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宗曰。

    師心若有相弟子則無今日也。

    餘乃大笑而别。

    獨攜善侍者而南。

    明春三月抵雷陽。

    頻歲饑荒。

    瘴疠大作。

    餘坐屍陀林中。

    毒氣炎蒸。

    交攻而至。

    殆者亦數矣。

    秋八月。

    奉檄來五羊。

    昔之在門者。

    亦接踵而至餘見則诟罵曰。

    爾等各有出生死路腳跟。

    誰無一尺土。

    見我何為。

    皆痛斥而去。

    頃之宗亦自蒲中萬裡相尋。

    躬事爨煮。

    無閑在昔。

    粵省會亦遭疫疠。

    骸骼蔽野。

    餘命宗率人親撿埋葬。

    不下萬餘。

    作津濟道場以拔之。

    會罷。

    促宗歸曰。

    爾何戀戀于此耶。

    餘生平志在忘生。

    以學出情法者。

    今雖荷戈行伍。

    何莫非佛事。

    萬裡比鄰。

    太虛咫尺。

    以法界海慧觀之。

    了無去來生死之迹。

    又何嗟嗟作夢中颠倒耶。

    但冀爾識心達本。

    以金剛焰。

    爍破曆劫情塵。

    務使愛根習氣緣影蕩盡。

    毫無自欺。

    如此可謂不負佛恩。

    不辜本有。

    方是老人不負汝處也。

    否則抱佛而眠。

    猶不免為魔伴。

    況複守此幻身。

    而增空華障翳。

    究竟何為。

    且爾父母師長。

    今皆老矣。

    若棄彼取此。

    亦為法中之愚也。

    豈正信哉。

    爾其行矣。

    幸為謝諸故人。

    生當重相逢。

    死則長别離。

    異日常寂光中。

    回視今日。

    猶作夢中事也。

    爾其識之。

    無忘所囑(丁酉仲春二十五日書于壘壁之旅泊齊)。

     示洞聞乘禅人 洞聞法乘。

    夙負上根。

    初脫塵緣。

    遇水潦鶴。

    頃覺其非。

    遂棄去。

    入天目山。

    與性融首座輩。

    結庵居之。

    切磋己躬下事。

    堅忍數載。

    複參達觀禅師。

    親近有日。

    以厭喧求寂之念未忘。

    遂辭去。

    隐于羅溪。

    茲特谒老人于瘴鄉。

    求心地法門。

    老人遵梵網經。

    為授金剛寶戒。

    乘五體投地。

    如泰山崩。

    為法之勤。

    一至于此。

    老人以久飲瘴煙。

    四大違損。

    乃閉關卻迹。

    習靜以休。

    乘亦禮拜歸山。

    請授戒法。

    因示之曰。

    三世諸佛。

    曆代祖師。

    與一切衆生鱗介羽毛。

    乃至地獄三途。

    以極空散銷沈。

    靡不眉毛厮結。

    不隔纖毫。

    其所同者。

    金剛心地。

    所異者情。

    想愛憎耳。

    由佛祖善用其心。

    故轉穢邦成淨土。

    化刀山為寶林。

    即劇苦辛酸。

    皆為極樂真境。

    此無他術。

    蓋于此心中情想不生。

    愛憎無寄。

    譬如淨目。

    徹見晴空。

    又何颠倒幻華。

    自生起滅哉。

    衆生返此。

    無怪乎種種颠倒。

    自取其咎耳。

    佛祖憐愍此輩。

    特特出世一番。

    并無剩法與人。

    不過直指此心。

    令一切衆生。

    當下知歸。

    故毗盧老子。

    初坐菩提場。

    亦不過宣明過去十方三世諸佛此戒法耳。

    千華台上。

    葉葉釋迦。

    亦不過禀明諸佛此心。

    宣傳此戒法。

    即四十九年搖唇鼓舌。

    波波挈挈。

    為人委曲周旋者。

    亦不過普令衆生。

    信受此戒法。

    及至末後拈花。

    天人瞪目而不知者。

    亦隻迷此心戒耳。

    金色頭陀。

    破顔微笑。

    乃至二十八傳。

    遞代授手。

    達磨西來。

    神光立雪。

    無言無說。

    蓋亦分明直指此心戒耳。

    展轉六傳。

    至老盧俗漢子。

    柴擔下聞金剛經雲。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蓋乃頓悟此戒。

    不從人得。

    不因師授。

    性自具足者也。

    又更有何奇特哉。

    及至黃梅印正。

    即解道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因此黃梅老人。

    亦不柰伊何。

    隻得無語歸方丈。

    即三更密付。

    大似烏豆換人眼睛。

    豈此外更有奇特哉。

    從此兒孫滿目。

    遍滿寰中。

    得之者死。

    失之者生。

    千七百人。

    鼓簧播弄。

    亦不過遞相發明此心地法門。

    豈此心外别求妙悟耶。

    若離此外别求。

    即堕外道邪徑。

    故梵網經。

    雲盧舍那佛心地。

    初發心中所誦。

    一名戒光明金剛寶戒。

    是一切佛本源。

    一切菩薩本源。

    佛性種子。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

    一切意識色心。

    是情是心。

