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盧殿之玄冥所。
建會之先二日。
餘适至。
弟子通烔告餘曰。
庭除湧金蓮華一朵。
請師觀之。
餘見而喜曰。
此餘所聞者一。
而見之者今再矣。
斯為法道之應。
其華産于蕉本。
抽莖而挺生其中。
宛若芙蕖。
而色若黃金。
其葉堅厚倍之。
瓣瓣叢簇。
含裹香蕊。
狀如玉簪。
中虛而體潔。
盛甘露漿。
吸而飲之。
香沃肺腑。
蓋世所希見者。
如佛所雲優昙華。
解之曰瑞應。
豈是之謂乎。
經雲。
佛現于世閑。
譬如優昙華。
時乃一出。
正猶鱗鳳芝草之生于嘉運耳。
昔姚秦時。
連理華生于殿庭。
占之。
謂有西方聖人至。
因訪襄陽之道安。
安薦羅什。
苌遂興鐵甲之師十萬。
以呂光為大将。
伐龜茲而求什。
什至。
而秦之佛法自此興。
蓋連理華。
即俗所稱并頭蓮耳。
嘗憶餘龆年。
初棄家。
吾祖西林大師。
延守愚先師。
住奘師塔院。
先是三年。
殿庭忽湧金蓮。
産于蕉本。
觀者日數十萬指。
識者謂為法道之瑞。
未幾。
而迎先師居其院。
江南法道之興。
果自此始。
餘法兄雪浪。
迄今名播寰中。
不忝慈恩之窺基。
此餘聞此華而征之者一也。
及餘年二十五。
卧病三月。
先于庭前。
手植蕉一樹。
其葉扶疏。
高丈餘。
其中抽金蓮華一朵。
大倍今之所見者。
每侵晨。
接甘露盈杯。
飲之清涼五内。
如是三月不萎。
疾竟以瘳。
長老鹹謂宛如奘師塔院者。
餘私喜曰。
斯豈佛法之兆耶。
是年冬。
予即棄家從遠遊。
以至今日。
而今之所見此華者再也。
豈無謂耶。
且夫鱗鳳芝草。
為造化之精英。
天地之正氣。
鐘之在物。
為嘉祥之瑞應。
在人為群生之利見。
故如來出世。
如優昙華。
孔子曰。
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
吾已矣夫。
由是觀之。
瑞不虛應。
應必有由矣。
昔者禅脈東流。
其于粵也。
跋陀建金剛于法性。
智藥種菩提于戒壇。
且曰。
百六十年。
有聖人出。
及達摩初至于五羊。
盧祖露穎于風幡。
寶林開墓。
曹溪衍派。
光昭日月。
道被寰宇。
而此地寥寥。
幾千載矣。
豈非枝之大者。
披其本耶。
祖曰。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嗚呼。
優昙再現。
佛日重輝。
曹溪涸而複漲。
覺華凋而再榮。
是有望于今日也。
乃記其始末。
而為之銘曰。
耿耿景星。
烨烨慶雲。
瞻彼至人。
我心匪甯。
鳳兮在郊。
鱗兮在野。
邈矣至人。
我思曷已。
彼昙者華。
為蓮之瑞。
從空湧見。
豈曰無謂。
閻浮之金。
華色如之。
甘露之漿。
其味若斯。
連理于庭。
鐵甲于疆。
至人實來。
斯道孔章。
航海越漠。
于茲立[方*戠]。
拔者伊何。
獵人之隊。
[方*戠]之拔矣。
逝之極矣。
無往不複。
優昙出矣。
優昙載出。
于窪之隆。
我生三見。
斯道何窮。
重修龍川縣南山淨土寺記 南粵名山多福地。
其源自衡嶽而下度庾嶺。
