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
凡應用支銷銀谷物件等項。
直月都寺。
照式寫支票一紙。
先到住持處請禀。
住持許支。
将票抄落支簿。
仍将票填次第号數。
并所支銀數二處。
合縫。
钤一私記圖書。
仍于空處寫準支二字。
直月管事。
執票到庫支取。
司庫書記。
将票抄落支簿。
監寺方敢照數發銀。
如無圖書号票。
即系昌支。
少則對祖集衆量罰。
多則送官治罪如律。
若不當公用。
而住持循私。
與執月及典守者。
通用妄發一票。
支出錢物。
不論多寡。
查出。
即以監收自盜論。
設長生庫。
颛貯儲積。
監寺掌理錢糧之所。
多人不得混入。
故又設監寺寮。
為會議之所。
凡遇直月。
管事僧定要專住寮一月。
照管常住内外大小事務。
支過錢谷物件。
月終結算明白。
具造月報小冊一本。
送住持處。
對查明白。
批不差二字。
發送庫司。
以便年終類結。
庶不混錯。
凡年終。
于十月朔日更代之期。
預先住持會衆。
結算一年收支帳目。
是日。
監寺。
書記。
十房都管。
各執簿籍。
同集 祖殿。
請能算數耆舊。
一人掌算。
一人唱數。
對衆眼同摸算明白。
總付書記。
具造文冊。
内開。
今将某年分。
本寺常住。
共收租課錢谷若幹。
布施若幹。
某物若幹。
今某項及雜項支用過若幹。
見存若幹。
或有租稅未完若幹。
一一條列。
備造總冊。
一樣四本。
其一送祖師殿。
收貯函中。
其一送中興常住。
其一落庫司。
以為永遠規格。
其椒茶棕果之類。
一一如之。
今将歲支額定項下。
開列于後。
計開 有十五款辦納糧差。
随田照例。
每歲大約銀一百兩有餘若有新增田土。
及遇閏月差徭。
有增無減。
若遇免稅。
則有少無多。
佛殿香燈。
每歲設銀十兩。
祖殿供養香燈。
每歲設銀五十兩。
護法伽藍。
月月朔望齋供。
每歲共銀十二兩。
閏月無。
住持接待上司。
往來官長。
每歲舊例十一兩。
新增四兩。
戶長接待官長。
每歲舊例十兩。
新增二兩。
監寺四人。
司庫書記一人。
每人每歲。
齋食銀三兩六錢。
共銀一十八兩。
都管都寺十人。
每歲齋食銀三兩六錢。
共銀三十六兩。
新設山長一人。
看守祖山樹木。
修理栽培。
每歲量給食米銀。
一兩五錢。
藏主維那六人。
逐日領衆。
各殿念誦。
每人給布二疋。
折銀五錢。
共銀三兩。
老郎二人。
伴仆一人。
看守公館。
打鐘鼓報客。
以聽常住差使供役。
每人每歲工食銀。
一兩二錢。
共銀三兩六錢。
中興祖庭。
重建無盡庵。
每歲設供贍香火銀三十兩。
此乃額外。
系 祖師自受施利所置。
又非他人布施者比。
後之主者。
用者。
及執掌者。
勿得輕視。
自取重愆。
慎之。
慎之。
此項銀兩。
自三十四年。
修起禅堂。
即将此銀入堂。
作十方常住供衆之用。
與庵無幹。
凡遇(撫按)兩院入山。
除塔主。
住持。
戶長。
三處。
迎接上司外。
其餘府。
縣。
參。
遊。
守府。
賞功。
中軍。
把總。
衛所。
巡捕。
等官。
及尋常上司。
差使人役。
仍照舊規。
分派十房。
公同接待。
不許常住支銷。
滃源縣出入往來。
