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其專修慧者得阿羅漢果。
以不曾修福故。
為僧而乞食。
多不得之。
故偈雲。
修福不修慧。
象身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
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
必不得已。
甯使慧勝于福。
莫令福勝于慧。
若慧勝于福。
則知罪福而戒慎。
故無墜堕。
若福勝于慧。
則因受福而作惡。
故有墜堕。
楞伽經雲。
受現在樂種未來苦是也。
偈雲。
兼修福與慧。
又複念阿彌。
九品蓮花裡。
第一更何疑。
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
又偈雲。
雖修福與慧。
不知念阿彌。
未得阿羅漢。
輪回無了時。
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羅漢果。
方脫輪回故也。
習慈說 觀世音菩薩謂。
萬善皆生于慈。
老子言三寶。
以慈為首。
儒家言五常。
先之以仁。
其意皆同。
人有多嗔怒者。
蓋不思此意。
未言害物造業。
先自損氣傷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
方知嗔怒不佳。
當其在嗔怒中。
則不自知其苦。
正如行荊棘中趍一大廈安居之所也。
方其矯宿性之嗔怒。
如行荊棘中。
及習成慈仁。
則如入大廈安居矣。
此不可以言盡。
但當嗔怒時。
習之久久自有可喜。
釋道二教固已戒嗔。
儒家亦然。
桓魋欲害孔子。
孔子曷嘗嗔乎。
臧倉毀隔孟子。
孟子曷嘗嗔乎。
韓信不報胯下之辱。
安國不怨溺灰之言。
此皆為可師法。
況凡待貧下禦仆妾诋忤己者。
易緻嗔怒。
尤當戒謹。
蓋彼亦人也。
但以薄福而事我。
豈可恣其情性而造惡業哉。
究而言之。
慈和者于自己大得便宜。
藏經雲。
今生見歡喜者。
前世見人歡喜故。
此慈和之所緻也。
修淨土者烏可不以是為心哉。
如一切衆生為大罪惡。
亦勿生嗔以污吾清冷之心。
念彼以愚癡故爾。
使有智慧。
必不為此。
當生憐憫其愚癡之心。
故曾子曰。
如得其情。
則哀矜而勿喜。
如是以修淨土。
其圓熟善根甚矣。
為君子說 人皆可以為君子。
而不肯為君子。
不須為小人。
而必欲為小人。
若誠信恭敬。
若溫和方正。
若推賢揚善。
若随宜利物。
凡此之類皆君子之事也。
為之亦不難者。
人不肯為何哉。
若欺詐傲慢。
若粗暴谄曲。
若說短揚惡。
若縱意害物。
凡此之類皆小人之事也。
為之又何利益。
人必為之何哉。
為君子則人喜之。
神祐之。
禍患不生。
福祿可永。
所得多矣。
雖有時而失命也。
非因君子而失。
使不為君子亦失矣。
命有定分故也。
為小人則人怨之。
神怒之。
禍患将至。
福壽以促。
所失多矣。
雖有時而得命也。
非因為小人而得。
使不為小人亦得矣。
命有定分故也。
孔子謂。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小人不知天命。
又謂。
得之不得曰有命。
能審此理。
所謂君子羸得為君子。
小人枉了為小人。
如是以修淨土。
必不在下品下矣。
為聖為佛說 子嘗謂。
孔子所以為聖人。
固非一端。
然其要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惡者亦為師。
何适而非師乎。
見識如是。
烏得不為聖人。
又嘗謂。
釋迦佛所以為佛者。
固非一端。
然其要在于山中修行時。
國王出獵問獸所在。
若實告之則害獸。
不實告之則妄語。
沉吟未對。
國王怒斫去一臂。
又問。
亦沉吟未對。
又斫去一臂。
乃發願雲。
我作佛時。
先度此人。
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
存心如是。
烏得不為佛。
後出世為佛。
先度憍陳如者。
乃當時國王也。
若如是以修淨土。
立與諸大菩薩等矣。
阿羅漢說 佛言。
阿羅漢雖能受天人供。
而福及人也劣。
假使有人。
百年供養四天下阿羅漢。
不如發菩薩心一日供養佛。
蓋佛自無量劫來救度衆生。
無非得福。
而福利人也勝。
阿羅漢了生死。
遂入涅槃獨善其身。
故福及人劣矣。
佛又言。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亦勿謂。
供佛乃身後事。
近年秀州一僧專念阿彌陀佛。
為人禱病即得痊愈。
豈可謂佛不利于生前。
既可禱病則亦可祈福。
但恐信心不至耳。
若修淨土期于複來化度者。
尤不可無福。
故此不可不知。
楞伽經說 楞伽經說。
淵源理緻除一切妄想。
此一經有三譯。
其十卷者太繁。
四卷雖達磨發揚東彼所書。
譯得大晦。
難讀難曉。
唯七卷者分明。
修淨土欲上品上生者。
須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
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号。
二天人說 華嚴經雲。
人生有二天人随人。
一名同生。
二名同名。
天人常見人。
人不見天人。
此二天人豈非善惡二部童子之徒欤。
人之舉意發言動步常念此二天人。
見人而能無愧。
如此修淨土。
則必上品上生。
或曰。
一人尚有二天人。
何二天之多也。
曰。
一月普現一切水。
豈必月之多哉。
小因果說 有修橋人。
有毀橋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
有坐轎人。
有荷轎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
