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九
關燈
小
中
大
十六觀經雲。
上品上生者。
讀誦大乘經典。
解第一義。
然則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
今淺者尚不能知。
況其深乎。
故此卷自淺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載焉。
名曰助修上品。
習說 孔子化三千之徒。
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
而首以學而時習之一句。
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為急先務哉。
蓋學者學其為君子為聖人。
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
學君子聖人者不可驟爾而至。
故必以時而漸習之。
若學寬大。
則于褊隘時習之。
若學溫和。
則于忿怒時習之。
若學恭敬。
則于傲慢時習之。
若學良善。
則于狼戾時習之。
若學辭讓。
則于忿争時習之。
若學勤敏。
則于懈怠時習之。
然則所謂時習者。
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
其習必成。
成則自有可喜。
故曰不亦悅乎。
能悟此理。
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盡。
是知。
以此一句冠于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
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
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說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于京師市中。
見一靴甚大。
乃其父送葬者。
問其所得之由。
答雲。
一官員攜來修整。
問何時來取。
遂往候之。
果見其父下馬留錢取靴。
其子拜。
不顧複乘馬去。
其子追随二三裡許将不及。
乃呼曰。
我與父生為父子。
何無一言以教我。
其父曰。
學葛繁。
問。
葛何人。
曰。
世間人。
遂訪問所在。
其時為鎮江大守。
乃往見之言其故。
且問。
葛何以見重于幽冥如此。
答曰。
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
其次行二事。
又其次行三事。
或至十事。
于今四十年。
未嘗一日廢。
問。
何以利人。
葛指坐間腳踏子雲。
若此物置之不正。
則蹙人足。
予為正之。
亦利人事也。
又若人渴。
予能飲以一杯水。
亦利人事。
惟随事而利之。
上自鄉相下至乞丐。
皆可以行。
唯在乎人而不廢耳。
其子拜而退。
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
觀此則利人之事不可不勉。
害人之事豈可為哉。
所謂愛人利物之謂仁者。
葛得之矣。
葛兼修淨業。
以是回向。
後有僧神遊淨土。
見葛在焉。
施報說 儒家言施報。
佛家布施果報其實一也。
佛言。
欲得谷食。
當勤耕種。
欲得智慧。
當勤學問。
欲得長壽。
當勤戒殺。
欲得富貴。
當勤布施。
有四。
一曰财施。
二曰法施。
三曰無畏施。
四曰心施。
财施者。
以财惠人。
法施者。
以善道教人。
無畏施者。
謂人及衆生當恐懼時。
吾安慰之使無畏。
或教以脫離恐懼。
使之無畏。
心施者。
力雖不能濟物。
常存濟物之心。
佛以孝養父母亦為布施。
是凡施于外者皆為布施。
故為下而忠勤事上。
為長而仁慈安衆。
為師而謹于教導。
為友而誠于琢磨。
一言一話之間必期有益。
一動一止之際必欲無傷。
種種方便利物。
勿使有所損害。
皆布施也。
所為如此。
存心又如此。
後世豈得不獲富貴之報。
古語雲。
人人知道有來年。
家家盡種來年谷。
人人知道有來生。
何不修取來生福。
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
猶今歲所食之谷乃前歲所種者。
人不能朝種谷而暮食。
猶不能旋修福而即受。
所以谷必半歲。
福必隔世也。
孔子謂。
貨惡其棄于地。
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
不必為己。
老子謂。
既以為人。
己愈有。
既以與人。
己愈多。
皆布施之謂。
曾子謂。
出乎爾者反乎爾。
老子雲。
天道好還。
皆果報之謂。
是儒道二教皆言施報。
但不言隔世爾。
所謂愛人者人常愛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災人者人必反災之。
皆現世之施報也。
知是以修淨土滋培善根多矣。
至人延年說 予嘗聞。
至人雲。
人生衣食财祿陰司皆有定數。
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
奢侈過求受盡則終。
譬如人有錢一千。
日用一百則可十日。
日用五十可二十日。
若恣縱貪侈立見敗亡。
則若一千之數一日用盡。
可不畏哉。
易稱。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
是天地之大變化之妙鬼神之粵。
猶不乖于數。
況于人乎。
或謂。
人有廉儉而命促貪侈而壽長者何也。
廉儉而命促者當生之數少也。
若更貪侈則愈促矣。
貪侈而壽長者當生之數多也。
若更廉儉則愈長矣。
且天地于人無私。
何謂當生之數有多少乎。
此皆前世所為耳。
故曰。
要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唯現世多為吉善則增福壽。
故曰。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現世多為罪惡則減福壽。
