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動息。

    以極三世諸佛之所證。

    六代祖師之所傳。

    總不出此幻網。

    三昧禅人安得而逃之耶。

    汝試谛思何因而落生死。

    何因而入母胎。

    何因而汩沒愛纏。

    何因而願出沉淪。

    何因而發足超方。

    何因而參訪知識。

    何因而履名山登福地。

    穿叢林入保社。

    今年而南海。

    明年而五台。

    後年而峨眉。

    汝将遍曆寰中。

    縱經塵劫。

    窮盡十方微塵國土。

    承事十方諸大知識。

    總皆不出幻化門頭。

    非究竟真實處也。

    然雖如是。

    喚作迷頭認影。

    不訪就路還家。

    苟能一步踏斷幻結。

    則無邊幻網。

    一時頓裂。

    無涯幻海。

    一時頓枯。

    無量幻業。

    一時頓消。

    無邊幻行。

    一時頓得。

    無量幻生。

    一時頓度。

    此則是名以幻修幻。

    所謂衆生幻心。

    還依幻滅者也。

    其或未然。

    則縱經三生六十劫。

    以文殊為父。

    觀音為母。

    普賢為師。

    而欲恃此親因。

    以求出生死事。

    遠之遠矣。

    汝谛思惟。

    其無謂我為幻化人。

    非真實語也。

    參參。

     示優婆塞易真潭 佛性善根。

    如草種在地。

    但有土處。

    莫不有之。

    若遇時雨。

    靡不發生。

    第雨有早晚。

    故生有遲速耳。

    人人皆有善根種子。

    若遇大善知識開導。

    如時雨降。

    則勃然生芽。

    抽條長幹。

    開花結實。

    鮮不成就。

    所謂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未有無因而招果者。

    此從上佛祖教化門頭。

    貴在觀根逗機。

    善為開導。

    使其自性成熟。

    非有别法。

    以誇誕衆生也。

    善土易真潭。

    生在邊地。

    長于塵勞。

    汩汩口體不暇。

    安有留心出世。

    切念生死事大乎。

    自非夙種善根深厚。

    油然于中而不容己者。

    何乃遇緣即發。

    不待教而能若是耳。

    餘初貶雷陽。

    未度嶺時。

    談者謂邊俗好鬼。

    而啖血食。

    絕無善人。

    且據佛言。

    邊地下賤。

    篾戾車種。

    以為六難。

    以其斷絕佛種。

    破滅善根。

    不聞三寶名字故。

    餘以為實然。

    頃過電白。

    見潭攜善士數輩。

    頭面作禮。

    餘甚異之。

    及過苦藤嶺。

    誅茅茨施茶結緣。

    蓋潭創為佛事。

    集衆信而為之者。

    此則不因開導而自為之。

    豈非善根純熟。

    時節因緣已至。

    有不能自止。

    觸事而現。

    遇緣而成者耶。

    由是觀之。

    佛性未必盡善。

    魔性未必盡惡。

    随其所習。

    故有異耳。

    佛說邊地惡種。

    蓋言其重者。

    欲人生正信。

    生中國。

    聞正法故也。

    餘見潭純誠笃信。

    創建善緣。

    足見佛法廣大。

    不難行于邊地。

    乃作疏。

    命潭與二三善友。

    同心一力。

    果期年而功成。

    三年而化行。

    即今海外。

    路人皆作佛事。

    将轉魔界。

    而成佛界。

    未必不從此一人一事倡始也。

    一陰以至堅冰。

    一陽而炎赫日。

    造化之機如此。

    道化之機亦然。

    佛言。

    無佛法處。

    建立三寶。

    非菩薩人不能克成。

    梵語菩薩。

    此雲大心衆生。

    潭豈非大心衆生耶。

    若從此增進。

    信心不退。

    善根轉深。

    勇猛精進。

    頓悟本心。

    即永斷生死。

    一超直入。

    菩提彼岸。

    未必不從今日出門一步。

    為初地也。

    但辦肯心。

    決不相賺。

    勉之。

     示本淨貴禅人 禅人寶貴。

    以守護佛法為心。

    初書金字法華諸經。

    募造旃檀釋迦彌陀二聖像成。

    居端州之鼎湖。

    時往來五羊。

    稽首請益。

    予示之曰。

    吾佛有言。

    諸法從緣生。

    諸法從緣滅。

    是知一切諸法。

    緣會而生。

    緣會而生。

    則未生無有。

    未生無有。

    則雖有而性常自空。

    性空則諸法本無自性矣。

    故曰。

    知法常無性。

    佛種從緣起。

    能達緣起無性者。

    則為成佛真種矣。

    善哉佛子。

    汝之所書諸經者法也。

    所造旃檀如來者佛也。

    以汝之信力為因。

    托諸所化為緣。

    是則佛從緣起而法亦從緣起。

    于法性中法即佛。

    而佛即法也。

    第不審果了此法性空乎。