專在直月管事。
迎接齋食定例。
正堂。
每飯一餐。
銀一錢 佐貳。
每飯一餐。
銀七分。
儒學。
每飯一餐。
銀五分 相公。
每飯一餐。
銀三分。
以上四則。
管事迎接過後。
即具支票。
到住持處。
佥印到庫支取。
若不系本縣。
仍照舊規。
教授行童經書。
教師三人。
每歲共銀十兩。
各布二疋。
每疋折銀二錢五分。
此俱在。
祖師衣缽内取。
當年塔主備之。
外每人鞋一雙。
折銀二錢。
此在常住庫内。
支給此項。
傥祖殿無出。
即在長生庫。
照監寺例。
節年支給。
不必零星。
其供應飯食。
随禅堂衆數 以上條例。
仍照祖師香燈田祖均攃公用。
永為一定規格。
後來住持頭首執事之人。
不許生心。
饕餮常住。
循私任情。
妄自增減。
即每年祖課完足。
除上支銷。
尚有餘剩者。
執事之人。
亦不許巧設事端。
别立名色。
妄擅支取。
除當修補山門。
及執事出入盤費。
并系常住公用。
必不得已者。
方許動支。
但可省各人。
當以厚實常住為念。
切不可起希圖小利之心。
自取地獄。
古德雲。
常住之物。
住持人。
與司其出入者。
善能撙節浮費。
則錢谷不可勝用矣。
自此歲歲。
儲積有餘。
經營得法。
而日增月盛。
叢林未有不興。
法輪未有不轉者。
餘禀 祖命。
整救傾危。
扶植頹綱。
非為細事。
諸執事者。
務必遵之。
纖毫毋忽。
嗚呼。
念哉。
常住之物。
絲毫為重。
蓋是施主福田種子。
信心膏血。
豈可輕心欺盜。
古德雲。
常住之物。
幾如鸩毒。
才沾一粒。
則裂肝碎首。
通身潰爛。
故凡司執掌者。
能知因果。
即此便是造就天宮淨土。
不知因果者。
便是造就無量地獄。
鐵床銅柱。
焦熱鐵丸。
萬劫苦楚。
不止披毛戴角。
銜鐵負鞍。
酬償宿債而已也。
況王法森嚴。
神明司察。
可不畏哉。
凡我執事。
各宜痛省。
思之。
念之。
萬曆三十年歲在壬寅春正月上元日立。
免虛糧以蘇賠累 初本寺翁源一莊。
乃鄉民謝氏所施。
六祖為供贍香燈者。
歲入祖課銀一百二十兩。
萬曆六年間遊學林渙。
乃本府王郡丞之親友。
送寓本寺。
意有所欲于寺僧。
未遂。
因谮于郡丞。
謂此莊厚利。
皆歸于僧。
丞誤聽。
值署府事。
遂将本莊祖銀。
分六十兩。
以抵曲江蛋戶虛糧。
具申兩院司道。
立為章程。
其存寺六十兩。
又因佃戶奸頑拖欠。
累及寺僧無已。
屢告上司。
甚至費千餘金。
竟不能免。
後遇 軍門劉。
下議。
本府申詳。
将浛洸廠稅課。
乃 軍門兵饷内。
扣羨餘抵補。
以免僧累。
一向無異。
至萬曆庚子搉稅使者出。
即以廠稅入内監。
比告軍門戴。
蒙準仍照前行。
嗣稅監自行差官征。
收則無羨餘可扣。
師知之。
親詣 軍門陳白。
蒙行本縣。
查無礙抵補。
不得仍累寺僧。
本縣再三挨查無出。
因議各山通江小河。
出谷小艇設稅。
計得二十六兩。
未足。
續查蒙[泳-永+裡]對面山鄉。
舊有蠱毒田一所。
向未起科。
遂将此田設租三十四兩取足。
具申準議。
自此永杜山門之害。
皆 制台護法之力也。
既免此累。
而本莊佃民奸頑。
又以隔縣難制。
向以此田。
緻累僧區内。
追田為費。
因與衆議。
将前莊田變賣。
得價收贖寺内近田為便。