    皆入佛性戒中。

    又雲衆生受佛戒。

    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

    故五十五位進修。

    未見佛性。

    皆堕塗程。

    及至末後等覺位中。

    乃雲。

    是人始獲金剛心中。

    初幹慧地。

    到此直入佛性海中。

    由是觀之。

    從凡入聖。

    成佛作祖之要。

    舍此金剛心外。

    豈複更有剩法耶。

    是知此戒不易悟。

    悟則名為住位。

    不易行。

    行則名為行位。

    不易通。

    通則名為向位。

    不易淨。

    淨則名為登地位。

    不易忘。

    忘則名為人佛位矣。

    法乘今日。

    誠當自揣。

    以何心為出家。

    以何心為參師訪友。

    以何心為樂求佛法。

    以何心而願受此戒。

    苟得其心。

    則三世諸佛。

    曆代祖師。

    普及一切衆生。

    一齊向老人一毛端頭放光動地。

    則汝二六時中。

    與諸聖凡眉毛厮結也。

    此則是名真持戒者。

    否則險。

    險則堕。

    參參參(洞聞初禮鐵嘴蘭風為師。

    此雲水潦鶴者。

    指蘭風也)。

     示優婆塞結念佛社 惟吾佛住世。

    說法利生。

    四衆人等。

    各皆得度。

    随機教化。

    各有方便。

    普令獲益。

    譬若時雨。

    三草二木。

    無不蒙潤。

    随分充足。

    各得生長。

    是故法有千差。

    源無二緻。

    然以佛性而觀衆生。

    則無一生而不可度。

    以自心而觀佛性。

    則無一人而不可修。

    但衆生自迷而不知。

    又無真正善知識開導。

    故甘堕沉淪。

    枉受辛苦耳。

    所以盧祖初至。

    黃梅問何處人。

    答曰。

    嶺南人。

    黃梅道。

    獦獠亦有佛性耶。

    祖曰。

    人有南北。

    佛性豈有二耶。

    自此一語。

    如雷驚群蟄。

    流布人閑。

    知之者希。

    悟之者鮮。

    是則嶺南為禅道佛法之源頭。

    爰自盧祖演化。

    道被中原。

    而門庭之前。

    竟埋荒草。

    寥寥幾千載矣。

    談者皆謂非善根地。

    是不達佛性之旨耳。

    餘蒙 恩遣雷陽。

    以丙申春。

    至秋來五羊。

    壘壁閑注棱伽經完。

    戊戌夏。

    即為諸來弟子演說。

    每一座中。

    見諸善男子輩。

    亹亹而來。

    餘深嘉之。

    未幾有善士十餘人作禮。

    願乞教授優婆塞五戒法。

    餘欣然應請。

    即為羯磨。

    自是歸心日誠。

    聽法彌笃。

    餘哀其未悟。

    愍其不達進修自度工夫。

    因授以念佛三昧。

    教以專心淨業。

    痛厭苦緣。

    歸向極樂。

    月會以期。

    立有規制。

    以三時稱名禮誦忏悔為行。

    欲令信心日誠。

    罪障日消。

    必以往生為願。

    果能此道。

    雖在塵勞。

    可謂生不虛生。

    死不浪死。

    豈非真實功行哉。

    然佛者覺也。

    即衆生之佛性。

    以迷之而為衆生。

    悟之即名為佛。

    今所念之佛。

    即自性彌陀。

    所求淨土。

    即唯心極樂。

    諸人苟能念念不忘。

    心心彌陀出現。

    步步極樂家鄉。

    又何必遠企于十萬億國之外。

    别有淨土可歸耶。

    所以道。

    心淨則土亦淨。

    心穢則土亦穢。

    是則一念惡心起。

    刀林劍樹枞然。

    一念善心生。

    寶地華池宛爾。

    天堂地獄。

    又豈外于此心哉。

    諸善男子。

    各谛思惟。

    應當痛念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一失人身。

    萬劫難複。

    日月如流。

    時不可待。

    傥負此緣。

    當面錯過。

    大限臨頭。

    悔之何及。

    各宜努力。

    珍重珍重。

     示真遇禅人 禅人真遇。

    生長盧陵。

    棄妻子出家。

    樂遠離行。

    志向名山。

    參訪知識。

    幻人以幻業遷訛至嶺海。

    禅人因得來參。

    頃辭往普陀禮達觀師。

    授以毗舍浮佛偈。

    複持來五羊。

    幻人于幻化場中。

    作如幻佛事。

    開諸幻衆。

    說如幻法門。

    禅人作禮請益。

    幻人乃依如幻三昧。

    為說一切諸法皆如幻夢境界。

    而開示之曰。

    善哉佛子。

    當善思惟。

    一切諸佛依幻力而示現。

    一切菩薩依幻力而修持。

    一切二乘依幻力而趣寂。

    一切外道依幻力而昏迷。

    一切衆生依幻力而生死。

    若夫天宮淨土。

    依幻力而建立。

    瓊林寶樹依幻力而敷榮。

    鐵床銅柱依幻力而施設。

    镬湯垆炭依幻力而沸騰。

    鱗甲羽毛依幻力而飛潛。

    蠢蠕蛸翹依幻力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