    性不空乎。

    若言其性空。

    則現見佛之相好莊嚴。

    畢竟光明熾盛。

    赩如寶山。

    而華嚴八十一卷靈文。

    三十九品之次第。

    五周因果之行布。

    四十二位之森嚴。

    不欠一字。

    法華之三周授記。

    忏法之諸佛洪名。

    不少一人。

    燦然滿目。

    煥乎全彰。

    謂之性空無物可乎。

    若言其性不空。

    方其緣之聚也。

    則紙自紙。

    墨自墨。

    金自金。

    而香自香。

    如是紙墨。

    皆為世谛流布。

    如是金香。

    皆為惡業莊嚴。

    如是佛法之名。

    又何從而有耶。

    求其本無。

    則性自空矣。

    方其今之緣聚也。

    即以世谛之金香而為佛。

    即以世谛之紙墨而為經。

    然紙墨之相不異當時。

    體不增于昔日。

    而佛法之名既彰。

    則敬慢之心懸隔。

    其助成之人。

    雖不改于故武。

    而善惡之機天淵矣。

    由是觀之。

    則一切諸法。

    本無自性。

    從緣會而生者明矣。

    斯則能達此佛此法。

    本無自性。

    則為成佛真種矣。

    而汝所作種種諸勝緣。

    不審達無性而作耶。

    不達無性而作耶。

    由作而後得無性耶。

    若達無性而作。

    則佛法在己而不在物。

    若不達無性而作。

    則佛法在物而不在己。

    若由作而後達無性者。

    則己與物皆無性矣。

    達己無性。

    則無能作之人。

    達法無性。

    則無所作之法。

    人法雙空。

    是非齊泯。

    則己與物皆無迹矣。

    又從何而分别耶。

    如是則功德不可思議。

    菩提亦不可思議。

    佛子。

    如是而知。

    則為真知。

    如是而作。

    則為妙行。

    否則以思惟心而作難思之佛事。

    譬如手把螢火而燒須彌。

    隻益自勞。

    又何從而究竟耶。

    善哉佛子。

    谛觀法王法。

    法王法如是。

    應如是作。

    應如是持。

    可謂善超諸有矣。

     示法錦禅人 法錦自言性多嗔習。

    老人因以方便調伏。

    而示之以忍辱法門。

    更為開導之曰。

    永嘉大師有言。

    我師得見然燈佛。

    多劫曾為忍辱仙。

    是知忍之一行。

    為成佛之第一妙行也。

    故我師釋迦老子。

    生生世世。

    為提婆達多之所謗害。

    至于今生出世種種破法。

    無所不至。

    甚而殺害其命者非一。

    及法華會上為其授記作佛。

    且曰。

    我之三十二相。

    八十種好。

    勝妙功德。

    皆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之所成就。

    豈非以忍之一行。

    為成佛之要行耶。

    又雲。

    昔我于歌利王割截身體。

    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

    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

    由是觀之。

    一切衆生生死苦具。

    皆以有我而成無上菩提。

    福慧莊嚴。

    皆以無我而至。

    以我與物敵故是非生。

    是非生則愛憎立。

    愛憎立則喜怒滋。

    自性濁而心地昏。

    心地昏則諸惡長。

    諸惡長則衆苦集。

    衆苦集而生死長矣。

    是皆從我之所緻。

    甚矣我之為害。

    譬如嚴城堅兵豈易破哉。

    老氏有言曰。

    柔勝剛。

    弱勝強。

    此蓋忍行之初地也。

    衆生恃其我見堅牢難破。

    所以一言之逆不能受。

    一事之違不能安。

    一饑一寒之不能耐。

    一念之欲不能淨。

    斯皆不知忍之之方。

    徒增我見之執耳。

    所以佛教諸弟子修和合行。

    又曰。

    苦法忍苦法智。

    又曰。

    無生法忍。

    八地乃得。

    是知從生法忍忍至無生。

    則妙行圓佛果成矣。

    忍之一行豈淺淺哉。

    故曰。

    凡有所作皆當忍之。

    是則舉心動念處以忍試之。

    舉足動步處以忍先之。

    折旋動容處以忍持之。

    喜怒哀樂處以忍驗之。

    如斯則心有不敢妄動。

    身有不敢妄作。

    事有不敢妄為。

    情有不敢妄發。

    故老氏曰。

    不敢為天下先。

    不敢即忍之異名。

    由不敢為天下先。

    故忍為成佛第一行。

    如此則忍大而我小。

    故忍能衣被于我亦能衣被于物。

    自利利他之德無出此者。

    故曰。

    柔和忍辱衣。

    謂是故也。

    禅人求法語。

    故餘題之曰。

    忍辱為衣。

    禅人勉而行之。

    其無以為口頭話。

    且又無以此博飯具也。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