具告軍門。
準批本道。
行府縣議。
以為便。
比衆佃從祖已來。
世耕即同己業。
不舍别賣。
情願重丈增祖。
永守寺業無替。
曲江二尹徐公。
署翁源事。
拘集衆佃丈量。
委實田地有餘。
遂于正課之外。
量加新增租銀。
一十四兩有零。
具申上司。
詳允。
乃與衆佃。
每歲約期。
交納到庫。
時寺住持衆僧。
議新增租課。
系師之力。
當歸中興常住師。
遂并前無盡庵香燈。
一并歸于禅堂。
以為供贍。
永為定規。
惟此一事。
實山門無已之害。
前幸 制台劉公。
權宜于前。
竟蒙 戴公。
永絕其累。
且為後福。
是知佛法。
付囑王臣。
非仗大力外護。
何以能保永永哉。
此卷案。
具在府縣。
複祖山以杜侵占 曹溪祖山。
宛若象形。
前後首尾分明。
今山後一帶。
乃全體也。
其紫筍莊。
乃 祖師存日。
所遊花果園十二之一。
向有僧七主。
名小南華。
其來久矣。
成化元年。
韶州始開阡陌。
定井田。
本山盡為豪右并吞。
時年僧滿滄盛公。
具疏赴 阙。
奏行撫按。
勘定複業。
則以占紫筍莊為首懲也。
後因僧多不律。
緻附近居民。
蠶食為害。
竟不能安。
各歸寺住。
遂棄此業。
萬曆二十年間。
豪民江應東。
假買僧田。
盡占後山一帶。
圖為風水。
以至象脊與祖山中分。
且砍伐漸侵内地。
師心痛曰。
從此祖山。
将盡為民業矣。
遂激勸衆僧。
赴告 軍門。
蒙準批 本道。
行府親勘。
比蒙署篆肇慶府通判萬。
親詣山中。
踏勘。
定立界石。
斷将前田。
令僧收贖。
以絕禍源。
師自行募銀二百兩。
将前田贖回。
連後
凡應用支銷銀谷物件等項。
直月都寺。
照式寫支票一紙。
先到住持處請禀。
住持許支。
将票抄落支簿。
仍将票填次第号數。
并所支銀數二處。
合縫。
钤一私記圖書。
仍于空處寫準支二字。
直月管事。
執票到庫支取。
司庫書記。
将票抄落支簿。
監寺方敢照數發銀。
如無圖書号票。
即系昌支。
少則對祖集衆量罰。
多則送官治罪如律。
若不當公用。
而住持循私。
與執月及典守者。
通用妄發一票。
支出錢物。
不論多寡。
查出。
即以監收自盜論。
設長生庫。
颛貯儲積。
監寺掌理錢糧之所。
多人不得混入。
故又設監寺寮。
為會議之所。
凡遇直月。
管事僧定要專住寮一月。
照管常住内外大小事務。
支過錢谷物件。
月終結算明白。
具造月報小冊一本。
送住持處。
對查明白。
批不差二字。
發送庫司。
以便年終類結。
庶不混錯。
凡年終。
于十月朔日更代之期。
預先住持會衆。
結算一年收支帳目。
是日。
監寺。
書記。
十房都管。
各執簿籍。
同集 祖殿。
請能算數耆舊。
一人掌算。
一人唱數。
對衆眼同摸算明白。
總付書記。
具造文冊。
内開。
今将某年分。
本寺常住。
共收租課錢谷若幹。
布施若幹。
某物若幹。
今某項及雜項支用過若幹。
見存若幹。
或有租稅未完若幹。
一一條列。
備造總冊。
一樣四本。
其一送祖師殿。
收貯函中。
其一送中興常住。
其一落庫司。
以為永遠規格。
其椒茶棕果之類。
一一如之。
今将歲支額定項下。
開列于後。
計開 有十五款辦納糧差。
随田照例。
每歲大約銀一百兩有餘若有新增田土。