故曰。
多行不義必自斃。
且修淨土者。
固不在福壽之多。
然損福壽之事則是薄德耳。
豈可不戒哉。
增福壽之事則是厚德耳。
豈可不勉哉。
食肉說 佛告大慧菩薩雲。
有無量因緣。
不應食肉。
我今為汝略說。
謂一切衆生從本以來。
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
故不應食肉。
不淨氣分所生長。
故不應食肉。
衆生聞氣悉皆恐怖。
故不應食肉。
令修行者不慈殺。
故不應食肉。
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
故不應食肉。
令諸咒術不成就。
故
上品上生者。
讀誦大乘經典。
解第一義。
然則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
今淺者尚不能知。
況其深乎。
故此卷自淺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載焉。
名曰助修上品。
習說 孔子化三千之徒。
其要旨不出一部論語。
而首以學而時習之一句。
則此一句之義豈不為急先務哉。
蓋學者學其為君子為聖人。
習者如習射習儀之習。
學君子聖人者不可驟爾而至。
故必以時而漸習之。
若學寬大。
則于褊隘時習之。
若學溫和。
則于忿怒時習之。
若學恭敬。
則于傲慢時習之。
若學良善。
則于狼戾時習之。
若學辭讓。
則于忿争時習之。
若學勤敏。
則于懈怠時習之。
然則所謂時習者。
當其事之時而習則不虛習矣。
其習必成。
成則自有可喜。
故曰不亦悅乎。
能悟此理。
則盡論語中所言之善皆可以盡。
是知。
以此一句冠于一書之首者深有意也。
修西方而進乎道者尤貴乎習。
故此不可不知。
葛守利人說 大觀間一官員買靴于京師市中。
見一靴甚大。
乃其父送葬者。
問其所得之由。
答雲。
一官員攜來修整。
問何時來取。
遂往候之。
果見其父下馬留錢取靴。
其子拜。
不顧複乘馬去。
其子追随二三裡許将不及。
乃呼曰。
我與父生為父子。
何無一言以教我。
其父曰。
學葛繁。
問。
葛何人。
曰。
世間人。
遂訪問所在。
其時為鎮江大守。
乃往見之言其故。
且問。
葛何以見重于幽冥如此。
答曰。
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
其次行二事。
又其次行三事。
或至十事。
于今四十年。
未嘗一日廢。
問。
何以利人。
葛指坐間腳踏子雲。
若此物置之不正。
則蹙人足。
予為正之。
亦利人事也。
又若人渴。
予能飲以一杯水。
亦利人事。
惟随事而利之。
上自鄉相下至乞丐。
皆可以行。
唯在乎人而不廢耳。
其子拜而退。
葛後以高壽坐化而去。
觀此則利人之事不可不勉。
害人之事豈可為哉。
所謂愛人利物之謂仁者。
葛得之矣。
葛兼修淨業。
以是回向。
後有僧神遊淨土。
見葛在焉。
施報說 儒家言施報。
佛家布施果報其實一也。
佛言。
欲得谷食。
當勤耕種。
欲得智慧。
當勤學問。
欲得長壽。
當勤戒殺。
欲得富貴。
當勤布施。
有四。
一曰财施。
二曰法施。
三曰無畏施。
四曰心施。
财施者。
以财惠人。
法施者。
以善道教人。
無畏施者。
謂人及衆生當恐懼時。
吾安慰之使無畏。
或教以脫離恐懼。
使之無畏。
心施者。
力雖不能濟物。
常存濟物之心。
佛以孝養父母亦為布施。
是凡施于外者皆為布施。
故為下而忠勤事上。
為長而仁慈安衆。
為師而謹于教導。
為友而誠于琢磨。
一言一話之間必期有益。
一動一止之際必欲無傷。
種種方便利物。
勿使有所損害。
皆布施也。
所為如此。
存心又如此。
後世豈得不獲富貴之報。
古語雲。
人人知道有來年。
家家盡種來年谷。
人人知道有來生。
何不修取來生福。
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
猶今歲所食之谷乃前歲所種者。
人不能朝種谷而暮食。
猶不能旋修福而即受。
所以谷必半歲。
福必隔世也。
孔子謂。
貨惡其棄于地。
不必藏于己。
力惡其不出于身。
不必為己。
老子謂。
既以為人。
己愈有。
既以與人。
己愈多。
皆布施之謂。
曾子謂。
出乎爾者反乎爾。
老子雲。
天道好還。
皆果報之謂。
是儒道二教皆言施報。
但不言隔世爾。
所謂愛人者人常愛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災人者人必反災之。
皆現世之施報也。
知是以修淨土滋培善根多矣。
至人延年說 予嘗聞。
至人雲。
人生衣食财祿陰司皆有定數。
若儉約不貪則可延壽。
奢侈過求受盡則終。
譬如人有錢一千。
日用一百則可十日。
日用五十可二十日。
若恣縱貪侈立見敗亡。
則若一千之數一日用盡。
可不畏哉。
易稱。
天地之數五十有五。
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
是天地之大變化之妙鬼神之粵。
猶不乖于數。
況于人乎。
或謂。
人有廉儉而命促貪侈而壽長者何也。
廉儉而命促者當生之數少也。
若更貪侈則愈促矣。
貪侈而壽長者當生之數多也。
若更廉儉則愈長矣。
且天地于人無私。
何謂當生之數有多少乎。
此皆前世所為耳。
故曰。
要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唯現世多為吉善則增福壽。
故曰。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現世多為罪惡則減福壽。
故曰。
多行不義必自斃。
且修淨土者。
固不在福壽之多。
然損福壽之事則是薄德耳。
豈可不戒哉。
增福壽之事則是厚德耳。
豈可不勉哉。
食肉說 佛告大慧菩薩雲。
有無量因緣。
不應食肉。
我今為汝略說。
謂一切衆生從本以來。
展轉因緣常為六親以親想。
故不應食肉。
不淨氣分所生長。
故不應食肉。
衆生聞氣悉皆恐怖。
故不應食肉。
令修行者不慈殺。
故不應食肉。
凡愚所嗜臭穢不淨無善名稱。
故不應食肉。
令諸咒術不成就。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