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
在在皆為唱道之所。
從古至人。
未有不踞勝概。
托靈秀。
而能永垂法化者。
清涼觀國師。
創演華嚴于五台。
道被寰宇。
為有唐七帝之門師。
自爾以來。
寥寥千載。
今空師重開竹林。
大弘圓頓之教。
十方雲集。
萬指圍繞。
豈非一代之盛欤。
今其徒能以體道為懷。
志尚幽栖。
心存白業。
追休糧之遺事。
布法雨于慈雲。
集諸缁白勝流。
開不二之門。
建平等之會。
六時蓮漏。
一念精修。
晝則講演以明宗。
夜則安禅以息念。
戒奉波離。
行遵般若。
頓使岩樹庭莎。
猿啼鶴唳。
皆挺法身而宣妙義。
向者。
幽陰窮寂之鄉。
煥為耀古輝今之地。
豈非山靈有待于人。
道與時行。
機緣會合而然耶。
抑啖柏之心。
不泯于今日也耶。
餘因昔過其地。
觀望其形勝。
今居瘴鄉。
遙聞斯舉。
心地清涼。
想見其嘉會。
略記廢興之概。
以結異世之緣。
若夫建立之規。
自有主者約法在。
重修海會庵記(并銘) 嶺南與楚接壤。
曹溪望南嶽。
相去千裡。
皆崇山峻嶺。
岡巒盤郁。
處處多佳山水。
自六祖大師。
道振嶺表。
弟子讓師開法南嶽。
自是名僧大德。
肥遁之所。
在在有之。
凡經單栖者。
久而遂成寶坊福地。
為一方觀望。
随地有焉。
宜章當兩山之中。
近韶石而隸衡陽。
往來通途所必由。
去治五裡許。
有山名厚培。
峰巒奇秀。
叢林郁茂。
居然一勝道場也。
近為裡人李君業。
乃舍為庵。
延大用弟子真潤居之。
以為十方雲水高流暫息之所。
名曰海會。
葺始于萬曆己卯。
迄今癸卯。
又為風雨所薄蝕。
潤之徒如堯複重新之。
上有佛殿山門各三楹。
左右方丈齋廚。
諸所畢備。
有田百畝。
可輸糧二石。
其耕可給十餘人。
往來雲水。
一餐一宿。
可無外求。
斯則猶然一化城也。
餘居嶺外八年。
當道延入曹溪。
為六祖大師。
執灑埽役。
庵僧如堯谒餘。
請記。
因直記其事。
乃為銘以銘之。
銘曰。
于維南嶽。
奠彼荊湘。
抽枝發幹。
裔彼遐荒。
蜿蜒千裡。
庾嶺高盤。
寶林中峙。
曹溪水寒。
曹溪之水。
源從西竺。
爰有至人。
濯斯道骨。
道骨如生。
水流不息。
散作醍醐。
為霖為澤。
宜章之陽。
厚培之麓。
乃湧化城。
為斯民福。
化城不遠。
寶處所近。
接彼疲息。
齊來歸命。
歸命我師。
得禮真容。
願保斯土。
福祉無窮。
南雄水西集龍庵記 庾嶺自衡嶽聳幹。
東走而下南浦。
領江湖而北朝宗。
其淩水則背馳而逝。
入南海雄府。
據上流。
綜百粵。
搤其咽喉。
屏翰中原。
實東南都會。
挈建瓴而督百川。
此其要也。
郡城負嶺襟江。
兩河合抱。
居然雄峙。
望大海若空中幹城。
溯流而上者。
若登天摩雲。
可望而不可即。
此其山飛水走。
停潴不滀。
則生理不留。
故民生遑遑。
逐利如逐波浪。
求其殷實集儲。
以備一歲之不時者。
鮮矣。
故天地山川。
如四時之不并。
難得而完固。
必賴人以裁成。
是以補天之說。
非誣也。
觀昔之治茲郡者。
稍具法眼。
則不免乎蒿目之憂。
而有挽頹波障百川之志。
則必為之假人力以補之。
凡有事于此者。
則必建廟貌。
豎浮屠。
設鐘鼓以當之。
往往奏捷如聲響。
而人竟莫知其故。
請試言之。
凡物之靈。
而變化莫測者為龍。
故人君象之。
聖人猶龍。
而雲行雨施。
萬物資焉。
至若堪輿家言。
九流之不齒也。
且曰尋龍而針其穴。
得則燀赫如燎然。
何耶。
蓋針灸而得其脈。
則擅起死回生之功。
如人之疾在膏肓者。
藥飲不能達。
則必以針艾而達之。
是知截風龍。
注地脈。
則必建廟貌。
豎浮屠。
設鐘鼓。
猶夫治膏肓以針艾也。
且而天地一身也。
陰陽一氣也。
山骨而川脈。
夫龍德而隐者也。
性焰而莫能制。
昔之豢龍者。
必有術焉。
操其術。
則望影而伏。
凡術之靈者。
必至要。
不知者以為神奇。
然物有所好。
則必有所惡。
如人惡濕。
鳅惡燥。
水火相制。
寒暑相劘。
固其理也。
複何難哉。
