能破煩惱。
出生死苦。
是為大雄。
以此直求無上佛果。
是為大賞。
其殺之利有如此者。
而自棄不謀。
可謂智乎。
雖然。
殺人則易。
自殺則難。
故雲出家大丈夫事。
非将相所能為老人葛藤至此。
是謂法施慈悲。
将軍信此。
是真忏悔。
示慧成信首座 首座慧成。
中年棄妻挈子出家。
曾參達觀蓮池兩大師。
乃至南嶽湖東掩關。
老人将蔔居南嶽。
成破關相迎。
遂侍巾舄。
一日作禮。
白言。
某幸末法。
為佛弟子。
志出生死。
親見三大師。
現身五濁惡世。
衛護法門。
行其難行。
忍其難忍。
調其難調。
每見如來教中教菩薩法。
将謂空言。
今親承三大師之行履典刑。
現在便可盡形壽依歸。
誠難舍此。
别求怙恃矣。
乃寫三大師之真。
終身佩奉。
且生生世世。
執此願輪。
即往來人天。
周流六趣。
曾無厭倦。
乞師為我證明之。
老人聞而笑曰。
此固子之深心本願。
雖然似矣。
猶未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