及遇閏月差徭。
有增無減。
若遇免稅。
則有少無多。
佛殿香燈。
每歲設銀十兩。
祖殿供養香燈。
每歲設銀五十兩。
護法伽藍。
月月朔望齋供。
每歲共銀十二兩。
閏月無。
住持接待上司。
往來官長。
每歲舊例十一兩。
新增四兩。
戶長接待官長。
每歲舊例十兩。
新增二兩。
監寺四人。
司庫書記一人。
每人每歲。
齋食銀三兩六錢。
共銀一十八兩。
都管都寺十人。
每歲齋食銀三兩六錢。
共銀三十六兩。
新設山長一人。
看守祖山樹木。
修理栽培。
每歲量給食米銀。
一兩五錢。
藏主維那六人。
逐日領衆。
各殿念誦。
每人給布二疋。
折銀五錢。
共銀三兩。
老郎二人。
伴仆一人。
看守公館。
打鐘鼓報客。
以聽常住差使供役。
每人每歲工食銀。
一兩二錢。
共銀三兩六錢。
中興祖庭。
重建無盡庵。
每歲設供贍香火銀三十兩。
此乃額外。
系 祖師自受施利所置。
又非他人布施者比。
後之主者。
用者。
及執掌者。
勿得輕視。
自取重愆。
慎之。
慎之。
此項銀兩。
自三十四年。
修起禅堂。
即将此銀入堂。
作十方常住供衆之用。
與庵無幹。
凡遇(撫按)兩院入山。
除塔主。
住持。
戶長。
三處。
迎接上司外。
其餘府。
縣。
參。
遊。
守府。
賞功。
中軍。
把總。
衛所。
巡捕。
等官。
及尋常上司。
差使人役。
仍照舊規。
分派十房。
公同接待。
不許常住支銷。
滃源縣出入往來。
專在直月管事。
迎接齋食定例。
正堂。
每飯一餐。
銀一錢 佐貳。
每飯一餐。
銀七分。
儒學。
每飯一餐。
銀五分 相公。
每飯一餐。
銀三分。
以上四則。
管事迎接過後。
即具支票。
到住持處。
佥印到庫支取。
若不系本縣。
仍照舊規。
教授行童經書。
教師三人。
每歲共銀十兩。
各布二疋。
每疋折銀二錢五分。
此俱在。
祖師衣缽内取。
當年塔主備之。
外每人鞋一雙。
折銀二錢。
此在常住庫内。
支給此項。
傥祖殿無出。
即在長生庫。
照監寺例。
節年支給。
不必零星。
其供應飯食。
随禅堂衆數 以上條例。
仍照祖師香燈田祖均攃公用。
永為一定規格。
後來住持頭首執事之人。
不許生心。
饕餮常住。
循私任情。
妄自增減。
即每年祖課完足。
除上支銷。
尚有餘剩者。
執事之人。
亦不許巧設事端。
别立名色。
妄擅支取。
除當修補山門。
及執事出入盤費。
并系常住公用。
必不得已者。
方許動支。
但可省各人。
當以厚實常住為念。
切不可起希圖小利之心。
自取地獄。
古德雲。
常住之物。
住持人。
與司其出入者。
善能撙節浮費。
則錢谷不可勝用矣。
自此歲歲。
儲積有餘。
經營得法。
而日增月盛。
叢林未有不興。
法輪未有不轉者。
餘禀 祖命。
整救傾危。
扶植頹綱。
非為細事。
諸執事者。
務必遵之。
纖毫毋忽。
嗚呼。
念哉。
常住之物。
絲毫為重。
蓋是施主福田種子。
信心膏血。
豈可輕心欺盜。
古德雲。
常住之物。
幾如鸩毒。
才沾一粒。
則裂肝碎首。
通身潰爛。
故凡司執掌者。
能知因果。
即此便是造就天宮淨土。
不知因果者。
便是造就無量地獄。
鐵床銅柱。
焦熱鐵丸。
萬劫苦楚。