夫龍好隐而惡顯。
畏金鐵而懼鐘鼓。
是以身觸則戰。
耳觸則震。
心觸則伏。
故古人降龍者。
必以缽盂锢鐵也。
故能馴其性而匿其形。
故以聲而随入之。
則化。
是可以留掌握。
伴形影。
而不離此。
其秘者無他。
得其性也。
故地亦以之。
嘗竊觀夫雄郡之勢。
山水躍如。
飛龍也。
豈易制哉。
故東河上流。
則針以延祥之塔。
此百會也。
西河右腋。
則針以仁和之塔。
此腰腧也。
至若水西則命門也。
庵曰集龍。
豈無謂哉。
蓋若周身之脈。
而綜于命門。
包氣海而注精華。
最為要者。
惜乎規模狹小。
而不足以當之。
如體大氣薄。
疾深而劑微。
況複尾闾以洩。
豈易捷耶。
故昔之幾廢而再振。
勢使然也。
今夫三峰水口。
猶尾闾也。
比建塔院以鎮之。
如捍門然。
噫。
斯舉也。
非夫具法眼而操降龍之術者。
何以與此。
此塔之施艾。
如塞尾闾。
以收命門。
實精華而保元氣。
實于雄郡生死相關者也。
豈特休戚已耶。
傥能拓其基址。
弘其規模。
考伐其鐘鼓。
諷誦其經聲。
輸精誠以達神明。
使龍聞而伏。
天聞而悅。
人聞而感化。
物沾而敷榮。
雨旸時若。
災祥殄若。
福斯民于億兆。
祝 皇圖于永固。
保斯土于無疆。
由是觀之。
福之聚。
龍之集也。
庵名集龍。
以龍之集。
集于是耳。
庵之創。
其來不可考。
隆慶初。
僧真亮苦居之。
以誦經赀。
置贍僧田若幹畝。
未幾化去。
其徒不能守。
予居五羊。
門人如鑒。
至此憩息。
跪誦雜華經。
精苦三年。
郡人信禮之。
欲行而固留。
乃大更新。
又三年而功苟完。
越癸卯冬。
餘往曹溪。
執役六祖。
親過此庵。
知不獨為一郡要。
且為嶺外雲水沖也。
餘又将聚雲水。
為龍之命脈。
山川之靈。
得人以參贊之。
又溥法雨于恒沙。
潤靈根于浩劫。
斯其福利。
又不獨為一郡一人而設也。
周覽茲土。
旬日而得其概。
因茲庵之小。
以喻山川之大。
直發其蘊。
以告未聞。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三
在在皆為唱道之所。
從古至人。
未有不踞勝概。
托靈秀。
而能永垂法化者。
清涼觀國師。
創演華嚴于五台。
道被寰宇。
為有唐七帝之門師。
自爾以來。
寥寥千載。
今空師重開竹林。
大弘圓頓之教。
十方雲集。
萬指圍繞。
豈非一代之盛欤。
今其徒能以體道為懷。
志尚幽栖。
心存白業。
追休糧之遺事。
布法雨于慈雲。
集諸缁白勝流。
開不二之門。
建平等之會。
六時蓮漏。
一念精修。
晝則講演以明宗。
夜則安禅以息念。
戒奉波離。
行遵般若。
頓使岩樹庭莎。
猿啼鶴唳。
皆挺法身而宣妙義。
向者。
幽陰窮寂之鄉。
煥為耀古輝今之地。
豈非山靈有待于人。
道與時行。
機緣會合而然耶。
抑啖柏之心。
不泯于今日也耶。
餘因昔過其地。
觀望其形勝。
今居瘴鄉。
遙聞斯舉。
心地清涼。
想見其嘉會。
略記廢興之概。
以結異世之緣。
若夫建立之規。
自有主者約法在。
重修海會庵記(并銘) 嶺南與楚接壤。
曹溪望南嶽。
相去千裡。
皆崇山峻嶺。
岡巒盤郁。
處處多佳山水。
自六祖大師。
道振嶺表。
弟子讓師開法南嶽。
自是名僧大德。
肥遁之所。
在在有之。
凡經單栖者。
久而遂成寶坊福地。
為一方觀望。
随地有焉。
宜章當兩山之中。
近韶石而隸衡陽。
往來通途所必由。
去治五裡許。
有山名厚培。
峰巒奇秀。
叢林郁茂。
居然一勝道場也。
近為裡人李君業。
乃舍為庵。
延大用弟子真潤居之。
以為十方雲水高流暫息之所。
名曰海會。
葺始于萬曆己卯。
迄今癸卯。
又為風雨所薄蝕。
潤之徒如堯複重新之。
上有佛殿山門各三楹。
左右方丈齋廚。
諸所畢備。
有田百畝。
可輸糧二石。
其耕可給十餘人。
往來雲水。
一餐一宿。
可無外求。
斯則猶然一化城也。
餘居嶺外八年。
當道延入曹溪。
為六祖大師。
執灑埽役。
庵僧如堯谒餘。
請記。
因直記其事。
乃為銘以銘之。
銘曰。
于維南嶽。
奠彼荊湘。
