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七
關燈
小
中
大
撕捱。
久久純熟。
則心自條直。
而道念日增。
行門日進。
心地日明。
如此一生。
始謂不虛度也。
不然待生死到。
将何抵對。
沙彌當自思之。
切不可作等閑輕意放過。
示性田徒海耕行者 曆觀古之豪傑。
涉艱難困苦。
操長遠不退之志者。
概不多見。
其人若晉五臣。
從重耳亡在外。
十九年無怠心者。
蓋亦日夜望咫尺之封。
垂不朽于竹帛耳。
此乃名利牽心。
故忘身從事。
古今世人之常情也。
若田道人者。
從達大師。
二十餘年。
寝食俱廢。
一息未嘗少怠。
小有過差。
痛責重杖。
居常兩腿如墨。
竟不起一怨心。
出一怨言。
以至觸犯。
大難以死從事。
在寂寞苦空門中。
竟何所圖。
乃能精進堅強不拔如此哉。
由是觀之。
較古忠臣義士所絕少者。
今于道人見之矣。
及死得從葬大師于雙徑。
予謂此一壞土。
不但俗人。
即僧徒亦不易得。
是于法國土中。
已得茅土之封也。
非亡身血戰。
何以有此臨終。
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
今澹公為名曰海耕。
亦法門功臣世業之券也。
豈小緣哉。
示朱素臣 士人學道。
多以讀書為妨礙。
老人曰。
讀書何礙道。
但不讀書時。
多被無端妄想擾亂。
若就閑時。
能攝心一處。
把斷妄想不行。
心心在道。
念念不忘。
如此則學道時多。
讀書時少也。
老人嘗示學人。
當要念頭起處。
即看破。
事未至時莫妄生。
果能如此用心。
則妄想自斷。
外事自然無擾。
道力自強。
工夫必易就耳。
示沈止止 道不欲雜。
雜則多。
多則擾。
擾則憂。
憂則不入。
古雲。
學道志當歸一。
吾所謂一者。
一其志耳。
今既知參究功夫。
即将所參公案。
橫在胸中。
不論閑忙動靜。
迎賓待客。
日用雲為。
一切處提撕。
不得放過。
放過則被境擾。
擾則生厭。
厭則但有求閑之心。
無念道之心矣。
心志歸一。
則百事可做。
凡用心處。
隻在念頭起處着力。
起即看破。
看破即當下潛消。
更不相續。
被他掉弄。
是參究訣法。
故曰。
圖難于易。
為大于細。
此正易處細處。
下手。
便覺省力。
若舍此更待閑時靜時。
方做工夫。
如此則盡此生。
無入道之時也。
沉生但就一念上做。
不必向外馳求。
即禮佛持咒。
也隻在一念信力上做。
總之種種方便。
皆是攝心之法耳。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義之士。
非有大力。
不足以任大事。
力有心力。
有氣力。
語雲。
志至焉。
氣次焉。
又曰。
持其志無暴其氣。
以形太勞則枯。
精太勞則竭。
神太勞則歇。
莊周言以有涯随無涯。
殆已。
已而為知者。
殆而已矣。
此言過用而不知所養也。
故老氏曰。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者有而不盡用也。
養形謂治人。
養性。
謂事天。
吾佛所謂六根奔于六塵之境。
久而遂勞。
謂是故也。
是知古人任大事者。
未有不以有餘而從事于物也。
如漢高帝以力取天下。
百戰百不勝。
及一勝即成大事。
豈非善守有餘。
以治不足者哉。
先大師以法門大事。
付公一肩荷之。
不遺餘力。
當百折之沖。
秋毫皆窮神極力以應之。
以其志有餘而不暇顧其形之易瘁也。
今也有形易化。
時往難複。
當及時休養以全其天和。
所謂本立而道生也。
以公生平所學。
以明心為格。
若心廣而形眇。
則力全而任有餘未盡之業。
猶千裡之行以暫息而至。
公必有以自處也。
何如。
示念佛切要(在雲栖為聞子将子與母氏說)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元是要了生死大事。
故雲。
念佛了生死。
今人發心。
因要了生死。
方才肯念佛。
隻說佛可以了生死。
若不知生死根株。
畢竟向何處念。
若念佛的心。
斷不得生死根株。
如何了得生死。
如何是生死根株。
古人雲。
業不重不生娑婆。
愛不斷不生淨土。
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
以一切衆生受生死之苦。
皆愛欲之過也。
推此愛根。
不是今生有的。
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
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
生生世世。
舍身受身。
皆是愛欲流轉。
直至今日。
翻思從前。
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
如此愛根種子。
積劫深厚。
故生死無窮。
今日方才發心念佛。
隻望空求生西方。
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
何曾有一念斷着。
既不知生死之根。
則念佛一邊念。
生死根隻聽長如此念佛。
與生死兩不相關。
這等任你如何念。
念到臨命終時。
隻見生死愛根現前。
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
卻怨念佛無靈驗。
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
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
