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奔。
無不從其令者。
所以叢林興盛。
法化昌隆。
外侮不侵。
内障不起。
此 佛祖度世之楷模。
自古叢林之典刑也。
夫何近代以來。
祖道衰替。
叢林凋弊。
先聖垂訓。
蔑然無知。
如我 六祖曹溪。
為禅宗之源。
叢林為天下冠。
香火供養。
不減在昔。
而常住破壞至極。
僧徒愚迷癡蠢。
不知其為何物也。
餘因弘法罹難。
蒙 恩遣嶺外。
于萬曆丙申春二月。
谒六祖大師。
睹其道骨俨然如生。
而山門寥落之甚。
殆不堪看。
為之徘徊泣下者久之。
且僧徒被害。
官司勾牽。
急如星火。
日夜追逼。
傾家賣産者過半。
以緻 祖庭廢墜。
幾如埽地矣。
幸荷 制府大司馬陳公。
稍寬恤之。
次蒙屯鹽道周公署南韶。
略革應官酒肉之弊。
次蒙南韶祝公。
痛懲僧徒之非。
戒殺孳牲力救之。
乃命合山衆僧。
再三請餘入山料理。
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冬。
公面力囑餘。
明年庚子春正月。
複命寺僧。
真權。
行裕。
淨泰。
慧珊。
願識等。
持書走五羊。
促餘入山。
餘以方在行間。
未遑應命。
四月。
公以入賀北上。
餘送别靈洲。
辱公再三面叮咛之。
餘于是歲秋九月。
方杖策入山。
至則先選僧若幹。
為授具戒。
同集殿堂二時。
轉法華經。
次選行童可教者若幹名。
習讀經書。
分為三學。
擇其衆中學行稍優者為教師。
次觀山門風水大概。
有沖傷刑克者。
去之。
破壞者。
補之。
塞靈源門。
培象鼻以厚 祖庭。
辟山門路。
移石坊以受元氣。
不三月内。
翕然改觀。
而山門内。
向為流棍潛住。
霸占寺基。
開張鋪店。
酒肆屠沽。
巧設淫賭。
勾結土宄。
騙害寺僧。
橫如豺虎。
習久成風。
牢不可破。
甚為大蠱。
竊為隐憂。
餘于是年十二月。
複走端州。
谒 制台大司馬戴公。
請令以驅逐之。
尋即令下曲江。
勒限三日内。
盡逐出境。
不許容留一人一店。
于是群兇屏迹。
将前所占寺基街市。
盡歸常住。
餘乃因而塞其東西穿心。
大路左。
立公館。
以為滃源及諸過客停骖之所。
額曰三生來。
右立十方旦過寮。
以延四來衲子為挂錫之所。
額曰。
一宿覺。
将通衢改于溪畔。
往來行止。
各得其宜。
無複混溷。
叢林自此潔清。
衆僧自此安枕矣。
餘于明年辛醜春正月朔之三日。
奉 制台檄。
以為地方之務走青鹦。
且乞 采監李公作中興檀越。
七月。
公入山禮 祖。
喜施三百金。
為重修山門之資。
于是餘治寺僧。
備查 六祖供奉香燈莊租。
每歲所獲。
從來未有毫厘入常住者。
皆為典守侵漁。
沿為故習。
乃先料理太平莊租。
業已将萬曆二十九年分課銀。
歸入常住。
立定春秋冬三期。
以聽當年支銷外。
今将黃巢萬善補缽。
及續置本寺諸莊。
一并歸之。
俱系先收。
以聽下年支銷。
除将諸莊二十九年分租課先完外。
自三十年起。
以為定規。
再查本寺。
舊有長生庫。
今複舉設。
凡一應常住租稅。
及施主錢糧。
盡入庫内收貯。
仍照清規事例。
設定執事。
以監寺四人。
掌管收支。
選衆中老成公廉者。
充之。