抽枝發幹。
裔彼遐荒。
蜿蜒千裡。
庾嶺高盤。
寶林中峙。
曹溪水寒。
曹溪之水。
源從西竺。
爰有至人。
濯斯道骨。
道骨如生。
水流不息。
散作醍醐。
為霖為澤。
宜章之陽。
厚培之麓。
乃湧化城。
為斯民福。
化城不遠。
寶處所近。
接彼疲息。
齊來歸命。
歸命我師。
得禮真容。
願保斯土。
福祉無窮。
南雄水西集龍庵記 庾嶺自衡嶽聳幹。
東走而下南浦。
領江湖而北朝宗。
其淩水則背馳而逝。
入南海雄府。
據上流。
綜百粵。
搤其咽喉。
屏翰中原。
實東南都會。
挈建瓴而督百川。
此其要也。
郡城負嶺襟江。
兩河合抱。
居然雄峙。
望大海若空中幹城。
溯流而上者。
若登天摩雲。
可望而不可即。
此其山飛水走。
停潴不滀。
則生理不留。
故民生遑遑。
逐利如逐波浪。
求其殷實集儲。
以備一歲之不時者。
鮮矣。
故天地山川。
如四時之不并。
難得而完固。
必賴人以裁成。
是以補天之說。
非誣也。
觀昔之治茲郡者。
稍具法眼。
則不免乎蒿目之憂。
而有挽頹波障百川之志。
則必為之假人力以補之。
凡有事于此者。
則必建廟貌。
豎浮屠。
設鐘鼓以當之。
往往奏捷如聲響。
而人竟莫知其故。
請試言之。
凡物之靈。
而變化莫測者為龍。
故人君象之。
聖人猶龍。
而雲行雨施。
萬物資焉。
至若堪輿家言。
九流之不齒也。
且曰尋龍而針其穴。
得則燀赫如燎然。
何耶。
蓋針灸而得其脈。
則擅起死回生之功。
如人之疾在膏肓者。
藥飲不能達。
則必以針艾而達之。
是知截風龍。
注地脈。
則必建廟貌。
豎浮屠。
設鐘鼓。
猶夫治膏肓以針艾也。
且而天地一身也。
陰陽一氣也。
山骨而川脈。
夫龍德而隐者也。
性焰而莫能制。
昔之豢龍者。
必有術焉。
操其術。
則望影而伏。
凡術之靈者。
必至要。
不知者以為神奇。
然物有所好。
則必有所惡。
如人惡濕。
鳅惡燥。
水火相制。
寒暑相劘。
固其理也。
複何難哉。
夫龍好隐而惡顯。
畏金鐵而懼鐘鼓。
是以身觸則戰。
耳觸則震。
心觸則伏。
故古人降龍者。
必以缽盂锢鐵也。
故能馴其性而匿其形。
故以聲而随入之。
則化。
是可以留掌握。
伴形影。
而不離此。
其秘者無他。
得其性也。
故地亦以之。
嘗竊觀夫雄郡之勢。
山水躍如。
飛龍也。
豈易制哉。
故東河上流。
則針以延祥之塔。
此百會也。
西河右腋。
則針以仁和之塔。
此腰腧也。
至若水西則命門也。
庵曰集龍。
豈無謂哉。
蓋若周身之脈。
而綜于命門。
包氣海而注精華。
最為要者。
惜乎規模狹小。
而不足以當之。
如體大氣薄。
疾深而劑微。
況複尾闾以洩。
豈易捷耶。
故昔之幾廢而再振。
勢使然也。
今夫三峰水口。
猶尾闾也。
比建塔院以鎮之。
如捍門然。
噫。
斯舉也。
非夫具法眼而操降龍之術者。
何以與此。
此塔之施艾。
如塞尾闾。
以收命門。
實精華而保元氣。
實于雄郡生死相關者也。
豈特休戚已耶。
傥能拓其基址。
弘其規模。
考伐其鐘鼓。
諷誦其經聲。
輸精誠以達神明。
使龍聞而伏。
天聞而悅。
人聞而感化。
物沾而敷榮。
雨旸時若。
災祥殄若。
福斯民于億兆。
祝 皇圖于永固。
保斯土于無疆。
由是觀之。
福之聚。
龍之集也。
庵名集龍。
以龍之集。
集于是耳。
庵之創。
其來不可考。
隆慶初。
僧真亮苦居之。
以誦經赀。
置贍僧田若幹畝。
未幾化去。
其徒不能守。
予居五羊。
門人如鑒。
至此憩息。
跪誦雜華經。
精苦三年。
郡人信禮之。
欲行而固留。
乃大更新。
又三年而功苟完。
越癸卯冬。
餘往曹溪。
執役六祖。
親過此庵。
知不獨為一郡要。
且為嶺外雲水沖也。
餘又将聚雲水。
為龍之命脈。
山川之靈。
得人以參贊之。
又溥法雨于恒沙。
潤靈根于浩劫。
斯其福利。
又不獨為一郡一人而設也。
周覽茲土。
旬日而得其概。
因茲庵之小。
以喻山川之大。
直發其蘊。
以告未聞。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