至韶石。
結為曹溪。
開禅源一脈。
又東千裡。
經會城而出羅浮。
仙蹤聖概。
為鉅麗焉。
又東數百裡。
适潮惠之中。
曰龍川。
古循州也。
其治據惠上遊。
當瓯粵之沖。
地接虔漳。
崇山峻嶺。
獞猺雜處。
往多賊巢。
民犷悍而難治。
昔之莅茲土者。
鄙視為傳舍。
坐瘴煙毒霧中。
憂悲眩瞑。
将自治之不暇。
又何暇治禮義。
興教化哉。
其俗自漢趙佗歸仁。
始知有君。
至唐韓公祭鳄。
始知有文。
其化自六祖傳衣。
大颠振錫。
始知有佛。
是知天地有常經。
造化無常準。
山川之待人。
若形之待心。
心真則形化。
人傑則地靈。
良有以也。
若循之山川猶故。
吾民俗猶昔人。
往時以遷客名。
未聞以吏治振者。
今孫公之治茲邑。
不三年而化成。
摩民以義。
導蒙以漸。
因事以權。
置學田。
建梅閣。
造橋梁。
築新城。
皆捐俸廪為之。
至若修南山佛刹。
則皆亡夫人之簪珥奁具。
盡舍以作莊嚴。
将資淨土。
以修冥福。
是皆神道設教。
即事見心。
為苦海之慈航。
長夜之慧炬也。
其山當邑南面。
[山*敖]峰而環大江。
山川奇絕。
林木蓊郁。
其寺始于唐。
意創自大颠禅師法盛時也。
後因故址為二賢祠。
以祀宋門下侍郎蘇公轍。
谏議大夫陳公次升。
後為羅姓者踞為墓地。
嘉靖己亥。
督學吳公複為祠。
并宋丞相吳公潛。
而祀之。
曰三賢。
則寺之名幾漸滅矣。
公政暇。
每出遊其閑。
流觀俯仰。
素有慨焉。
及夫人卒于宦邸。
臨訣時神情靜定。
端然念佛而逝。
超然蓮華中人。
公有感。
遂傾奁以重新其寺。
别祠宇為殿三楹。
塑蓮池海會諸佛菩薩。
八部諸天像。
森羅雲列。
莊嚴妙麗。
光明燦爍。
俨然淨土真境也。
其左右配列齋廚禅室。
靡不具備。
延僧某住持。
朝參莫禮。
鐘梵交音。
斯則西方淨土。
端在目前。
神識往生。
不離當處。
語曰。
境随心變。
地以人靈。
以其大墜山河。
不出此心之外也。
由是觀之。
則公之心高揭于山川。
夫人之靈常居于淨土。
上祝 國厘。
下為民福。
公之功德。
将垂之無窮。
豈區區福田利益而已哉。
工經始于某年某月。
落成于某年某月。
舊稱南山。
今名淨土。
志本因也。
公姓孫。
諱雲翼。
字圖南。
金沙人。
記之者。
白下長幹僧德清也。
休糧山社記 餘昔行腳時。
同妙峰師過平陽之墟。
結霍山之陽。
遙望群峰蒼翠。
秀拔雲漢。
煙林蓊郁。
意必有聖道場者。
師曰。
此休糧山也。
昔有道者。
啖柏于此。
因以為名。
後建梵刹。
曰慈雲。
予未及登覽而過焉。
予居五台。
去東海之嶺外。
迄今三十七年。
居常恍然心目閑也。
壬子春。
清涼竹林空印師。
遣弟子悟慈。
持書訊餘于瘴鄉。
因詢師法道之盛。
且雲。
諸弟子輩久受法利者。
皆各散隐居。
擇名勝以養道緣。
因出師休糧山社約。
及本甯李太史序。
予讀之喟然歎曰。
嗟乎山川之勝。
待人而興。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豈無謂哉。
緬惟釋迦降神迦維。
應真英傑之士。
萃于靈鹫。
因緣唱道。