而今念佛。
念念要斷這愛根。
即日用現前。
在家念佛。
眼中見得兒女子孫。
家緣财産。
無一件不是愛的。
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
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
不知正念佛時。
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
直如正念佛時。
隻說念不切。
不知愛是主宰。
念佛是皮面。
如此佛隻聽念。
愛隻聽長。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
回光看看。
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
果然斷得這愛麼。
若斷不得這愛。
畢竟如何了得生死。
以愛緣多生習熟。
念佛才發心甚生疏。
又不切實。
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
則臨命終時。
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
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
要斷生死心切。
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
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
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
方才了得。
晚之晚矣。
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
目前了得生死空。
如此念念真切。
刀刀見血。
這般用心。
若不出生死。
則諸佛堕妄語矣。
故在家出家。
但知生死心。
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
豈更有别妙法哉。
示雲栖侍者 大師未入滅時。
前十九年起居食息。
侍者日夜周旋。
凡一切密行無不睹。
一切微言無不聞。
一切應機無不達。
一切心事無不知。
是則大師之全身色相音聲。
無不昭昭于心目之閑。
即親近數千萬衆。
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實見者也。
即今大衆。
人人見大師滅度。
隻侍者獨不作滅度想耳。
末法修行淨土。
都要說想彌陀妙相。
以未得親見面目。
即想亦不真。
要聞彌陀說法。
則思亦不真。
我觀大師則彌陀之化身。
侍者執侍已久。
豈可忘卻大師。
又向他家求佛法開示。
我謂侍者。
更不必作别想。
隻想大師如生前一一規模法範。
音聲語言。
作事威儀。
修行觀念。
利生慈悲。
細細從頭至足。
終日竟夜一一通想一過。
如此則念念想時。
就是彌陀出現時也。
才有一念忘卻。
便是負恩德
久久純熟。
則心自條直。
而道念日增。
行門日進。
心地日明。
如此一生。
始謂不虛度也。
不然待生死到。
将何抵對。
沙彌當自思之。
切不可作等閑輕意放過。
示性田徒海耕行者 曆觀古之豪傑。
涉艱難困苦。
操長遠不退之志者。
概不多見。
其人若晉五臣。
從重耳亡在外。
十九年無怠心者。
蓋亦日夜望咫尺之封。
垂不朽于竹帛耳。
此乃名利牽心。
故忘身從事。
古今世人之常情也。
若田道人者。
從達大師。
二十餘年。
寝食俱廢。
一息未嘗少怠。
小有過差。
痛責重杖。
居常兩腿如墨。
竟不起一怨心。
出一怨言。
以至觸犯。
大難以死從事。
在寂寞苦空門中。
竟何所圖。
乃能精進堅強不拔如此哉。
由是觀之。
較古忠臣義士所絕少者。
今于道人見之矣。
及死得從葬大師于雙徑。
予謂此一壞土。
不但俗人。
即僧徒亦不易得。
是于法國土中。
已得茅土之封也。
非亡身血戰。
何以有此臨終。
以此卷付其徒朱道人。
今澹公為名曰海耕。
亦法門功臣世業之券也。
豈小緣哉。
示朱素臣 士人學道。
多以讀書為妨礙。
老人曰。
讀書何礙道。
但不讀書時。
多被無端妄想擾亂。
若就閑時。
能攝心一處。
把斷妄想不行。
心心在道。
念念不忘。
如此則學道時多。
讀書時少也。
老人嘗示學人。
當要念頭起處。
即看破。
事未至時莫妄生。
果能如此用心。
則妄想自斷。
外事自然無擾。
道力自強。
工夫必易就耳。
示沈止止 道不欲雜。
雜則多。
多則擾。
擾則憂。
憂則不入。
古雲。
學道志當歸一。
吾所謂一者。
一其志耳。
今既知參究功夫。
即将所參公案。
橫在胸中。
不論閑忙動靜。
迎賓待客。
日用雲為。
一切處提撕。
不得放過。
放過則被境擾。
擾則生厭。
厭則但有求閑之心。
無念道之心矣。
心志歸一。
則百事可做。
凡用心處。
隻在念頭起處着力。
起即看破。
看破即當下潛消。
更不相續。
被他掉弄。
是參究訣法。
故曰。
圖難于易。
為大于細。
此正易處細處。
下手。
便覺省力。
若舍此更待閑時靜時。
方做工夫。
如此則盡此生。
無入道之時也。
沉生但就一念上做。
不必向外馳求。
即禮佛持咒。
也隻在一念信力上做。
總之種種方便。
皆是攝心之法耳。
示澹居铠公 古之忠義之士。
非有大力。
不足以任大事。
力有心力。
有氣力。
語雲。
志至焉。
氣次焉。
又曰。
持其志無暴其氣。
以形太勞則枯。