本寺十房。
舊有都管一人。
都寺九人。
原應差役。
迎接官長。
供應府縣。
取辦椒茶棕榈果筍之物。
而向之常住租課。
盡為此輩幹沒。
極可痛恨。
今擇精練曉事僧十名。
充之。
其一應所須該用之物。
俱照人頭派定。
每僧量攢少許。
預取入庫。
以待上司不時之需。
庶省煩擾。
其各莊收入在庫租課。
查照田糧差徭常法。
照數支領完納。
不緻拖欠冒破。
其上司官長。
入山應接所費。
設有定規。
亦不緻偏累執事。
其 佛祖殿堂香燈之用。
各有定例。
庶不失焚修供奉報本之意。
其執事諸僧。
終歲奔走辛苦。
亦有酬勞。
務使勞逸均平。
不緻嗟怨。
仍勘收租全缺。
量為盈縮。
以彰勤惰。
已上四則。
俱在庫内支銷。
獨教授行童束修之資。
除儒師乃予自備。
其僧師則出于塔下減損 祖師衣缽。
訓育沙彌。
以增後生慚愧。
亦有定則。
如此則常住錢糧。
無浪費之條。
典守執事。
無自盜之罅。
衆僧無煩優之科。
常住可為長久之計矣。
仍将合寺大小僧徒。
盡行受戒。
以免玷辱 祖庭之呵。
且省酒肉之費。
以為衣食之資。
斯則衣食足而禮義興。
即穢邦可轉清淨佛土矣。
曹溪祖庭中興。
叢林紀綱再振。
在此一舉。
大關法運。
所系非輕。
除前壞法弊端。
一切置之不論外。
其一切事宜。
自今萬曆三十年更始。
永為定式。
諸執事者。
宜各勉力。
務要奉行。
不許日久因循。
無賴僧徒。
妄起希圖生心壞法。
擅改成規。
如有此等。
則上禀 祖師 靈通 護法伽藍。
神目鑒察。
必罪不宥。
明彰報應。
即使奸盜壞法之徒。
生遭王法。
死堕阿鼻。
因果昭然。
毫發不爽。
今後凡頭首司其事者。
各宜時時痛自省心。
不緻誤招苦報。
自取罪咎。
立庫之初。
當年租課。
俱系下年征收緻庫。
而現年預支無出。
餘先備銀三百二十五兩在庫抵墊。
陸續支銷。
以為常住張本。
待後租課節年補還。
今将應行條例。
開列于後。
永為定規。
以便遵守。
計開 一設職事 監寺四名。
颛掌庫司。
收支常住錢谷。
置辦什物。
主張山門大事。
以副住持。
凡事務同心議處。
内以一人颛管鎖鑰。
經理收貯一應錢糧什物。
庶有責成。
内以一人監收租課。
舉劾弊窦不使濫觞。
為衆紀綱。
設庫司書記一名。
專管收支登記帳簿。
以備稽查。
不緻疏漏。
戶長一名。
此乃舊規。
專管裡甲。
差徭糧稅。
仍照常規。
此即古副寺。
都管一名。
此職即古規都知事。
乃知事首領。
今即以此職。
統充莊主。
率領都寺。
征收各莊租課。
催辦合寺糧差。
以副戶長。
亦名直歲。
都寺九品。
此即古知事。
以佐都管征收糧差。
輪流直月。
以應接官長。
幹辦山門大小事務。
此十執事。
今照本寺十房舊規。
輪流各房挨當。
歲終一換。
故前此已往。
皆無賴者。
多不能料理大事。
今特選擇才力出衆者。
充之。
如遇年終更代之期。
住持監寺。
仍察賢勞出衆者。
照舊留用。
不堪者。
或有他緣。
不能應者。
即選公廉老成者代之。
如有不守清規。
抗法循私。
或與佃戶通同。
破壞常住。
拖欠租課。
或貪圖小利。
掊克佃民。
剝削衆僧。
有傷大體者。
都管監寺。
不許容隐。
即時舉白住持。
鳴鐘集衆。
對 祖師前。
明證其罪。
輕則量懲革黜。
