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百八十七

關燈
正等菩提。

    而不見法已正當證應知如是菩薩淨戒波羅蜜多。

    一切皆由方便善巧所攝受故。

    能至無上正等菩提。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所攝受故。

    常不遠離所學六種波羅蜜多。

    是諸菩薩由不遠離所學六種波羅蜜多。

    漸次鄰近一切智智。

    超勝一切聲聞獨覺。

    何以故?滿慈子。

    是諸菩薩專意趣求如無價寶一切智故。

     又滿慈子。

    如有二人作大方便。

    入深山窟求無價寶。

    彼入未久便見兩邊。

    有諸少價金銀等寶。

    俱見不取漸次前行。

    複見兩邊有多價寶。

    一見貪著荷負而還。

    一見不取更複前進。

    至極勝處獲無價寶。

    恣意持還多所饒益。

    如是菩薩作大方便。

    求證無上正覺菩提。

    欲為有情作大饒益。

    趣入佛法略有二種。

    一有菩薩無方便善巧故。

    雖聞世間種種善法心不貪染。

    而聞二乘所有功德心便愛味。

    由愛味故精勤攝受。

    遠離所求一切智智。

    退失無上正等覺心。

    如彼初人見少價寶雖不貪著。

    而見多價貪著持還失無價寶。

    二有菩薩有方便善巧故。

    初聞世間種種善法心不貪染。

    次聞二乘所有功德亦不愛味。

    由不愛味便不思惟。

    由不思惟便不修習。

    既不修習方便厭舍。

    所以者何。

    此諸菩薩知世善法多諸過患。

    不能究竟自利利他。

    障礙所求一切智智。

    聲聞獨覺功德善根。

    雖出世間而但自利。

    不能普利一切有情。

    亦障所求一切智智故不愛味亦不思惟。

    於彼善根不樂修習。

    由斯超越彼二乘地。

    勤求無上正等菩提。

    漸次證得一切智智。

    如彼後人見少價寶及多價寶俱不貪著。

    漸次深入至極勝處。

    獲無價寶恣意持還。

    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既不貪染世間善法。

    於二乘法亦不愛味。

    由斯漸次趣大菩提。

    修多百千難行苦行。

    供養恭敬無量如來。

    成熟有情嚴淨佛土。

    至極圓滿得一切智。

    利益安樂無量有情。

    如無價寶多所饒益。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雖聞二乘種種功德。

    而能了達皆非究竟。

    雖能取證而深厭舍。

    雖深厭舍而能巧說。

    方便饒益彼類有情。

    令善修行證涅槃樂。

    如是菩薩方便善巧。

    能不攝受二乘功德。

    精進修行諸菩薩行。

    趣證無上正等菩提。

    作諸有情利益安樂。

     爾時滿慈子問舍利子言:若諸菩薩住不退位。

    於何等行不應味著。

    舍利子言:彼於六種波羅蜜多不應味著。

    何以故?滿慈子。

    若深味著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

    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

    亦複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

    彼菩薩應作是念。

    我於六種波羅蜜多。

    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

    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種種空觀。

    何以故?滿慈子。

    若深味著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觀。

    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

    亦複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故。

    彼菩薩應作是念。

    我於如是種種空觀。

    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

    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真如等觀。

    何以故?滿慈子。

    若深味著諸法真如法界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實際虛空界不思議界觀。

    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

    亦複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薩應作是念。

    我於如是真如等觀。

    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

    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緣起觀。

    何以故?滿慈子。

    若深味著無明緣行。

    行緣識。

    識緣名色。

    名色緣六處。

    六處緣觸。

    觸緣受。

    受緣愛。

    愛緣齲取緣有。

    有緣生。

    生緣老死。

    無明滅故行滅。

    乃至生滅故老死滅觀。

    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

    亦複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薩應作是念。

    我於如是諸緣起觀。

    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

    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諸聖谛觀。

    何以故?滿慈子。

    若深味著苦集滅道四聖谛觀。

    心便雜染不能如實利樂有情。

    亦複不能嚴淨佛土由斯經久乃能證得所求無上正等菩提。

    故彼菩薩應作是念。

    我於如是諸聖谛觀。

    雖應精勤勇猛修習時無間斷如救頭然。

    而於其中不應味著。

    又滿慈子。

    彼諸菩薩不應味著助菩提分。

    何以故?滿慈子。

    若深味著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

    心便雜染不能