精太勞則竭。
神太勞則歇。
莊周言以有涯随無涯。
殆已。
已而為知者。
殆而已矣。
此言過用而不知所養也。
故老氏曰。
治人事天莫若啬。
啬者有而不盡用也。
養形謂治人。
養性。
謂事天。
吾佛所謂六根奔于六塵之境。
久而遂勞。
謂是故也。
是知古人任大事者。
未有不以有餘而從事于物也。
如漢高帝以力取天下。
百戰百不勝。
及一勝即成大事。
豈非善守有餘。
以治不足者哉。
先大師以法門大事。
付公一肩荷之。
不遺餘力。
當百折之沖。
秋毫皆窮神極力以應之。
以其志有餘而不暇顧其形之易瘁也。
今也有形易化。
時往難複。
當及時休養以全其天和。
所謂本立而道生也。
以公生平所學。
以明心為格。
若心廣而形眇。
則力全而任有餘未盡之業。
猶千裡之行以暫息而至。
公必有以自處也。
何如。
示念佛切要(在雲栖為聞子将子與母氏說)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
元是要了生死大事。
故雲。
念佛了生死。
今人發心。
因要了生死。
方才肯念佛。
隻說佛可以了生死。
若不知生死根株。
畢竟向何處念。
若念佛的心。
斷不得生死根株。
如何了得生死。
如何是生死根株。
古人雲。
業不重不生娑婆。
愛不斷不生淨土。
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
以一切衆生受生死之苦。
皆愛欲之過也。
推此愛根。
不是今生有的。
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
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
生生世世。
舍身受身。
皆是愛欲流轉。
直至今日。
翻思從前。
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
如此愛根種子。
積劫深厚。
故生死無窮。
今日方才發心念佛。
隻望空求生西方。
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
何曾有一念斷着。
既不知生死之根。
則念佛一邊念。
生死根隻聽長如此念佛。
與生死兩不相關。
這等任你如何念。
念到臨命終時。
隻見生死愛根現前。
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
卻怨念佛無靈驗。
悔之遲矣。
故勸今念佛的人。
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
而今念佛。
念念要斷這愛根。
即日用現前。
在家念佛。
眼中見得兒女子孫。
家緣财産。
無一件不是愛的。
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
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
不知正念佛時。
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
直如正念佛時。
隻說念不切。
不知愛是主宰。
念佛是皮面。
如此佛隻聽念。
愛隻聽長。
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
回光看看。
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
果然斷得這愛麼。
若斷不得這愛。
畢竟如何了得生死。
以愛緣多生習熟。
念佛才發心甚生疏。
又不切實。
因此不得力。
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
則臨命終時。
畢竟主張不得。
故勸念佛人。
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
要斷生死心切。
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
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
何必待到臘月三十日。
方才了得。
晚之晚矣。
所謂目前都是生死事。
目前了得生死空。
如此念念真切。
刀刀見血。
這般用心。
若不出生死。
則諸佛堕妄語矣。
故在家出家。
但知生死心。
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
豈更有别妙法哉。
示雲栖侍者 大師未入滅時。
前十九年起居食息。
侍者日夜周旋。
凡一切密行無不睹。
一切微言無不聞。
一切應機無不達。
一切心事無不知。
是則大師之全身色相音聲。
無不昭昭于心目之閑。
即親近數千萬衆。
皆不如侍者之真知實見者也。
即今大衆。
人人見大師滅度。
隻侍者獨不作滅度想耳。
末法修行淨土。
都要說想彌陀妙相。
以未得親見面目。
即想亦不真。
要聞彌陀說法。
則思亦不真。
我觀大師則彌陀之化身。
侍者執侍已久。
豈可忘卻大師。
又向他家求佛法開示。
我謂侍者。
更不必作别想。
隻想大師如生前一一規模法範。
音聲語言。
作事威儀。
修行觀念。
利生慈悲。
細細從頭至足。
終日竟夜一一通想一過。
如此則念念想時。
就是彌陀出現時也。
才有一念忘卻。
便是負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