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三

關燈
無擾。

    邦人受公之惠。

    亦已厚矣。

    己亥秋。

    行部至英德。

    深窮礦所。

    道徑廢寺。

    公乃愀然。

    謂父老曰。

    神者。

    山川之靈。

    禍福之宰也。

    況佛聖為世所尊。

    梵刹為民之福田。

    安可荒涼若是乎。

    遂捐廪金若幹。

    複以疏付土之良民。

    募衆力以成其功。

    未幾。

    而緣果集。

    鸠工緝梓。

    首事于是年冬。

    落成于辛醜秋。

    風聲響應。

    百力骈集。

    殿堂廊庑。

    山門僧舍。

    煥然一新。

    公屬為文。

    以勒之貞石。

    用垂不朽。

    餘因感公德意。

    嘉惠斯民。

    乃為銘以銘之。

    銘曰。

     天地種靈。

    山川含英。

    鬼神來舍。

    禍福無淫。

    大哉慈氏。

    兩足稱尊。

    含齒戴發。

    各禀性真。

    洋洋道化。

    雲行八表。

    有識歸依。

    如風偃草。

    顧嶺之東。

    惟韶之陽。

    載英之土。

    天心惟皇。

    惟皇于何。

    大哉大覺。

    釋梵之雄。

    金口之铎。

    琳宮淨土。

    在在有之。

    蒼梧之野。

    實惟建之。

    歲月遷訛。

    風薄雨蝕。

    有形皆化。

    況茲朽植。

    像教日頹。

    孰導迷途。

    曰惟我公。

    握天之符。

    山靈海若。

    載欣載奔。

    過茲窮發。

    投誠布金。

    赤[方*戠]一立。

    其應如響。

    妙麗莊嚴。

    地平如掌。

    神欽鬼伏。

    天人普集。

    福被河沙。

    功超百億。

    鐘聲梵呗。

    朝昏祝厘。

    願吾 皇壽。

    與天地齊。

    惟公功德。

    山川共久。

    帶砺同盟。

    鹹皆額手。

     忠勇廟碑記(并銘) 粵居嶺表。

    山海故多盜賊。

    往往鉅奸大猾。

    雄據崇山峻嶺。

    長波巨浸。

    環纡襟帶。

    諸島星列。

    恃為金城天府。

    從來舊矣。

    無論倭夷内侵。

    即此輩跳梁。

    接踵而發。

    若吳平曾一本。

    猖獗于嘉隆閑。

    橫行海上。

    黃纛赭衣。

    竊号靜海。

    勞我王師。

    幹戈歲無甯日。

    而海畔蒼生死者。

    澤若焦矣。

    及一本就擒。

    其餘黨。

    若鄭大漢。

    林道幹。

    朱良寶。

    許俊美。

    林鳳。

    紅老輩。

    各蜂分一隅。

    更為流毒。

    時越人吳天賞者。

    先藉名諸生閑。

    屢試不售。

    遂棄舉子業。

    從史椽。

    奉部檄為制府記室。

    司馬殷公。

    心識其能。

    因引為參軍。

    時與籌畫諸巢穴部曲事。

    每發無遺策。

    司馬公大奇之。

    遂力薦之 天子。

    先後七疏。

    始報可。

    部議擢賞于行閑。

    起為招讨将軍。

    領白鴿寨軍事。

    而将軍父子兄弟皆在軍旅從事焉。

    先是以将軍策。

    大樹赤[方*戠]。

    自閩廣一帶環海之涯。

    嚴守備。

    設方略。

    即大将軍下。

    無論諸将領士卒。

    皆知将軍能。

    無不向将軍意指者。

    因而群盜日就擒。

    獨道幹乘大艘。

    逃暹羅。

    将軍之子汝實。

    尾其後。

    追之未獲。

    所遺者。

    唯鄭大漢。

    據柳杜澳。

    紅老據珠池。

    未下。

    仍以實提兵千人。

    襲紅老。

    遂斬老。

    及黨三百餘級。

    而鄭大漢。

    則以将軍及弟天祥力當之。

    大漢者。

    廣人。

    魁梧奇偉。

    身長八尺。

    勇冠群盜。

    卒徒皆精銳枭悍。

    凡轉戰。

    無敢當鋒者。

    将軍以撫民二千人。

    皆素不識兵者。

    軍杜澳會戰。

    天祥賈勇先登。

    陷陣。

    遂力戰而死。

    将軍奮怒一呼。

    鼓而乘之。