别選能者代之。
不待歲終。
重則呈首到官。
以法治之。
以警其餘。
住持亦不許姑息循情。
以養成大害。
慎之。
慎之。
一明收支 收有五款 祖殿每年施利。
及銀帽器物。
常住各莊。
每年租課。
官長入山。
及施主随喜布施。
一一募化修造。
及齋僧錢糧。
罰過犯僧人。
入常住錢谷香油。
及應入官房産業田地銀兩等物。
并就庫中回買物料價值。
及亡僧應入常住之物。
及常住置買田地房屋什物契書。
各有項下。
一一條陳。
登記簿籍。
以備稽查。
每款各置收簿二扇。
住持與庫司。
各執一扇。
凡有應收者。
當 祖殿。
對衆收之。
凡各莊。
每歲租課。
各有上下限期。
預期。
都管督率都寺。
同催各佃總責田甲。
收銀完足。
親到 祖殿。
當住持監寺交兌。
監收執平持衡。
勘兌明白。
書記登簿。
住持佥封。
即于庫内。
取庫收印票一張。
合住持收簿。
将銀數上。
钤合縫印。
仍各佥花押于執事名目之下。
方給田甲。
以為準的。
執事之人。
不許私給。
若查出租。
無印票者。
即系通同。
侵欺住持。
頭首定舉送官。
如律治罪。
凡春秋二季。
十方施主。
至 祖師前進香。
供養銀帽花器。
及銀兩袈裟衣物等項。
塔主零收。
住持登簿。
年終代期總類若幹。
見數明白勘校。
應存。
留者照舊貯積。
祖殿應用者。
交割庫内。
照式收支。
臨期務要集衆耆舊。
眼同勘驗。
塔主不許隐匿。
與執事通同黨護。
查出。
定以侵克官物罰治。
凡官長布施。
及募化修造錢谷齋僧稻糧。
并一應但系常住之物。
俱照式立簿。
一一條款。
如法收之。
不得隐漏。
但有應收之物。
而不登簿者。
即坐書記監寺通同作弊之罪
無不從其令者。
所以叢林興盛。
法化昌隆。
外侮不侵。
内障不起。
此 佛祖度世之楷模。
自古叢林之典刑也。
夫何近代以來。
祖道衰替。
叢林凋弊。
先聖垂訓。
蔑然無知。
如我 六祖曹溪。
為禅宗之源。
叢林為天下冠。
香火供養。
不減在昔。
而常住破壞至極。
僧徒愚迷癡蠢。
不知其為何物也。
餘因弘法罹難。
蒙 恩遣嶺外。
于萬曆丙申春二月。
谒六祖大師。
睹其道骨俨然如生。
而山門寥落之甚。
殆不堪看。
為之徘徊泣下者久之。
且僧徒被害。
官司勾牽。
急如星火。
日夜追逼。
傾家賣産者過半。
以緻 祖庭廢墜。
幾如埽地矣。
幸荷 制府大司馬陳公。
稍寬恤之。
次蒙屯鹽道周公署南韶。
略革應官酒肉之弊。
次蒙南韶祝公。
痛懲僧徒之非。
戒殺孳牲力救之。
乃命合山衆僧。
再三請餘入山料理。
于萬曆二十七年己亥冬。
公面力囑餘。
明年庚子春正月。
複命寺僧。
真權。
行裕。
淨泰。
慧珊。
願識等。
持書走五羊。
促餘入山。
餘以方在行間。
未遑應命。
四月。
公以入賀北上。
餘送别靈洲。
辱公再三面叮咛之。
餘于是歲秋九月。
方杖策入山。
至則先選僧若幹。
為授具戒。
同集殿堂二時。
轉法華經。
次選行童可教者若幹名。
習讀經書。
分為三學。
擇其衆中學行稍優者為教師。
次觀山門風水大概。
有沖傷刑克者。
去之。
破壞者。
補之。
塞靈源門。
培象鼻以厚 祖庭。
辟山門路。
移石坊以受元氣。
不三月内。
翕然改觀。
而山門内。
向為流棍潛住。
霸占寺基。
開張鋪店。