不止披毛戴角。
銜鐵負鞍。
酬償宿債而已也。
況王法森嚴。
神明司察。
可不畏哉。
凡我執事。
各宜痛省。
思之。
念之。
萬曆三十年歲在壬寅春正月上元日立。
免虛糧以蘇賠累 初本寺翁源一莊。
乃鄉民謝氏所施。
六祖為供贍香燈者。
歲入祖課銀一百二十兩。
萬曆六年間遊學林渙。
乃本府王郡丞之親友。
送寓本寺。
意有所欲于寺僧。
未遂。
因谮于郡丞。
謂此莊厚利。
皆歸于僧。
丞誤聽。
值署府事。
遂将本莊祖銀。
分六十兩。
以抵曲江蛋戶虛糧。
具申兩院司道。
立為章程。
其存寺六十兩。
又因佃戶奸頑拖欠。
累及寺僧無已。
屢告上司。
甚至費千餘金。
竟不能免。
後遇 軍門劉。
下議。
本府申詳。
将浛洸廠稅課。
乃 軍門兵饷内。
扣羨餘抵補。
以免僧累。
一向無異。
至萬曆庚子搉稅使者出。
即以廠稅入内監。
比告軍門戴。
蒙準仍照前行。
嗣稅監自行差官征。
收則無羨餘可扣。
師知之。
親詣 軍門陳白。
蒙行本縣。
查無礙抵補。
不得仍累寺僧。
本縣再三挨查無出。
因議各山通江小河。
出谷小艇設稅。
計得二十六兩。
未足。
續查蒙[泳-永+裡]對面山鄉。
舊有蠱毒田一所。
向未起科。
遂将此田設租三十四兩取足。
具申準議。
自此永杜山門之害。
皆 制台護法之力也。
既免此累。
而本莊佃民奸頑。
又以隔縣難制。
向以此田。
緻累僧區内。
追田為費。
因與衆議。
将前莊田變賣。
得價收贖寺内近田為便。
具告軍門。
準批本道。
行府縣議。
以為便。
比衆佃從祖已來。
世耕即同己業。
不舍别賣。
情願重丈增祖。
永守寺業無替。
曲江二尹徐公。
署翁源事。
拘集衆佃丈量。
委實田地有餘。
遂于正課之外。
量加新增租銀。
一十四兩有零。
具申上司。
詳允。
乃與衆佃。
每歲約期。
交納到庫。
時寺住持衆僧。
議新增租課。
系師之力。
當歸中興常住師。
遂并前無盡庵香燈。
一并歸于禅堂。
以為供贍。
永為定規。
惟此一事。
實山門無已之害。
前幸 制台劉公。
權宜于前。
竟蒙 戴公。
永絕其累。
且為後福。
是知佛法。
付囑王臣。
非仗大力外護。
何以能保永永哉。
此卷案。
具在府縣。
複祖山以杜侵占 曹溪祖山。
宛若象形。
前後首尾分明。
今山後一帶。
乃全體也。
其紫筍莊。
乃 祖師存日。
所遊花果園十二之一。
向有僧七主。
名小南華。
其來久矣。
成化元年。
韶州始開阡陌。
定井田。
本山盡為豪右并吞。
時年僧滿滄盛公。
具疏赴 阙。
奏行撫按。
勘定複業。
則以占紫筍莊為首懲也。
後因僧多不律。
緻附近居民。
蠶食為害。
竟不能安。
各歸寺住。
遂棄此業。
萬曆二十年間。
豪民江應東。
假買僧田。
盡占後山一帶。
圖為風水。
以至象脊與祖山中分。
且砍伐漸侵内地。
師心痛曰。
從此祖山。
将盡為民業矣。
遂激勸衆僧。
赴告 軍門。
蒙準批 本道。
行府親勘。
比蒙署篆肇慶府通判萬。
親詣山中。
踏勘。
定立界石。
斷将前田。
令僧收贖。
以絕禍源。
師自行募銀二百兩。
将前田贖回。
連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