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

關燈
不應食肉。

    以殺生者見形起識深味著。

    故不應食肉。

    彼食肉者諸天所棄。

    故不應食肉。

    令口氣臭。

    故不應食肉。

    多惡夢。

    故不應食肉。

    空閑林中虎狼聞香。

    故不應食肉。

    令人飲食無節量。

    故不應食肉。

    令修行者不生厭離。

    不應食肉。

    我常說言。

    凡所飲食。

    作食子肉想。

    作服藥想。

    不應食肉。

    聽食肉者。

    無有是處。

    大慧。

    凡諸殺者。

    為财利故殺生屠販。

    彼諸愚癡食肉衆生。

    以錢為網而捕諸肉。

    彼殺生者。

    若以财物。

    若以釣網。

    取彼空行水陸衆生。

    種種殺害。

    屠販求利。

    大慧。

    亦無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魚肉。

    以是義故不應食肉。

    佛複說偈略雲。

    為利殺衆生。

    以财網諸肉。

    二俱是惡業。

    死堕叫呼獄。

    若無教想求。

    則無三淨肉。

    彼非無因有。

    是故不應食。

    酒肉蔥韭蒜。

    悉為聖道障。

    食肉無慈悲。

    永背正解脫。

    及違聖表相。

    是故不應食。

    衆生肉本非所食之物。

    以耳聞目見慣熟。

    不知其非。

    如能斷肉。

    固為上也。

    如不能斷。

    且食三淨肉而減省食。

    若兼味且去其一。

    如兩餐皆肉。

    且一餐以素。

    人生祿料有數。

    若此自可延壽。

    如早晨食素。

    其利甚多。

    一省業緣。

    二可清淨。

    三不妨善業。

    四至晚食葷時。

    不至厭此而欲彼。

    如此自可延壽。

    若以食素為難。

    宜以食葷之費為素食。

    則易行而可持久。

    若縱口腹之欲。

    亦無了期。

    語曰。

    世上欲無刀兵劫。

    須是衆生不食肉。

    斯言可不畏哉。

    不免食三淨肉者。

    次日可為所食之肉衆生。

    念西方四聖号并真言。

    以資薦往生。

    庶幾可釋冤滅罪。

    據閻羅王告鄭鄰之言。

    則至誠念四聖号以追薦者。

    必得往生。

    詳載在第八卷。

    三淨肉。

    不見殺。

    不聞殺。

    不疑為己殺。

    及自死。

    鳥殘。

    為五淨肉。

     戒殺盜淫說 楞嚴經佛謂。

    想愛女色。

    心結不離。

    故有淫欲。

    則諸世間父母子孫相生不絕。

    是等則以欲貪為本。

    貪愛血味。

    心滋不止故。

    有食肉則諸世間卵化濕胎随力強弱遞相吞食。

    是等則以殺貪為本。

    以人養羊。

    羊死為人。

    人死為羊。

    食餘衆生亦複如是。

    死死生生互來相啖。

    惡業俱生窮未來際。

    若此則以盜貪為本。

    汝負我命。

    我還汝債。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愛我心。

    我憐汝色。

    以是因緣。

    經百千劫常在纏縛。

    此殺盜淫三者為之根本。

    以是因緣。

    惡業果報相續不已。

    如西方淨土。

    受清淨身。

    不因淫欲而生。

    食清淨食。

    不因殺害而得友清淨人。

    不因染著而交。

    是皆脫去此等。

    然修上品者此等亦不可不知。

     飲食男女說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制之若無。

    斯為聖人。

    節而不縱。

    可為賢人。

    縱而不節。

    可為下愚。

    蓋此二者皆造業之所。

    殺生以資口腹。

    非造罪而何。

    淫欲以喪天真。

    非造罪而何。

    況二者更相助發。

    因美飲食則血氣盛。

    血氣盛則淫欲多。

    淫欲多則反損血氣。

    血氣損則又賴飲食以滋補。

    是二者更相造罪也。

    若欲省口腹。

    必先節淫欲。

    若能節淫欲。

    即可省口腹。

    此乃安身延年之道。

    若能節而絕之。

    則粗粝亦自美矣。

    若縱之則人生受用之數有限。

    限盡則早終也。

    慈覺禅師雲。

    飲食于人日月長。

    精粗随分塞饑瘡。

    才過三寸成何物。

    不用将心細校量。

    若能如是思省。

    自可省口腹矣。

    務實野夫雲。

    皮包骨肉并尿糞。

    強作嬌娆诳惑人。

    千古英雄皆坐此。

    百年同作一坑塵。

    若能如是思省。

    自可省淫欲矣。

    果了得此二者在生何由有疾病夭折。

    身後何由有地獄畜生。

    雖不免此。

    而修淨土亦脫去輪回。

    然修上品者不可不戒此。

     貪折前程說 有官員二人。

    求夢于京師二相廟中。

    以問前程。

    其夜一人夢見有人持簿一扇。

    揭開版雲。

    此汝同來之官人前程也。

    視之。

    乃自小官排至宰相。

    仍有句之者。

    其官員問雲。

    句之者何也。

    持簿者答雲。

    此官人愛财。

    世間不義取一頃。

    此間句一頃。

    若急改過。

    尚可作監司。

    其人聞之。

    更不敢妄取财。

    其後果至監司。

    又何仙姑在世間。

    有一主簿。

    家忽有天書降。

    為不識字畫。

    乃往見仙姑問之。

    仙姑設香案。

    拜而後看。

    看畢微笑。

    主簿雲。

    持來拜問。

    何故乃笑。

    仙姑雲。

    天書言。

    主簿受金十兩。

    折祿五年。

    以此觀之。

    不義之财誠可畏也。

    移是心于淨土。

    其熟善緣多矣。

     福慧說 人不可不兼修福慧。

    種種利物。

    常行方便。

    作一切善。

    戒一切惡。

    所謂修福也。

    知因果識罪福。

    觀釋氏書内明性理。

    觀儒家書外明世道。

    所謂修慧也。

    修福得富貴。

    修慧得明了。

    修慧不修福。

    明了而窮困。

    修福不修慧。

    富貴而愚癡。

    福慧若兼修。

    富貴而明了。

    二者皆不修。

    愚癡而窮困。

    佛以福慧兼修故謂之兩足尊。

    謂福慧兩足也。

    昔有二人同修行。

    一人專修福。

    一人專修慧。

    經數世後。

    專修福者因受福而作惡堕于象中。

    以有餘福。

    人乘之以戰。

    有勝敵之功。

    國王賜以璎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