酒肆屠沽。
巧設淫賭。
勾結土宄。
騙害寺僧。
橫如豺虎。
習久成風。
牢不可破。
甚為大蠱。
竊為隐憂。
餘于是年十二月。
複走端州。
谒 制台大司馬戴公。
請令以驅逐之。
尋即令下曲江。
勒限三日内。
盡逐出境。
不許容留一人一店。
于是群兇屏迹。
将前所占寺基街市。
盡歸常住。
餘乃因而塞其東西穿心。
大路左。
立公館。
以為滃源及諸過客停骖之所。
額曰三生來。
右立十方旦過寮。
以延四來衲子為挂錫之所。
額曰。
一宿覺。
将通衢改于溪畔。
往來行止。
各得其宜。
無複混溷。
叢林自此潔清。
衆僧自此安枕矣。
餘于明年辛醜春正月朔之三日。
奉 制台檄。
以為地方之務走青鹦。
且乞 采監李公作中興檀越。
七月。
公入山禮 祖。
喜施三百金。
為重修山門之資。
于是餘治寺僧。
備查 六祖供奉香燈莊租。
每歲所獲。
從來未有毫厘入常住者。
皆為典守侵漁。
沿為故習。
乃先料理太平莊租。
業已将萬曆二十九年分課銀。
歸入常住。
立定春秋冬三期。
以聽當年支銷外。
今将黃巢萬善補缽。
及續置本寺諸莊。
一并歸之。
俱系先收。
以聽下年支銷。
除将諸莊二十九年分租課先完外。
自三十年起。
以為定規。
再查本寺。
舊有長生庫。
今複舉設。
凡一應常住租稅。
及施主錢糧。
盡入庫内收貯。
仍照清規事例。
設定執事。
以監寺四人。
掌管收支。
選衆中老成公廉者。
充之。
本寺十房。
舊有都管一人。
都寺九人。
原應差役。
迎接官長。
供應府縣。
取辦椒茶棕榈果筍之物。
而向之常住租課。
盡為此輩幹沒。
極可痛恨。
今擇精練曉事僧十名。
充之。
其一應所須該用之物。
俱照人頭派定。
每僧量攢少許。
預取入庫。
以待上司不時之需。
庶省煩擾。
其各莊收入在庫租課。
查照田糧差徭常法。
照數支領完納。
不緻拖欠冒破。
其上司官長。
入山應接所費。
設有定規。
亦不緻偏累執事。
其 佛祖殿堂香燈之用。
各有定例。
庶不失焚修供奉報本之意。
其執事諸僧。
終歲奔走辛苦。
亦有酬勞。
務使勞逸均平。
不緻嗟怨。
仍勘收租全缺。
量為盈縮。
以彰勤惰。
已上四則。
俱在庫内支銷。
獨教授行童束修之資。
除儒師乃予自備。
其僧師則出于塔下減損 祖師衣缽。
訓育沙彌。
以增後生慚愧。
亦有定則。
如此則常住錢糧。
無浪費之條。
典守執事。
無自盜之罅。
衆僧無煩優之科。
常住可為長久之計矣。
仍将合寺大小僧徒。
盡行受戒。
以免玷辱 祖庭之呵。
且省酒肉之費。
以為衣食之資。
斯則衣食足而禮義興。
即穢邦可轉清淨佛土矣。
曹溪祖庭中興。
叢林紀綱再振。
在此一舉。
大關法運。
所系非輕。
除前壞法弊端。
一切置之不論外。
其一切事宜。
自今萬曆三十年更始。
永為定式。
諸執事者。
宜各勉力。
務要奉行。
不許日久因循。
無賴僧徒。
妄起希圖生心壞法。
擅改成規。
如有此等。
則上禀 祖師 靈通 護法伽藍。
神目鑒察。
必罪不宥。
明彰報應。
即使奸盜壞法之徒。
生遭王法。
死堕阿鼻。
因果昭然。
毫發不爽。
今後凡頭首司其事者。
各宜時時痛自省心。
不緻誤招苦報。
自取罪咎。
立庫之初。
當年租課。
俱系下年征收緻庫。
而現年預支無出。