隻桓雞園。
皆随緣應化之迹。
此蓋法社所由啟也。
道法東垂。
凡域内名山
建會之先二日。
餘适至。
弟子通烔告餘曰。
庭除湧金蓮華一朵。
請師觀之。
餘見而喜曰。
此餘所聞者一。
而見之者今再矣。
斯為法道之應。
其華産于蕉本。
抽莖而挺生其中。
宛若芙蕖。
而色若黃金。
其葉堅厚倍之。
瓣瓣叢簇。
含裹香蕊。
狀如玉簪。
中虛而體潔。
盛甘露漿。
吸而飲之。
香沃肺腑。
蓋世所希見者。
如佛所雲優昙華。
解之曰瑞應。
豈是之謂乎。
經雲。
佛現于世閑。
譬如優昙華。
時乃一出。
正猶鱗鳳芝草之生于嘉運耳。
昔姚秦時。
連理華生于殿庭。
占之。
謂有西方聖人至。
因訪襄陽之道安。
安薦羅什。
苌遂興鐵甲之師十萬。
以呂光為大将。
伐龜茲而求什。
什至。
而秦之佛法自此興。
蓋連理華。
即俗所稱并頭蓮耳。
嘗憶餘龆年。
初棄家。
吾祖西林大師。
延守愚先師。
住奘師塔院。
先是三年。
殿庭忽湧金蓮。
産于蕉本。
觀者日數十萬指。
識者謂為法道之瑞。
未幾。
而迎先師居其院。
江南法道之興。
果自此始。
餘法兄雪浪。
迄今名播寰中。
不忝慈恩之窺基。
此餘聞此華而征之者一也。
及餘年二十五。
卧病三月。
先于庭前。
手植蕉一樹。
其葉扶疏。
高丈餘。
其中抽金蓮華一朵。
大倍今之所見者。
每侵晨。
接甘露盈杯。
飲之清涼五内。
如是三月不萎。
疾竟以瘳。
長老鹹謂宛如奘師塔院者。
餘私喜曰。
斯豈佛法之兆耶。
是年冬。
予即棄家從遠遊。
以至今日。
而今之所見此華者再也。
豈無謂耶。
且夫鱗鳳芝草。
為造化之精英。
天地之正氣。
鐘之在物。
為嘉祥之瑞應。
在人為群生之利見。
故如來出世。
如優昙華。
孔子曰。
鳳鳥不至。
河不出圖。
吾已矣夫。
由是觀之。
瑞不虛應。
應必有由矣。
昔者禅脈東流。
其于粵也。
跋陀建金剛于法性。
智藥種菩提于戒壇。
且曰。
百六十年。
有聖人出。
及達摩初至于五羊。
盧祖露穎于風幡。
寶林開墓。
曹溪衍派。
光昭日月。
道被寰宇。
而此地寥寥。
幾千載矣。
豈非枝之大者。
披其本耶。
祖曰。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有情來下種。
因地果還生。
嗚呼。
優昙再現。
佛日重輝。
曹溪涸而複漲。
覺華凋而再榮。
是有望于今日也。
乃記其始末。
而為之銘曰。
耿耿景星。
烨烨慶雲。
瞻彼至人。
我心匪甯。
鳳兮在郊。
鱗兮在野。
邈矣至人。
我思曷已。
彼昙者華。
為蓮之瑞。
從空湧見。
豈曰無謂。
閻浮之金。
華色如之。
甘露之漿。
其味若斯。
連理于庭。
鐵甲于疆。
至人實來。
斯道孔章。
航海越漠。
于茲立[方*戠]。
拔者伊何。
獵人之隊。
[方*戠]之拔矣。
逝之極矣。
無往不複。
優昙出矣。
優昙載出。
于窪之隆。
我生三見。
斯道何窮。
重修龍川縣南山淨土寺記 南粵名山多福地。
其源自衡嶽而下度庾嶺。
至韶石。
結為曹溪。
開禅源一脈。
又東千裡。
經會城而出羅浮。
仙蹤聖概。
為鉅麗焉。