觸類長之皆可見矣。
常如是存心以修淨土。
上品往生複何疑哉。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終)
以不曾修福故。
為僧而乞食。
多不得之。
故偈雲。
修福不修慧。
象身挂璎珞。
修慧不修福。
羅漢應供薄。
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
必不得已。
甯使慧勝于福。
莫令福勝于慧。
若慧勝于福。
則知罪福而戒慎。
故無墜堕。
若福勝于慧。
則因受福而作惡。
故有墜堕。
楞伽經雲。
受現在樂種未來苦是也。
偈雲。
兼修福與慧。
又複念阿彌。
九品蓮花裡。
第一更何疑。
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
又偈雲。
雖修福與慧。
不知念阿彌。
未得阿羅漢。
輪回無了時。
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羅漢果。
方脫輪回故也。
習慈說 觀世音菩薩謂。
萬善皆生于慈。
老子言三寶。
以慈為首。
儒家言五常。
先之以仁。
其意皆同。
人有多嗔怒者。
蓋不思此意。
未言害物造業。
先自損氣傷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
方知嗔怒不佳。
當其在嗔怒中。
則不自知其苦。
正如行荊棘中趍一大廈安居之所也。
方其矯宿性之嗔怒。
如行荊棘中。
及習成慈仁。
則如入大廈安居矣。
此不可以言盡。
但當嗔怒時。
習之久久自有可喜。
釋道二教固已戒嗔。
儒家亦然。
桓魋欲害孔子。
孔子曷嘗嗔乎。
臧倉毀隔孟子。
孟子曷嘗嗔乎。
韓信不報胯下之辱。
安國不怨溺灰之言。
此皆為可師法。
況凡待貧下禦仆妾诋忤己者。
易緻嗔怒。
尤當戒謹。
蓋彼亦人也。
但以薄福而事我。
豈可恣其情性而造惡業哉。
究而言之。
慈和者于自己大得便宜。
藏經雲。
今生見歡喜者。
前世見人歡喜故。
此慈和之所緻也。
修淨土者烏可不以是為心哉。
如一切衆生為大罪惡。
亦勿生嗔以污吾清冷之心。
念彼以愚癡故爾。
使有智慧。
必不為此。
當生憐憫其愚癡之心。
故曾子曰。
如得其情。
則哀矜而勿喜。
如是以修淨土。
其圓熟善根甚矣。
為君子說 人皆可以為君子。
而不肯為君子。
不須為小人。
而必欲為小人。
若誠信恭敬。
若溫和方正。
若推賢揚善。
若随宜利物。
凡此之類皆君子之事也。
為之亦不難者。
人不肯為何哉。
若欺詐傲慢。
若粗暴谄曲。
若說短揚惡。
若縱意害物。
凡此之類皆小人之事也。
為之又何利益。
人必為之何哉。
為君子則人喜之。
神祐之。
禍患不生。
福祿可永。
所得多矣。
雖有時而失命也。
非因君子而失。
使不為君子亦失矣。
命有定分故也。
為小人則人怨之。
神怒之。
禍患将至。
福壽以促。
所失多矣。
雖有時而得命也。
非因為小人而得。
使不為小人亦得矣。
命有定分故也。
孔子謂。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
小人不知天命。
又謂。
得之不得曰有命。
能審此理。
所謂君子羸得為君子。
小人枉了為小人。
如是以修淨土。
必不在下品下矣。
為聖為佛說 子嘗謂。
孔子所以為聖人。
固非一端。
然其要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惡者亦為師。
何适而非師乎。
見識如是。
烏得不為聖人。
又嘗謂。
釋迦佛所以為佛者。
固非一端。
然其要在于山中修行時。
國王出獵問獸所在。
若實告之則害獸。
不實告之則妄語。
沉吟未對。
國王怒斫去一臂。
又問。
亦沉吟未對。
又斫去一臂。
乃發願雲。
我作佛時。
先度此人。
不使天下人效彼為惡。
存心如是。
烏得不為佛。
後出世為佛。
先度憍陳如者。
乃當時國王也。
若如是以修淨土。
立與諸大菩薩等矣。
阿羅漢說 佛言。
阿羅漢雖能受天人供。
而福及人也劣。
假使有人。
百年供養四天下阿羅漢。
不如發菩薩心一日供養佛。
蓋佛自無量劫來救度衆生。
無非得福。
而福利人也勝。
阿羅漢了生死。
遂入涅槃獨善其身。
故福及人劣矣。
佛又言。
若人有福。
曾供養佛。
亦勿謂。
供佛乃身後事。
近年秀州一僧專念阿彌陀佛。
為人禱病即得痊愈。
豈可謂佛不利于生前。
既可禱病則亦可祈福。
但恐信心不至耳。
若修淨土期于複來化度者。
尤不可無福。
故此不可不知。
楞伽經說 楞伽經說。
淵源理緻除一切妄想。
此一經有三譯。
其十卷者太繁。
四卷雖達磨發揚東彼所書。
譯得大晦。
難讀難曉。
唯七卷者分明。
修淨土欲上品上生者。
須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
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号。
二天人說 華嚴經雲。
人生有二天人随人。
一名同生。
二名同名。
天人常見人。
人不見天人。
此二天人豈非善惡二部童子之徒欤。
人之舉意發言動步常念此二天人。
見人而能無愧。
如此修淨土。
則必上品上生。
或曰。
一人尚有二天人。
何二天之多也。
曰。
一月普現一切水。
豈必月之多哉。
小因果說 有修橋人。
有毀橋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因也。
有坐轎人。
有荷轎人。
此天堂地獄之小果也。
觸類長之皆可見矣。
常如是存心以修淨土。
上品往生複何疑哉。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