    大漢遂就擒。

    餘黨潰散。

    自是海上瘡痍方瘳。

    蒼生始可安食矣。

    司馬公大奇将軍功。

    而哀祥死。

    乃具報 天子。

    上嘉之。

    下大司馬紀其勳。

    将叙績焉。

    時杜澳土人。

    感祥以死易其生。

    乃立廟貌。

    歲時祀之。

    額曰忠勇。

    頃以倭奴犯東鄙。

    連兵數年。

    将軍子實。

    猶為兩廣制府參軍。

    以司馬公命往日本。

    閑諜之。

    關白果死。

    實乃攜碧蹄所亡火器歸。

    諸執事奇之。

    未及報 命。

    而朝鮮倭已退。

    後司馬竟寝之。

    且以廣海兵。

    分屬實。

    以禦倭奴遊盜。

    而柳杜适其其部。

    實因感往事。

    痛叔祥死。

    而草血未幹。

    旌旗居然在目。

    不覺發上指冠也。

    莅事之初。

    即走餘。

    乞一言以紀其事。

    餘聞土人備談其故事。

    因嘉實之功。

    而壯祥之死。

    乃為銘。

    以銘之曰。

     皇皇上天。

    福善禍淫。

    彼桀黠者。

    胡為有生。

    桀黠既生。

    長蛇封彘。

    噆腦吸膏。

    日無甯已。

    于赫 皇威。

    爰整其旅。

    桓桓虎将。

    郊壘是恥。

    窮獸逃林。

    猛虎突奔。

    驅市而戰。

    祥用先登。

    以虎博虎。

    其力兩當。

    牙铦爪利。

    秃者先傷。

    秃者既傷。

    亦折其利。

    遺臭流芳。

    處死則異。

    其芳愈流。

    其榮愈久。

    廟貌如生。

    童奔婺走。

    童奔婺走。

    生氣益靈。

    歲時伏臘。

    山傾海吞。

    肴山醞海。

    飲之啄之。

    千秋萬祀。

    其福無涯。

     電白苦藤嶺化城庵記 萬曆丙申春二月。

    予之雷陽。

    道過電白。

    西二十五裡許。

    曰苦藤嶺。

    見茅茨施茶結緣者。

    餘以乍入瘴鄉。

    炎蒸毒人。

    心悶力疲。

    适見津梁。

    欣然如入化城也。

    乃解衣盤礴。

    熟睡而起。

    诟其所因。

    乃善男子易真潭。

    集善士十餘輩同設。

    以茲地為羅旁後戶。

    昔未平時。

    盜賊出沒。

    道路阻塞。

    今雖平。

    猶為畏途。

    況當瓊雷喉舌地。

    行者戒心。

    下有湯泉滾滾。

    履如蹈镬。

    故藉茶以慰往來。

    非演法也。

    且雲。

    期以三年。

    餘誡之曰。

    慎無以限量心。

    行難思事。

    他日将建梵刹于此。

    為終古清涼地也。

    秋八月。

    制府檄回五羊。

    越二年戊戌。

    施茶期滿。

    行者二人。

    谒餘于壘壁。

    餘與授具戒。

    仍令回其所。

    随具疏。

    令真潭等。

    募為興建資。

    不二年。

    而告成。

    額曰化城。

    意取前往寶所。

    中路以止疲極之意也。

    今年庚戌。

    真潭年七十。

    婚嫁畢。

    乃禮曹溪。

    願乞披剃為佛子。

    餘欣然為剃染焉。

    法名福城。

    意取善财南詢。

    參訪知識。

    為發足地。

    以蔑戾車。

    有人能垂老披缁。

    信根不易見也。

    以此道場。

    始終于真潭一人。

    仍令回庵。

    專修淨業。

    禮誦六時。

    是餘南來立一莖草。

    度一頭陀。

    将期傳慧燈于炎方。

    灑甘露于瘴地。

    作苦海之津梁。

    濕火宅之幹焰。

    以衍無窮之利益也。

    故特具始末。

    以垂貞石。

    冀不朽雲。

     法性寺優昙華記(并銘) 萬曆己亥。

    春王二月朔。

    餘遷粵之四年。

    先是釋楞伽成。

    為菩提樹下諸弟子。

    演法華楞嚴唯識經論。

    各一匝。

    缁白傾心。

    翕然向風。

    是時法性寺主。

    延歐生伯羽。

    為諸沙彌教授師。

    具禮。

    餘主盟斯道。

    時時激揚之。

    乃立法會于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