又東數百裡。
适潮惠之中。
曰龍川。
古循州也。
其治據惠上遊。
當瓯粵之沖。
地接虔漳。
崇山峻嶺。
獞猺雜處。
往多賊巢。
民犷悍而難治。
昔之莅茲土者。
鄙視為傳舍。
坐瘴煙毒霧中。
憂悲眩瞑。
将自治之不暇。
又何暇治禮義。
興教化哉。
其俗自漢趙佗歸仁。
始知有君。
至唐韓公祭鳄。
始知有文。
其化自六祖傳衣。
大颠振錫。
始知有佛。
是知天地有常經。
造化無常準。
山川之待人。
若形之待心。
心真則形化。
人傑則地靈。
良有以也。
若循之山川猶故。
吾民俗猶昔人。
往時以遷客名。
未聞以吏治振者。
今孫公之治茲邑。
不三年而化成。
摩民以義。
導蒙以漸。
因事以權。
置學田。
建梅閣。
造橋梁。
築新城。
皆捐俸廪為之。
至若修南山佛刹。
則皆亡夫人之簪珥奁具。
盡舍以作莊嚴。
将資淨土。
以修冥福。
是皆神道設教。
即事見心。
為苦海之慈航。
長夜之慧炬也。
其山當邑南面。
[山*敖]峰而環大江。
山川奇絕。
林木蓊郁。
其寺始于唐。
意創自大颠禅師法盛時也。
後因故址為二賢祠。
以祀宋門下侍郎蘇公轍。
谏議大夫陳公次升。
後為羅姓者踞為墓地。
嘉靖己亥。
督學吳公複為祠。
并宋丞相吳公潛。
而祀之。
曰三賢。
則寺之名幾漸滅矣。
公政暇。
每出遊其閑。
流觀俯仰。
素有慨焉。
及夫人卒于宦邸。
臨訣時神情靜定。
端然念佛而逝。
超然蓮華中人。
公有感。
遂傾奁以重新其寺。
别祠宇為殿三楹。
塑蓮池海會諸佛菩薩。
八部諸天像。
森羅雲列。
莊嚴妙麗。
光明燦爍。
俨然淨土真境也。
其左右配列齋廚禅室。
靡不具備。
延僧某住持。
朝參莫禮。
鐘梵交音。
斯則西方淨土。
端在目前。
神識往生。
不離當處。
語曰。
境随心變。
地以人靈。
以其大墜山河。
不出此心之外也。
由是觀之。
則公之心高揭于山川。
夫人之靈常居于淨土。
上祝 國厘。
下為民福。
公之功德。
将垂之無窮。
豈區區福田利益而已哉。
工經始于某年某月。
落成于某年某月。
舊稱南山。
今名淨土。
志本因也。
公姓孫。
諱雲翼。
字圖南。
金沙人。
記之者。
白下長幹僧德清也。
休糧山社記 餘昔行腳時。
同妙峰師過平陽之墟。
結霍山之陽。
遙望群峰蒼翠。
秀拔雲漢。
煙林蓊郁。
意必有聖道場者。
師曰。
此休糧山也。
昔有道者。
啖柏于此。
因以為名。
後建梵刹。
曰慈雲。
予未及登覽而過焉。
予居五台。
去東海之嶺外。
迄今三十七年。
居常恍然心目閑也。
壬子春。
清涼竹林空印師。
遣弟子悟慈。
持書訊餘于瘴鄉。
因詢師法道之盛。
且雲。
諸弟子輩久受法利者。
皆各散隐居。
擇名勝以養道緣。
因出師休糧山社約。
及本甯李太史序。
予讀之喟然歎曰。
嗟乎山川之勝。
待人而興。
苟非其人。
道不虛行。
豈無謂哉。
緬惟釋迦降神迦維。
應真英傑之士。
萃于靈鹫。
因緣唱道。
隻桓雞園。
皆随緣應化之迹。
此蓋法社所由啟也。
道法東垂。
凡域内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