餘先備銀三百二十五兩在庫抵墊。
陸續支銷。
以為常住張本。
待後租課節年補還。
今将應行條例。
開列于後。
永為定規。
以便遵守。
計開 一設職事 監寺四名。
颛掌庫司。
收支常住錢谷。
置辦什物。
主張山門大事。
以副住持。
凡事務同心議處。
内以一人颛管鎖鑰。
經理收貯一應錢糧什物。
庶有責成。
内以一人監收租課。
舉劾弊窦不使濫觞。
為衆紀綱。
設庫司書記一名。
專管收支登記帳簿。
以備稽查。
不緻疏漏。
戶長一名。
此乃舊規。
專管裡甲。
差徭糧稅。
仍照常規。
此即古副寺。
都管一名。
此職即古規都知事。
乃知事首領。
今即以此職。
統充莊主。
率領都寺。
征收各莊租課。
催辦合寺糧差。
以副戶長。
亦名直歲。
都寺九品。
此即古知事。
以佐都管征收糧差。
輪流直月。
以應接官長。
幹辦山門大小事務。
此十執事。
今照本寺十房舊規。
輪流各房挨當。
歲終一換。
故前此已往。
皆無賴者。
多不能料理大事。
今特選擇才力出衆者。
充之。
如遇年終更代之期。
住持監寺。
仍察賢勞出衆者。
照舊留用。
不堪者。
或有他緣。
不能應者。
即選公廉老成者代之。
如有不守清規。
抗法循私。
或與佃戶通同。
破壞常住。
拖欠租課。
或貪圖小利。
掊克佃民。
剝削衆僧。
有傷大體者。
都管監寺。
不許容隐。
即時舉白住持。
鳴鐘集衆。
對 祖師前。
明證其罪。
輕則量懲革黜。
别選能者代之。
不待歲終。
重則呈首到官。
以法治之。
以警其餘。
住持亦不許姑息循情。
以養成大害。
慎之。
慎之。
一明收支 收有五款 祖殿每年施利。
及銀帽器物。
常住各莊。
每年租課。
官長入山。
及施主随喜布施。
一一募化修造。
及齋僧錢糧。
罰過犯僧人。
入常住錢谷香油。
及應入官房産業田地銀兩等物。
并就庫中回買物料價值。
及亡僧應入常住之物。
及常住置買田地房屋什物契書。
各有項下。
一一條陳。
登記簿籍。
以備稽查。
每款各置收簿二扇。
住持與庫司。
各執一扇。
凡有應收者。
當 祖殿。
對衆收之。
凡各莊。
每歲租課。
各有上下限期。
預期。
都管督率都寺。
同催各佃總責田甲。
收銀完足。
親到 祖殿。
當住持監寺交兌。
監收執平持衡。
勘兌明白。
書記登簿。
住持佥封。
即于庫内。
取庫收印票一張。
合住持收簿。
将銀數上。
钤合縫印。
仍各佥花押于執事名目之下。
方給田甲。
以為準的。
執事之人。
不許私給。
若查出租。
無印票者。
即系通同。
侵欺住持。
頭首定舉送官。
如律治罪。
凡春秋二季。
十方施主。
至 祖師前進香。
供養銀帽花器。
及銀兩袈裟衣物等項。
塔主零收。
住持登簿。
年終代期總類若幹。
見數明白勘校。
應存。
留者照舊貯積。
祖殿應用者。
交割庫内。
照式收支。
臨期務要集衆耆舊。
眼同勘驗。
塔主不許隐匿。
與執事通同黨護。
查出。
定以侵克官物罰治。
凡官長布施。
及募化修造錢谷齋僧稻糧。
并一應但系常住之物。
俱照式立簿。
一一條款。
如法收之。
不得隐漏。
但有應收之物。
而不登簿者。
即坐書記監寺通同作弊之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